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95.50KB ,
资源ID:413852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1385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调研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调研试题(含解析).doc

1、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调研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一第一二单元。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 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A. 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B.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C. 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D. 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

2、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可知,体现的是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故答案为A项。B项,先秦时期尚未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思想由多元走向统一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排除。2.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 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 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指分封制,从

3、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信息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C错误。【点睛】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3. 西汉时期,薛泽、庄青翟、赵周三位丞相在位之时,正值武帝朝多事之秋。他们本应有所作为,但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认为不过是凑数的丞相。这表明A. 中朝决断国事B. 外朝负责执行C. 君主集权加强D. 宰相能力平庸【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正值武帝朝多事之秋。他们本应有所作为,但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

4、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君主集权加强,丞相权力被削弱,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朝制度,故AB错误;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宰相能力平庸,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汉武帝时期君主集权加强的史实,学生应该结合材料信息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4. 明孝宗时期,监察御史陈孜上奏指出:“国家政务我太祖、太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否相济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共同商榷,取自圣裁”。这反映了A. 内阁与司礼监相互牵制B. 真正拥有“相职”的是内阁辅臣C. 政府行政效率得以提高D. 皇权受到阁权与宦权的共同限制【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

5、中的“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共同商榷”等信息来看,说明当时内阁与司礼监相互牵制。故答案为A项。明朝内阁辅臣与宰相不同,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行政效率的变化,排除C项;皇权至上,阁权和宦权均为皇权服务,排除D项。【点睛】明朝内阁形成后,皇帝担心会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更加严重,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本题考查的是内阁与司礼监相互牵制。5.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A. 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B. 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

6、策权C. 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D. 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答案】A【解析】材料中“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说明军机处不但组织严密,政令的执行也比较隐蔽,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参与决策的信息,故B错误;C和D项均于出来主旨不符。6. 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瘟疫后,伯里克利成为雅典民众发泄怨气的对象,将军职务被罢免,并被判处巨额罚款。但是雅典人不久后又选举他为将军,并且把国家事务交托给他处理。这一现象说明雅典( )A. 平民权力至上B. 民主制度达到高峰C. 实行轮番而治D. 采用直接民主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伯里克利被罢免后,民众又把国家事务交给伯里克利,这

7、些都是雅典民众直接投票的结果,体反映出在雅典政治事务中公民采用直接民主的方式做出决定,故D项正确;雅典的民主并不是“平民权力至上”,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民主政治的顶峰,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轮番而治无关,排除C项。7. 古代雅典城邦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民众法庭,古代罗马共和国的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 )A. 执政官数量不同B. 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C. 古雅典更重视法律建设D. 古罗马更重视平民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制度和罗马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比较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

8、识,雅典和罗马的主要机构及运行方式本质上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与古罗马的贵族政治的不同,B项正确;A项是现象,排除;C、D两项从材料无法对比得出,也不是本质。故选B。8. 13世纪左右,西欧确立了除国王外,贵族和市民阶层也能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体制。这一体制是A. 封建等级制B. 君主立宪制C. 君主专制D. 等级君主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由此可知,材料信息体现的体制是等级君主制,故D正确;封建等级制是指各地封建主之间依附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

9、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关系,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君主立宪制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的政体,故B不符合材料信息;君主专制是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的政体,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9.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规定:除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国王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以上规定A. 废除国王残留的某些名义权力B. 意味着英国已正式成为民主国家C. 促使议会与国王分享国家权力D. 有利于确立议会至高无上的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除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国王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0、英国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大大加强了议会的权力,有利于确立议会至高无上的原则。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废除国王残留的某些名义权力”,排除;B项,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它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英国成为民主国家,但材料的主旨意思是强调议会的权力高于国王的权力,排除;C项,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一些规定是为了实现议会的权力而非议会与国王分享国家权力,排除。10. 20世纪以来,英国议会动议大多数由内阁提出,对于内阁的动议和提案,议会只能表示“是”或“否”

11、。因此,有学者认为现代的英国是内阁至上而不是议会至上。这表明英国A. 议会失去对内阁的制约B. 行政权力的进一步加强C. 政治体制出现根本转变D. 内阁有权决定国家大事【答案】B【解析】根据“英国议会动议大多数由内阁提出,对于内阁的动议和提案,议会只能表示是或否”可知,内阁对立法工作的控制加强,内阁不仅是国家最高的行政机构,也是国家最高的立法动议机构,说明英国内阁的权力进一步加强,即行政权力的进一步加强,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英国仍然是君主立宪制政体,没有出现根本转变,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议会和内阁的关系,无法体现内阁有权决定国家大事,排除D。11. 1302年,腓力四世因向教会增税

