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四中国近代后期的民主革命(1919年5月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前)高考试题考点一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2013年山东文综,13)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关键信息是“新的方向”,五四运动前,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使中国的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新民主
2、主义革命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B项正确。A、C两项均在五四运动之前已经出现,不符合“新的方向”这一要求,D项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主要是资产阶级的新三民主义,故排除。2.(2012年福建文综,1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 (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 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B.进化与革新C.改良与革命D.民主与科学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对五四精神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看出,殷海光认为五四运动以“打倒偶像”和“启蒙”为动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打倒偶像”即打倒专制宣扬民主思想;
3、“启蒙”即解放思想宣传科学,故答案为D。A、B、C三项与五四运动内容不符。3.(2011年全国新课标文综,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公车上书”的参与者是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因马关条约的签订而引发的政治运动;五四运动的参加者前期是广大的青年学生,后期是工人阶级、广大市民,民族资产阶级也参与其中。故A项分析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C、D两
4、项不是导致题干问题的关键因素,故排除B、C、D三项。【名师点评】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比较型选择题,此类题目一般是将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相同点或不同点。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主要有三步:第一步明确比较对象,弄清楚需比较的历史事件,了解比较项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二步确定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结果等方面思考。第三步确定答案,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从上一步找出的比较点出发,去伪存真,找出符合题意的答案。4.(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32)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
5、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B.创办青年杂志C.发动学生运动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解析:A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同时也是一次宣扬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为五四运动的发生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考点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
6、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综合分析能力,以中共六大的决议为切入点,考查对土地革命时期革命道路的认识。A、D两项的表述明显与材料不符,故排除;据材料“只有才”可知六大指出的革命的侧重点在城市,故排除C项,选择B项。2.(2013年广东文综,16)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题干内容“
7、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可知,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的表现是把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归为革命对象,A项符合题意。B、D两项是正确措施;C项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右倾错误。3.(2012年山东文综,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解析:D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近代化的含义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反映了国民
8、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属于政治近代化,所以答案选D。A项不符合史实;B项错在“最广泛”这一表述上;C项与“近代化”无直接联系,排除。4.(2012年广东文综,15)如图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解析:D本题为典型的图片型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图片中的提示文字和具体含义:从图片“民众的力量”指向帝国主义和军阀、“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等信息可以判断为国民革命运动。国共合作开展的国民革命运动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联合了工农等各方力量,以反帝反封建为革命
9、任务,因而正确的答案为D。A、B、C三项从图片的信息中不能反映。【名师点评】 解答图片型选择题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认真地读图,在读图时一定要注意全面细致;一般来说在图片内容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出题人会给出一定的提示信息,所以第二步要仔细揣摩图片中的信息,从而为做题打开思路;第三步要注意正确分析给出的四个选项,选出一个最切合图片内容的选项。5.(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A
10、.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解析:C注意全面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时间看,此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秋收起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故A项错误;从材料信息“俄国式的革命”“恐怖的方法”及十月革命的过程可看出,这里“俄国式的革命”“恐怖的方法”应指暴力革命,而不是城市中心道路,故B、D两项错误。6.(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18)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A.确保了红
11、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红军成功破译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前了解国民党军队的调动、部署等军事情报,为红军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创造了条件,故本题选B。当时红军的力量相对较弱,即使破译敌人的通讯密码,也无法取得军事优势地位,也不能任意改变战略方针,故A、D两项不正确;当时各根据地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境地,协调作战基本不可能,故C项不正确。7.(2011年天津文综,7)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
12、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综合题干信息可知,毛泽东去重庆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指的是重庆谈判的结果,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规定了和平建国,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内容。A、C、D三项在双十协定中没有达成,只有B项达成了,故“很大的成就”主要是指B项。8.(2009年海南历史,17)下表是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党员构成表地区党员人数学生工人农人绥远3 2008%3%80
