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题1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940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题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2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题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2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题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2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题1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2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题1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十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l5题。 徐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杖之,曰:“是固有罪,然皆饥赢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舒禀闻其名,将以御史荐,恶禀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帝谓曰:“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诏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不肯与京联职,固辞。迁翰林学士。国史久不成,

2、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曰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帝然之,命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大观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对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见卿久,今曰乃闻嘉言。”蔡京自钱塘召

3、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亦终不复用。以疾卒,年七十九。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节选自宋史徐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能承受。 B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 沮:阻止。 D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 更:经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劫刚直守正的一组是( ) 劫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恶宣为人,辞不答 宜尽取用,参

4、订是非,勒成大典 劫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 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41 A B C 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发兵讨伐交趾时,转运使发布官文,徐应命从军。由于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服役的人大多逃避。徐同情他们,为使一千多个被捉来的人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 B徐一向关心百姓疾苦。担任通州通判时曾亲自监督修筑海堤,以免海水泛滥成灾。担任太平州知州时,又曾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帝诏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 C针对神宗正史久未编成的状况,徐认为原因在于史臣好恶不同,取材各有偏向,意见难以一致,所以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

5、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实的国史。他的见解和主张得到皇帝肯定。 D皇帝曾命令徐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一再推辞,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徐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曲意事二人,勃不少降节。 译文:_ (2)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译文:_ (3)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译文:_答案与精析1答案为B。“夺”,罢免之意。 2答案为A。A项,“之”:助词,的;“之”: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B项,两个“而”,表并列关系。c项,两个“乃”均作“才”讲。D项,两个“以

6、”均为“因为”。 3答案为A。说的是为民筑堤之事。徐提出修国史的方法。介绍徐与何执中二人在王邸事奉皇上。这三句均与刚直守正无关。 4答案为D。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提出异议的不是蔡京。文中说“或言”,是“有人说”,未说是蔡京。 5(1)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2)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以,因为;易,改变。(3)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十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7、。 后三曰,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曰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

8、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孔子家语颜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固有诬人也 固:原来。 B昔者帝舜巧干使民 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D岂足多哉 多:称赞。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玠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

9、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42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答案与精析1答案为B。“巧”,手段高明。 2答案为c。A项,两个“于均作“向讲。B项,两个“之”均为助词,在主谓间,取消独立性。D项,两个“其”均作代词,译为“他的”。c项,“则”:副词,表示让步,译为“倒是”;“则”:表判断,译为“是就是”。 3答案为A。“公悦”的原因,是在前面文字颜回讲的一番话,颜回说的是“以政知

10、之”,谈的是政事方面,故A项正确。 4答案为c。A项,是掌管畜牧的官员告诉“东野毕之马佚”的情况,而不是“进谏”。B项,造父是“不穷其马力”。D项,“心理原因”无根据。 (十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李氏国除,以族北迁。献其文若干篇,得召试,为汲县尉冠氏主簿。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数上书论北边事。是时赵普为相,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翁满辄出而焚之,未尝有所肯可,独称君为能,曰:“其言与我多合。” 又二岁,拜太仆寺丞,磨勘钱帛粮草,监永城和籴,知海陵监。三岁,用监最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迁太常丞、知鼎州。州杂蛮蜑 ,喜

11、以攻劫为生,少年百余人私自署为名号,常伺夜出掠居人,居人恶之,莫敢指。君至而叹曰:“夫政,民之庇也。威不先去其恶,则惠亦不能及人。”君政既行,盗皆亡入他境,约君去乃还。迁国子博士,奉使两浙、江南,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出知兴元府,大修山河堰。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君行坏堰,顾其属曰:“酂侯方佐汉取天下,乃暇为此以溉其农。古之圣贤,有以利人无不为也。今吾岂宜惮一时之劳,而废古人万世之利?”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石坠,伤其左足;君益不懈。堰成,岁谷大丰。 迁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徙荆湖南路。荆湖南接溪洞诸蛮,岁出为州县患。君曰:“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

12、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君罢来朝,真宗面称其能。会有司言荆南久不治,真宗拜君度支员外郎、知府事。荆南钤辖北路兵马,于荆湖为大府,故常用重人,至君特选以材,用员外郎自君而始。 明年,选司封员外郎,赐金紫,徙知扬州。州居南方之会,世之之仕宦于南,与摹死而无归者,皆寓其家于扬州。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君捕其甚者笞之,曰:“此非吏法,乃吾代汝父兄教也。”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风俗大化。 君少慷慨,卒能自立于时。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其材能称于其官,是皆可书以传。 (本文有删节) 注 蛮蜑(dn):南方少数民族

13、名。酂(cu)侯:汉萧何的爵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家歙州 家:定居。 B君存坏堰 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 知:主持、执掌。 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 可:符合、适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许逖“材能称于其官”的一组是( ) 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 君政既行,盗皆亡入他境 堰成,岁谷大丰 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 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 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 A B C 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普为相时,独对许逖赞赏有加,因为

14、他们的见解经常不谋而合。 B因为许逖在海陵监任上政绩考核优秀,被升迁为大理寺丞。 C真宗打破旧例,委派并非朝廷重臣的许逖担任荆南知府。 D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43 译文:_ (2)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译文:_ (3)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译文:_答案与精析 1答案为B。“坏”,倒塌。 2答案为A。A项,两个“其”,均为代词,作“那、那些”讲。B项,“以”:根据、凭借;“以”:用。c项,“而”:表承接;“而”:表并列。D项,“乃”:竟;“乃”:于是。 3答案为c。:述其经历。:为萧何所为。:述“子弟”改恶从善。 4答案为D。“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不是所有的官宦子弟。“至或破之其家”,“至或”,甚至有的(子弟)。说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5(1)(许逖)陈述茶制和盐制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省”,减少;“称”,符合,适合。(2)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豪”,首领;“谕”,告诉,使人知道。(3)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又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闻”,闻名,出名;“著”,显露,彰显。 - 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