12、的问题而与教皇发生冲突,于是他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三级会议。这次会议使得腓力四世得到了民众的支持。这表明三级会议A. 有利于强化王权B. 具有最高立法权C. 代表人民的利益D. 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中世纪法国王权与教会的斗争中,民众支持王权,这有利于王权的强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立法权,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人民支持王权,而不是说三级会议代表人民利益,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D项错误。12. 美国1787年宪法将数字引入政治:参议员每州2名,任期6年,每2年改选其中的1/3;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2年。这些“数字”的规定A. 减少了选举

13、带来的人力物力消耗B. 平衡了大州与小州间的利益C. 避免了议员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D. 调和了南方和北方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参议院每州两名照顾了小州利益,众议院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照顾大州利益,因此参众议员数量平衡了大州和小州的利益,选项B正确;议员设置和选举过程中人力物力消耗增减无关联性,选项A排除;选项C表述绝对,而且议员选举产生,有任期,存在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排除;议员席位平衡的是大小州利益,而非南北方,选项D排除。13. 有学者指出: “国民党在改组以前,基本上是一个以知识精英为主的政治集团,非常有限的一点群众基础,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孙

14、中山本人周旋于南北各派军阀之间,迷恋于单纯军事斗争。”这表明A. 国民党醉心政治斗争忽视民主B. 同盟会以海外华侨为阶级基础C. 组织涣散是国民党失败的根源D. 民主革命的发展存在明显缺陷【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早期国民党组织的缺陷。由材料内容可知国民党的群众基础有限,孙中山也没有致力于发动人民群众,而是迷恋于单纯的军事斗争,这反映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存在明显脱离人民群众的缺陷,故选D项;国民党致力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重视民主而不是忽视民主,排除A项;同盟会以资产阶级为阶级基础,而非海外华侨,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国民党的缺陷是脱离人民群众,而非组织涣散,排除C项。1

15、4. 1931年11月,中共中央将“凡十六岁以上工农兵劳苦民众部分男女种族宗教皆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权利,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等列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原则要点,还将土地法、劳动法等交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这表明,此时中国共产党A 力图纠正“左”倾错误路线B. 开始关注农民和农村革命C. 维护苏区各个阶级民主权利D. 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中央在当时对于农村根据地给予广泛关注,维护农民的各项合法权利,故选择D选项;“左”倾错误路线是指政治思想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而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中共纠正“左”倾

16、错误,故排除A选项;结合所学,1927年中共党人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后,就开始对农村给予广泛关注,故排除B选项;材料只体现出维护苏区农民阶级的民主权利,故排除C选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对于农民阶级的态度转变,并要求掌握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时间。15. 近代以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采用三权分立,而新中国成立创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规定实行议行合一。这主要由于A. 人民在国体中的地位不尽相同B. 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C. 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D. 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两国实行不同的国家机构

17、组织原则,这是因为两国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性质不同,实现民主共和的道路也不同,即两国的具体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C选项两国阶级革命的结果不同及D选项经济基础不同皆为B选项两国国情不同的具体阐述,因此B选项可以概括A、C、D三个选项,更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B选项。16. 1951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A. 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B. 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 人民代表大会

18、制度【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认为中国民主党派不是“政治花瓶”而是“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结合已学可判断出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C;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与题干的主旨无关,排除A;各民主党派不直接参与政府管理,坚持中共的执政党地位,B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是政党制度,D错误。17. 邓小平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中说:“群众有气就要出,我们的办法就是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有申诉的地方。要让群众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政协会议上,职工代表大会上,学生代表大会上,或者在各种场合,使他们有意见就能提

19、,有气就能出。”邓小平的话体现了他主张A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C. 加强党的建设D. 进一步健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B【解析】由“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政协会议上,职工代表大会上,学生代表大会上,或者在各种场合,使他们有意见就能提,有气就能出”可以分析出邓小平主张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题干不光是提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项不选,题干没有涉及党的建设;D项与材料无关。18.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

20、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A.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B. 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C. 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D. 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魏晋南北朝战乱纷争的年代里,有利于北方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故选A项;在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方式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而不是孝文帝改革,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使各民族的交融,促使其统治基础得到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C项;在孝文帝改革中,把都城由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使得洛阳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加强,而洛阳不属于关中地区,排除D项

21、。【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联系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分析解答。19.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

22、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故选C。20. 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 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 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 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C【解析】A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立是在194

23、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故B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点睛:本题以民主法制建设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56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21. 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A. 公平性B. 民主性C. 家庭性D.