13、%湖北1 87763.1%2.3%8.9%广东15 00021.2%20.1%39.1%上图表明,1925年的国民党()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B.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C.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D.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析:C表格时间为1925年,此时处于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实现了合作,从数据分析可知,当时的中国国民党在人员组成上吸收了学生和工农力量,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国民大革命时期,革命重心是由南向北转移的,A项错误。B项为中国共产党的措施,D项与史实不符。考点三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
14、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解析:D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中央未对湖北省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所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这表明国民党中央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产品分配方式,即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不能准确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2.(2013年重庆文综,8)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
15、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的最主要矛盾,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维持下去的根本原因。3.(2013年四川文综,6)如图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A.B. C.D.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及调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关键信息
16、是“1938年”“CHINA”。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发生在1945年,故不可能是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排除。1938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在抗日战争中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有力地遏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于是出现漫画中的情形,符合题意。4.(2013年福建文综,20)“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上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文告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九一八事变爆发B.全面抗战开始C.太平洋战争爆发D.国共合作宣言
17、公布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由“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可知中国政府这一文告发表于1941年,然后由“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可推断出这一文告是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时所发出的。5.(2013年北京文综,19)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C.建立抗日
18、民族统一战线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调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苏维埃区域”(19271936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使用)可排除A项,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国共团结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C项正确,D项错误。6.(2013年安徽文综,16)如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A.B. C.D.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漫画信息的能力。漫画中日本的一只脚深陷“中国大陆”,而另一只脚艰难地伸向“太平洋”,说明中国抗战牵
19、制了日本,日本深陷战争泥潭,无法自拔,正确;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时,已从海上封锁了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与材料1941年的时间不符。7.(2013年浙江文综,19)如图是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章。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全面抗战爆发的时间新四军的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A.B.C.D.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章”与图片信息“冀鲁豫第六军分区”“抗战八年纪念”。“冀鲁豫”边区是八路军创建的根据地,新四军主要在黄河以南的苏皖地区活动,故错误。1947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
20、序幕,故错误。8.(2012年海南历史,18)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解析:A从题干的内容看,在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东部大城市的学者和文人也跟随国民政府迁徙到西南地区,使中国的文化重心转移到西南,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文化专制,也不能说明文化教育“无序”,所以B、C两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干的信息。【名师点评】 随
21、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抗日的大后方,许多沿海企业迁往西南,大批学者和文化人跟随国民政府西迁,这一壮举是爱国主义高涨的表现,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近几年高考试题较多地肯定了正面战场的抗日活动,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战考查较少,这是值得考生充分注意的一点。9.(2012年江苏历史,7)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D.
2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由此可推知这里的“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是受到了外来的侵略,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是国共两党矛盾激化的结果,对于“生活在租界的人”受不受外国轻视没有影响,排除。10.(2011年江苏历史,8)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
23、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A.B.C.D.解析:C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有关史实和学生对日本侵华的一些认识。材料信息“1938年4月”体现出武汉空战发生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故错误;在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抵抗日军侵略,故正确;材料信息中日飞行员“同归于尽”“友爱地握手”等表明正确。11.(2010年全国新课标文综,33)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上
24、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这反映的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日活动。A、D两项都属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上的大会战不是小部队,B项不存在“分散于广阔地区”,因而不符合题意。模拟试题考点一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2012福州检测)如图漫画名称为救火器的误用,用来表达对下列哪一事件的看法最为恰当()A.晚清政府镇压“武昌起义”B.北洋军阀政府镇压“五四运动”C.武汉国民政府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D.南京国民政府镇压“湘赣边秋收起
