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版《新步步高》考前三个月(四川专用)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系列:文档 专题9 生物与环境 考点28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1585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9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版《新步步高》考前三个月(四川专用)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系列:文档 专题9 生物与环境 考点2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6版《新步步高》考前三个月(四川专用)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系列:文档 专题9 生物与环境 考点2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6版《新步步高》考前三个月(四川专用)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系列:文档 专题9 生物与环境 考点2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6版《新步步高》考前三个月(四川专用)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系列:文档 专题9 生物与环境 考点2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6版《新步步高》考前三个月(四川专用)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系列:文档 专题9 生物与环境 考点2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6版《新步步高》考前三个月(四川专用)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系列:文档 专题9 生物与环境 考点2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6版《新步步高》考前三个月(四川专用)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系列:文档 专题9 生物与环境 考点2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6版《新步步高》考前三个月(四川专用)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系列:文档 专题9 生物与环境 考点2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6版《新步步高》考前三个月(四川专用)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系列:文档 专题9 生物与环境 考点28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直击考纲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群落的结构特征。4.群落的演替。5.生态系统的结构。6.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9.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10.全球性的环境问题。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考点28解读种群和群落的特征、数量变化依纲联想1辨清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其直接影响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间接影响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前者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而后者仅仅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

2、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还与气候、食物等有关。此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与种群数量有关。2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勤打扫卫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3)生产上的应用:生产上捕获后的种群数量为K/2最好,而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潜伏期(即K/2以前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3有关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4点提醒(1)群落的空间结构指的是群落中以种

3、群为单位的空间配置,而非同一种群中不同个体的空间配置,所以“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并非群落的结构特征。(2)每一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所以无论草原还是森林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3)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完全取而代之,某物种在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优势消失并不意味着该物种灭绝。(4)群落演替类型的主要区别在于起点不同,另外一般初生演替历时漫长,而次生演替历时短,但最终是否能够演替为森林,要看环境条件。1(2010浙江,3、2012重庆,4、2012广东,27整合)某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甲和蝗虫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图3是描述了该生态系统的某水库中放养了一

4、批罗非鱼,后来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的变化曲线。判断下列关于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1)若图1中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曲线增长()(2)在图2中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3)若图1中所示的生物种群出生率提高,则个体数量的增加会大幅超过b点 ()(4)在图2中若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5)图1中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而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6

5、)图3中FNE最可能是在c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而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7)上述3个图中c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相等,在图3中d点时的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2判断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1)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2009广东,11BD)()(2)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011大纲全国,4D)()(3)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2011海南,24BC)()(4)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2011安徽,6C)

6、()(5)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但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2013浙江,4BC)()本考点中种群部分常借助于种群增长曲线及情景文字、表格等多种形式,考查种群特征及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和应用,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原理;群落部分常以曲线图、柱状图、表格等多种形式呈现,考查种间关系的判断、空间结构的成因和演替的判别等,一般题目较简单。备考时要注意:(1)构建种群特征的概念模型、数量增长模型和种间关系模型,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2)比较理解两种种群增长方式、群落的两种空间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的差异。1如图,分别表示生态系统中

7、处于不同环境条件下4种不同的物种,柱形图及数字是相应物种的能量分配去向及百分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个体数量会呈“J”型曲线增长B与、相比,、种群的丰富度更高C、种群的出生率不一定大于、种群的出生率D据图可以推断:若没有竞争和捕食的压力,会有利于生产者的个体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答案C解析因为存在竞争和捕食,不符合理想条件,故种群个体数量会呈“S”型曲线增长。丰富度属于群落的概念,不属于种群。图中的数字表示能量分配的百分比,不是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绝对值,无法比较能量的绝对大小;又因不同物种的营养级可能不同,其繁殖一个个体所需要的能量也差别很大。若没有竞争和捕食的压力,会降低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

