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59KB ,
资源ID:421510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2151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doc

1、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本试卷由选择题和材料题两部分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周初受封的几个大诸侯国,如齐、鲁、晋、燕等,在夏商时期皆为蛮、夷、戎、狄各族所居,长期徘徊于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阶段,分封制推行后,这些封国所在地区无例外地建立起奴隶制政权。由此可见分封制( )A使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 B初创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C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D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

2、五种丧服中的一种)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初期( )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国家对地方政权控制趋向严密 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3商朝中期以前,兄弟之名先后骈列,并无上下贵贱之别。但到了商朝晚期,有“少子辛,辛母正后,故立辛为嗣”的记载。(见史记殷本纪)这种变化可说明( )A“家天下 ”局面形成 B外戚势力开始萌发C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D父死子继成为定制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卿、大夫、士者,图事之臣也,不任贤,无以治天下之事”。这表明殷周时期(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3、的混乱现象 B家国同构的政治特色C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关系 D世袭和选贤同时并存5商王征用吴属下的人民时必须通过吴本人供给、致送;周武王征召国族的属民时,也须通过这些国族的首领,而不能直接征用。据此可知,当时( )A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B地方割据势力十分强大C中央集权制度遭遇挑战 D血缘贵族政治逐渐确立6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了西周共王时期的一件名叫“三年卫益”的青铜器,高29厘米,盖内铸铭文132字,完整记录了裘卫和矩伯交易土地的事情。以此为例证,可以说明当时( )A土地兼并严重 B井田制遭破坏C均田制盛行 D土地私有制确立7战国时期,国君普遍采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

4、政令,调遣军队,派遣使者,官吏任免以玺为凭,任命时发给,免职时收回,军队调动都要用兵符。战国时期玺符制度的推行(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推动了行政权力的集中C成为官僚政治的开端 D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局面8.秦汉以来,中国农民的主要型态是以小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其出现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哪一政策最有助于小农阶层的形成( )A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第 1 页 共 5 页C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D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9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农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当时( )著作内容国语深耕而疾耰(平整土地)之,以待时雨庄子深其耕而

5、熟耰之,其禾繁以滋孟子深耕易褥(锄草)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耕作理念比较先进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10吕氏春秋审分记载:“公则作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11.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出现了像范蠡、吕不韦这样“资累巨万”的大商人,而且农民和城市平民也参与工商业活动。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 B商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地位C社会变革新兴阶级崛起 D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12荀子王制中记载:“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

6、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中庸中则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些材料( )A说明统治者应提高道德修养 B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C体现了鲜明的以民为本思想 D强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13法家代表人物吴起先后拜大儒曾子和子夏为师,在楚国实行变法期间,他以身作则,忠实履行“信”“义”二字;荀子则认同法家加强君权的主张,其弟子李斯和韩非在理论和实践上促进了法家思想的发展。这种现象说明( )A法家思想源自于儒家 B战国时期儒法相互借鉴吸收C儒家和法家本质相同 D尊崇 “信 ” “义 ”成为时代主流14春秋时期,儒者讲究从家族仪礼之“礼”,到社会道德伦理之“礼”,再到国家制度

7、之“礼”的一整套严格仪式。这表明当时儒者意在( )A整顿社会秩序 B推崇仁的观念 C强调社会和谐 D倡导隆礼重法15墨子尚贤中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这反映了墨子( )A主张为政之本在于尚贤 B反对宗法世卿世禄制度C代表下层手工业者利益 D强调构建政治和谐社会16一月古时本又叫“政月”。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避皇帝嬴政的名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中国古代的这种避讳文化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中央集权17先秦时期,卿多

8、指爵位;及至秦汉,卿在保留爵位内涵的同时又渐向官职靠拢,逐渐形成了包括九卿制度在内的三公九卿制。这一变化体现出( )A政治模式的演进 B等级体制的强化C爵位制度的成熟 D贵族政治的发展18.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务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A对政治事务的决策实行民主协商 B保证了中央机构的至上权力第 2 页 共 5 页C有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 D表明秦代中央官制发展完善19秦朝以郡县制为基础,建立了一统帝国的层级体系。由于没有大众传媒的存在,使官僚系统垄断信息成为可能,层级体制的设置,其目的是层层汇集信息,使处于权力最高层的皇帝能够成为信息的

9、集大成者。然而在实际政治行为中,层级体制上的官僚有向上传递信息的义务,却没有相应的动机,使真实信息的向上传递不是层层递增,而是层层递减。与层级官吏递减信息的动机无关的是( )A为使自己的不当行为以至违法行为得到保护B为了维持层级体系与监察体系的稳定与发展C适度的信息遮蔽是为了保持行政弹性D为便于官员自己对下属及社会的管理20汉代,皇帝的敕令上升为法律,有严格的立法程序。未经立法程序制定的敕令,通常没有法律效力,只是单纯的行政命令,适用一次即宣告失效。这体现出汉代( )A奉行依法治国的原则 B敕令缺乏法律效力C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D存在形式主义倾向21汉代,政府选官时的选举或考试,都实行分区定额

