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共3页,答题卡1页。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正式开考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黑色水性笔填写清楚并张贴条形码; 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直接在试卷上做答不得分。第I卷(选择题,共66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3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6分)1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A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B政权与神权已相互分离C官僚政治体系基本形成 D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2秦汉时期,朝廷因俗而治,在边
2、疆地区实行一种与内地郡县基本一致而又有所区别的行政区划制度,建立“属国”、“道”等行政机构,确保疆域完整。由此可见,这一举措()A使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B完善了郡国并行制度C标志着君主专制开始确立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下表是部分历史文献对“司隶校尉”职的记载,从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结论是()汉书“司隶校尉,周官”刘昭注曰:“周无司隶,岂即司寇乎”汉百官公卿表“司隶校尉”武帝征和四年初置。持节,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大奸滑唐通典“司隶校尉”掌五隶之法,后汉书建武元年,拜(宣秉)御史中丞。光武特诏,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故京师号曰“三独坐”。明年,迁司隶校尉汉仪“司隶
3、校尉”职在典京师,外部诸郡,无所不纠。封候、外戚、三公以下无尊卑A司隶校尉一职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B维护地方治安是司隶校尉的唯一职责C两汉时司隶校尉的职权地位有所提升 D两汉时期司隶校尉位列三公地位崇高4.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秦汉“三公九卿”发展到隋唐“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A部门数量精减,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B三省制度下大臣共议可以集思广益C官僚机构家国同构色彩逐渐弱化 D六部隶属于皇帝,避免宰相专权5宋史中有“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记载;北宋熙宁二年(1069),由于宋神宗露出专断的苗头,富弼直接批评皇帝:“内外之事,多出陛下亲批
4、,恐喜怒任情,善恶无准,此乃致乱之道。”由此可知宋代()A决策机制发生异变 B权力结构有所制衡C文官政治逐渐形成 D君臣协商得以实现6明朝地方上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与财政、军事和司法。清朝沿用前朝因事而立的临时性机构督抚制度,并将其改变为常设性机构,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一至三省设总督一名,为区域最高长官。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A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7表1是学者对明清时期4035位举人通过进士考试的概率进行的分类统计。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科举制()表1类别通过进士考试的概率乡试中的排名每提高
5、10%增加3%考取举人的年龄每增加一年下降8%A选拔标准公平公正 B立足提高官员素质C加强社会的流动性 D任用官员不重资历8和珅是清朝少有的“真宰相”,其权力名副其实;他既是内阁首席大学士,位列文官之首,有“宰相”之名;又领班军机大臣,承命御前,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是最重要的实权官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军机处掌握实权成为权力中枢 B清朝中央机构分权制衡 C军机大臣品级高于内阁大学士 D清代依旧存在宰相制度9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这表明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的()A.贸易主权 B.司法主权
6、C.关税自主权 D.外交主权10太平天国在考试制度上,规定“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使,均准与考”;考试的题目“不本四书、五经”。考试的录取标准较宽,录取名额也多。此考试制度()A有利于巩固农民革命政权 B无法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C否定了三纲五常传统观念 D终止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 11中国近代第一个留美博士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曾说,太平天国革命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这主要体现在()A建立了太平天国新政权 B提出了资政新篇C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引进了西方先进机器12下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概况。表中现象()国别“势力范围”割占或租借地德国山东强租胶州湾俄国长城
7、以北和新疆强租旅顺、大连法国广东、广西和云南强租广州湾日本福建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A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 B使中国有沦为殖民地的危险C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引发 D使中国开始丧失领土主权13甲午战争期间,纽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揭露日本旅顺大屠杀事实后,日本政府勾结美国的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报社,大量发表有利于日本的文章,质疑克里曼的报道。清政府和媒体却在屠杀事件中集体保持沉默。这一差异本质上反映了()A日美在侵华问题上相互勾结 B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C清政府消极避战的军事策略 D中日近代化程度差距巨大14下表为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些活动。由此可知,这些活动()阶级派别宣传思想实践活动
8、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设议院、开国会、君主立宪百日维新革命派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C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D推进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15辜鸿铭在评论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指出:“运动的产生无疑应归于特殊的地方举事,它脱离了原有的运动轨迹,变成了一种更富于攻击性的、好战且完全失去控制的狂热,无论是对于朋友还是对于敌人,都构成一种灾害。”材料重在表明该运动()A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 B一直受清政府的默许和支持C体现了民众强烈的爱国主义 D给帝国主义列强以沉重打击161900年代,中国的科幻小说兴起,这些带有明显乌托邦色彩的小说,其
9、名称多以“新”为开头,如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吴趼人的新石头记、陆士谔的新中国等。这一现象的出现()A意在营造维新变法氛围 B掀起了文学改良的浪潮C契合了救亡的时代主题 D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17下图漫画发表于1912年上海民权画报。该漫画可用于说明()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C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 D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18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北洋三杰”之一的段褀瑞曾对袁进行劝诫,称:“南方寸步不让者,乃国体问题,正因如此,我们不能授人以柄”,“国体变更必将引起人心浮动,一隅有变,牵动全局,说不定又要酿成大乱,后果难堪设想!”这说明()A袁世凯损害了北洋集团利益 B共
10、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民众的民主意识有较大提高 D段褀瑞等信奉三民主义19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中出现了三大妥协,即汉满民族妥协、南北政治妥协和孙袁权力妥协。这三大妥协()A表明中国革命派背离了革命目标 B反映了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缺失C说明中国社会的革命条件不成熟 D有利于较为平稳地实现社会转型20有学者在评价某场运动时指出:“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关于这场运动,叙述正确的是()A仍然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B民族意识开始觉醒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无产阶级是
11、先锋队21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中共二大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A其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B决定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C在探索中已走向成熟 D对现实国情有了进一步认识22故此次我军长驱而北,不两月已克武汉,进兵豫赣,得助于农民群众者,实为至多参与材料中这次军事行动的军队应该是()A武昌新军 B国民革命军 C工农红军 D晋冀鲁豫解放军23.1937年,英国记者贝特兰在书中写道:“特区与以前的苏区相比,发生了某些值得
