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7质量检测卷第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雷雨发庄稼”的原理涉及的第一步反应是空气中N2和O2在闪电的作用下生成了下列哪种物质()ANO BN2OCNO2 DN2O5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的水溶液显碱性B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O3)2固体,铜粉仍不溶解C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Cu22NO4H2ODHNO3NO2NO,以上各步变化均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3下列关于氮及其化合物说法,不正确的是()AN2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B
2、NO、NO2均为大气污染气体,可在大气中相互转化C可用浓氨水检测输送氯气的管道是否发生泄漏DNaNO2具有氧化性,能使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4用浓氯化铵溶液处理过的舞台幕布不易着火。其原因是()幕布的着火点升高幕布的质量增加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降低了温度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气体隔绝了空气A BC D5C、N、S是重要的非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种元素均可以和氧元素形成2种或2种以上氧化物B实验室用铜和浓硝酸反应制取NOCCO2、SO2、NO2都能与H2O反应,且原理相同D稀硫酸、稀硝酸与铁的反应均属于置换反应6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操作现象铜片溶解,溶液变蓝,起始产生红棕色气体,气体
3、颜色逐渐变淡,直至无色,在管口处变为淡棕色铜片继续溶解,产生无色气体,在管口处变为淡棕色A.实验中产生红棕色气体,说明浓HNO3具有氧化性B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反应多于2个C中产生无色气体,说明盐酸有氧化性D若将铜片换成铁片,则中没有明显实验现象。7关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叙述正确的是()A两种气体都是有毒的气体,且都可用水吸收以消除对空气的污染B两种气体都具有强氧化性,因此都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C二氧化硫与过量的二氧化氮混合后通入水中能得到两种常用的强酸D两种气体溶于水都可以与水反应,且只生成相应的酸,大气中的NO2和SO2可以形成酸雨8如图利用培养皿探究氨气的性质,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
4、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培养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及所做的解释均正确的是()选项实 验 现 象解 释A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NH3与HCl反应生成了NH4Cl固体B浓硫酸附近无明显现象NH3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C氯化铜溶液变白色浑浊白色浑浊的成分是Cu(OH)2D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NH3是一种可溶性碱9.下表中,对陈述、的正确性及两者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选项陈述陈述判断A向浓盐酸中加入浓硫酸可制备氯化氢气体浓盐酸易挥发,浓硫酸与水作用放出大量的热对,对;有BCu能与浓HNO3反应由于Cu具有还原性,浓HNO3具有氧化性,在任何条件下生成的气体一定是NO2对,错;无C硫
5、单质在纯氧中燃烧有少量SO3生成部分二氧化硫被氧化为SO3对,对;无D硝酸铵和碱石灰共热用于实验室制备NH3铵盐与碱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对,对;有10.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H2、O2、CO2、NH3、NO、HCl、NO2、SO2等气体中的若干种,为确定其成分,某学生进行了如下实验:将少许气体导入一支干燥的试管中,试管中出现红棕色气体;将气体导入盛有少许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未见明显现象;而改通入盛有足量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中出现白色浑浊;将原气体导入品红溶液中,红色没有变化;将原气体先通过装有足量固体烧碱的U型管后,再通入盛有CuO的硬质玻璃管,并给硬质玻璃管加热,观察到CuO变为红色;将中出来的
6、气体通过盛有CuSO4粉末的干燥管,CuSO4粉末出现蓝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混合气体中一定有NO2和CO B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H2和NH3C不能确定混合气体中是否有NH3 D混合气体中至少有HCl等四种气体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1如图是进行气体性质实验的常用装置,下列对有关实验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若水槽中是NaOH溶液,试管中是Cl2,可看到液面上升,试管中黄绿色褪去B若水槽中是水,试管中是NO2,可看到试管中液面上升并充满整个试管C若水槽中是水(并滴有一定量酚酞),试
