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秋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三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903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秋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三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秋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三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秋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三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秋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三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秋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三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检测三一、选择题1北宋时,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各路设转运使,掌财赋;设提点刑狱,掌刑政;设提举常平,掌常平、水利等;设安抚使,掌军政。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这一举措()A削弱了三省六部的权限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2隋唐时期,士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宋朝,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这一变化()A抑制了官僚腐败 B增添了政治活力C降低了官员素质 D确立了官僚政治3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A增加赋税

2、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4辽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但各民族人民互迁、杂居现象也更为普遍,中华民族交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下选项是其重要见证的有()元朝把黄河流域的女真族和契丹族也称为“汉人”蒙古族、回族的形成汉语成为各族人民通用的交流工具民族矛盾的消失A BC D5金代海陵王时,废猛安谋克制下的万户一级为路,使其置于京府和节镇州之下,其地位与防御州、县等,并纳入官员品级制的系统之中。这一改革()A废除了猛安谋克制度 B解决了“冗官”问题C推动地方官制的统一 D实现了官制的女真化6元朝建立了幅员辽阔的

3、多民族统一国家,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和统治,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 B刺史制度C猛安谋克制 D行省制度7宋代王若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8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在杭州、泉州设置市舶都转运司,“官自具船”,选人到海外进行贸易,所得利润中,“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这表明元初()A官员注重经商技能 B商人所受剥削沉重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社会经济走向开放9

4、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显示了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材料主要说明宋朝()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城市功能的变化C统治者重视商业 D城市比唐朝稳定10自宋代以来,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流传着妈祖护航的传说,到明代更加普遍;这种虔诚的海神信仰在宋代多次被帝王敕封,但是明朝敕封只有一次,清初三十五年间,朝廷未进行任何敕封,该现象说明了()A宋代开放政策推动海外贸易发达B民间信仰与官方态度逐渐背离C明清政府海禁闭关禁绝对外贸易D民间信仰愚昧迷信政府不支持11有一种思想,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准则,

5、将个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这种思想是()A孔孟儒学 B法家学说C董仲舒新儒学 D程朱理学12建炎三年(1129年),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李清照作诗乌江,内容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表达了作者()A对南宋覆亡的遗憾B恰遇婚姻变故时的无限伤感C对政治腐败的不满D身处民族危亡时的忧国之情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忽必烈以前,蒙古汗国一直采取草原本位的统治政策,汉地管理混乱。与其诸位前任相比,忽必烈受到过更多的汉文化熏陶,并且是以汉地的经济、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夺汗位,因此即位后将统

6、治重心放在了汉地。在由翰林学士承旨、原金朝状元王鹗起草的即位诏书中,忽必烈指出了前代大汗的政治路线“武功迭兴,文治多缺”的弱点,进而提出“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的立国方针。这是蒙古大汗第一次专门向汉地颁发用文词典雅的汉文文言写成的即位诏。它足以向中原百姓表明:新即位的忽必烈不仅仅是蒙古的大汗,同时也是中国一个新王朝的皇帝。中原士大夫经历过长期异族统治,民族意识并不很强,又饱尝战乱之苦,渴望安定。在他们看来,“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忽必烈正是他们要求的新主人。材料二蒙古汗国统治重心转变的主要标志是“汉法”的推行,即有计划地吸收、采用前代中原王朝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和统治经验

7、。用当时人的话说,就是“帝中国当行中国事”。忽必烈在位初期推行的“汉法”主要包括:建立年号、国号及有关礼仪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王朝官僚机构;定都汉地;实行重农政策;尊崇儒学。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忽必烈改汉制、用“汉法”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忽必烈改汉制、用“汉法”的作用。1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

8、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单元检测三1

9、答案:B解析:三省六部制是唐朝制度,而且属于中央官制,而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的地方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北宋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这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制度,与中央的行政效率无关,故C项错误;路一级的派出机构的设立并不能说明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故D项错误。故选B项。2答案:B解析: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有利于官僚阶层的社会流动,增添政治活力,B项符合题意;宫员出身与官僚腐败和官员素质无关,排除A、C两项;官僚政治在秦汉时期已确立,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凭借全天下的力量,来谋取天下的财富,用取得的

