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1、2、3、4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变化5、6、7、8经济全球化趋势9、10、11二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4年福建文综,23)如果要给如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B.从欧共体到欧盟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解析:C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的影响。图片的有效信息是美国(美元)与苏联的对峙、让西欧重新强壮起来,由此判断C项正确。图片突出运用经济手段与苏联对抗,而非军事手段,A项错误。图片强
2、调了美元使西欧“重新强壮”,也就是当时西欧经济尚未复兴,且B项中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极力摆脱美国的控制,显然B项错误。图片的着眼点在欧洲,不具有全球性,D项错误。2.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这说明战后新格局()A.主要体现苏联等国家的意志B.便利于东西间的和平共处C.有效维护了东方国家的利益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解析:D二战后的格局是美苏对峙格局,由于美苏势均力敌,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故“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故D项正确;战后初期世界格局是美苏两极对峙,故A、C两项不正确
3、;美苏两极对峙造成国际形势时而紧张,故B项不正确。3.(2014武汉调研)下列史实主要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时间大事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A.苏联力图维护二战中取得的外交成果B.美国放弃了对苏遏制战略C.美苏关系缓和与对抗交替D.美苏处于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之中解析:C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反映了美苏双方关系的缓和,柏林墙的建立和古巴导弹危机体现了美苏双方对抗的加剧,B项说法错误,A、D两项材料中没有反映,故答案应为C。4.(2014永州一模)1966年7月1日,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体化军事机构。10月,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委员会。
4、北约总部从此由巴黎迁至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这表明()A.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加强B.西欧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加强C.美国在西方的领导地位受到挑战D.西方国家内部开始从盟友转化为对手解析:C材料时间为1966年,从法国退出北约、北约总部搬迁的史实,可以看出,伴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法国不再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追随美国,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动摇,故C项正确;题干不涉及西欧的经济政治合作,故A、B两项不正确;也无法看出法国和美国成为对手,故D项不正确。5.“他本人肯定没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
5、独裁主义结构。尽管这样,他在实质上还是修改了这个体制而且也扫除了有关党及其领导人一贯正确的神话。”这段评论中的“他”是指()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B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修改了这个体制”,但他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简单的归结为斯大林个人品质问题,揭露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扫除了有关党及其领导人一贯正确的神话”,故A项错误,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没有批判个人崇拜,与题意无关,故C、D两项错误。6.(2014广元统考)某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出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
6、、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以下关于这些办法的评价错误的一项是()A.是在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根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B.造就了20世纪50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C.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概念,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相一致D.意味着政府必须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成为“看得见的手”解析:A依据题干中该学派的主张可知为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应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看得见的手”;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为罗斯福新政中及二战后资本主义国
7、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战后恢复经济并进入“黄金时期”作出了巨大贡献,故B、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远远低于商品的供给,并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无法解决该矛盾的,A表述错误,符合题意。7.英国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摧毁,但可能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已经成为一场国家战争纳税人不惜用示威骚乱逼迫政府,要为他们的人生负责。”这表明欧洲国家()A.示威骚乱有可能演变为战争B.福利政策已不能缓和社会矛盾C.面临严重的财政与政治危机D.福利政策弊端、问题不断
8、显现解析:D“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一现象是福利国家政策所导致的,“示威骚乱”说明该政策已导致很多负面问题,故D项正确;A项夸大了福利国家政策的危害,故A项错误;B项抹杀了福利国家政策的积极作用,故B项错误;福利国家政策增加了财政负担,但未必会导致严重的政治危机,故C项错误。8.(2014年海南单科,22)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A.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胀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C.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解析:A“民营化”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应对20世纪70年代经济
9、滞胀的重要手段,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990年“全球化”取代“民营化”表明西欧经济已经走出滞胀的阴影,故A项正确;凯恩斯主义是指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失灵,故B项错误;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时间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全球化”说明贸易壁垒在逐渐拆除,故D项错误。9.(2014武汉调研)二战后期,美国积极推动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9年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1年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这反映了美国企图()A.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B.以合法的武力干涉别国内政C.全面控制西欧与日本D.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解析:A二战后期及战后
10、美国推动建立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企图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建立自己主导的国际秩序,B、C、D三项是方式而非目的,故答案应为A。10.(2014陕西名校质检)如图是发表于西方某报纸上的漫画欧盟的真实内幕,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漫画()A.暗示欧盟内部矛盾尖锐,前景堪忧B.反映了各国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C.显示了各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D.表明欧盟各国要团结一致共渡难关解析:B欧盟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区域联盟。从上下层次国旗(第一层为德国,第二层为法国与英国,第三层为捷克等国,第四层为希腊等国),以及鸟的神态与身上的冰雪的多少,说明欧盟内部各国的经济与政治状况的差异,故B项正确
