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4 ,大小:117.50KB ,
资源ID:408685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0868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高考》2016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练习:3年模拟精选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必考)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高考》2016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练习:3年模拟精选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必考) WORD版含答案.doc

1、A组20152013各省市模拟试题精选一、(2015湖北六校高三元月调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两汉“书教”首在治政翟文铖尚书保存了中华民族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历来被视为帝王将相的政治教科书,因此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深远。同是一部尚书,不同历史时期接受的重点和阐释的方式相距甚远,因此钱宗武等著名学者近年来倡导断代尚书学研究,但目前就成果而言,除清代外,其他朝代的断代尚书学仍是学界公认的薄弱环节。两汉尚书学在整个“书教”研究中具有特殊地位,因为它不仅处于尚书学传统的前源时期,对当时的政治哲学、社会沿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汉文化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士远毕十年

2、之功,撰写一部近百万言的学术专著两汉尚书学研究。作为“五经”之一的尚书,经典化的过程就是其思想文化播撒社会的过程,也是“书教”传统逐步确立的过程。“书教”传统涉及社会文化的诸多层面,如何界定把握显然不是个简单问题。该书作者认为,“书教”主要蕴含着知识、观念和文献三大体系,三者的交互发展奠定了“书教”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具体地说,文献指由尚书衍生出的各类诠释文本;知识指尚书及尚书学诸多文献中的名物制度;观念指其中蕴含的各类重要文化观念,如洪范“五行”观念对于汉代人宇宙观和认识论之建构的影响,禹贡九州观念对汉代郡国行政区域之划分的影响,吕刑观念对汉代律例制定的影响,等等。这三个系统的划分不仅明确了

3、“书教”包含的具体内容,而且从宏观角度厘清了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可谓高屋建瓴。尚书及“书教”文献广博,包罗万象,涉及政治、法律、地理、历法、军事、经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马著认为,尚书提出了“天之断命”“续命于天”“剿绝其命”“恭行天之罚”“改殷之命”的说法,已经体现出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这表明商人、周人已经开始认定国家得失系天命所赐,初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天命观。汉代“书教”承袭了这一观念,一些学者依此思维方式对朝代更迭的规律性等作出进一步阐释,把它推衍为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依据,因此当时无论对于帝国的巩固,还是对于意识观念的整合,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尚书洪范已经提及五

4、行观念,汉代尚书学者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观念的文化生成功能,对此加以衍生和诠释,当时流行的“五德终始”说、“三统”说 (即“三正”说)无不深受“洪范五行”说的浸染,而这些理念对于当时凝聚意志、规范人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许有人认为,本书的研究对象尚处两汉,时代久远,应该是象牙塔里的工作,与现实全无牵涉。这自然是一种误解,如果学术无补于现实,则本身就会丧失价值依托。两汉尚书学研究的研究对象虽然远在两汉,但学术观点却呼应着当代文化建设的宏伟策略。鉴古知今,洞悉汉代尚书学精义及其发展理路,传承它所体现的本固邦宁、协和万邦的和谐精神,领悟它灵活沉实的治政智慧,自然可以为当代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

5、设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从而把继承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使命落到实处,真正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光明日报2014年12月8日)1.下列对尚书和“书教”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尚书历来被统治者当作治国安邦的政治教材,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因而也为中华民族保存了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B. “书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点和方式差别很大,因此当代学者倡导推行断代尚书学研究,只是目前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学界的充分肯定。C.尚书是“五经”之一,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在向社会传播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尚书的文化地位日益凸现。D.“书教”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与

6、尚书的被尊为经典相生相伴的,目前学术界仍难以选择合适的角度正确界定把握“书教”传统。解析A.因果倒置,“保存了中华民族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因; B.改变范围,原文说“除清代外”;D.曲解原意,原文是说“书教传统的逐步确立”,而不是“发扬光大”。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两汉尚书学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哲学、社会沿革,而且客观促进了汉文化特色的形成,因此在整个“书教”研究中意义重大。B.汉代一些学者依照洪范“五行”观念,建构汉代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阐释朝代更迭的规律性,推衍政治权力的合法性。C.尚书蕴含的各类重要文化观念对汉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已经产生了具体而

