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半期考试生物试卷出题人:孙燕 审题人:胡锐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 选择题 (共40个小题,130题每题1分,3140题每题2分,共50分)1有关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是碳源的物质不可能同时是氮源B凡碳源都提供能量C除水以外的无机物只提供无机盐D无机氮源也能提供能量2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纯化大肠杆菌时( )可以用相同的培养基 都需要使用接种环进行接种都需要在火焰旁进行接种 都可以用来计数活菌A B C D3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肉眼鉴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的重要依据是( )A细菌的大小、形状、颜色 B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C
2、有无鞭毛 D培养基的不同4关于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叙述错误的是( )A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熔化、倒平板、灭菌 B将称好的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C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进行倒平板 D待平板冷却凝固约510min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5可以作为硝化细菌碳源、氮源及能量来源的物质依次是( )A.含碳有机物、氨、光B.含碳无机物、氮、氮C.含碳有机物、氨、氨D.含碳无机物、氨、氨6甲、乙、丙是三种微生物,下表I、是用来培养微生物的三种培养基。甲、乙、丙都能在中正常生长繁殖;甲能在I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乙能在中正常生长繁殖,甲、丙都不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粉状硫 10gK2
3、HPO4 4gFeS04 0.5g 蔗糖 10g(NH4)2SO4 0.4g H20 100ml MgS04 9.25g CaCl2 0.5gI+十+A、甲、乙、丙都是异养微生物 B、甲、乙都足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C、甲是异养微生物、乙是固氮微生物、丙足自养微生物 D、甲是固氮微生物、乙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7消毒和灭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灭菌是指彻底杀灭微生物使其永远丧失生长繁殖的能力。消毒仅指杀死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下列哪些事物适用于消毒处理()皮肤饮用水牛奶注射器培养皿接种环培养基果汁酱油手术刀A BC D以上全部8MS培养基和培养微生物所配制的
4、培养基的主要区别为()AMS培养基一般含植物激素,微生物培养基不含植物激素BMS培养基不需要氨基酸,微生物培养基含各种氨基酸CMS培养基不需碳源,微生物培养基含碳源DMS培养基含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微生物培养基不含有9.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和无土栽培时所用的培养液相比,最大的差别A必须含植物必须的矿质元素 B必须含有机物C浓度必须小于细胞液浓度 D不一定含有植物激素10如下图为植物组织培养流程图解,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中脱分化发生在b步骤,形成愈伤组织,在此过程中植物激素发挥了重要作用B再分化发生在d步骤,是愈伤组织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的过程Cb过程中进行诱变处理后
5、培养,可筛选出抗逆性强的突变体D人工种子可以解决有些作物品种繁殖能力差、结子困难或发芽率低等问题11凝胶色谱法是根据( )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A分子的大小 B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C带电荷的多少 D溶解度12下列关于果胶酶的叙述正确的是()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果胶酶果胶酶能将果胶分解成半乳糖醛酸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可能产生果胶酶果胶酶特指分解果胶的一种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用于去除植物细胞壁组成果胶酶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或核苷酸A B C D13如图所示,某一有机物加催化物质后置于080环境中,有机物分解之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请据图判断,如果把这些物质置于800环境中处理
6、,其关系图应为( )14以下关于猪血红蛋白提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洗涤红细胞时,使用生理盐水可防止红细胞破裂B.猪成熟红细胞中缺少细胞器和细胞核,提纯时杂蛋白较少C.血红蛋白的颜色可用于凝胶色谱法分离过程的监测D.在凝胶色谱法分离过程中,血红蛋白比分子量较小的杂蛋白移动慢15下列有关“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用蒸馏水进行红细胞的洗涤,其目的是去除细胞表面杂蛋白B. 将血红蛋白溶液进行透析,其目的是去除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杂质C. 血红蛋白释放时加入有机溶剂,其目的是使血红蛋白溶于有机溶剂D. 整个过程不断用磷酸缓冲液处理,是为了维持血红蛋白的结构16胡萝卜素的提取
7、中,萃取液的浓缩采用的装置是( )A蒸馏装置B压榨装置C萃取装置D冷凝回流装置17.对胡萝卜素的提取顺序,正确的是( ) A.胡萝卜粉碎萃取干燥浓缩过滤胡萝卜素 B.胡萝卜粉碎过滤干燥萃取浓缩胡萝卜素 C.胡萝卜粉碎过滤萃取干燥浓缩胡萝卜素 D.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18.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使用会影响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种激素用量的比例影响实验结果 B两种激素使用的先后顺序影响实验结果C两种激素使用时的浓度影响实验结果 D以上说法全部正确19在对外植株消毒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菊花茎段用流水冲洗后可加少许洗衣粉用软刷子轻轻刷洗,刷洗后在流
8、水下冲洗20 minB用95%的酒精冲刷C放入0.1%的氯化汞中10 minD用蒸馏水清洗若干次20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分化成的幼苗需要移栽,下列关于移栽措施的说法错误的是()A移栽时,应打开培养瓶的封口后马上移植B移栽时,应先将培养瓶的封口打开一段时间,让试管苗在培养间生长几日C移栽时需用流水清洗根部的培养基D最后幼苗需移植到消过毒的新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等幼苗长壮后再移栽到土壤中21. 下列有关胡萝卜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胡萝卜素是一种化学性质稳定,溶于水,不溶于乙醇的物质 B.胡萝卜是提取天然胡萝卜素的原料 C.微生物的发酵生产是工业提取胡萝卜素的方法之一 D.提取后,干燥过程中,
9、时间不能太长,温度不能太高22.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无机环境23.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 )24. 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C.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D.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2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10、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26图11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I、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I是初级消费者 B为分解者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2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乙甲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
