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历 史 (A)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2、合题目要求的。1(2018浏阳一中月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新现象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是A强调“重义轻利”B心学由此产生C有学者否定君主专制D市民文化中出现京剧2(2018唐县三中月考)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派的思想,到西汉中期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A它主张“仁政”B它主张“天人感应”C它融合了阴阳家及黄老之术D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3(2018芝华中学月考)明朝天顺年间,山西的一个正五品官员刘翀娶了一个再婚的老婆,在重视贞节的当时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因此被人检举了,一直告到了京城。就这么一件小事,就引得明英宗亲自干预,下令将刘翀逮捕来京城,下狱审讯,最后
3、将刘翀削职为民。这里的“道德规范”应是A民族气节B克己复礼C宋明理学D依法治国4(2018芝华中学月考)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最大差别是前者A认为道掌握在儒家而非皇帝手里B批判帝王为无道之君C否定帝权D提倡法治和众治5(2018航天中学月考)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A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B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C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6(2018东阳中学月考)先秦有思想家
4、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7(2018绥德中学月考)明末清初,关于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传统儒学地位被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8(2018临川一中月考)明末思想家唐甑说:“儒者不言事功,以为外务。海内之兄弟,死于机值,死于玩美,死于虐政,死于外暴,死于内现,将及村父、酸及国家。当此之时,束身镅心,自调条滑。世既多难,已安能独贤!”这则材料A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说教B
5、继承先秦的民本思想C讽刺儒学家长期以来空谈义理弊端D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9(2018邢台一中月考)1835年,道光帝发布上谕称:“从来民风之纯朴,由于士习之端谨。凡有教士之责者,不徒课以文艺,务在敦崇实行,严为旌别,以树风声。”道光帝发布该上谕的根本目的是A改善社会风气以维护清朝统治B发动民众监督以整顿吏治C整顿民风以端正士入学术风气D提高程朱理学的社会地位10(2018绥德中学月考)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看,两人的主张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11(2018泰和二中联考)三字经中写道
6、:“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墨子 孟子老子 苏格拉底ABCD12(2018广州一中月考)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些做法有利于A抑制土地兼并B进一步完善选官制度C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13(2018莆田一中月考)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明理的经(儒家经典)和用来记事的史(史书)关系密切。明末以来以章学诚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六经皆史”,认为道不离器,理不离事,反对离事言理。这个观点反映了
7、A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 B理学的空谈受到批判C理学为史学服务 D早期民主思想开始产生14(2018泰和二中联考)“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期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A民主权利,源远流长B反对迷信,蔑视神权C以人为本,关注社会D思想一统,法律至上15(2018泰和二中月考)有一说法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8、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16(2018沈阳铁路中学月考)元中叶以后,程朱理学上升为官学;元代编修的宋史以程朱一系为“道学”,不列陆九渊一派;元末张九韶所撰理学类编仍将陆九渊心学排斥在外;明代王阳明折衷二家之说,使用“理学”的概念。据此可知A程朱和陆九渊的思想不可调和B陆九渊的“心学”缺乏理论基础C王阳明混淆了“理学”和“心学”概念D“理学”成为宋明儒学的主流17(2018中原名校联考)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据此,对太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
9、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18(2018中山一中月考)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A地方吏治废弛B试图重建礼乐制度C君主专制加强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19(2018哈尔滨九中月考)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
10、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20(2018广安二中月考)中国古代思想史把魏晋称为玄学时代,隋唐为佛学时代,宋明为理学时代。那么春秋战国、两汉、明清之际分别可称为A子学时代、实学时代、经学时代B子学时代、经学时代、实学时代C实学时代、经学时代、子学时代D经学时代、子学时代、实学时代21(2018中山一中月考)史记和汉书都是我国古代早期带有开创色彩的史学著作。司马迁作史记,斥责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班固的汉书则推翻了这种认识,认为“武帝之雄材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这种情况表明A历史认知应该坚持多元史观B社会的思想结构发生了变化C批判的精神在史记之后断绝D汉书背离了史学的讽谏传统
11、22(2018东山二中月考)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A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 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C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 D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23(2018玉溪一中月考)在古代中国有两种文化传统:一种是由私塾、学校和书院教育传播的正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一种是通过乡村演戏、说书、佛道仪式等传播“诸善奉行、因果报应、有求必应”等民间观念传统。这两种文化传统A存在价值观
12、念的相互对立B表明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C在思想教化方面具有同一性D都受到城市经济繁荣的影响24(2018湖北重点中学联考)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A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D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第II卷本卷包括25、26、27、28四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25(2018中山一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名著中国问题中总结出中国
13、文化存在三个特点(如下图所示),这些特点是造成中国文明独特形态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和近代的相关知识,围绕“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6(2018仲恺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韩非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
14、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当然,韩非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不敢违法。马娟浅析韩非子的“法”材料二 朱熹玉山讲义载: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材料三 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
15、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6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6分)27(2018唐县三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
16、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子语类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原君(1)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
