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147.50KB ,
资源ID:42158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2158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6次限时训练试题(高补部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6次限时训练试题(高补部含解析).doc

1、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6次限时训练试题(高补部,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大致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尚书禹贡是了解我国古代史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该书特别推崇夏禹,将当时国人的已知世界划分为特色迥异的九州,认为大禹曾走遍九州,接受了各州的朝贡特产。这些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A. 恢复夏朝传统等复古思潮影响较大B. 国家的统一日益成为政治现实C. 地方割据现实与渴望统一的矛盾D. 开始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答案】C【解析】材料既强调了地方割据又强调了人们有渴望统一的愿望,即材料体现了地方割据的现实与渴

2、望统一的矛盾,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仅涉及统一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尚未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这与希腊对公民相当限制,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材料主要说明A. 希腊城邦民主衰落的原因B. 罗马帝国迅速崛起的原因C. 希腊城邦比罗马帝国更具独立性和民主性D. 罗马帝国比希腊城邦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答案】D【解析】罗马帝国在扩张过程中,将法律适用范围由原来

3、的公民扩展到帝国统治下的所有自由民,说明罗马帝国比希腊城邦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故答案为D项。直接民主的弊端是希腊城邦民主衰落的原因,排除A项;罗马法适用范围的扩大是罗马帝国扩张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3.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C. 为中国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D. 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统治合法

4、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的能力。材料中“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联系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瓜分中国,经济上加强资本输出,在中国修建铁路、开设工厂等,因此选C.。A B两项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故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4.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撷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这表明当时A. 宅第逾制现象明显B. 市民的商业观念发生了改变C. 坊市分离制

5、度难以维持D. 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矛盾比较突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文字“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缬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说明“坊”和“市”的界限已打破,没有体现出住宅的逾制现象。故C项正确,A项不选;材料体现了坊市制度打破的状况,并没有体现出商业观念的改变,故BC项不选;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朝商业的发展【名师点睛】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

6、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5.儒家崇尚知仁行义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可见,先秦时期的三家思想A. 君民关系方面没有区别B. 都主张开明君主治国C. 都把育人的道理摆在首位D. 都体现出正身修心的特点【答案】D【解析】据材料“知仁行义分人以财、助人以力循名责实、公正无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人的道德修养和公正责任的要求,都体现出正身修心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民关系的问题,故A项错误;“君子”和“兼士”也无法说

7、明“开明君主治国”,故B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教育和育人的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6.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董仲舒却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两者观点中的“道”A. 前者指自然,后者指伦理B. 都具有消极避世的想法C. 其本质都相同D. 指的都是自然【答案】A【解析】据材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大原出于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属于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董仲舒属于儒家,主张伦理道德,故两者观点中的“道”前者指自然,后者指伦理,故A项正确,D项错误;老子的思想具有消极避世特点,故B项错误;“自然”与“伦理”本质不相同,故C项错误。故选A。7.德国

8、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两人尽管阶级属性不同,但观点一致B. 两人都主张自由平等,但获得的方式不同C. 两人对自由平等看法、观点完全相反D. 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答案】B【解析】两人是均主张自由,但康德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申诉来获得自由而卢梭却主张通过暴力的方式获得自由,即获得的方式不同;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观点并

9、不一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观点也并非完全相反,也有相同之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二者均主张公民权利,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8.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A. 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B. 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C. 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D.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答案】B【解析】据材料“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卢梭批判

10、了理性主义导致的一些弊端,体现了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故B选项正确;当时处于启蒙运动时期,学术界的普遍认知仍然以理性主义为主,故A选项错误;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虽然是理性主义,但卢梭的反思不能说明他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故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将反思目标针对资产阶级,未涉及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故D选项错误。故选B。9.严复认为天下大道是相通的,例如,他认为,斯宾塞的社会改革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由材料可见,严复主张A. 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为两截B. 主动接受自然进化C. 在中国传统中寻找强国之道D.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严复认为斯宾塞

11、的社会改革措施与儒家主张的治国理念有相同之处,这表明,严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与西方相似的文化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亦可寻找强国之道,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为两截的信息,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自然进化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严复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态度,排除D。10.康有为说:“人道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至共和;盖自据乱进而升平,升平进为太平,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这体现了康有为A. 民主共和是终极目标B. 坚持进化论的历史观C. 借古讽今的宣传策略D. 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答案