7、管中是NH3,可看到液面上升并呈蓝色D若水槽中和试管中都是氯水,光照后可在试管中收集到氧气12用以下三种途径来制取相等质量的硝酸铜。铜跟浓硝酸反应铜跟稀硝酸反应铜与氧气反应生成CuO,CuO再与稀硝酸反应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消耗的硝酸的量: B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最小C因铜与浓硝酸作用最快,故制取硝酸铜的最佳途径是D三种途径所消耗的铜的质量相等13有下列气体:N2、O2、NO2、NO、CO2、CO,其中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A BC D14下列有关浓硫酸、浓盐酸、浓硝酸的认识正确的是()A浓硫酸、浓硝酸与金属反应时,主要是S或N得电子B如图,中为三种酸的一种,中为浓氨水,则大烧杯中均观
8、察到白烟C浓盐酸、浓硫酸都可用来干燥氧气D常温下,浓硫酸或浓HNO3中投入Fe片,均不会产生大量的气体15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NH3和O2的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0;NO2和N2的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0。分别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圆底烧瓶内溶液(假设溶液不扩散)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 BC D无法计算第卷(非选择题共60分)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60分。16(12分)盐酸、硫酸和硝酸是中学阶段所常见的“三大酸”。现请就三大酸与金属铜反应情况,填空回答下列问题:(1)我们知道,稀盐酸不与Cu反应。在稀盐酸中加入H2O2后,则可使
9、铜顺利溶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在一定体积的18 mol/L的浓硫酸中加入过量铜片,加热使之反应,被还原的硫酸为0.9 mol。则浓硫酸的实际体积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0 mL。若使剩余的铜片继续溶解,可在其中加入硝酸盐溶液(如KNO3溶液),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3)分别将等质量的铜片与等体积均过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所得到的溶液前者呈绿色,后者呈蓝色,某同学提出这可能是Cu2浓度差异引起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_(填“同意”或“不同意”),原因是_。另一同学提出溶液呈“绿色”是溶液中Cu2与NO2共存的结果,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此说法正确与否(简述实验方案和实验
10、现象及由此得出的结论)_。17(12分)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汽车尾气(含CO、SO2、NO等)是城市空气的污染源之一,治理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用铂、钯合金作催化剂),它能使一氧化碳跟一氧化氮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循环的无毒气体。汽车尾气中导致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是_。请写出形成硝酸型酸雨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在汽车排气管上加装“催化转化器”,可使CO和NO反应产生可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下列选项中,控制城市空气污染的合理措施有_(填序号)。A充分利用太阳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B使用电动车,减少汽油消耗C禁止人们出行D带
11、上呼吸面具(2)实验室里,处理含氮氧化物的尾气一般用NaOH溶液来吸收。若用NaOH溶液吸收NO2,可生成2种含氮元素的钠盐,请写出化学方程式:_。NO2和NO的混合气体也可用NaOH溶液吸收,只生成一种盐,请写出化学方程式:_。18(12分)如图为氮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与化合价对应的关系图。(1)实验室制取氨气。化学方程式是_。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的原因是_。用水吸收多余的氨气时,如将导管直接插入水中,会产生倒吸现象,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2)完成下列能生成NO的化学方程式:体现N元素的还原性:a汽车尾气中产生的NO:N2O22NO。b氨的催化氧化:_。体现N元素的氧化性:_。(3)NO2
12、易溶于水。将体积为V mL的试管充满NO2后倒扣在水中,如图所示。NO2溶于水的化学方程式是_。使试管中NO2完全被水吸收的操作是_。19(12分)实验室模拟合成氨和氨催化氧化的流程如下:已知实验室可用饱和亚硝酸钠(NaNO2)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经加热后反应制取氮气。(1)从如图中选择制取气体的合适装置:氮气_、氢气_。(2)氮气和氢气通过甲装置,甲装置的作用除了将气体混合外,还有_、_。(3)氨合成器出来经冷却的气体连续通入乙装置的水中吸收氨,_(填“会”或“不会”)发生倒吸,原因是_。(4)用乙装置吸收一段时间氨后,再通入空气,同时将经加热的铂丝插入乙装置的锥形瓶内,能使铂丝保持红热的原
13、因是_,锥形瓶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5)写出乙装置中氨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6)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的溶液含有H、OH、_、_离子。20(12分)有硫酸与硝酸的混合液,取出其中10 mL,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将生成的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得质量为9.32 g。另取这种溶液10 mL与4 molL1的NaOH溶液25 mL恰好中和。计算:(1)混合液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2)混合液中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3)另取10 mL的混合液与0.96 g铜粉共热时,产生气体在标准状况体积是多少升?专题7质量检测卷1答案:A解析:“雷雨发庄稼”的原理涉及的第一步反应是,空气中N2
