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袁聿修的边界意识公元520年,北魏政坛霹雳一声响,九岁儿童袁聿修做了副州长(主簿)。南北朝官员选拔机制,首重门第背景,次论才具德行。低级士族一般从小吏做起,才德好会来事的,可渐次往上挪挪,其余大多升迁无望;高门贵族则不同,他们生来注定当大官。袁聿修属于后者,典型的官二代。他老爸袁翻曾以都官尚书行中书令职司,权倾一时。别看袁聿修年纪小,“官范儿”却像模像样,史载其“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也就是话不多,但只要说话,必掷地有声,最可贵的是没有贪欲,不与人争。18岁那年,他升任州中正,负责考察评议官员,直属尚书台,不受地方辖制。袁聿修在尚书台历任中正、度支郎、五兵郎中、左民郎中等职,前后
2、十年,打破了不少常规。别的同僚互相送礼走动,抱团不为取暖,而是为互相吹捧推荐,谋取更高的职位。袁聿修却能守法尽职,干好分内事,不送不收,清廉如故,以至于同僚都成了他“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在尚书台倒是有个朋友,名叫赵彦深,做礼部郎中,当时受排挤,门庭冷落,只有袁聿修常去看他,二人结下了深厚友谊。北齐后主天统初,袁聿修担任信州刺史,不扰民、不苛民,无为而治,他在信州三年,百姓基本忘记了啥叫偷盗、欺负人,地方上特太平。卸任还京时,全州百姓纷纷带来美酒与肉脯,哭着闹着要送给袁聿修,袁聿修只是停车随手喝一杯酒表示领情,然后让百姓回家。前段时间,电视剧陆贞传奇热播,袁聿修、赵彦深等人都曾与女侍中陆令萱为首
3、的掌权派打过交道。当时政治生态险恶至极,稍有不慎,就会引来杀身之祸。赵彦深就被陆令萱的爪牙祖珽所害,丢了大司空的显位。比较来看,袁聿修还算幸运。袁聿修民望高、官声好,陆氏母子需要这么个典型,恰好信州百姓上书要求给他立碑,陆令萱非常高调的让中书侍郎李德林亲自撰写碑文,遂了民意。后8年,袁聿修基本是“与狼共舞”,自不能摆脱请谒的烦劳。但他有底线,给混蛋们作个揖可以,说几句好话也可以,绝不参与干坏事。说到这儿,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边界意识了。所谓边界,不难理解,国与国之间有界碑,人与人之间有安全距离,为人处事有临界点,又称底线、红线等,都叫边界。逾越边界,后果一般很严重。小孩子戏水玩火,那是因为不成
4、熟,而成年人是应该知道“玩火必自焚”的道理的。可见,边界意识包含两个要素:成熟状态和理论支撑,二者必须相适应。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理论自信,不能犯幼稚病。我查不到袁聿修的边界意识形成过程,他的父亲袁翻、继父袁跃都缺乏这种意识,显然跟家学无关。但袁聿修的边界意识特别强烈,让人产生了穿越历史的感叹。有的官员当“裸官”,有的官员只对领导负责,不对群众负责,有的官员不信主义信鬼神,等等,都是缺乏安全感、不自信的表现,都属于缺乏边界意识。“为官不负民,为臣不负君”,自古就是从政之要。但在北齐时期,“指挥棒”是紊乱的,不对“上”负责,事情就办不好,“穿小鞋”很常见,甚至还有性命之忧。袁聿修在这种历史条件下
5、,依然保持了边界意识,殊为不易。随着时代进步,后来的官员更应拥有边界意识才对。袁聿修的边界意识,可用“为民、清廉、务实”来概括。为民(赢得民望)、清廉(别人抓不到小辫子)、务实(权宜之计),这与北齐皇族及诸多臣子的“幼稚状态”形成鲜明对比。譬如文宣帝高洋,荒淫无道,残杀兄弟;后主高纬,把权杖当玩具送给了毫无理政之才的奶妈陆令萱我没有理由认为他们是“自作孽”,但他们的“元意识”肯定是不成熟的。高家六个皇帝统治了北齐27年,而袁聿修却在官场干了63年,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五朝。隋炀帝大业初死于任所,年72岁。无论朝代怎么走马灯似的更替,无论皇帝怎么一个个的换来换去,他从未为自身的前途和安危担心过,史称“五代清郎”、“国之清卿”。可见官员拥有边界意识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