7、明显的影响,比如划分行政区域、制定律例等。D.当代学者和决策者可以借助两汉尚书学研究这一平台,掌握汉代尚书学精髓,领悟其灵活沉实的政治智慧,促进当代的政治社会文化建设。解析原文第三段是说“汉代一些学者承袭了商周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马士远认为,知识、观念和文献共同构成了“书教”的三大体系,三者的交互发展奠定了“书教”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B.两汉尚书学研究高屋建瓴,卓有成效,不仅从学术上明确了“书教”的内容和形式,并且在现实中观照了当今的文化建设策略。C.“五德终始”说、“三统”说都是从洪范五行观念演变得来的,对古代凝聚意志、规范人心、整

8、合意识、巩固帝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D.与其它尚书学研究成果相比,两汉尚书学研究更能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解析A.以偏概全,原文第二段“书教主要蕴含着知识、观念和文献三大体系”;C.窜改原文,原文是说“当时”,而不是“古代”; D.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把两汉尚书学研究与其他尚书学研究成果比较。答案B二、(2015辽宁五校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网络文学的价值传达梁鸿鹰网络文学的本质规定性是文学,其价值传达的必然性同样是文学作为审美社会意识形态的特质所赋予的。提倡网络文学承载与肯定正面价值的自觉意识,与强化对那些最基本、最日常,以及在大众层面上更为普适与宽泛的价值

9、的坚守,是不矛盾的,并且它更具合理性。网络文学的大众性不言而喻,网络文学表达的是大众的一些共同诉求,这由文学的本质所决定,是必须看重的。比如道德观念,就有赖于文学的传达与呈现。英国近代哲学家罗素对中国文化非常佩服,原因就是他对中国人的道德信念颇为佩服。他说:“中国有一种思想极为根深蒂固,即正确的道德品质比细致的科学知识更重要。”他认为,中国人的道德信条、价值追求值得赞赏。所有这些有相当一部分想必来自他对中国文学的阅读。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要特别注重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诚信,重视公正、怜悯、爱心等价值对于完善社会生活的普遍意义,要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心所欲,不逾矩”等是非观、价值观,强

10、调人对故土进而对国家与民族的依恋和责任,强调伦理层次上的敬老孝亲的弘扬,张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网络文学传达的是大众能够接受的那些最普遍的理念,越是中国人长久以来津津乐道的那些价值观,越应在网络文学中得到弘扬。怪力乱神、封建迷信等如果不是作为背景、出于情节需要而出现,而是用于传布迷信糟粕,就应该被摒弃。主流价值观的表达更要讲究艺术追求与表达的完美,更要充分发挥网络文学连载性、互动性、娱乐性等特长。网络文学的对象是成长中的一代年轻人,网络文学作品需要更快的节奏,以及更高的休闲性。通过眼花缭乱的情节体现出“愉悦、快乐、舒心”等“爽”的感受,应该成为网络文学价值传达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11、网络文学创作注重情节的大开大合,讲究故事性及多元素的集成,但作为文学作品,更要讲究意趣、意蕴的营造,要富于智慧,给人乐趣,引人入胜,激起愉悦的情绪,让人们感觉到这个世界的美好。网络文学是“我写我心”的直接产物,它作为个人情思的表达形式有着诸多优势,对于张扬个性发展的价值很有可能更为方便。而且,网络无国界,是与全世界共享的,在跨文化的交流中,网络文学往往充当价值传播的重要渠道,以情节、人物的生动丰富使得意蕴诉求格外具有吸引力。对于网络文学作家,衡量其创作能力固然有多个尺度,譬如知识积累、视野大小、文字水平,但还要看作者的真诚那种对价值的坚守,对世界美好图景的向往。优秀作品表现出来的,从来不止于独

12、特的立意、推陈出新的表达,更多的是一种文学上的虔诚,这是超乎经济收益、读者认可的,是一种对自己精神追求的坚守。价值传达需要诚意,对网络文学来讲可能尤其突出,这在艺术表达上往往可以清楚地见出分晓。(有删改)1.下列对“网络文学的价值传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文学的本质是文学,文学的特质决定了网络文学价值传达的必然性。B.网络文学要承载与肯定正面价值,要弘扬中国人长久以来崇尚的价值观。C.网络文学的价值传达要考虑网络文学的特点,以情节体现“爽”的感受是其首先要考虑的。D.网络文学注重的是张扬个性发展的价值,能让人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解析“让人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是网络文学需要做到

