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 诗歌与小说1有学者指出:诗经里的“国风”作为民歌,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由此可见,“国风”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诗情画意 D雅俗共赏解析:诗经里的“国风”作为民歌,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现实主义,因此选B项。答案:B2“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这段文字的创作文体属于()A楚辞B唐诗C宋词 D元曲解析:楚辞想象力丰富,其作品带有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A项符合题意。答案:A3汉武帝时代的
2、赋以气势恢宏、辞藻华丽为特征,这反映出的本质内容是()A社会动乱与经济凋敝B国力的强盛C豪迈奋进的时代精神D宏阔广大的文人气度解析: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国力强盛,因此体现在汉赋上呈现出气势恢宏的特征,故B项正确。答案:B4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A孟浩然 B杜甫C李白 D王维解析:结合材料中信息“盛唐”“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反映的是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艺术,符合上述特点的是李白。所以答案选C。答案:C5“词”
3、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A BC D解析: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故正确;一般词的句子是长短参差不齐,故错误;两宋时期,市民阶层扩大,生活水平提高,要求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并且词曲能吟能唱,更能表达思想感情,故正确;两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词人和词曲作品,且不同阶段的风格独特,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
4、国文化史上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材料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材料三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千
5、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明清小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国维评价使用的文学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繁荣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小说的特点,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答案:(1)原因:唐朝的统一和巩固;科举制的推行;封建经济繁荣;对外政策的开明;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2)文学形式:词。原因:封建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科技的高度发展;词比较适宜抒发感情。(3)特点:包
6、容性、世俗化、创造性。说明问题:我国古代文学总的发展趋势是市民化(大众化)、通俗化;古代文学形式之间不断继承并发展。 基础巩固1梁启超称诗经的许多篇章乃是“中国最初之史”。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为研究夏商社会生活留下了宝贵素材B以华丽的文采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气度C反映了周朝从建立到结束的兴衰过程D提供了研究公元前11前6世纪的重要资料解析: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它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风貌,可作为历史研究资料。故选D项。答案:D2她是诗歌的一种,是和乐的歌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
7、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她”是()A北方民歌 B骚体C宋词 D明清小说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歌词”“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一代文学之盛”即可判断为宋词,故C项正确。答案:C3有文学家评论古代某词人时说,从整体创作风格看,他的词是儒家文化中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英雄人格意识的现实表达。该词人是()A柳永 B李清照C辛弃疾 D李白解析:李白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排除D项;柳永、李清照属于婉约派,创作内容侧重儿女风情,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不符合材料内容,A、B两项排除;辛弃疾属于豪放派,词中充满了一种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热切盼望
8、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故选C项。答案:C4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解析:“文而不晦”“俗而不俚”说明元曲通俗易懂,面向大众,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因此选A项。答案:A5“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杜甫的上述诗句反映出他()A忧国忧民的情怀 B远大的政治抱负C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D生活的颠沛流离解析:“妻子隔绝久”“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作者生活的贫苦。答案:D6有学者对明清四大
9、长篇小说进行排序,排在第一的是红楼梦,排在第二的本质上是一个寓言,那些妖魔鬼怪,全是象征性的存在。属于“排在第二”的著作是()A三国演义 B聊斋志异C西游记 D水浒传解析:西游记中塑造有大量的妖魔鬼怪,象征着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且西游记是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之一,故C项正确。答案:C7明清时代,大量以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A白话文开始兴起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解析: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的扩大,对通俗文学的需求大,C项最符合。答案:C 能力提升8唐诗及
10、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A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B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演变。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平民化、通俗化,这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有关,故A项正确。C项是技术因素,D项说法正确。伦理纲常是封建统治基础,尤其是宋代理学出现,强化了伦理纲常,故B项不正确。答案:B9“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
11、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这首古代著名诗歌()A反映了西周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B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C透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D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解析:题干中诗歌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由此可以判断出自诗经,再由“食我农夫”可知A项符合题意。答案:A10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文化需求不断扩大。下列文学作品中因应这一时期文化需求而出现的是()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宋元时期”适应“市民文化需求”的作品,A项出现在战国时期,B项出现于春秋时期,D项出现于清朝,C项是元杂剧。答案:C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
12、楚辞也。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材料二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闻一多说唐诗材料三词体至宋而繁荣援佛老精神以入儒的宋学背景与宋代空前发达起来的市井商业文化意识彼此交壤,导致了宋世文人尚义理而又随俗逐媚的精神势态;而宋世制禄丰厚,坊间歌妓又出于自身利益而出金资助词客,这种物质力量的推动势必成为词集刊行的有效保证。韩经太宋词与宋世风流材料四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请回答:(1)据
13、材料一指出“汉赋”是怎样的一种文体。(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闻一多的“诗唐”找出依据。(3)材料三的作者认为宋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4)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清时期小说取材的特点。综合四则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呈现了怎样的趋势。解析:第(1)题,只要回答汉赋的特点即可。第(2)题,从唐朝诗人、诗作及文学发展阶段三方面回答。第(3)题,从思想、经济、社会阶层变化三个角度进行概括。第(4)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清小说关注社会底层,题材广泛;“发展趋势”可从文学作品的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等角度分析。答案:(1)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2)诗歌到唐朝时发展到鼎盛阶段,名家辈出,作品极为丰富。(3)理学发展,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4)特点:关注社会底层,题材广泛。趋势: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