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改编题)学者刘迎秋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思路中写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年度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主要得益于 ()。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走上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故选A项。 B项是外部条件,不起主要作用;C项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D项是
2、1992年十四大提出,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体现,皆排除。答案A2(2013哈师大附中模拟)下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纪念币,两幅图表明()。A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优先发展农业B实事求是,改革开放成就巨大C主动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实事求是,已经实现一国两制解析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幅图片反映的有上海的发展还有拓荒牛,这都反映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答案B3(2013福建安溪、德化联考)英国卫报登载的专栏作家马丁雅克的文章指出:“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
3、东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B1978年,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D1978年,中国改变了社会性质解析1978年,中国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A、B、D三项的表述错误。答案C4(2013长沙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B中共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巨大作用C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改革刚刚起步D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体制改革。图中的
4、城乡差距最小年份是1985年,此时农村改革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起步,选择C项。答案C5漫画狙击中国鞋形象地反映了欧盟各国联合对来自中国的鞋产品进行狙击抵制,这在客观上体现出中国产品走向世界和市场化经营。与中国“走向世界”和“市场化经营”相对应的时间分别是 ()。A1978、1992 B1978、1984C1984、1997 D1984、2001解析“中国走向世界”指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市场化经营”指的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答案选A。答案A6(2013福建八县联考)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至今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是商品经济及
5、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下面三幅图反映了 ()。A股票是公有制的产物 B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单一性C经济政策具有时代特色 D建国后我国一贯实行股份制解析三种票证分别反映了新中国在过渡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策的变化。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答案C7(2013福建四地六校月考)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6、解析结合基础知识回答,1992年十四大上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8(2013漯河模拟)中国GDP及占世界的份额表(单位:百万1990国际元)年份182018701913195019731998中国228 600189 740241 344239 903740 0483873 352占世界份额(%)32.917.28.94.54.611.5上表表明 ()。A近代现代中国GDP占世界份额急剧下降B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导致GDP出现负增长C改革开放前,受“文革”等因素影响GDP几无增长D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解析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GDP得
7、到很大的发展,到1998年上升到占世界份额的11.5%。答案D9(2013厦门六中月考)由下图可知 ()。A浦东新区优先发展农业B浦东新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C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基地D浦东是中国20世纪末期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解析由图可以看出,浦东新区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二、三产业上,第一产业即农业的投资很少,故A项错;C、D两项无法从图中直接得出结论。答案B10(2013绍兴模拟)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
8、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西奥多舒尔茨是对“小农的经济行为”进行的评价,A、B、C三项都是在农村中实行集体化或合作经营,与材料不符,排除。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相对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故D符合材料。答案D11(2013宣城模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如图,我们从转折亲历中国改革开放一书中可以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质的变化对外开放
9、格局初步形成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已经实现了民富国强A B C D解析本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不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没变;错在实现了民富国强,中国现在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答案D12(2013福建六校联考)国家机构的改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如今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种变化反映出 ()。A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需要计划D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解析由“计划”到“发展计划”再到“发展和改革”,反映了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10、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2013金华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材料二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
11、展成近代大城市。材料三(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历史状况?(4分)(2)广州、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依据的是什么不平等条约?概括材料二反映的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6分)(3)依据材料三,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4分)(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6分)解析第(1)问,从中、英双方对待海外贸易的态度中分析。第(2)、(3)问,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即可。第(4)问,注意分清中国近代、现代经济的主体是什么,由此引出答案。答案(1)英国工业革命已开始,需要开辟海外市场;中国处于封
12、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2)南京条约。开埠通商引起全国外贸中心的转移,设立租界引起相关城市商业或经济中心的转移。(3)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4)近代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被迫开放,卷入世界市场;当代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中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经济。14(原创题)人的姓名不仅携带着每一个家庭的盛衰信息,而且携带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信息。姓名文化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说文:“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
13、,故以口自名。”材料二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不少人用“斯、基、娜、娅、莎”等俄文音译字为孩子起名儿;“李解放”、“王建国”、“张抗美”、“孟跃进”等名字也是那一时代的代表。上世纪60年代的“陈坚强”、“齐移山”、“杨文革”、“周卫红”,70年代的“文爱武”、“徐拥军”、“房永红”、“高改革”等等,都是一些经典姓名。历代姓名趣谈材料三当第一批中国白领把取英文名“能弱化论资排辈”的理念付诸实践时,为这些外企、私企打扫卫生的阿姨都被叫做了“Mary”。在毕业生到外企去求职时,他们总忘不了在简介里取上一个“受欢迎的英文名”,比如“Amanda”、“Sarah”、“Nicole”等。武汉有一对小夫妻为追求
14、个性,给刚出生的孩子取名为“赵com”,意思是“赵康”。罗满元姓名自由宣言(1)材料一中反映人起名的原因是什么?有何作用?(4分)(2)材料二上世纪50年代能够反映出我国怎样的外交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中的姓名概述我国当时的经济建设情况如何?(6分)(3)材料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姓名反映出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以后我国经济建设又有怎样的新发展?(6分)(4)材料三中姓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解析第(1)问,注意题干材料的研读,人口稀少,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仅仅是识别形体和声音就够了。但如果在夜晚相遇,双方看不清楚,就需要“以口自名”,说出一个符号作为个人
15、标记,由此而产生了人名。第(2)问,结合20世纪50年代我国参加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回答中国的外交方针,结合“一五计划”等知识回答经济建设。第(3)问,分别结合“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回答我国的经济建设情况;“新发展”直接回答市场经济体制即可。第(4)问,要联系经济全球化和当代科技发展对人们的观念的影响来回答。答案(1)原因:区分身份、进行交流。作用:作为个人标记。(2)外交方针:“一边倒”。经济建设:“王建国”反映的是“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孟跃进”反映的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3)60到70年代:“左”倾错误思想扩展到经济领域,导致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劫难;70年代后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新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