13、的,不能说“能”。答案D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罗素认为中国人的道德信条、价值追求值得赞赏,今天这些道德观念依然应成为网络文学中最为普适与宽泛的价值坚守。B.在网络文学中,同样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诚信,重视对公正、怜悯、爱心等价值的宣扬。C.网络文学所传达的道德价值应该是那些在历史传统中积淀下来的、至今仍广为大众所认可的普遍理念。D.网络文学应该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心所欲,不逾矩”等是非观、价值观的传达放在首要位置。解析原文说“要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心所欲,不逾矩等是非观、价值观”,而非一定要把它“放在首要位置”。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14、的一项是()A.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往往能表达出作者对文学的虔诚,表达出作者对自己的精神追求的坚守。B.在跨文化交流中,网络文学往往充当价值传播的重要渠道,因为网络无国界,所有人可以一起共享。C.网络文学应传达长久以来为大众所津津乐道的最普遍的理念,那些怪力乱神、封建迷信等应该坚决摒弃。D.衡量一个网络文学作家的创作能力,需要看他的文字水平、知识积累、视野大小,以及其作品表现出的真诚度。解析“那些怪力乱神、封建迷信等应该坚决摒弃”错,原文是“怪力乱神、封建迷信等如果不是作为背景、出于情节需要而出现,而是用于传布迷信糟粕,就应该被摒弃”。答案C三、(2014开封市高三第一次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15、成13题。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当然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情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花、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感动不了自己,更感动不了别人。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四句诗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象,却使人深深体会诗人深厚的友情。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

16、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毛泽东沁园春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山水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在山水画家看来,早晨八点钟或中午

17、十二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画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一位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加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不会有意境的独创性。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

18、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摘编自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有删改)1.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情感,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B.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C.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

19、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的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愿望越是强烈,对所描绘的景物思想感情越是真挚、朴实,意境也就越是鲜明。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理解有误。答案B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的是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而是情寓于景,读者能够体会诗人深厚的感情。B.齐白石对虾的神态和精神熟悉极了,虾才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感悟越是深刻,画出的画越是传神。C.山水画画家并不注重表现“光”,而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

20、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了标本。D.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有位画家写生十几天画了一百多张,可见,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分析有误。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优秀的诗人和画家都很明确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关键,因此,创作时着力夸张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太追求描摹景物的真实度。B.无论写诗还是作画,要创作出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不能仅靠长期观察来反映现实,还应该站到高于现实的层面。C.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

21、匠,意境就会落空。因此,二者不可偏废。D.齐白石画画很讲究手段,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表现方法、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关重要。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不太追求描摹景物的真实度”分析有误。答案A四、(2013山西山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

22、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

23、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24、),其他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重视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节选自新华文摘,略有改动)1.下列与“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没有关系的一项是()A.

25、尚书中的“有容,德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是在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C.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D.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选项的分析辨别能力。C.表述的是包容带来的益处,属答非所问。答案C2.下列对“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的解说不符合文

26、意的一项是()A.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B.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C.契丹族建立了精美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曾在唐朝任职,这些分别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D.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解析本题考查

27、的仍然是对选项的分析辨别能力。C.表述的是这些人所作出的贡献而非对题干中内容的解说。答案C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B.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他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C.作者认为,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断壮大。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所有鼎盛阶段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

28、,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及推断能力。A.“最早”时间推断错误。B.“致使”强加因果。C.“所有鼎盛”原文中无此表述。答案DB组20152013各省市模拟试题精选一、(2015河南平顶山质监)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金融领域的信托往往是管理和募集资金,教育领域的信托则是管理和募集知识和技能。从信托的四个主要特性上讲,学校教育就是一种信托,就是连接各方的信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权利边界被划定,责任和义务也得到了重构。接受教育权利也是与生俱来的。幼童成长过程中首先要像动物一样会吃会睡会生长,而父母则天生具有教育子女的义务,否则就是不负责任的父母。孩子长大成人后要

29、进入社会就需要了解其规则,而这些规则绝大部分是通过社会教育而非父母教育才能获得的。于是教育的权利就分成了三种:教育权利、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实施教育的权利。简言之就是:教权、受教权和施教权。孩提时这种权利区分还不明显,因为它只涉及父母和孩子两方。当孩子被送到幼儿园或者寄宿学校时,这种教育权利就被重新界定。这时候委托人就是父母,受托人就是幼儿园或者学校,受益人则是孩子。在规定期限中,也就是上学期间,三方的教权和责任被自然划定:首先,委托人将受益人委托给学校,可能得为此支付一笔可观的费用,还要保证按时缴费,并配合学校安排作息时间;其次,受托人则会在规定期限内尽量达到预期目标,比如在六年内完成所有小学课