14、 和O2在闪电的作用下生成了NO,A正确。本题选A。2答案:B解析:A.碱性溶液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所以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该气体水溶液显碱性,A正确;B.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与Cu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再加入Cu(NO3)2固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Cu22NO4H2O,铜粉溶解,B错误;C.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Cu22NO4H2O,C正确;D.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都能通过一步实现,D正确;故选B。3答案:B解析:A.N2分子中存在氮氮三键,断裂三键需要较高能
15、量,导致N2化学性质稳定,通常情况下不能与其它物质反应,所以可作保护气,故A正确;B.在大气中大量存在N2和O2,NO能与O2反应生成NO2,即2NOO2=2NO2,则NO、NO2在大气中不能相互转化,故B错误;C.氯气和浓氨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氮气和氯化铵,如氯气泄漏,可观察到白烟生成,即3Cl28NH3=N26NH4Cl,故C正确;D.在酸性溶液中,NaNO2能与KI发生反应生成I2,I2使淀粉溶液变蓝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NO22KI2H2SO4=Na2SO4K2SO4I22NO2H2O,故D正确;答案为B。4答案:B解析: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能降低火焰温度,达不到幕布的着火
16、点;并且分解产物氯化氢和氨气能隔绝空气,均破坏了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故能使幕布不易着火,答案选B。5答案:A解析:A.碳形成氧化物为CO、CO2,氮元素形成氧化物NO、NO2、N2O4等,硫形成氧化物SO2、SO3,三种元素均可以和氧元素形成多种氧化物,故A正确;B.浓硝酸被还原生成二氧化氮气体,实验室用铜和稀硝酸反应制取NO,故B错误;C.NO2与水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而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反应原理不同,故C错误;D.稀硫酸与铁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稀硝酸与铁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故D错误;故选A。6答案:C解析:A.实验中产生红棕色气体,说明浓HNO3的氧化性比稀HN
17、O3氧化性强;故A正确;B.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有Cu4HNO3=Cu(NO3)22NO22H2O 、3Cu8HNO3=3Cu(NO3)22NO4H2O、2NOO2=2NO2等多个反应,故B正确;C.中产生无色气体,是因为盐酸电离出的H与溶液中有氧化性的NO,结合成硝酸继续和铜反应,故C错;D.若将铜片换成铁片,会和浓HNO3发生钝化,故中没有明显实验现象,所以D正确;答案:C。7答案:C解析:A.3NO2H2O=2HNO3NO,二氧化氮不能直接用水吸收,会生成有毒气体NO,故A错误; B二氧化硫有较强的还原性,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是因为能与某些有色物质反应生成无色物质,故B错误;
18、C.二氧化硫与过量的二氧化氮混合后通入水中发生反应:2SO25NO23H2O=2H2SO42HNO33NO,能得到两种常用的强酸,故C正确;D.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生成硝酸和NO,故D错误; 答案选C。8答案:A解析:A.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会产生氨气,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反应现象是有白烟生成,正确;B.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会产生氨气,与浓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铵,错误;C.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会产生氨气,氨气与氯化铜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错误;D.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原因是与水反应生成NH3H2O,电子生成O
19、H离子,溶液呈碱性,但氨气为非电解质,不属于碱,错误。9答案:A解析: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又因为浓盐酸易挥发,所以向浓盐酸中加入浓硫酸可制备氯化氢气体,A正确;B.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B错误;C.硫单质在纯氧中燃烧只能生成SO2,C错误;D.硝酸铵受热易发生爆炸,实验室一般用氯化铵与熟石灰共热制备氨气,D错误。答案选A。10答案:D解析:无色气体说明没有二氧化氮气体。说明有一氧化氮气体,遇到空气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则没有氧气。说明没有二氧化硫气体。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氯化氢气体,肯定没有氨气,当氢氧化钙少量时,氯化氢反应,当氢氧化钙过量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
