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外国语学校2020-2021上期高一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中“齐鲁”是古来对山东的别称,这一称谓最早源于()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2郭希汾在中国体育史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体育最为发达,“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忠勇义侠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则政治为之也。”郭希汾认为当时体育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诸侯争霸,战争频繁C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 D诸侯王重视体育娱乐3武王克商之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此举()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 传播了周的文化形式大大削弱了周天子权威 构成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A B C
2、 D4礼记礼运篇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一记载反映了()A分封制开始出现 B阶级矛盾尖锐C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D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5商周社交礼仪有“六挚”之说:“孤执皮帛(鹿皮束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鶩,工商执鸡。”从中可以看出商周时期()A礼物品种多样 B家禽养殖发达 C社交活动频繁 D等级制度明显6西周史指出:“西周分封,以姬姜为主,其中已有血亲与婚姻的韧带,休戚相关,其来有自。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臣属,并不是新发展的投靠与依附。”由此可知,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A先代贵族 B姬姓子弟 C功臣 D贤才7西周实行系统完整
3、的宗法制度。依据当时的宗法制,下列对“士”这一阶层叙述正确的是()A相对于卿大夫是大宗 B士以下不再有宗法制C士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D士一定与周王室同姓8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主要有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和家国同构。形成这些特征的制度因素主要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9帝乙的长子启,因其母亲非正妻,启虽为长子却不能承袭帝位。帝乙的小儿子辛(即纣王),因其母是正宫,故继承帝位。材料说明()A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父权家长制 B殷商时期已经实行嫡长继承制C分封制加强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D宗法观念规范了社会生活习俗10徐扬杰先生认为:“殷周王室、各诸
4、侯国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A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 B体现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C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D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11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这表明商代()A国王权力受到限制 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C宗教势力比较强大 D文化教育极端落后12西周建立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西周建立宗法制度的初衷是()A巩固统治秩序
5、B安抚商代贵族阶级C确保分封实施 D强化血缘亲疏关系1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此处“封建”是指()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14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图1),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十六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图1A经济繁荣 B国家统一 C文化统一 D百姓安居15秦代设郡,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置县,县视其大小置“令”或“长”。秦朝的郡守、县令()A相互独立且牵制 B由皇帝直接任免C经地方推荐产生 D有封地可以世袭161975年在湖北
6、出土的睡虎地秦简置吏律中规定:任用吏或尉,在已正式任命后才能令他行使职权和派往就任;啬夫(古代官吏名)被调任其他官府,不准把原任官府的佐、吏任用到新任官府。这一规定旨在()A强调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 B提升基层官吏的责任意识C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 D允许地方官大胆任用亲信17唐代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消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他旨在说明秦朝被“族”是由于()A六国后代发动叛乱 B秦朝自身暴虐无道C秦朝推行分封制度 D秦朝建立皇帝制度18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
7、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19战国时期,魏惠王大挖鸿沟,把黄河、淮河连为一体,打通了魏国内外水路航线,使得魏都大梁城成为“诸侯四起,条达辐辏”之地。“(秦王政)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材料表明()A鸿沟促进关中平原发展 B大梁城以经济功能为主C水利推动区域长途贸易 D水利兴修带有军事色彩20秦始皇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还有人认为“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秦始皇得此评价的主要原因是()A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创立了皇帝制度
8、和郡县制C实施分割相权的制度 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1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了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B打击贵族势力C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 D加强中央集权22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一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一县两级制。这一历史现象()A造成分封制彻底崩溃 B说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 D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23史记
9、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下列哪个事件与此记载有关()A打击匈奴 B征服越族 C平西南夷 D修建长城24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 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C秦王赢政的巨大功绩 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25如表反映的是曹魏至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学子所占的比例,导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2%5%44%A中央机构的调整 B选官制度的变革C监察制度的完善 D儒家思想的发展26汉武帝时代,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域,称
10、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A中央集权 B思想控制 C军事防备 D君主专制27表1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年代省数道数、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西汉平帝(15年)131031578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180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234元朝12省183路971425表一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B州郡等地方行政机构权力变化不大C调整地方行政层级减轻中央负担 D调整地方行政层级加强对地方控制28“国以人
11、兴,政以才治”。为此,隋唐时期的政府实行()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9西汉初年,统治者认为“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因此采取的措施是()A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 B汉景帝实行削藩C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 D汉武帝实行推恩令30在秦朝,郡县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但他们可以自己选任下属人员。到了唐朝,地方长官的下属人员须由吏部选派的人员担任。这说明()A中枢权力体系日益完善 B中央集权日渐强化C君主专制开始达到顶峰 D郡县制渐遭到废除31唐代科举制规定:士子无论贫富,只要有志于报效朝廷,都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这一规定的影响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C降低了做
12、官标准 D确保了选官制度的公平32唐朝政府一切最高命令,叫做“敕”,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不拟敕,而由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由此可推断中书省的职能是()A审核决策 B拟撰诏书 C执行决策 D监督审判33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表明宋代()A皇权渐趋衰弱 B地方权力削弱 C君主专制加强 D监察制度完善34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局面的主要目的在于()A扩大统治区域 B缓和蒙汉矛盾 C加强控制地方 D发展地方经济35唐宋期间,中国古代立法
13、呈现出从律令格式到敕令格式的转变,也就是皇帝命令文书的敕和赦文(皇帝的赦免诏书)具有了立法意义。这反映了()A法律体系得到了完善 B皇帝成为最高立法者C国家立法走向制度化 D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二、非选择题(共30分)36(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政治上确立了以王为核心的王权统治。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非常明确的世官制。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
14、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材料二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
15、,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分析作者认为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9分)(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9分)(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6分)高2023届10月高一历史月考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单选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
16、BBADDBCAB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ABBBCBADD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DAABADDAB题号3132333435答案BBCCD36.【答案】(1)制度:察举制。(2分)原因:打破了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选拔的范围扩大,为有才能的士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推举与策问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舞台;增强了政府的执政能力,有利于维护统治。(4分。任意两点可得4分)(2)发展: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拔范围扩大。(9分。每点3分)(3)意义:提高官员素质;扩大并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打击门阀士族,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重视文化教育的社会氛围。(9分。每点3分)(4)特点:不断完善(逐渐规范);趋于公平(公正);重视学识。(6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