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讲非选择题提分捷径一、真题示例引导审题典例1(2015江苏高考,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
2、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6分) 审题指导(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分)审题指导(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
3、一论断加以说明。(4分)审题指导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2分)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4分)(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分)(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4分)方法总结材料解析题的审题技巧:“三读”“三找”“三界定”1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
4、、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2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
5、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3答案组织要“三界定”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答项语”,不要漏掉问题;二要对应好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三要界定好设问答案来源。二、评分细则引导答题典例2(2015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
6、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评分说明论证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一等(129分)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二等(85分)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三等(40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对公式中要
7、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答案示例示例一:观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起重要作用。(4分)科学技术:牛顿力学体系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4分)劳动力(技术、智力的提高)、劳动对象(机器的应用)、劳动工具(蒸汽机、火车、轮船)、生产关系(两大对立阶级形成)、生产管理(工厂制度)(任一点4分)。示例二:观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起重要作用。(4分)科学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答法拉第等)(4分)劳动力(技术、智力的提高)、劳动对象(新机器或新能源的应用)、
8、劳动工具(新交通工具,如飞机、汽车)、生产关系(垄断组织)、生产管理(股份制、垄断)(任一点4分)。示例三:观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起重要作用。(4分)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如计算机、航空航天、原子能、生物科技等)(4分)劳动力(技术、智力的提高)、劳动对象(信息技术的应用)、劳动工具(计算机)、生产关系、生产管理(股份制、垄断、第三产业的兴起、经营者革命、人民资本主义(任一点4分)。示例四:观点:科学技术与公式中的任一要素的关系(4分)科学技术:如,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中国近代化。(4分)劳动力(技术、智力的提高)、劳动对象(机器的
9、应用)、劳动工具、生产关系、生产管理(工厂制度、股份制、垄断)任一角度与同一时期的科学技术相适应;(任一点4分)。修改(包括删除、补充、否定和提出新公式)示例一观点:(4分)理由:参考上述示例中科学技术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8分)三、阅卷案例引导规范典例3(2015重庆文综)(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与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
10、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材料二1897年5月27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订,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年份国内工商业、交通业及其他钱庄外国洋行外国在华银
11、行合计1897年底70141241001898年底51113801001899年底850150100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1)19世纪中后期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4分)(2)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6分)(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行在重点领域放款所起的作用,(4分)指出该行在初创时期存在的不足。(2分)考卷实录各师点评答案(1)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深入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2)银行比中国传统
12、金融机构优越;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3)民族工商业及交通业。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在经营管理上依赖洋人,没有完全摆脱列强的控制。阅卷老师忠告解答非选择题的三点规范要求(1)答题思路要规范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明确题目要求中的时代背景大概的时间范围,二是根据时间范围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政府政策等角度思考。根据题目的“核心词”或“答题语”形成答题思路(2)答题内容要谨慎先材料后所学知识;对应课本所在的历史阶段,揣摩要考查知识,即做到“两结合”,材料与课本的有机结合;运用历史概念,论从史出,
13、有理有据,不要讲大道理;广度第一,深度第二,即:点要全,面要广,不能围绕一个点死缠烂打;多角度,短句式,关键词;答案必须点题,问什么答什么,忌离题万里,不知所云,高考阅卷采用“按点得分”原则,即有相关得分点给分,所以要尽量避免“大白话”,应当用相关的学科专业术语答题。一定要做到使用学科语言,避免口语化文学化,坚持论从史出,克服思维定势,运用新史观,历史观相结合。(3)答题形式要美观书写要规范:语言简洁、字迹工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框内答题,不留空白;序号化、题眼化、段落化:如果某题不止一问,你应该一问一答,将每一问的答案分成不同的段落,并在每段前简要标明题眼,不要将几个问题混答;如果某一问答案要点不止一个,你应该在每一要点前标上序号,如(1)(2)(3)或者abc如试卷空间允许,最好能将这些序号上下排列,沿左侧对齐;答案要点要醒目。将答案的每层意思都总结出关键词,并尽可能把关键词“要点”写在最前面,然后再解释。“把金子摆在最醒目的位置”,“把得分点作为队长站在队伍的最前面”,阅卷老师想不给分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