10、。无论经济文化先进或落后的地区,都照人口比例来考选,同时郡县长官,例须避用本郡本县人。这些举措( )A目的在于维系王朝统治 B使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趋向平衡C缓解了中央和地方矛盾 D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22在汉代选官制度中,有一定的试职规定。汉桓帝本初元年诏云:“孝廉、廉吏皆当典城牧民,禁奸举善,兴化之本,恒必由之。其令秩满百石,十岁以上,有殊才异行,乃得参选。”材料表明汉代选官制度( )A强调以孝悌为选官唯一标准 B重视考察官吏实际治理能力C注重选拔人才的公平与开放 D控制录取比例阻止贵族入仕23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本记分天下以为三十六

11、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24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汉( )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 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二材料题(

12、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秦在中央设立了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其长官是御史大夫。在御史大夫之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吏等各级监察官员,而以监察史负责地方各郡的监察事务。汉承秦制,以御史第 3 页 共 5 页大夫为全国最高长官,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亦称御史府,又称御史大夫寺,别号“宪台”。汉代在御史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和中丞,其具体的职务是内掌图书秘籍,外督十三部刺史, 举劾案章,居殿中察举非法。御史中丞之下设御史、侍御史,其具体职责是监察违法、举劾违失、受理中央诸公卿奏事,典法度、掌律令、督察部刺史等。汉代在完善中央御史府机构的基础上,还先后设立了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司

13、直系丞相,司隶则直属皇帝。从秦到明清监察朝度的变迁 材料二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设置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为视察区;一年之后文帝又将其用做监察区域,派遣官员分州“出刺诸郡”,九州视察区由此与监察区合而为一。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益州、幽州、并州,另外有朔方、交趾二郡,称朔方刺史部、交趾刺史部,共称十三刺史部,或“十三州”。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巡察该区境内的吏政,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刺更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民政等

14、大权,位于郡守之上,十三部遂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东汉末年,各州牧更是趁乱夺取本州军政大权。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刺更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位于郡守之上,十三部遂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东汉末年,各州牧更是趁乱夺取本州军政大权。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承秦制在监察制度中的表现及其创新,并归纳秦 汉监察体系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并说明其影响。(1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秦统一六国后先后采取的重大措施统一六国(前221年)称皇帝(前221年)

15、建郡县(前221年)统一度量衡(前221年)统一文字(约前221年)徙天下豪富12万于成阳(前221年)大规模修建通向东方各国的驰道(前220年始)开始并总共六次外出巡视各地(前220年前210年)征岭南并修灵渠(约前219年前214年)拆除原关东六国建造的城廓及提防(前215年)北击匈奴(前215年前213年)修长城(约前213年)焚诗、书、百家语(前213年)坑方士、术士“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前212年)修秦直道(前212年)第 4 页 共 5 页统一货币(前210年)摘自苏力大国宪制根据材料,从中汲取一项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并予以说明。(要求: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2

16、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战国初期,楚国领土最大。但是,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衰弱,楚悼王即位后,遭到魏、赵、韩等国进攻,无力抵挡。公元前400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宛(今河南南阳)守,把守北部边境,防御韩、赵、魏进犯。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 法。吴起根据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状况进行改革。他规定: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禄,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把一些旧贵族迁移到荒凉的地区;精简无关紧要的官职,削减过高的官吏俸禄,集中经费用来训练战士;整顿吏治,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行义”而不计毁誉。公元前381年,楚国派兵攻魏救赵,大败魏军

17、,引起各诸侯国的震惊。但就在这年,楚悼王病逝了。楚国旧贵族乘机作乱,乱箭射杀了吴起。摘编自米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起变法的背景条件。(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吴起变法。(9分)绵阳南山中学2021年春季高2019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D【解析】“分封制推行后,这些封国所在地区元例外地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可以看出中原文化逐渐推广到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与被中原文化所整合,故选D项;“封国所在地区元例外地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建立了有序的社会规则,有利于简化矛盾,排除A项;“周初受封的几个大诸侯国,如齐、鲁、晋、燕”分封

18、的诸侯有很大的自主权,不属于中央集权,排除B项;“周初受封的几个大诸侯国,如齐、鲁、晋、燕”属于地方管理体系,他们延用的世亲世禄制,不是官僚政治,排除C项。2【答案】C【解析】材料“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说明商朝灭亡之前,国王与诸侯的关系比较松散,而“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说明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大大加强,故选C项;据材料“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可知,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和功臣,既没有先代贵族,也得不出谁是主体,排除A项;皇权的出现是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之后,排除B项;西周通过血缘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排除D项