8、,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稳定性降低,不利于生产者的个体数量保持相对稳定。2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种群先后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的最初阶段,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B在t2时刻,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0C在t3时刻,乙种群迁入,与甲种群形成竞争关系,导致甲种群数量减少D若乙种群突然灭绝,则甲种群数量会增加,最后会超过K值答案A解析在t2时刻,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甲与乙两种群之间为捕食关系,即乙捕食甲;若乙种群突然灭绝,则甲种群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最终维持在K值。思维延伸(1)判断下图中哪些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哪些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答

9、案图中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而A、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2)我国是一个蝗灾多发的国家,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 000只鸭子就能把4 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试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箭头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标出如图所示区段)、乙,判断如下叙述:a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子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c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

10、量为N00.03t只()d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方法()e若仅从甲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蝗虫和鸭的K值的数据分别为N3和P3()f图丙表示引入鸭子后处于稳定状态时的两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则H为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图甲中的的种群数量变化分别与图丙中abcd依次对应()g若图丙中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则说明该生态系统趋于稳定()3(2015全国,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

11、析灌木阶段中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为各种生物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所以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要大于草本阶段的,故A错误;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因此无论从垂直结构上还是从水平结构上看,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物种更加多样化使得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群落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草本阶段时,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4(2015四川,7)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

12、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案A解析由坐标曲线图分析可知,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加,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变化不大,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明显下降,有利于禾草植物的生长,禾草植物与非禾草植物之间的竞争将减弱,A错误;由坐标柱形图分析可知,距离石头越远蜥蜴的个体平均数越小,可推测出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越不利于隐蔽,而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正确;距离石头的远近属于群落水平结构,C正确;草地上的石头越多蜥蜴就

13、越多,蝗虫数量越少,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更有益的部分,D正确。5(2015山东,27)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法。(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

14、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保护。答案(1)水平样方(2)BF甲(3)生产者抵抗力就地解析(1)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物种的变化是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芦苇等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选用“样方法”。(2)题图中直线p代表t年和t1年种群数量相等,甲、乙曲线与p直线的交点表明种群数量不变。在p直线以上的点表明种群数量增加,p直线以下的点表明种群数量下降。故甲曲线上B点种群数量增加,乙曲线上F

15、点种群数量不变。a点前,甲曲线代表的生物数量下降,乙曲线代表的生物数量增加,所以甲曲线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3)湿地恢复过程中,首先要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这是由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其他生物都直接或者间接从生产者获得能量。湿地恢复过程中,随着生物种类的增加,食物网逐渐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中的就地保护。思维延伸图1表示某草场上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2表示对该草场的丙种群进行生态研究时绘制出的丙种群值的变化曲线,判断如下叙述:(1)甲、乙、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时间段分别是t1t3、t1t5、110

16、年()(2)图2中第1年至第5年间该动物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3)图2中第5年至第15年间该动物种群数量开始下降()(4)图2中第15年至第20年间该动物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5)图2中第20年至第30年间该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6)图2中A、B、C三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B点时的种群数量最少,A点和C点时的种群数量相等()(7)在图1中,t3时甲和乙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稳定型和增长型,在图2中510年间,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8)图1中甲、乙种群若起始数量相同,则二者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可大致表示如下()(9)丙种群数量的大致变化曲线图可绘制如下()(10)如图曲线表示草场

17、中甲、乙、丙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已知种群甲是自养生物,则甲、乙、丙之间的食物链为甲丙乙()6如图实线表示某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中某种鱼净补充量(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与种群密度的关系,虚线、表示不同的捕捞强度下这种鱼收获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请据图回答:(1)当种群密度为K/2时,在所示捕捞强度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若要获得该鱼最大的持续产量,应维持的捕捞强度为图中的曲线_,原因是_。 (2)在没有明显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决定鱼种群净补充量的因素是_。答案(1)增加在维持种群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净补充量越大,最大持续产量就越大(2)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1)当种群密度为K/2时,所示的捕捞强度小于净补充量,因此该种群的数量会增加;若要获得该鱼类的最大持续产量,应维持的捕捞强度为曲线,原因是在该捕捞强度下,捕捞量等于最大净补充量,并且该种群的数量能保持基本不变,因此能持续高产。(2)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没有明显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决定鱼种群净补充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