12、】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康有为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康有为属于维新派思想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题干中人道、国家、君臣、立宪而渐至共和等内容体现出进化论的历史观,所以B项正确;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君主立宪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但是不符合题干意图,排除D项。11.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 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B. 儒家学者并不关注社会现实C. 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D. 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

13、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反映了子夏对“新乐”批判;子夏的主张体现了孔子主张,即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材料中“新乐”的内容与周礼显然是不相符的。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新旧文化的冲突,故A项正确;儒家学者是关注社会现实的,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时代,学术自由,思想争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故C项表述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子夏对“新乐”的批判,故排除D。【点睛】注意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大变革的转型时代,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

14、对思想文化的影响,从而造成了新旧思想文化的碰撞。12.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A. 宗法关系逐渐淡出两汉政治构架B. 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C. 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D. 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说明中央对于地方控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宗法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区域观念

15、的形成,故C项排除;D项与材料的主旨相反,故排除。13.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进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A. 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B.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 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D.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答案】A【解析】【详解】从“汉武帝以后”,先进的冶铁技术“得到迅速推广”,结合所学汉代官营手工业的史实和特点可知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明朝中期以前,官营手工业在我国长期占主导地位;C项不符合史实,水利冶铁技术发明是在东汉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是结果不是原因。14.下表为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据此可知A. 两者基于对人性

16、的不同理解B. 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C. 两者奉行相近似的选官标准D. 法家吏治优于儒家吏治【答案】A【解析】【详解】儒家与法家基于对人性(善与恶)的认识不同,从而吏治观的内容不同,但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封建君主统治。故答案为A项。儒家吏治也是维护君主专制,排除B项;从材料反映的“荐贤制”与“考试制”来看,两者的选官标准不一样,排除C项;两者没有优劣之分,排除D项。15.“门阀士族”是指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盛,武则天后一撅不振。影响其衰亡的主要因素是A. 选官制度的变革B. 官僚机构的调整C. 经济重心的南移D.

17、儒家思想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隋朝确立科举制,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导致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的门阀制度逐渐走向消亡,故答案为A项。官僚机构的调整对官吏来源没有影响,排除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儒家思想的发展,均与门阀制度的衰亡没有关系,排除C、D项。【点睛】门阀士族的兴衰与选官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门阀制度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推动了门阀士族的兴盛。到了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导致门阀制度走向消亡。16.唐监察机关御史台与刑部(司法行政机构)大理寺(最

18、高审判机构),合成三司。每遇重大案件,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三司推事”。这一制度的实行A. 有利于中央集权B. 有利于司法公正C. 强化了君主专制D. 降低了行政效能【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来看,三个机构既相对独立、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且加强监察、监督,有利于保障司法的客观、公正,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系统内部的变化,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没有关系,排除A、C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系统的变化,不是行政机构的变化,与行政效率没有关系,排除D项。17.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虽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

19、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人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材料认为A. 提倡“中体”是为引进“西用”减少阻力B. 托名“中体”,实推“西用”C. 名为“中体”,实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 以“西”补“中”,中西交融【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意思可知,当时中国,泥古不化的人占多数,封建主义思想浓厚,要想引进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外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没有“中体”作前提,“西用”是进不了中国的;故提倡“中体”是为引进“西

20、用”减少阻力,排除B,A项正确。C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与史实不符,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排除。“西用”为“中体”服务,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中体”“西用”之间的关系。18.马克思认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下面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事件是A. 巴黎公社的失败B. 俄国二月革命的失败C. 辛亥革命的失败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可知,马克思这句话意在强调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是一定上层建

21、筑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现实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这一结论相关的革命就是巴黎公社运动,通过巴黎公社的失败,马克思认识到了当时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故A项正确;二月革命没有失败;辛亥革命所意欲铲除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早已腐朽,不合题意;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不符合马克思旧制度“绝不会灭亡”的论述 。故排除BCD三项。19.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对经济的干预或减少干预的根本出发点是A. 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B. 保证经

22、济秩序的正常运行C. 扩大内需以刺激产品消费D. 缓和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国家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是国家从整体上对经济进行的调节控制。由两次比较可知,对经济的干预和减少干预其根本出发点都是保障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故B正确;减少经济危机的损失不是其根本出发点,故A错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缓解危机的措施,故C错误;缓和社会矛盾是其出发点,但不是根本出发点,根本出发点都是保障经济秩