10、天下财物来供给天下的所用,故要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B项正确。材料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而不是指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而是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而是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夏金元时期女真族和契丹族与“汉人”差距缩小,蒙古族、回族形成,汉语成为各族人民沟通的交流工具,都能作为当时中华民族交融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例证,说法正确,A项符合题意;辽夏金元时期我国民族矛盾比较尖锐,说法错误,与之组合的B、C、D三项

11、不符合题意。5答案:C解析:猛安谋克制是女真民族特色的政治制度,材料表明海陵王将该制度下其中的一级改为了汉官系统,这就推动了地方官制的统一,故选C项;这只是取消该制度下的某一级,并没有废除整个制度,故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官员设置会减少,而且材料也没有反映金朝的冗官问题,故排除B项;这是汉化,弱化民族性,故排除D项。6答案:D解析:行省制度是始于元代的地方管理制度,故D项符合题意;秦朝推广郡县制;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7答案:C解析:从材料“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

12、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可以看出,在北宋年间,佃户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地主需要过年的时候给予充分的照顾,否则佃户可能另奔他处。故选C项。A、B两项材料并未体现;D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非材料的中心思想。8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元朝不仅设置专门的贸易机构,而且提供船舶,鼓励海外贸易,这说明当时的政府重视海外贸易,故选C项;经商利益分配和官员注重经商技能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官、商在对外贸易中的利益分配,未涉及政府对商人的盘剥,排除B项;仅从对外贸易一个方面不能推知元初的社会经济走向开放,D项排除。故选C项。9答案:B解析:依据“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宋朝

13、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可知,宋朝城市功能有所变化,其经济职能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题干只强调宋代经济生活的繁荣,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虽然商业有所发展,但统治者依然执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题干只强调宋朝城市管理比唐朝多了一个目的,即经济管理,无法体现其城市比唐朝稳定,故D项错误。10答案:B解析:明朝到清初,民间信仰妈祖更加普遍,但是政府很少对妈祖进行敕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间和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不同,即政府反对民间海外贸易,厉行“海禁”政策。因此这一现象说明了民间信仰与官方态度的背离,故B项正确;宋代开

14、放政策推动海外贸易发达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海禁”政策不是禁绝对外贸易,是禁止民间对外贸易,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民间信仰愚昧迷信,故D项错误。11答案:D解析:程朱理学将儒家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的新儒学,故材料反映的是程朱理学,D项符合题意;孔孟儒学并非以天理为核心,而且缺乏哲学思辨性,故A项不符合题意;法家学说强调严刑峻法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B项不符合题意;董仲舒新儒学融合了儒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并非以天理为核心,具有神学色彩,故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李清照所处的时代是两

15、宋交接时代,所以国仇家恨集中体现在她的作品之中。这首乌江中“不肯过江东”就体现出她对南宋政府的不满,表达出她身处民族危亡时的忧国之情,因此本题选择D项。A项时期不对,当时南宋刚刚建立;B项看不出来;C项错在此与政治腐败无关。13答案:(1)原因:草原本位统治政策不能有效管理汉地;忽必烈依靠汉地力量取得统治权,即位后统治重心转移;忽必烈要用汉文化建立起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忽必烈得到中原士大夫的认可和支持。(2)作用:奠定了中央集权王朝的基本框架;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蒙古政权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蒙古政权最终转变为元王朝。解析:第(1)问“原因”,依据材料一,由“采取草原本位的统治政策,汉地

16、管理混乱”得出草原本位政策无法有效管理汉地;由“忽必烈受到过更多的汉文化熏陶,并且是以汉地的经济、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夺汗位向中原百姓表明:新即位的忽必烈不仅仅是蒙古的大汗,同时也是中国一个新王朝的皇帝”得出忽必烈依靠汉族力量夺权,准备以汉文化建立对中原的统治;由“则中国之主也”得出汉族知识分子对他的支持。第(2)问“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巩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蒙古政权封建化过程、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推动元朝建立等方面分析回答。14答案:(1)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2)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

17、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可知,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由材料信息“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可知,宋太祖策划了兵变。第(2)问,“原因”,由材料“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可知,陈桥兵变无法隐瞒;“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可知,宋太宗在宣扬宋太祖的忠义;“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说明宋太宗通过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了兵变的性质;宋太宗最终目的是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