20、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说明有还原性气体,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的物质是硫酸铜粉末变蓝色,说明还原性气体是氢气,不能确定是否有一氧化碳。所以混合气体中一定有一氧化氮、二氧化碳、氢气、氯化氢,所以选D。11答案:BC解析:A.NaOH溶液与Cl2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黄绿色气体Cl2减少,液面上升,试管中黄绿色褪去,故A项正确;B.NO2与水反应:3NO2H2O =2HNO3NO,NO难溶于水,气体减少,试管中液面上升,但不能充满整个试管,故B项错误;C.NH3极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弱碱NH3 H2O,液面上升并呈红色,故C项错误;D.氯气中存在HClO,HClO光照下发
21、生分解生成HCl和O2,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C。12答案:C解析: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制备1 mol Cu(NO3)2,需要2 mol HNO3,生成的2 mol NO2气体有毒,是污染性的气体;铜与稀硝酸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制备1 mol Cu(NO3)2,需要 mol HNO3,生成 mol有毒的NO气体;铜与氧气反应生成CuO,2CuO2=2CuO,氧化铜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水,制备1 mol Cu(NO3)2,需要2 mol HNO3,且没有生成污染性气体;A.制备1 m
22、ol Cu(NO3)2,生成相同质量的Cu(NO3)2,需要2 mol HNO3,需要 mol HNO3,需要2 mol HNO3,途径消耗HNO3最多,途径次之,途径消耗HNO3最少,故A正确;B.制备1 mol Cu(NO3)2,生成相同质量的Cu(NO3)2,生成的2 mol NO2污染性的气体,生成 mol有毒的NO气体,没有生成污染性气体,故B正确;C.由方程式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生成相同质量的Cu(NO3)2,铜与浓硝酸反应速率最快,但消耗的硝酸最多,且造成较大污染,途径效果最佳,既不造成污染,又能提高HNO3的利用率,故C不正确;制取相同质量的硝酸铜,制备1 mol Cu(NO3)
23、2,生成相同质量的Cu(NO3)2,需要1 mol Cu,需要1 mol Cu,需要1 mol Cu,所以所消耗的铜的质量相等,故D正确。13答案:A解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工厂废气的任意排放导致空气污染,目前记入空气污染指数的物质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可吸入颗粒等,气体N2、O2、NO2、NO、CO2、CO中,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NO2、NO、CO,故选A。14答案:AD解析:A.浓硫酸、浓硝酸均是氧化性酸,与金属反应时,主要是S或N得电子,A正确;B.浓硫酸难挥发,不能观察到白烟,B错误;C.浓盐酸易挥发,不能用作干燥剂,
24、C错误;D.常温下,浓硫酸或浓HNO3中投入Fe片发生钝化,均不会产生大量的气体,D正确,答案选AD。15答案:A解析:中NH3溶于水,O2不溶,设NH3体积为V1,则反应后浓度为(V1/22.4)/V1 mol/L;N2与水不反应,不溶于水,而NO2和水反应生成HNO3,反应方程式;3NO2H2O=2HNO3NO,设生成HNO3的NO2体积为V2,则进入烧瓶的水体积也是V2,则浓度为(V2/22.4)/V2 mol/L;综上所述,两烧瓶内溶液浓度相等都为,即;故答案选A。16答案:(1)CuH2O22HCl=CuCl22H2O(2)大于3Cu8H2NO=3Cu22NO4H2O(3)不同意等质
25、量的铜片与等体积,均过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所得溶液中Cu2浓度基本相等将一定量NO2通入到铜片稀硝酸反应后的溶液中,若溶液颜色变绿,则该同学的结论正确,反之,不正确解析:(1)双氧水具有氧化性,在酸性环境下能将金属铜氧化,方程式为:CuH2O22HCl=CuCl22H2O,故答案为CuH2O22HCl=CuCl22H2O;(2)铜只能和浓硫酸反应,和稀硫酸不反应,Cu2H2SO4(浓)=CuSO4SO2H2O,当被还原的硫酸是0.9 mol,反应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为1.8 mol,随着铜和浓硫酸的反应的进行,酸的浓度越来越小,不再产生二氧化硫,则18 molL1的浓硫酸的实际体积要大于10
26、0 mL;若使剩余的铜片继续溶解,可向其中加入硝酸盐,应为溶液中有H,再加入硝酸盐引入NO,在酸性条件下,NO具有强氧化性,能与Cu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为3Cu8H2NO=3Cu22NO4H2O,故答案为:大于;3Cu8H2NO=3Cu22NO4H2O;(3)将等质量的铜片分别与等体积、过量的浓硝酸和过量的稀硝酸反应后,所得溶液中Cu2的浓度基本相等,颜色基本相同,不可能是Cu2浓度差异引起的,若溶液呈“绿色”是溶液中Cu2与NO2共存的结果,可以向蓝色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NO2来检验,根据颜色是否发生变化进行判断,故答案为不同意;等质量的铜片与等体积、过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所得溶液中Cu
27、2的浓度基本相等;将一定量的NO2通入铜片与稀硝酸反应后的溶液中,若溶液呈绿色,则该同学的结论正确,反之,不正确。17答案:(1)SO2和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2CO2NO2CO2N2AB(2)2NO22NaOH=NaNO2NaNO3H2ONONO22NaOH=2NaNO2H2O解析:(1)汽车尾气含有CO、SO2和NO等气体,导致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为SO2和NO;一氧化氮会在空气中氧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其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2、3NO2H2O=2HNO3NO;根据题给信息可知,CO与NO反应,生成的可参与大气生态环境