19、。3【答案】C【解析】从“兄弟之名先后并列,并无上下贵贱之别”到有嫡庶之别,并立嫡长子为王位继承人,这一变化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故选C项;夏朝时既已经形成“家天 下”的局面,排除A项;“辛母正后”反映的是辛的母亲被立为王后,并未涉及其母族或妻族势力,排除B项;材料中前后的王位都是以父死子继,不同之处在于哪个儿子是继承人,排除D项。4【答案】D【解析】“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说明当时存在嫡长子继承制,“不任贤,无以治天下之事”说明贤能之臣在当时得到任用,故选D项;A项与“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不符,排除A项;商代还未出现家国同构的政治特色,排除B项;C项与“不任贤,

20、无以治天下之事”无关,排除C项。5【答案】A【解析】据材料“商王征用吴属下的人民时必须通过吴本人供给、致送;周武王征召国族的属民时不能直接征用”可知商周时期王权不能直接控制地方势力,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故选A项;商周时期地方拥有独立性,但不是割据势力,排除B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夏朝确立血缘贵族政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6【答案】B【解析】在西周井田制下,土地是周王分封给诸侯的,不得买卖转让,故材料中“完整记录了裘卫和矩伯交易土地的事情”,反映的诸侯私自交易土地,体现了井田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土地兼并是指土地高度集中,与材料“裘卫和矩伯交易土地”不符,排

21、除A项;均田制是北魏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与材料西周时期的文物记载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西周时代出现了土地交易现象,不能表明土地私有制度确立,排除D项。7【答案】B【解析】玺符制度使官员权力受到限制,防止了其权力的滥用,将行政大权掌握在玺符的发放者国君手中,推动了行政权力的集中,故选B项;战国时期尚未确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官僚政治开始于秦朝,排除C项;封建割据的局面是秦灭六国之后才结束的,排除D项。8【答案】B【解析】中国农民的主要型态是以小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强调一家只有一男作为主要劳动力,即要求劳动单位小农化,故选B项;“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22、”奖励农耕但没有体现劳动单位的大小,排除A项;“而相牧司连坐”强调对地方的管控,与劳动单位无关,排除C项;“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属于奖励军功的范畴,与劳动单位大小无关,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材料中三篇著作都提到“深耕”的耕作措施,体现了精耕细作的耕作理念,故选B项;材料只提及耕作措施,并未提及耕作工具,无法看出铁犁牛耕开始出现,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农业生产中的耕作措施,并不能完整概况人与自然的关系,无法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排除C项;小农经济指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材料大意为当时农民在井田上劳动时消极怠工,而在自己的土地上劳

23、动时则积极性比较高,说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故选D项;农民在井田上劳动时消极怠工,而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时则积极性比较高,反映的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排除A项;农民在井田上劳动时消极怠工,而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时则积极性比较高,反映的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排除B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11【答案】D【解析】“不仅出现了像范蠡、吕不韦这样资累巨万的大商人,而且农民和城市平民也参与工商业活动”可见商业不一定是全部由政府垄断,民间也有一定的存在,故选D项;“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由于此时诸侯并立,并没有形成得到全国

24、的认可,排除A项;“出现了像范蠡、吕不韦这样资累巨万的大商人”只能说明财富多,无法判断地位高,排除B项;“出现了像范蠡、吕不韦这样资累巨万的大商人”商人不属于新兴阶层,排除C项。12【答案】B【解析】据材料“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知,儒家强调不应破坏草木的正常生长,以及认为达到中和状态,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故选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儒家认为圣明的君王不应破坏自然规律,而未强调君主应提高道德修养的问题,排除A项;以民为本的思想强调以万民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材料中并未涉及相关思想,排除C项;

25、材料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非人际关系的和谐,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文中中法家吴起师从大儒,大儒亦认可法家主张体现了儒法的互相借鉴,故选B项;文中没有体现法家思想源自于儒家,排除A项;文中体现了儒法的互相学习,没有体现本质是否相同,排除C项;文中吴起尊崇“信”“义”得出时代主流的认识是片面的,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家族仪礼之礼,到社会道德伦理之礼,再到国家制度之礼的一整套严格仪式”这里规范从家族到社会到国家的各种秩序,可见礼与社会秩序相关,故选A项;“礼”和“仁”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排除B项;“家族仪礼”“社会道德伦理”“国家制度”更强调的是秩序,而不一定是和谐的,排除C项

26、;“讲究从家族仪礼之礼,到社会道德伦理之礼,再到国家制度之礼的一整套严格仪式”这里更多的体现在秩序上,而无法体现法律意识,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墨子主张依据才能授官,这实际上就打破了宗法世卿世禄制度,故选B项;为政之本在德在民,排除A项;墨子代表下层手工业者利益,但“列德尚贤”不能说明,排除C项;政治和谐是指社会政治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处于协调、融洽的状态,墨子“尚贤”的主张与之无关,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为了避皇帝嬴政的名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结合所学,因避讳皇帝名号改称谓,表明皇帝制度通过许多具体规定,体现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反映了皇帝制度