17、主张?(2分)(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3分)(4)材料四中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6分)(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4分)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历 史(A)答 案第卷1【解析】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了一批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的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他们都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A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主张;B是南宋时期出现;京剧的产生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南方剧种融入到北方形成的新剧种,与材料中现象没有直接联系,
18、故D项错误。【答案】C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儒家思想到西汉中期指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在本质上是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的,是神话封建统治的,所以,儒家思想到西汉中期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就是D。【答案】D3【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于社会伦理进行了严格的束缚,主张寡妇不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相关的思想;从对材料“娶了一个再婚的老婆”“最后将刘翀削职为民”来看,这种道德标准是宋明理学,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气节和依法治国,故AD
19、项明显错误;B项是孔子的主张,认为回到西周的等级秩序当中去,故排除。【答案】C4【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反思,但由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不管是宋明理学还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都属于儒家思想代表,故A项错误;明清批判思潮主要是反对君主权力过大,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尚未提出法治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5【解析】根据材料中“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是指儒学思想,“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符合道家思想,这体现出魏晋玄学是儒道相互融合的产物,故B项正确;理学是宋朝时期的新儒学,材料中玄学是
20、魏晋时期,故A项排除;三教合一是在唐朝时期,故B项排除;D项中的“正统”在题干中没有体现。【答案】B6【解析】“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答案】B7【解析】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批判君主思想,并不是否定传统儒学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继承和发展,故B项错误;C项正确;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丧失,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此时思想家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思想,不是倡导“自由”“平等”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8【解析】材
21、料“儒者不言事功,以为外务世既多难,已安能独贤”反映了经世致用、关注社会现实的主张,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批判,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民本思想的内容,故B错误;批判儒学家空谈义理,也是为了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故C错误。故选D。【答案】D9【解析】从材料中“凡有教士之责者,不徒课以文艺,务在敦崇实行,严为旌别,以树风声”可分析出道光帝的上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政策最终目的是维护本阶级的统治,故A项正确;【答案】A10【解析】这两种观点截然相反,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作用都是积极的。A、B、D三项与黄宗羲的主张不符,因为它们不能够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
22、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所以只有C项符合题意要求。【答案】C11【解析】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皆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观;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知识来自教育,所以主张通过教育使人具有美德;故孟子的性善说与苏格拉底的人性说有相同的地方,故选B。墨子具有功利主义的思想,老子则崇尚自然清静与无为,故二者与题意不一致,所以排除含有的选项。【答案】B12【解析】从材料“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中可以分析出,家国一体的观念逐渐在乡村渗透,即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土地兼
23、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选官制度和世俗文化的发展,故BC项错误。【答案】D13【解析】材料“六经皆史”“道不离器,理不离事,反对离事言理”体现出材料的观点反对理学的空洞说教,并打破世人对六经盲目尊奉的迷信态度,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矛盾,题干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排除;题干没有提出理学为史学服务,而是强调“六经皆史”,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早期民主思想的内容,排除D。【答案】B14【解析】古代希腊的思想涉及到公民民主思想,也涉及到了人文主义精神,古代中国与希腊同时代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先贤关注的是如何让社会更和谐,据此可以推知,C是二者相通的,故选C;A不符合古代中国,B本身
24、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古希腊,所以排除ABD。【答案】C15【解析】天人感应学说是关于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这一学说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D中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是说臣民要绝对服从于君主,做服贴的良民,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就是用天的权威限制皇帝私欲,所以这体现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故选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说董仲舒的儒学与诸子百家思想的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是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故BCD均与题意不一致,所以排除。【答案】D16【解析】由题干中的“程朱理学上升为官
25、学”、“以程朱一系为道学”、“使用理学的概念”等可以看出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是理学,故选D;由“明代王阳明折衷二家之说,使用理学的概念”可以得出AC不符合题干材料原意,故排除AC;结合所学可知,陆九渊的“心学”是有其理论基础的,故B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B。【答案】D17【解析】材料信息“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说明太极图说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色彩,但并不能认定它属于唯物主义哲学,毕竟它吸收了道家和佛教的东西,包含了更多的唯心主义元素,故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万物的发展变化,不能得出具有封建迷信色彩,排除B项;太极图说中“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用
26、语,体现了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始终”“生死”“善恶”等用语则说明其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故D项排除。【答案】C18【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材料文字“汉代多次出现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反映了当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A项地方吏治与题干无关;B项的礼乐制度指的是先秦的礼仪典章和雅乐教化制度,这同样与材料无关;本题旨在说明汉朝时儒家思想的强化,C项君主专制非本题强调重点。【答案】D19【解析】根据“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初期借鉴秦朝暴政导致灭亡
27、的教训,采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故B正确;A是汉武帝时时的治国理念,排除;C属于儒家思想,不符合汉初的治国思想,排除;根据“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可知,D错误。【答案】B20【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故这个时期是子学时代;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这一时期是经学时期;明清之际的儒学强调经世致用,故这个时期是实学时代。故ACD三项排除,B项正确。【答案】B21【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司马