12、注意的变化。在政治上,这种变化体现为各个阶层现在都有权选举并参加政府。不再歧视地主,也不没收他们的财产。”当时“特区”实行的政策()A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D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力量24下表是1938年前后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相关言论。由此可知,两人()何应钦“我之国情,如国土、人口、物资、地形等皆有利于消耗”李宗仁“吾人必须避我之所短,而发挥我之所长,利用我广土众民、山川险阻等优越条件来困扰敌人,作有计划的节节抵抗”A承认中国抗战具有长期性 B对中国抗战前景持悲观态度C重在动员全民族联合抗日 D揭示中国抗战处于劣势地位25下图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国
13、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组织的四次大会战的大致地理位置。以下结合史实对图示内容解读正确的是()A处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B处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第一次对日作战的胜利C处会战结束后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D处会战中八路军三个师都积极参加了正面作战261949年3月,党的报告中指出:“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在不要很久的时间之内,将要使人民解放军全部地转化为工作队,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估计到。”这说明()A土地改革实施的迫切需要 B党的工作重心即将转变C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D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27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报刊人文历史在某期中载有一文,
14、其标题为“以战促和,古都新生”。据此判断,该文章的主标题应该是()A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辽沈战役28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A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C粉碎了国民党对延安的进攻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291954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提到,“瑞金时代组织最纯洁,但有一个缺点,形式纯洁,却孤立了自己,政权不稳定,要搬家(即经过长征搬到延安)。毛主席的讲话意在强调()A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保证人民当家
15、做主C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建立现代法治制度30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部宪法也意义非凡。该宪法体现的原则有()A议会至上和自由主义原则 B民主集中和人民主权原则C三权分立和法律至上原则 D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31邓小平在1980年谈到“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文化大革命”),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此言论意在()A说明“文革”破坏了民主与法制 B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C强调民主与法制是社会发展的保障 D为改革开放做政策准备32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提出来的。香港
16、回归充分证明,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伟大构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是()A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C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D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33下表为1987年台湾地区电影电视热门题材情况统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电影公司或电视台飞腾公司中华电视台台湾电视台影片或栏目跨过海峡返乡探亲落叶归根,海外返乡行A台湾当局两岸政策松动 B海峡两岸军事对峙局面结束C大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一国两制”已成为两岸共识第II卷(非选择题,共34分)二、材料阅读题题(本题包括2题。共34分)34(20分)纵观中国政治文
17、明历史,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央集权政治道路的合理性。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进行说明。(6分)材料二 1911 年11月,孙中山在与巴黎日报记者谈话时说:“中国由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惯、性质亦随气候而为差异。似此情
18、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相宜。”但在实践中,武倡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内地有14省与上海一地举起义旗,脱离清廷,宣布独立。在这种“独立”中,不少都受地方主义影响,拥兵自重,有割据之意。辛向阳百年博弈: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100年(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主张及其结果。(4分)材料三 下表是澳门 1999年与2018年各项经济指标对比。时间1999年2018年生产总值(亿)4734403人均生产总值(元)121363673481失业率(%)6518免签待遇(个)3144(3)根据材料三,指出澳门20年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19、(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认识。(4分)35(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第二条规定:“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第三条规定:“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第四条规定:“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摘编自钦定宪法大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4分)材料二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
20、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摘自清帝退位诏书(1912年)材料三 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否已经达到目的,这是未来的秘密我们希望,这会给中国带来一个它所期望的进步的稳定的政府。 摘自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评论(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帝颁布退位诏书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意义。(10分)桂林市第十八中学 20级高一 段考 历史测
21、试试题评分参考一、单选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ADCCBDCAB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BDCACDBD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BBACBBACD题号313233答案CAA二、材料阅读36【答案】(1)合理性:符合了当时的国情和民情,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2分)史实:秦朝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汉朝推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汉朝大一统政治的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4分,也可以从反面进行说明,比如郡国并行制,藩镇割
22、据的消极影响。任意一点即可)(2)主张:反对中央过分集权,主张学习美国的联邦制度。(2分)结果:辛亥革命后各省形成了军阀割据之势。(2分)(3)趋势:快速发展。(2分)原因:一国两制的贯彻实施;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澳门人民自身努力创造和全国人民的支持。(4分,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4)认识: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经验,要符合自己的国情和民情;要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7【答案】(1)特点:皇权至上;浓厚的封建性;皇位世袭;臣民形式上具有自由平等权利(或法律面前自由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具有一定的法治色彩(或近代化色彩)。(任答两点,每点2分,共4分)(2)背景:武昌起义,各省纷纷独立(或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南北对峙与议和;出现共和与君主专制政体之争;民众多倾向支持共和政体;袁世凯的威逼利诱;各政治力量的斗争;列强的干涉。(任答三点,每点2分,共6分)意义:中国较为平和地结束帝制,避免暴力革命导致社会动荡;加快共和步伐;避免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任答两点,每点2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