11、;A、D两项无法从漫画中反映,错误;C项是从漫画的表面得来的结论,排除。11.(2014邯郸调研)近年来,巴西的主要出口产品咖啡、甘蔗、大豆、可可、铁矿石等价格猛涨,给巴西的相关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相关企业工人工资很高,带动了巴西全国工人工资上涨,但使巴西在国际工业制成品竞争中失去了低工资成本的优势。这一材料表明()A.巴西制成品的进口超过出口B.巴西已成为发达经济体成员C.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D.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竞争加剧解析:C题干反映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出口产品价格上涨,既给巴西带来利润,也造成了低工资成本优势的丧失,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无体现,故排除。12.李明同学在
12、撰写历史小论文时引用了如下材料:“1961年,苏联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美国政府十分震惊,马上着手制定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1969年,美国成功发射阿波罗11号飞船,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这篇小论文最恰当的主题应该是()A.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B.论科技造福人类C.论科技与战争的关系D.论科技和冷战的关系解析:D据题干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当时正值美苏“冷战”争霸时期,苏联的航天成就,刺激了美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材料主题不符;“冷战”时期,美苏间并未发生战争,故C项与史实不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嘉靖年间,宁波港外的双屿岛上,人口3 000,其中葡萄牙人1 200。房屋千余间,有医院两所,天主教教堂六、七间。(葡萄牙平托远游记)“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粤海关志卷8)。遂以“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清高宗圣训卷281)为由,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云台山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材料二根据马世力世界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从1948年到1973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均增长率为7.8%,而战前,从1913年到1938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均增长
14、率仅为0.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阶段与原因材料三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说:“在把我们这个星球转变为地球经济村中起了主要作用的两项发明是喷气式飞机和通信卫星。其中通信卫星大概是最重要的发明。”(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朝和清朝在宁波地区对外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其目的。(8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中18001870年和19481973年两个阶段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12分)(3)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地球经济村”发展的认识。(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两段内容概括;第二小问据“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可知其目的是防止洋商操纵民众滋事,同时也与防备西方殖
15、民扩张有关。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据两个时间段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分析。第(3)问“地球经济村”即是经济全球化的体现,据材料二、三从其发展的条件与作用方面谈认识。答案:(1)主要变化:明朝嘉靖年间,一度开放宁波,允许洋人居住和传教。清朝乾隆帝时,严格控制对外贸易,只允许广州一地通商。(4分)目的:防止洋商操纵民众滋事;防备西方殖民扩张。(4分)(2)背景:18001870年,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能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加强了世界联系;通信工具和交通工具的发展。(6分)1948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重建了世界经济、贸易体系
16、,国际贸易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美苏“冷战”)使世界政治相对稳定;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6分)(3)世界生产力发展水平、信息交流和交通工具是其发展的客观条件;其发展有利于世界贸易体系的公平化、制度化。(6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世界史材料二“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这些表现,有时会使人想到美国的压力可能是建设欧洲的重要因素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这在地图上是
17、可以看到的。”“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法德合作是欧洲一切组织建设的基础”“建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的、具有权力的、能负担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就是国家。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欧洲。”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材料三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2004年)1951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在罗马签署协定,决定实施共同农业政策1967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1973英国、丹麦和爱尔兰成为成员,欧共体第一次扩大1974欧洲理事会成立1979欧
18、共体成立欧洲议会1981希腊成为成员,欧共体第二次扩大1986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成员,欧共体第三次扩大1993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1995奥地利、瑞典和芬兰成为成员,欧盟第四次扩大2002欧元开始在市场上正式流通2004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匈牙利等十国加入欧盟,欧盟第五次扩大(1)据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欧洲政治家们担忧“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主要原因。(8分)(2)据材料二,戴高乐的“欧洲观”的核心是什么?依据材料二简述这一核心的主要内容。(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进程中的两大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
19、盟的第五次扩大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这次扩大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的什么重大变化?(10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欧洲一体化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实际考查了二战后欧洲所面临的严峻的形势,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回答。第(2)问,根据对材料二的分析、理解来回答戴高乐的“欧洲观”的核心及主要内容。第(3)问,根据表中信息可以了解到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和由经济一体化组织向经济和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第五次扩大加入欧盟的国家为东欧国家,其背景可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角度回答。第五次扩大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主要指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答案:(1)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抗为核心的两极格局;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组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8分)(2)核心: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2分)内容:欧洲联合必须以法国和德国的和解为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主权国家是实现欧洲联合的基础;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影响,使欧洲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欧洲。(6分)(3)趋势: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单一的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双重性组织发展。(4分)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分)变化: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