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必备知识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知识点一选官制度1.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其中“品”主要是指()A品评官的职位等级 B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C划分士人优劣的等级 D授予士人官职的等级2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时间事件隋大业元年始创进士科,但仅具有古词新用的含义唐初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定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及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武则天时期女皇帝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首创武举科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2、皇帝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A.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B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C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D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知识点二三省六部制3.唐代规定左丞统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左丞与右丞两个官职所隶属的中央机构是()A中书省 B尚书省C门下省 D枢密院4有学者认为隋唐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互不隶属,共同对皇帝负责,从而有效地牵制了丞相的权力”。材料反映了()A集体决策机制形成 B三省之间相互牵制C早期民主思想产生 D专制皇权有所削弱知识点三赋税制度5.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
3、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6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关键能力综合练进阶训练第二层1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
4、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这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B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C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 D适应了当时局势的需要2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A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 B继承了前代的遗风C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 D未得到平民的认可3唐代的科举考试并不实行考卷的封弥、誊录和考官的锁宿隔离制度。当时存在所谓的“行卷”现象,就是士子把自己
5、的文章送给当时那些比较重要的官员,希望赢得他们的赏识,以求推荐。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A是荐举制的新形式 B存在吏治腐败诱因C选举权旁落到地方 D运行程序混乱不堪4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须论数世之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这一变化()A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B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C为庶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D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5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承接地方政府上报的事务也
6、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A唐初皇权与相权形成权力制衡B尚书省起到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C中书省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构D门下省具有使决策合理化的功能6唐朝规定每丁每年要服徭役20天,如不能服役,则按日计算,每天交绢3尺或布3.75尺,代替徭役,这叫输庸代役。输庸代役()A使农民负担暴增 B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C简化了税收名目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问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唐房玄龄等晋书
7、卫瓘传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
8、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材料一中“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学科素养升级练进阶训练第三层1(真实情境学术情境)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教授论述隋唐与东南财富时提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白
9、教授所谈到的“新形势”是指()A江南已得到开发,需要加强南北联系与经济交流B发动对高丽的战争需要运输军粮C农民起义爆发需要派军队镇压D当时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2(素养史料验证)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隋唐五代史论集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
10、,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四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原则。(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作用。(4)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必备知识基础练1答案:B解析:九品原
11、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后来成为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所以“品”也就成为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故选B项。2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隋大业元年创立进士科,并不能说明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反映读书人思想被科举制禁锢,故B项错误;“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说法过于绝对,材料无法体现这一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从隋朝到唐玄宗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完善,故D项正确。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丞与右丞应隶属尚书省。故选B项。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三省长官都是丞相,互不隶属,共同对皇帝负责,从而
12、有效地牵制了丞相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互相牵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共同对皇帝负责,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故选B项。5答案:D解析:由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可知,其认为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其反映的是两税法出现的原因,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没有涉及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B项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两税法的影响,C项不正确。6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规定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
13、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后来转向田亩税,说明政府对人丁的控制削弱,故D项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正确。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征税从人丁转向土地无关,故排除A、C两项。“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是宋朝政策,故排除B项。关键能力综合练1答案:D解析:九品中正制初时“不拘爵位”,不以门第族望作为选官标准,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因为汉末动乱,“人士流移,考详无地”,而新建立的人才选拔制度,故B项错误,D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没有引发乡民的议政热潮,故C项错误。2答案:B解析:据材料“还要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说明唐代科举制受到之前的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录取并不完全
14、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说明名望只是参考之一,排除A项;材料“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说明门阀士族的控制逐渐被打破,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平民对科举制的看法,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据材料“士子把自己的文章送给当时那些比较重要的官员以求推荐”可知会诱发吏治腐败,故选B项;A项说法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4答案:B解析:“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等级观念的本质没有变化,故A项错误;“不须论数世之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对过去传统的门阀有一定的打击作用,故B项正确;“不须论数世之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
15、级”没有体现庶民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科举制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5答案:D解析:唐初相权只能对皇权进行一定的制约,并不能达到权力制衡的程度,故A项错误;尚书省的作用并非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皇帝才是最高决策者,故C项错误;门下省可以封还敕书,对中书省及皇帝的决策进行审核,有利于决策合理化,故D项正确。6答案:B解析:输庸代役后,农民可以不去服役,这样就有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故选B项;A项说法错误;从材料看不出税收名目简化,故排除C项;“解决了”说法太绝对,故排除D项。7答案:(1)制度:察举制。说明:察举孝廉,崇贤、举善、黜恶,教导人们向善。(2)变化:由注重才
16、德到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可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败坏社会风气。(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解析:第(1)问,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乡举里选”指的是察举制度,因为察举制度的特征就是“乡举里选”,由于察举制度重视孝和廉,所以察举制度也就能够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第(2)问,材料二是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变为了注重门第,名门士族垄断官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突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中正官往往会徇私舞弊之类等均可。第(3)问,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就是回答出科举制度的作用,以积极作用为主。例如,科举制度扩大官吏的人才
17、来源、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制度使社会形成一个读书学习的风气。学科素养升级练1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与当时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有密切关系,是加强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故选A项;发动对高丽的战争不是新形势,故B项错误;农民起义爆发更不属于新形势,故C项错误;两宋之际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故D项错误。2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征召、辟除。原则:按照品行高低进行选拔。(2)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3)作用:官吏任免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打击了门阀士族;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18、。(4)特点:从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识水平选拔。解析:第(1)问,“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可知,汉代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征召、辟除。“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选拔官员的原则主要按照品行高低进行选拔。第(2)问,“弊端”:根据材料“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可知,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选拔,使得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第(3)问,“作用”:根据材料“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可知,科举制使得官吏任免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可知,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而且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根据材料四“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可知,科举制打击了门阀士族,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第(4)问,“特点”:根据四则材料列举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还有世官制。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从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识水平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