11、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2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者是密切联系的两个过程 B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D无论是能量流动的角度还是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说,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29右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B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获得的能量最少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只有丁和辛30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
12、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 B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C一般情况下,为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 31.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以下叙述正确的A碳元素以二氧化碳形式从D传到A和FBDABE构成了一条食物链C图中包含了7条食物链DB和F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32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B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生物数量关系肯定会构成倒金字塔形C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价值、潜在价值和间接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D“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出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33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
13、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34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
14、基因发生了突变35.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错误叙述是A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不同的B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较低C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D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越高36.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性气候变化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破坏 酸雨 土地荒漠化 海洋污染 生物多样性锐减 人口数量剧增A B C D37.“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的关键是在野生水稻种发现了雄性不育株,这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A经济价值 B潜在使用价值 C科研价值 D间接使用价值38. 建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对区内各种生物及其生
15、存环境加以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这种保护措施称为:A就地保护 B易地保护 C迁地保护 D离体保护39. 我国多数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B. 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C环境污染 D. 外来物种的入侵40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动物数量易变程度及冬眠动物比例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趋势。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的曲线依次是()A B C 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41.(11分。)请据图回答:(1)图解表示一个 的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阳光是它的 。(2)图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 ,含能量最少的生物类群是 。(3)蛇占有 条
16、食物链,占有的营养级有 。(4)若螳螂全部迁走,则黄雀的数量将会 ,原因是 。(5)动植物尸体是由图中的 通过 和 这两种作用分解的。42(8分)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 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 _作用实现的。(2)表中_ 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 _,导致大气中 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
17、用的_ 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 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43.(14分)将基因型为AaBb的水稻(具有24条染色体)的叶肉细胞通过无菌操作接入含有全部营养成分的培养基的试管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试管幼苗,其过程如图所示:(1)图中的1叫_,图中的2叫_,2过程所需要的条件有_。(2)在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培养基中获得_、_和小分子有机物等营养物质。(3)如果4是无病毒植株,则水稻的细胞应选用_细胞。其培养成的植株的基因型为_。(4)如果某种细胞选用的是水稻花粉细胞,则4称为_。基因型可能是_。植株特点为_ _,需用_处理,使其恢复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其
18、基因型为_。(5)如果此过程是为了生产水稻的人工种子,则人工种皮包裹的是_。44(7分)某同学在做微生物实验时,不小心把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混合在一起。请你完成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的实验步骤,并回答有关问题:主要步骤:制备两种培养基:一种是 培养基,另一种 的培养基。分别分成两份,依次标上A,A的B,B,备用。分别向A、B培养基中接种 。接种后,放在恒温箱中培养34天。分别从A、B培养基的菌落中挑取生长良好的菌种,接种到A、B培养基中。接种后,把A、B培养基放入恒温箱中培养34天。回答问题:在步骤中,为保证无杂菌污染,实验中应采用的主要措施有 、 、 。第两个步骤的目的是 。34
19、. (10分)右上图为提取胡萝卜素的装置示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1).胡萝卜素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 和 ,同时还受到 、 、 和 等条件的影响。(2).一般来说,要想萃取效果好,要保证 。(3).萃取过程应该避免明火加热,采用 加热,其原因是 。(4).在加热瓶口安装冷凝回流装置的目的是 。高二生物半期考试生物答案1-5:D C B A D 6-10:D A A B B11-15:B C B D D 16-20: A D D A A41、(11分)(1)生态系统 能源(2)绿色植物 蛇(3)2 第四和第五营养级(4)增多 黄雀由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变成了单纯的第三营养级,减少了能量的损耗(5)细
20、菌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42(8分)光合 呼吸 A 碳的吸收量等于碳的释放量 碳平衡 CO2浓度 光反应 有机物43(14分)(1)脱分化再分化光照、温度、一定的营养物质和激素(2)水分无机盐(3)茎尖、根尖AaBb(4)单倍体aB、ab、Ab、AB植株弱小,高度不育秋水仙素aaBB、aabb、AAbb、AABB(5)344.(7分)(1) 无氮加青霉素混合菌(2)培养基高压蒸气灭菌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灭菌接种过程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获得纯度较高的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45.(10分)(1)萃取剂的性质 使用量 原料颗粒的大小 紧密程度 含水量 萃取的温度 时间 (2)原料颗粒小,萃取温度高,时间长,需要提取的物质就能充分溶解,萃取效果就好 (3)水浴 因为有机溶剂都是易燃物,直接使用明火加热容易引起燃烧、 爆炸. (4)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