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关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具体体现 源远 流长 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再创文化的辉煌,续写中华文化的新篇章。博大 精深 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古代科学技术等显示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独特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
2、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区域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民族性)注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剖析:(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有其合理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史书典籍的出现,能够使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流传下来。(2)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 和 谐 相 处,吸 收
3、、借 鉴 其 他 民 族 文 化 中 的 积 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2.关于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从区域文化的研究视野来看,中国文明属于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一起构成了世界文明。基于现实的区域文化的研究视野,中华文化包括具体的齐鲁文化、楚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自文化外部看是“一体”,以汉文化为主导;自文化内部视之,则呈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征,齐鲁、巴蜀、秦、楚文化,异彩纷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从世界文化的角度讲,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是中
4、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从研究中华文化的角度讲: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民族的骄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关于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类型 中华文化 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 区 别 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
5、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就是民族这一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联系 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渗透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关系的一个具体体现。注意:中华民族精
6、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精神是一成不变的。剖析: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4关于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关系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
7、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5关于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纵观历史,没有一个推动了社会进步的历史事件,不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的。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2)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8、。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基本要求,是爱国主义体现在处理本民族内部、各兄弟民族之间、各民族成员之间关系上的要求。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的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处理本民族与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关系上的基本要求。勤劳勇敢是一种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精神,是中国人民的优良品格,它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则是一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崇高 追求,它是一种为了国家的繁荣而锐意进取、不懈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点链接:。材料一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特大地震,数千同胞在灾害中不幸遇难,数
9、十万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园,数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奋起自救,国内各界和国际社会积极施援,经过顽强努力,抗震救灾斗争在抢救人员、安置受灾群众等方面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材料二 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截至2010年3月17日15时,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旱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国家有关部门也通
10、过各种方式对五省区市抗旱救灾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各受灾省区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1.在西南大旱、玉树地震等抗震救灾中锤炼和升华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A B C D B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应该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故选B。【解析】2.谁也不曾料到,2010的春天如此让人“刻骨铭心”,西
11、南干旱,矿难,地质灾害,特大洪涝灾害,玉树地震一路相随。然而,中国在低头抱怨吗?没有,中国挺起了它不屈的脊梁!全民一心,共同抗灾!从文化生活角度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材料中“不屈的脊梁”指的是什么?(2)中国为什么必须“挺起不屈的脊梁”?(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参考答案】(1)“不屈的脊梁”指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
12、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参考答案】(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此题主要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从“不屈的脊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出发,考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强化三个方面的记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