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年高一历史专题测试2: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1579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一历史专题测试2: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2年高一历史专题测试2: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2年高一历史专题测试2: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2年高一历史专题测试2: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2年高一历史专题测试2: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根“拐杖”所起的作用是()A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B赢得了一战的胜利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D巩固了工农联盟【答案】D2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 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 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答案】A3 “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上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2、。”这段材料反思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答案】A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 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答案】A5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他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B允许自由贸易C实施计划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答案】B6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

3、”并认为,“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下列那一政策体现了列宁的以上主张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土地法令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B7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危险、困难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C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D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答案】C8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从中我们得到的正

4、确历史信息是图一列宁和新经济政策 图二工业化之路A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开始走工业化道路B苏联工业化道路注重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C宣传海报大多与事实不符,没有研究价值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答案】D9列宁在评价十月革命时说:“犹如通天火柱一般,后面燃烧着过去的残物,前面照耀着将来的新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去的残物”仅指封建残余 B“过去的残物”仅指资产阶级政权 C“新途径”指的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D“新途径”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C10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

5、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斯大林的这思想 A对苏联工业发展影响深远 B是苏联长期“左”的思想的根源 C是赫鲁晓夫进行改革的导火线 D是斯大林体制的集中体现【答案】A11 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答案】C12 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6、?”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请问: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是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答案】C13 1933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其中“布尔什维克的智慧”指的是 A新经济政策 B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资本主义 D民主集中制【答案】B14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

7、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上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 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答案】B15 “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A环境保护 B农业生产 C人民生活 D工业生产【答案】D16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

8、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C“开垦、开垦、再开垦”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答案】C17在苏共的某次全会上,对当时的领导人作出这样的评价:“个人集权,随心所欲,自我吹嘘,任人唯亲,管理混乱,外事不慎等。”该领导人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答案】B18 “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在苏联亡党亡国20周年之际,当代学者李慎明在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中指出:苏联领导人自己从“否定党的领袖”到“否定党的历史、苏联的历史”开始,最终亡党亡国。最早迈出这一步的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答案】A19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

9、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答案】D20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年份(年)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自然灾害造成的

10、破坏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答案】B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年份项目1913192819321937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l21电力15107432 (摘自人民版必修二教材)材料二 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1952年1956年1957年工业总产值343370367839农业总产值483958296040工农业总产值8272128651 3879请回答:(1)材料一数据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8

11、年一1937年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材料二反映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呈现怎样的趋势?试从经济方面分析原因。(3)结合材料一分析30年代的苏联在经济结构上存在什么问题?新时期,中国为解决经济体制弊端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1)说明:1913年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逐步上升;1937年,苏联已是世界工业强国。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两个五年计划。(2)趋势:经济迅速增长;工业化的程度在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 原因:国家重视经济调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八大正确分析中国丰十会的主要矛盾,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苏联的援助

12、。(3)苏联: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2关注民生,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是政府的首要任务,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

13、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民生问题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材料二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既关系到广大种粮农民的利益,又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生活供应。可以说,粮食问题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最大的民生问题。不仅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没有解决好苏联的农业问题。就是勃列日涅夫经营了十多年后,苏联的农业生产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这一时期,苏联政局稳定

14、,在与美国的军事争霸中也不落下风。然而就在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苏联却多次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从1971年到1974年,苏联实际的军费开支平均增长速度约达12%;1974年苏联的实际军费比1960年增加了三倍左右。1975年苏联的军费开支已占其国民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占其预算支出的35%。苏联的国民收入约相当美国的66%(按苏联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而它的实际军费开支却比美国还要多20%。从粮食一路减产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民生问题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以后的苏联始终没有解决好农业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措施: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权利(如颁布一系列法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如规定最低工资)。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奠定必备的经济基础;工人运动高涨,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民主民权意识的增强,促使统治阶级调整政策。(2)赫鲁晓夫时期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乱指挥,反复折腾,大搞玉米运动;20世纪60年代初的恶劣的气候影响:勃列日涅夫依然沿袭了斯大林时期轻视农业、损害农民的做法,优生发展重工业,把主要力量放在扩军备战上。归根结底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僵化,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