24、强制性【答案】A【解析】所征之人“不拘一格”等字眼意在强调汉武帝的选官制度是具有一定的公平性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武帝时是君主专制,体现不出民主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家族性和强制性的信息,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2. 宋代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比前朝扩大了很多,唐代每次进土及第的人数不过二三十人,宋朝时录取名额扩大了十余倍,一般总有二三百人,最多时达到五六百人。这一变化A. 使考试人数逐年增加B. 客观上加剧了社会矛盾C. 表明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D. 导致官员素质明显降低【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宋朝时录取名额护大了十余情,一般总有二

25、三百人,最多时达到五六百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宋朝录取人数大量增加会导致封建官僚数量庞大,造成冗官、冗费的状况,从而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客观上加剧了社会危机,故答案为B项。A项录取人数增加不代表会促进参与考试人数的增加,排除;C项录取人数增加与科举制度的完善没有关联,排除;D项录取人数的增加与官员素质的降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点睛】科举制创立、完善过程:创立:1.隋文帝即位后,废除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2.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发展:3.贞观时(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4.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

26、试。23.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君主专制的加强B. 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C. 台谏分置的弊端D. 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可知,我国古代御史减少对君主的制约,增加了对臣下制约的职能,说明我国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御史台管监察,谏官负责谏诤,职能不同,不能体现机构重叠,排除B项;台谏分置的弊端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题干中反映的变化主要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

27、,并非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排除D项。24.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A. 传统选官制度弊端B. 英国政府的推动C. 工业革命的影响D. 中国科举制的影响【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时间上来看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时期,是工业革命使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才导致了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传统选官制度弊端是原因但不是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28、;英国政府的推动也是原因不是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确受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但只是客观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当今的高考试题选项的区分度一般较小,备选项中的陷阱越来越多、越来越隐蔽。当剩下两个选项无法选择时,就要比较每一个选项之间的的关系了。因为目前现行的每一道选择题都是最佳选择题。例如,选项与选项之间是否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否是因果关系,是否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有的选项本身是否就和题意无关等。25.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义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

29、进退”。这一规定的实际意义在于A. 使政府体制相对稳定B. 打破了两党轮流执政定制C. 正式确立了文官制度D. 扩大了政府文职官员权力【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规定避免了由于执政党的变动而影响政府正常工作的情况,故A项正确;文官制度的改革没有改变两党轮流执政的定制,故B项错误;从“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可知在此之前已经确立了文官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官员权力的变化,故D项错误。26. 美国独立后,联邦政府在任用官员方面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资历制时期、“政党分赃”制时期、功绩制时期。以下现象属于第三个时期的是A. 每次选举后联邦政府都会出现一次大人事变动B. 公职人员的录用不受政治、

30、种族、宗教、性别等影响C. 上层集团把联邦政府官员看成是自身权力的派生物D. 选拔那些作出贡献的有威望的上层阶级组成联邦政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美国文官制度。功绩制时期是指通过文官考试获取文官资格,按照功绩晋升的时期,公职人员的录用不受政治、种族、宗教、性别等影响,所以B项正确;美国实行两党制,选举后的人事变动属于“政党分赃”,A项属于第二个时期,排除;作出贡献的上层集团,因威望获职,同时把联邦政府官员看成是自身权力的派生物,C、D项属于第一个时期,排除。27. 撒切尔曾说:“英国文官制度的绝对专业化,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的差错和最高的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个制度足以让采用不同制

31、度的其他国家羡慕不已。”据此可推知,文官制度A. 容易滋生官僚习气B. 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C. 触碰了资本主义基本制度D. 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题干主旨描述了英国的文官制度具有很强的优越性,提高了治理国家的能力,B正确;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触碰了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是西方文官制度的局限性,A、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但是其优越性是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果,与科举制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28. 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

32、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当时A. 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C. 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 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题干中既有“留学生”,又有“进士、举人出身”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教育新旧并存,D项正确。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施的,B项错误。中国正式废除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C错误。考点:近代中国教育事业20世

33、纪初的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29. 1929年国民政府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文官考试需要具有以下资格:具有教育部承认的国外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证,或者拥有国立或经立案的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证;或有同等学力或有专门技能或著作者,审查合格。该规定A. 说明中国教育水平落后B. 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C.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D. 旨在应对日本侵华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参加高级文官考试有具体的学历和能力要求,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故B项正确;考试法规定本国公私立大学毕业生和教育部承认的国外大学的毕业生均可参加文官考试,并不能说明中国教育水平落后,排除A项;公务员任用