30、本的教授;最后,受益人身心得到计划中的成长,当然这是在遵守学校规定的前提下。在一个现代国家,受教权既包含了每个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包含了国家义务方面,就是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的机会和物质条件。而施教权也包含了施教义务,就是说无论父母还是乡邻,国家或者社会机构抑或企业,均负有教育责任。幼儿园、托儿所和学校都是一种形式的教育信托,它们都具有独立性,独立于家庭教育,独立于社会风气。在这里学生被教导要听老师的话,老师的话往往高于家长的话,更受孩子们的重视。老师的权威往往高于家长的权威,因为与家长相比,老师说的是公众语言,阐述的是普遍性道理。教育理念应该是独立的,家长应

31、牺牲置喙权,不能干预学校教程。因为每个家长都要求置喙权的话,教育关系就会混乱,教权一乱,施教权也就无法实行,受教权就会受到侵害,受教人利益就会受到伤害。教育管理也应该是独立的。应该强调的是社会教育,家长在这种关系中好像是个课外辅导员的角色,主要课程则应该是由学校设计。施教者应该以育人育德为目的,使受教者身体健康品性良好学业有成,而不仅仅是长大成人。(摘编自2014年10月20日学习时报)1.下列关于“教育信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自委托人将孩子(受益人)送到幼儿园或者学校(受托人)时起,教育信托关系就产生了。B.委托人将受益人委托给学校的同时,要向学校支付一定的费用,并要配合

32、学校的有关安排。C.受托人在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期间,要让受益人完成相关课程,并要达到委托人的预期目标。D.受托人有责任在受益人遵守学校规定的前提下,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其身心得到计划中的成长。解析C.“并要达到委托人的预期目标”错。原文说的是“受托人则会在规定期限内尽量达到预期目标”,这里的“目标”应该是指受托人制定的目标。(比如,不能说家长要孩子考什么大学,学校就一定让他考上)另外,原文还有“尽量”一词。答案C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学校教育就是一种连接各方的信托关系,在这一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权利边界被划定,责任和义务也得到了重构。B.孩子长大成人后要进入社会就需要了解其规则

33、,而这些规则不是由父母教育能获得的,而是通过社会教育获得的。C.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的机会和物质条件,是一个现代国家应该尽到的义务。施教权也包含了施教义务。D.与家长相比,老师说的是公众语言,阐述的是普遍性道理,因此,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的权威往往高于家长的权威。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原文说的是“这些规则绝大部分是通过社会教育而非父母教育才能获得的”,并非全部。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信托关系,所以,处于关系中的各方面人员既应该有自己的权利,也应该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B.虽然说学校教育是一种信托关

34、系,但教育子女是全社会的事情,父母和一些社会机构等对受教者也应负有教育责任。C.在接受了委托人的委托以后,施教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受教者在身体、学业、道德品性等多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D.在学校教育这种信托关系中,学校的教育管理应是独立的,家长不能过问学校的教育工作,主要课程应该是由学校设计。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不能过问”过于绝对。最后两段的表述有“不能干预学校教程”“家长在这种关系中好像是个课外辅导员的角色,主要课程则应该是由学校设计”等。答案D二、(2015豫晋冀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

35、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

36、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

37、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

38、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

39、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C.茶盛于宋朝,上至宫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解析陆羽撰写茶经,其中阐述的只能是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的佐证。答案B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B.茶影响

40、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已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C.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D.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解析茶具有五千年的历史,记录了中国的一山一水,但这不等于记录了五千年的兴衰更迭,曲解文意。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

41、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D.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解析文章最后一段说“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没有说中国茶面临生存困境;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改变茶的外观不是中国茶传承的决定性因素。答案D三、(2014山西省四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

42、个距今6 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 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

43、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中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地避开了矛盾,这

44、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路径既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由西向东

45、的路径上是否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西来

46、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十九世纪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摘自青铜文明源流考,有删改)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A.“西来说”兴起于十九世纪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B.“西来说”起初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他们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D.“

47、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证据。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文中为“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距今6 500年以上的黄铜片和甘肃东乡出土的公元前3 000年的铜刀,是中国最早的铜制品和青铜器。C.龙山文化遗址中发掘的铜器及与熔铜有关的遗物,应该可以证明我国铜文化是由中原地区向四周传

48、播的。D.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其源头是中原地区。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黄铜片为“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的出