25、义”解析:B从图片建筑物可以判断该事件发生在北京,又从图片的人物可以判断是学生在游行示威,军警在镇压,综合信息可以判断B正确。2.(2011西安模拟)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突出评价的是五四运动()A.在政党政治方面的作用B.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C.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D.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解析:B材料中“第一次大革命”指国民大革命,五四运动以爱国救亡为主旋律,宣扬民主科学,起到了文化启蒙的作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些都为国民大革命作了准备。五四运动
26、和国民大革命都是民主革命,而非社会主义运动,D项错误,A、C两项与材料信息相差甚远。3.(2013北京西城期末)20世纪20年代,某文章宣称:“中国劳动团体为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就是为保全中国独立而战。”该文呼吁() A.支持五四爱国运动B.建立无产阶级政党C.进行国民革命D.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析:B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都不反对资本主义,不会出现“为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的呼吁,A、C、D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群众组织一般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为目标,与20世纪20年代的时间也吻合,因此,正确的答案为B项。考点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4.(2013厦门检测)艾奇逊在致杜
27、鲁门总统的信中曾写道:“我们应当记得,苏维埃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原则,尤其是经济方面和党组织方面,有相当的影响。”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所说的影响是()A.重新解释三民主义B.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组织中占优势C.提出“耕者有其田”D.推动国共党内合作解析:B材料关键信息是苏维埃的理论对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表现在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建议,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提出了反帝、扶助农工的政策。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右倾错误,中国共产党并未掌握革命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组织中并不占优势。5.(2011淄博期末)“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
28、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了。”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A.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B.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C.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D.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解析:B19241927年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主要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至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全国统一。6.(2013唐山期末)法国民谣两只老虎的旋律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这两段歌词出现的时代背景分别是()A.北伐战争、土地革
29、命B.土地革命、抗日战争C.北伐战争、国民革命D.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析:A解题时,首先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倒土豪,分田地”体现了两个时间段的主要革命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是国民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要团结地主,不会打倒土豪;北伐战争属于国民革命时期。7.(2013北京西城期末)1934年11月,天津益世报发表报道:“该区成立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该区”应该是()A.农村革命根据地B.日本占领区C.陕甘宁边
30、区D.解放区解析:A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时间信息把握时代特征,1934年的中国正处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由题干中的“农民、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可选举委员”等信息分析,这应是农村革命根据地,A项正确。日本占领区人民不会享有此权利,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时期的中共所在地,解放区是指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8.(2012苏北四市联考)毛泽东在某次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指出:“只要塘沽、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海上逃跑为了造成国民党军的错觉,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命令华东战场我军对杜聿明集团残部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又命令山东方面集中若干兵力控制要点,作好
31、防止国民党军向青岛逃跑的准备。”该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解析:C从材料塘沽、新保安、杜聿明集团残部等有效信息看,当时,淮海战役接近尾声,平津战役已经拉开序幕,材料体现了为防止国民党军从海上逃跑,我军所作的战略部署。因此,正确的答案为C。9.(2013石景山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数次的斗争。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
32、“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兵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1)对比指出材料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2)结合
33、材料二及所学阐述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2)深层信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主张”主要从对革命中心的不同认识来分析两者的不同,“地位”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上。第(2)问,根据材料所述的“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实来回答。答案:(1)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由于“左”倾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
34、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2)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主干力量,使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转移到了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获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协助和平解决,中国革命由内战向民族抗战转折。考点三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10.(2013洛阳期末