34、条例公务员任用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排除C项;此时日本尚未发动侵华战争,排除D项。30.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办法。这说明( )A. 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新时期B. 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C. 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轨道D.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用专门立法来规范公务员考试录取工作,说明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轨道,故选C项;2005年我国尚未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排

35、除B项;材料与市场经济体制无关,排除D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其中31题16分,32题8分,33题6分,34题10分,共40分。)31. 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演变简表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

36、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1)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简要说明中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答案】(1)水平三: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恰当的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划分依据的解释合理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水平二: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较为恰当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划分依据的解释较为合理,思路

37、较清晰。水平一: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较为恰当的时间尺度,对划分依据的解释具有一定合理性,思路较清晰。(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启示:人才选拔考试过程中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人才的选拔不仅要注重专业科目,而且要多方面考查;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解析】【详解】(1)根据表中所列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以按照选官标准分为三个阶段。先秦、汉、魏晋、隋至清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先秦世官制的选官标准是血缘关系,而汉代察举制主要考察官员的德行。隋至清朝的选官

38、制度科举制主要标准是官员的才学。(2)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可知,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根据材料“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可知,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根据材料“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可知,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根据材料“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可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民

39、主政治完善的促进。启示: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一选官标准和选官程序的变化可以得出,人才选拔考试过程中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人才的选拔不仅要注重专业科目,而且要多方面考查;从材料二的主旨可以得出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32. 材料 清代在官学制度上照袭前朝,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国子监在设施、制度与管理上较为完备,府州县学在各地的分布更为广泛,布局亦更为合理。清代官学集尊孔、科举、礼仪、养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新旧递嬗之际,作为清代官学核心的国子监也不得不改办新式教育,先是在原有知识框架内增设算学,终至完全按照新式学堂规制来办学,在南学开办新

40、式学堂,由完全讲求中国传统之学的中央官学转而努力成为新式教育中的正式一员,但在新教育中已不具有其在传统教育中的尊崇地位。科举制度废除后,国子监并归学部,除原有礼仪职能仍予保留外,教育职能则完全归于新式学校。霍红伟清代官学在近代教育转型中的改制与变迁(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国子监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原因。【答案】(1)变化:教学内容从儒家经典变为近代科学;地位从中央官学变为新式教育中的一员;科举制废除后,国子监仅保留礼仪职能,不再有教育职能。(2)民族危机严重;传统教育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西学东渐;进步人士和政府的推得动。【解析】【详解】(1)根据“新

41、旧递嬗之际,作为清代官学核心的国子监也不得不改办新式教育”得出教学内容从儒家经典变为近代科学;根据“由完全讲求中国传统之学的中央官学转而努力成为新式教育中的正式一员”得出地位从中央官学变为新式教育中的一员;根据“国子监并归学部,除原有礼仪职能仍予保留外,教育职能则完全归于新式学校”得出科举制废除后,国子监仅保留礼仪职能,不再有教育职能。(2)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民族危机严重、传统教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西学东渐的影响和进步人士与政府的推动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英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是英国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变革的并不是

42、英国中世纪的政治体制的机构和框架,而是变革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政治体制中的阶级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内容也被不断变革着,使之更加适合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论题一:英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阐述侧重围绕英国的议会制与君主制进行,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论题二:英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发展。阐述侧重围绕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制内阁、两党制进行

43、。论题三:英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阐述综合前两种答案。【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依据材料“英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是英国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可拟定英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的论题。然后侧重围绕英国的议会制与君主制进行阐述。还可依据材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变革的并不是英国中世纪的政治体制的机构和框架,而是变革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政治体制中的阶级构成。”拟定英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发展的论题。然后围绕英国

44、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制内阁、两党制进行阐述。亦可依据材料得出英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的论题。综合上述观点进行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任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行使监察权也不受其干预。御史弹劾、谏官言事常可以不经过本部门长官而直接上奏皇帝。汉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都在六品至八品之间,明代御史和给事中均为七品,清代提高到五品。监察官员的选任有品质

45、、年限、出身等诸多要求。御史制度是上对下的监察纠禁,谏官制度是下对上的匡正建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起着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宿志丕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趋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认识。【答案】(1)趋势:由兼职向专职化方向发展;机构独立性越来越强;地位官阶逐渐上升;对监察官员的资格要求越来越高。(2)认识: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是为了巩固政权的措施);有利于官员规范执政,减少官员腐败;本质上为专制王权服务,实际作用有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趋势,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任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御史监察机构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行使监察权也不受其干预”“明代御史和给事中均为七品,清代提高到五品”“监察官员的选任有品质、年限、出身等诸多要求”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起着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巩固统治、规范官员行为等作用和监察制度的本质等方面来回答。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