49、现应该不晚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面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因果关系于文无据。答案D四、(2013菏泽市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莫言获诺奖与文学生活的重建刘忱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所有中国人都感到高兴。文学也再一次成为公众瞩目的领域。这对中国当代文学生活的重建将产生重要的积极意义。莫言获奖是对其本人文学才华的肯定。莫言出身农村,生活底蕴丰富,但这只关涉他小说题材的选择,他在小说中触及人的困境和矛盾,写出了人类的普遍性高度,这大概就是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的原因吧。莫言获奖开拓了中国人思

50、考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新视野。民族文化需要寻找一条与世界连接的桥梁,让世界读懂自己,同时也让自己读懂世界。借莫言获奖的契机,中国人应该重新思考本民族文化与人类共通文化之间的关系,与全世界各民族一起,共同建设和谐的世界文化。因此,作为一个大国,应该具有开放自信、从容淡定的气度,那种容不得异己、害怕批评的心态应该过时了。莫言获奖还在于唤起了我国公众文学生活的重建。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开始转型以来,文学生产创作和阅读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电脑、手机或影像文化产品扩展了公众的阅读空间,可能也因为这样,文学从社会生活的中心退守边缘了。实际上,是因为社会生活的分化,分化了文学阅读的层面,也让一些人

51、失去了阅读文学的兴趣。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人一方面声称“不读文学书”,另一方面却痛心疾首地声讨文学:“为什么没有可读的文学书?”这真是怪事,不读怎么知道有没有可读的!在这种怪圈里,公众对文学越是缺少关注,对文学就越缺乏信心,文学就越是在大家眼里“没有什么可读的”,即便文学已经提高很多。这些情绪本来与文学无关,但文学很不幸地充当了大家的“箭垛”,简直躺着中枪!莫言的获奖,至少把公众与当代文学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可以让公众重新评估当代文学的水平,知道今天我们中国仍然有一大批成熟的作家和作品,拿到世界上去比也是一流的。让大家对我国的文学生产萌发出热情,鼓励热爱文学的青年去写作、去发现、去阅读,用文学

52、去塑造自己。莫言的获奖对于提振中国当代文学的时代风气有积极作用。在莫言之后,还必须思考如何解决我国当代文学生产的种种难题。培育有利于文学生产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文学大家出现的文化土壤是今天社会的责任。我们当然应该寄希望于莫言以及更多的“莫言”,希望现有的文学生产和管理体制更宽松、更包容,文学百花园里生机勃勃,永不凋零。(有删节)1.关于“文学生活的重建”,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作家的创作要敢于触及人的困境和矛盾,社会要培育有利于文学生产和文学大家出现的文化环境。B.我国的民族文化要具有开放自信的气度,不要害怕批评;让世界读懂自己的同时也让自己读懂世界。C.我国公众可以以多种形式参与到

53、文学的生产创作和阅读中,激发对文学生产的热情,用文学塑造自己。D.现有的文学生产和管理体制应该更宽松、更包容,使中国当代文学产生更多的优秀作家和作品。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表述无中生有,并非“参与到文学的生产创作和阅读中”,“重建”指的是第四段结尾处的“让公众重新评估当代文学的水平”“让大家对我国的文学生产萌发出热情,鼓励热爱文学的青年去写作、去发现、去阅读,用文学去塑造自己”。答案C2.对文学从社会生活的中心退守边缘原因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脑、手机或影像文化产品扩展了公众的阅读空间,文学生产创作和阅读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B

54、.虽然我国小说艺术水平逐步提高,但由于各种阅读方式普及太快,致使大家觉得“没有什么可读的”。C.社会生活的分化导致文学创作层面的分化,让一些人失去了阅读文学的兴趣,阅读走进了一个怪圈。D.中国当代文学虽然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家、作品,但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影响了人们对文学的关注和热情。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各种阅读方式普及太快”无中生有,大家觉得“没有什么可读的”是因为公众对文学缺少关注。C.偷换概念,社会生活的分化不是导致“文学创作层面的分化”,而是“分化了文学阅读的层面”。D.“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不合文意。答案A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莫言获奖说明中国人已经重新思考本民族文化与人类共通文化之间的关系;容不得异己,就很难共同建设和谐的世界文化。B.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和世界上一流作家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这些作品必将成为世界优秀文化的一部分。C.公众对当代文学缺乏关注和信心,严重影响了当代作家的创作水平,也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D.只要我国公众对文学萌发出热情,具备了有利于文学生产的社会环境和有利于文学大家出现的文化土壤,就会产生更多的“莫言”。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已经”与原文不符,原意是“应该”。C.无中生有,不合文意。D.判断以偏概全,条件不充分。答案B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