28、迁“斥责汉武帝”到班固的汉书则推翻了这种认识,认为“武帝之雄材大略”的变化体现出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不断发展,对社会影响不断加深,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多元史观,故A项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断绝”;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汉书是否背离史学传统,故D项排除。【答案】B22【解析】材料“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赦免其死”反映了儒家重视孝道的伦理对法律判决的影响,故D正确;轻侮法的制定并不能说明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无法体现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故B错误;轻侮法的制定体现了儒家伦理渗透到法律,而不是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故C错误。故选D。【答案】D23【解析】正规儒
29、家人伦道德传统与民间观念传统有重合的部分,并不是相互对立,故A错误;材料“佛道仪式等传播”并不能说明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故B错误;正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宣扬伦理纲常,民间观念传统主张“诸善奉行、因果报应”,这些都有利于实现对人们的教化,故C正确;城市经济繁荣与正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的传播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故选C。【答案】C2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教育的内容通过孔子等人,传达给社会,贵族文化代表了社会文化的水平,贵族文化下移说明了传统文化通过民众传承发展,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世卿世族制在春秋战国是走向瓦解,而不是彻底结束,故错误。生产力的进步引发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
30、形成的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答案】D第II卷25(15分)【解析】本题以“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提到的三个特点,从文字、伦理或考试任意一角度,提取其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概括论题;也可以综合两个或者三个特点,在宏观上,从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概括论题。可以论述传统文化对国家治理的作用,也可以论述国家治理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答案】论题角度:(1)依据材料提到的三个特点,从文字、伦理或考试任意一个角度,提取其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概括论题。(2)宏
31、观上,从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概括论题。答案示例:示例一:论题:中国传统文化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推动了国家治理的发展。阐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以“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主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文化主流,以思想上的统一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的需要,推动了汉朝社会的发展。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兴盛,儒学正统地位收到冲击,唐代韩愈、柳宗元倡导儒学复兴运动,宋代朱熹等人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使儒学走向体系化、世俗化,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
32、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中国,面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经济学说相结合,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发展,对中国的思想解放、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以及救亡图存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结:历代学者对儒学的继承与突破,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国家社会的发展,使国家治理走向有序和完善。示例二:论题:国家治理中对传统文化的借助,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阐述:秦朝统一文字,维护了政治大一统,推动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影响深远。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以儒家学说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以儒家经典
33、为国家教科书,兴办太学。汉武帝以思想上的统一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的需要,推动了汉朝社会的发展。隋文帝开场科举制度,以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唐朝沿用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唐诗的发展。总结:在国家治理中,借助文字、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传统文化,有利于文明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26(20分)【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王室衰微,列强争霸;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百家争鸣等方面分析韩非子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第二小问,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秦统一全国、建立
3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的转型等方面回答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强调道德修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和谐相处等角度思考作答即可。(3)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关于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传统文化随时代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民族精神贯穿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思想自由与文化开放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等方面思考作答即
35、可。【答案】(1)背景:周王室衰微,列强争霸,兼并战争盛行;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正在形成中;百家争鸣影响:使法家思想大放异彩;为秦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2)特点: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认识:传统文化随时代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民族精神贯穿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思想自由与文化开放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27(17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以及所学从
36、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回答。(2)依据材料二“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归纳出“大一统”思想;依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归纳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3)依据材料三从“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归纳回答。(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从批判君主专制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角度思考回答。(5)依据所学从儒家思想产生、确立为正统、发展成熟以及受到冲击等角度思考回答。【答案】(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2)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4)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经济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5)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