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起高级中学“三案合一”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号 编写人 审核人黄启进 班级 姓名 导学内容与程序我的疑问与收获 游褒禅山记1导学目标 :、掌握“极”“卒”“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一、自主学习:知识链接:1、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2、西岳
2、华(读hu)山, 在山西,跟文中提到的坐落于安徽的华(hu)山不是一回事。二、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诵读全文,给难读的字注音。三、学习课文第一、二段,学生解释给线的重点字词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而卒( )葬之;以故其后名( )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 )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 )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 )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 )也,谓之后洞。
3、余与四人拥火以( )入,入之愈深,其进愈( )难,而其见 ( )愈奇。有怠( )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 )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 ) 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 )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也。既其出,则或咎( ) 其( )欲出者,而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四、课堂检测1、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3、选出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 ) 例:火尚足以明也 A素善留侯张良 B、秋毫不敢有所近 C不知东方之既白 D、以乱易整,不武4、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
4、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下列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6、对“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7、下列对褒禅山名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褒禅山应该叫“华山”,“花山”是错误的称呼。、褒禅山本名是“花山”,后被慧褒和尚称为“华山”。、褒禅山被称为“华山”,是因为有一个华山洞的原因。、褒禅山先后被称“花山”“华山”,在当时被称褒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