23、序的正常运行,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为应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或减少干预,其根本出发点是保障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本题注重对选项的比较、辨析,明白根本出发点即根本动机要从经济根源上找。20.俄罗斯存留的一份历史文献中写道:“执政的共产党完全脱离群众,没有力量把群众从全面崩溃的现状中拯救出来。只有靠全体工人的努力和决心,才能给祖国提供面包和燃料,才能让人们穿上衣服和皮靴,才能使共和国摆脱困境。”文献中针对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C. 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D.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答案】A【解析】根据“只有靠全体工人的努力和决心,才能给祖国提供面

24、包和燃料,才能让人们穿上衣服和皮靴,才能使共和国摆脱困境”,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俄国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材料文献是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表的,故A正确;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并没有引起政治危机,即“执政的共产党完全脱离群众”,排除B;CD不符合材料信息“执政的共产党完全脱离群众,没有力量把群众从全面崩溃的现状中拯救出来”,排除。21.18世纪,由于商业和工业扩张以及城镇化,英国许多人口从南部迁移到中部,市镇席位分配的不平等状况愈加突出。国会改革组织在民间出现,呼吁政府肃清选举中的不正当行为,重新分配选区票数,对获得选举权所

25、需的财产资格作出统一规定。这些情况说明A. 光荣革命以来英国的社会问题没有解决B. 英国社会推行政治改革的必要性C. 英国社会对工业资产阶级政权的不满D. 民众要求推行普选,参与国家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期间,随着英国部分市镇的发展,市政席位分配不平等状况日益突出,从而需要重新调整选区票数和对选举权重新规定,说明英国社会有推行政治改革的必要性。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期间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对资产阶级政权极为不满,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民众要求推行普选,排除D项。22.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列宁在论述对资产阶级实施无产阶级专政必

26、要性时指出:“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出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下列做法中体现这一理论内涵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出台B. 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C. 赫鲁晓夫开始推行经济改革D. 戈尔巴乔夫建立家庭农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十月革命后,列宁认为小生产产生资本主义,所以出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想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故选A项。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23.20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和科技事实上停滞不前,造成了渐增的贸易逆差。相反,欧洲大陆上的法国、联邦德国、意大

27、利、比利时等国家却从日益扩大的市场和对科技的大力投资中获得了生产优势,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这说明A. 共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B. 英国的世界经济垄断地位受到冲击C.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失衡D. 英国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吸收缓慢【答案】A【解析】【详解】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组成欧洲共同体,共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各成员国包括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经济的发展,而当时英国没有加入欧共体。故答案为A项。英国本来就不拥有世界经济的垄断地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全球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排除C、D项。【点睛】1957年西欧六国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

28、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各成员国决心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愈益密切的联合基础,消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各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1967年六国组成欧洲共同体,欧共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其对人力物力资源的空前破坏再次使人们充分注意到有必要找到某种方法来摆脱国际混乱局面,使战争“不仅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二战后能体现摆脱国际混乱局面、避免战争发生的方法是A. 推行马歇尔计划B. 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C.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D. 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答案】B【解析】【详解】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西欧国家走向联合,通过合作发展经济,以此解决历史

29、遗留问题,是二战后摆脱国际混乱局面、避免战争发生的方法。故答案为B项。推行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的重要内容,不是避免战争的措施,排除A项;联合国家宣言是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签署的共同抵抗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宣言,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措施,与避免战争无关,排除D项。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装置。指南车起源很早,历代曾几度重制,但均未留下资料,直至宋代才有完整的资料。下面是历代制作指南车的情况。摘编自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几个细节知识的分析与思考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科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

30、识对信息进行解读。【答案】示例:信息一: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解读:指南车属于军用导航设备,其发明大多在战乱频繁时。信息二:中国古代科技具有经验性。解读:指南车发明后还需要不断的发明,说明指南车的发明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或者很少有人将发明成果进行理论归纳,故发明后容易失传。【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指南车的制作和应用的历史。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指南车主要用于军用导航,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性的特点;从材料信息还可以看出,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指南车仍需要不断的发明、失败,再发明,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具有经验性的特点,不注重理论总结和传承。因此可以根据分析得出的信息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科技的信息,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说明解释。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