35、)民国二十六年2月21日国民党颁布决议规定:“一国之军队,必须统一编制,统一号令,方能收指臂之效,断无一国家可许主义绝不相容之军队同时并存者,故须彻底取消其所谓红军,以及其他假借名目之武力。”与该决议颁布相关的历史背景是()A.红军长征,战略转移B.国共决裂,反蒋抗日C.国共对峙局面基本结束D.国共对峙,内战爆发解析:C民国二十六年是1937年,1937年2月21日,此时,西安事变已经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两党对峙局面基本结束。A项结束于1936年10月,排除;B、D两项均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11.(2012临沂模拟)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曾在无鸟的夏天中写道:“重庆在燃烧
36、。”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则记述道:“在接连两天中,日机对重庆进行了最残暴的轰炸好几万人被炸死在街道上,或被陷在火墙后边,在两天内烧毁了1/2的市区。”上述惨象最有可能发生在()A.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丧B.正面战场的淞沪会战C.卢沟桥事变后平津沦陷D.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解读能力。材料内容涉及的地点是重庆,A项发生在东北,B项发生在上海,C项发生在平津,故A、B、C三项错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故而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12.(2012烟台模拟)1938年3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
37、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这表明()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抗战建国纲领对全国抗战起到政治领导作用中华民族团结抗战有力地改变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国民党认识到民众与国民革命军合作抗日的重要性A.B.C.D.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从材料时间可看出,这段材料发表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从材料内容“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训练华侨抗战”“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等,可看出正确。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3.(2011淄博一模)蒋介石
38、在日记中写道:“五十年以来最大之国耻与余个人历年所受之逼迫与侮辱,至此自可湔雪净尽。”日记所反映的事件是()A.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B.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C.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D.国共签订双十协定解析:C“最大之国耻”说明该事件与外国侵略者的侵略有关,由此可知是指日本侵华战争。综合演练(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3襄阳期末)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
39、响解析:D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是一战在东方的产物并深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是并非是外国势力主观发动的。2.(2011长沙期末)时政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根据如图中的信息,判断该漫画创作于哪一历史事件前后() A.九一八事变B.甲午战争C.五四运动D.七七事变解析:C从漫画信息看,画家把日本比作“贪食小犬”;代表军阀政府的手正把象征青岛的鱼送进小犬的口里;画中左下角,代表中国人民的手正强有力地捏住小犬的脖子,衣袖上写着“抵制日货”。因此该漫画创作于五四运动时期。3.(2013福州调研)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评述某一事件时说:“
40、中国共产党认为自己起源于这场运动。”这一运动是指()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国民革命D.土地革命解析:B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正确选项为B项,A项是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C、D两项时期,中国共产党早已成立。4.(2012莆田模拟)下图为某位同学的电脑屏幕截图该同学查找的资料最有可能用于研究() A.五四运动对上海服装演变的影响B.五四运动时北京学生运动C.五四运动时上海底层百姓的生活D.五四运动与上海各阶层关系解析:D本题以新式材料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了解。从材料信息“复旦学生代表”等可看出材料反映
41、的是五四运动前后上海的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中既有学生,也有乞丐,而A项只反映了女学生服装的变化,C项只反映了社会下层,都比较片面,故A、C两项错误。D项全面地反映了材料的内容。5.(2013佛山检测)1923年3月,苏联向孙中山提供了200万墨西哥银元的经济援助,并支援了武器,派遣了政治和军事顾问。孙中山对他们下达的主要任务是:“按苏联模式组建军队,建立北伐桥头堡。”这表明当时()A.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B.国民党放弃旧三民主义C.孙中山开始走社会主义道路D.国民党为统一中国作准备解析:D1923年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时期,北伐的目的就是推翻军阀在中国的反动统治,D项正确。苏联工业化实现于1
42、937年,A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是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国民党放弃旧三民主义,B项错误。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不可能走社会主义道路,C项错误。6.(2012济南模拟)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说:“如果它(指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1922年中国共产党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C.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D.中国共产党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是对中国共产党
43、在国共合作策略上的评价,因此A项不正确。从材料第一句可以判断B项正确;导致“最后的决裂”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故C项不正确;“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是作者对中国共产党没有采取正确策略的评价,并不是“中国共产党较早准备决裂”,故D项不正确。7.(2012烟台模拟)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19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A.蒋介石阶级立场的改变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D.“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
44、实施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信息,1929年蒋介石称赞太平天国,到1930年则进行全面否定和批判。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应该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有关。A项不符合史实,B项发生于1927年,D项是在1931年提出的,故A、B、D三项错误。8.(2013汕头检测)1934年11月21日蒋介石下令:“调集各路人马,总共有100个团,40万人。在湘江东岸,广西东北部的全州、灌阳、兴安三县,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口袋阵。”这一命令()A.对红军的战略意图判断错误B.被红军第三次反“围剿”击退C.导致突围中的红军过半战友魂断湘江D.影响红军立即召开遵义会议商量对策解析:C注意时间是“
45、1934年11月”,应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长征后不久,但尚未到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联系所学知识,长征开始后三个月内,红军向西突围,折损过半,可知C项符合史实。9.(2012昆明调研)“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A.国民革命的兴起B.土地革命的开展C.抗日战争的胜利D.战略反攻的开始解析:C由材料“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是指抗日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和中国人民的团结