27、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的特征,故选A项;皇位世袭是指按血缘关系传承王位,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因避讳改称谓,并非是强调神权的体现,排除C项;中央集权反映的是地方服从中央,无自主独立性,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17【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先秦时期,卿大多是爵位的象征,到秦汉时期,卿除去爵位象征之外,又增加了“官职”的含义,这体现出从秦朝开始,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这属于政治模式演进的范畴,故选A项;“卿”的含义由“爵位”向“官职”演进,不涉及等级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在秦汉时期,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进的过程,这一时期官僚政治并没有达到成熟,排除C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卿”的内

28、容变化,反映出贵族政治的弱化,而不是发展,排除D项。18【答案】C【解析】多人发言进行朝议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项;决策是皇帝专属的,排除A项;朝议体现的不是中央和地方关系,排除B项;朝议不体现中央官制,排除D项。19【答案】C【解析】据材料,郡县制“层级体制的设置,其目的是层层汇集信息,使处于权力最高层的皇帝能够成为信息的集大成者”“层级体制上的官僚有向上传递信息的义务”以便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专制统治,而层级官吏递减信息反映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层级官吏递减信息能够避免自己的违法行为被中央获悉,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信息选择性上报能够实现信息与监察体系信息

29、汇总相一致,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信息递减利于地方自主性的发挥,便于地方官员对区域的管理,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答案】C【解析】据材料“未经立法程序制定的敕令,通常没有法律效力,只是单纯的行政命令,适用一次即宣告失效”,可知汉代皇帝的敕令受到政治制度的制约,故选C项; 中国古代属于人治,排除A项;材料提到未经立法秩序制定的敕令缺乏法律效率,排除B项;敕令可分为法律和行政命令,排除D项。21【答案】A【解析】郡县长官由非本郡本县人担任,有利于防止郡县长官势力的近亲繁殖,避免地方势力做大,从而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选A项;察举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其本身不会促进

30、经济发展,排除B项;察举制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机制,与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无法达到缓解中央与地方矛盾的作用,排除C项;世家大族主要是通过九品中正制垄断仕途,而九品中正制出现在魏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22【答案】B【解析】据材料“其令秩满百石,十岁以上,有殊才异行,乃得参选”可知,试职即举为孝廉前,先在地方担任一定的吏职,以试其有无为政能力或培养他们的为政能力,故选B项;“唯一”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重视考察官吏实际治理能力,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注重选拔人才的公平与开放,排除C项;据材料“秩满百石,十岁以上,有殊才异行”可知,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排除D项。2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文帝十三

31、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得出丞相因御史失职负责监督监察御史,这是汉朝某个历史阶段丞相的职权,并不是固定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逐一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并未涉及到监察的具体职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监察官掌握监察权,地方官掌握行政权,互不统属,并无高下之分,故D项错误。2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可知秦汉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项;根据材料“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可知

32、春秋战国时期已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排除A项;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与材料所述时间“秦汉”不符,排除C项;秦朝郡县制确立标志着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材料所述时间“秦汉”不符,排除D项。二、材料题25【答案】(1)汉承秦制表现: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为全国最高监察长官,并在御史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等官员。创新:汉代在地方设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4分)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相对独立,垂直体系;层次分明,相对完备。(6分)(2)演变:由临时性机构变为常设机构;由监察区发展为行政区;监察区数量增加。(6 分)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

33、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政治清明;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皇权;导致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 (6分,任意三点即可)州力量不断强大,最终威胁中央集权。(3分)26.【答案】示例一:建章立制、制度创新说明:秦统一后,政治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化上,统一文字,便利了文化交往,强化文化认同。这些制度创新不仅适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需要,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示例二:审时度势(因时制宜)说明:秦统一后,首要任务是巩固统一,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因此建立了皇帝制、郡县制,同时,统一了度量衡确保政府的财政赋税,统一了文字保证政令和公文的畅通。由于统一后的秦国是个农业大国,而非工商大国,跨地区的贸易和支付很少,对货币的需求较少,因此在一些列措施之后,秦朝才开始统一货币。(说明:观点2分,论据两点8分,表达2分。)27【答案】(1)条件:各诸侯国纷纷实施变法;楚国面临内优外患;楚悼王信任并重用吴起;吴起具有杰出才能和改革魄力。(6分)(2)简评:一方面,变法打击了传统贵族势力,肃清了吏治,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推动了社会转型,增强了楚 国的影响力。(7分)另一方面,吴起最终为旧贵族所害,变法遭受重大挫折。(2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