28、循环的无毒气体是CO2和N2,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2CO2N2,故答案为:2CO2NO2CO2N2;A.充分利用太阳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控制城市空气污染,A项正确;B.使用电动车,减少汽油消耗,可以控制城市空气污染,B项正确;C.禁止人们出行,不符合现实,也不一定能够减小污染物的排放,C项错误;D.带上呼吸面具,不可以控制城市空气污染,D项错误;综上,正确的为AB;(2)N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的含氮的钠盐为NaNO2和NaNO3,化学方程式为2NO22NaOH=NaNO2NaNO3H2O;NO2(N元素4价)、NO(氮元素2价)与NaOH溶液反应只生成一种盐,根据
29、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可知该盐为NaNO2(N元素3价),化学方程式为NONO22NaOH=2NaNO2H2O。18答案:(1)2NH4ClCa(OH)2CaCl2 2NH32H2O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氨气易溶于水,使装置中的压强小于外界的压强,引起倒吸(2)4NH3 5O24NO6H2O3Cu8HNO3=3Cu(NO3)2 2NO4H2O(3)3NO2H2O=2HNO3NO缓缓通入 mL氧气解析:(1)铵盐和碱反应生成氨气,实验室用固体氯化铵和固体氢氧化钙反应制备氨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只能用排空气的方法收集,又因为氨气
30、密度小于空气密度,所以选择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易溶于水,使装置中的压强小于外界的压强,从而引起倒吸;(2)b.氨气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化学方程式:4NH35O24NO6H2O,氨气中3价N升高为2价,体现还原性;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和一氧化氮和水,化学方程式: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硝酸中5价N降为2价,体现氧化性;(3)二氧化氮可以和水反应,反应物NO2中N元素化合价降低为2价,升高为5价,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反应为:3NO2H2O=2HNO3NO;NO2与水和氧气反应生成硝酸,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4NO2O22H2O=4HNO3,所以使试管中N
31、O2完全被水吸收的操作是:向试管中通入 mL氧气。19答案:(1)ab(2)干燥气体控制氢气和氮气的流速的作用(3)不会混合气体中含有大量难溶于水的氮气 、氢气两种气体(4)氨的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有红棕色气体产生(5)4NH35O24NO6H2O(6)NHNO解析:(1)氮气实验室用饱和亚硝酸钠和饱和氯化铵溶液共热来制备,因此制取氮气的装置为a,氢气实验室用活泼金属与稀盐酸或稀硫酸来制备,不需要加热,因此制取氢气的装置为b;(2)浓硫酸具有吸收性,干燥气体,因此装置甲作用是干燥气体,合成氨的反应是可逆反应,让原料达到最大利用,应按照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通入,因此浓硫酸的另一个作用通过
32、观察气泡,控制氢气和氮气的流速;(3)在装置乙中反应的气体中,有大量难溶于水的N2和H2,不会造成压强突然减小,故不会引起倒吸;(4)此反应是NH3的催化氧化,铂丝保持红热,说明氨的催化氧化是放热反应,氨气催化氧化的反应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锥形瓶上方有空气,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因此现象是有红棕色气体产生;(5)氨气的催化氧化,氨气被氧化成NO,其反应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6)根据问题(4)的实验现象,有NO2产生,3NO2H2O=2HNO3NO,氨气和一水合氨均可与HNO3反应,生成硝酸铵,因此溶液中含有NH、NO。20答案:(1)4.0 mol/
33、L(2)2.0 mol/L(3)0.224解析:(1)混合酸中只有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反应式为:H2SO4BaCl2=2HClBaSO41 mol 233 gcV 9.23 g则有c4.0 mol/L,混合液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4.0 mol/L;(2)强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恰好反应,说明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和OH的物质的量相等,所以有4.0 mol/L0.01 L2c(HNO3)0.01 L4.0 mol/L0.025 L,解得c(HNO3)2.0 mol/L,则混合液中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2.0 mol/L;(3)0.96 g铜是0.015 mol,10 mL的混合溶液中硫酸是0.04 mol,硝酸是0.02 mol,所以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是0.04 mol20.02 mol0.1 mol。硝酸和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 8H2NO=3Cu24H2O2NO 3 mol 8 mol 2 mol 2 mol 0.015 mol 0.04 mol 0.01 mol所以硝酸根和氢离子是过量的,Cu是不足的,所以生成NO的物质的量是0.015 mol0.01 mol,其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0.01 mol22.4 L/mol0.224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