46、,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它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证。10.(2013江门调研)日本今井武夫曾写道:“在中国事变的开头,日本方面有一部分人以为一个回合就可以使中国军订立城下之盟。这种思想如白日梦一样消逝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事变”是指日本全面侵华B.“事变”促成了中国全民族抗日C.“事变”引发了中美关系走向破裂D.淞沪会战导致了日本“白日梦的消逝”解析:C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后,中国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因此,A、B、D三项正确。日本全面侵华损害了美国在华利益,促使中美走向合作,珍珠港事件后,中美苏英等建立了反法西斯同盟。11.(2012
47、滨州模拟)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此可见,当时()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D.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从图片信息“陕甘宁边区”“民国三十二年”,可判断这封信件应是抗日战争时期,“民国三十二年”即1943年,此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此时国共两党既斗争又合作。12.(2013洛阳期末)“蒋介石打出一套沉重的组合拳,一拳打向山东,一拳打向陕北。但他却露出了自己的胸部,毛泽东抓住时机给他的胸部连捅了三刀。”与此材料表述相吻合的是()A.中国全面
48、内战爆发B.敌我力量发生巨变C.战略决战时机成熟D.揭开战略反攻序幕解析:D蒋介石的组合拳实际上是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毛泽东的“三刀”是指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8分,14题24分,共52分)13.(2013汕头模拟)通过阅读触摸历史、通过思考亲近历史,这是我们理解历史的必经之途。阅读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五四运动过程简表时间事件5月4日北京学生3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合,高呼口号,举行示威游行。北京政府派军警镇压,捕去学生32人5月7日天津、济南等城市群众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北京政府释放全部被捕学生5月8日
49、北京政府再次颁布镇压学生运动的命令5月9日南京、无锡等地及巴黎华人开国耻纪念大会。苏州、嘉兴等地发生学生游行。武汉学商两界集会,商议支持北京五四运动的办法5月23日北京警察厅查封学生联合会刊物五七日刊5月25日北京政府严令制止散发传单、集众游行、演讲6月3日北京学生在街头讲演,被捕170余人;4日,又被捕700余人6月4日上海、天津学生联合会分别急电全国,援救北京被捕学生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6月10日天津工人酝酿大罢工。徐世昌被迫下令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3人辞职6月28日在海内外各界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节选自“五四运
50、动纪念馆”之“五四运动前后大事记”材料二新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强化了把五四作为启蒙运动的认知方式。他们认为,五四文化运动是一个典型的启蒙运动、思想大解放运动,是中国第一次最伟大的启蒙运动。张艳新启蒙运动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说(注:此处五四运动的概念取广义,大致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材料三“五四”的价值取向没有错,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回顾中国这90年的历史,我们找不到任何时段和时刻,标志着“五四”提出的任务已经完成或大致完成。相反,除了外敌入侵,我们这个民族的大不幸和大悲哀,几乎多多少少与“五四”精神失落、启蒙规划受阻有关。我们今天纪念“五四”,不仅仅是怀念历史,而是着眼于现在和
51、将来。徐友渔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五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五四运动的历史史实,并归纳其性质。(14分)(2)材料二从什么角度评价五四运动?结合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相关史实,简述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10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4分)【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五四运动的过程和意义。(2)深层信息:中华民族的觉醒。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五四运动的过程、性质和影响。第(1)问,分析“过程”应注意体现五四运动的规模和参加阶层的不断扩大;“性质”应体现广泛性和爱国性。第(2)问,“角度”依据材料二后半句很容易看出是从思想解放角度评价。“理由”主要分析五
52、四运动对思想解放的积极影响。第(3)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答案:(1)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激发北京学生的大规模罢课、游行行动;北京及全国各界进行广泛声援,使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北京政府的继续高压政策,激起更大范围和程度的群众运动(或工人罢工);在民意的压力下,北京政府最终罢免曹、章、陆三人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或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10分)五四运动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爱国)运动。(4分)(2)思想解放。(2分)理由: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旗帜,打倒了传统权威;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西方各种社会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3、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8分)(3)爱国、进步、民主、科学。(4分)14.(2013南京检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材料二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
54、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材料三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4分)(2)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10分)(3)通过19世纪末和20
55、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10分)【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2)深层信息: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影响。第(1)问,结合所学史实回答即可,诸如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潘家峪血案等;第(2)问,从材料我们可以归纳出美国因素(海军、原子弹)、苏联红军、综合因素等,但材料显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关键作用;第(3)问,主要理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对于中国历史进程客观上的推动作用,这两次战争分别是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答案:(1)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潘家峪血案。(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2)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6分)不全面。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4分)(3)甲午战争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6分)抗日战争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