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以下左右两幅分别是商周疆域简图。该图表明当时A. 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完善B. 早期华夏文化核心区形成C. 分封制不断继承与发展D. 西北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快【答案】B【解析】【详解】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我国相继出现了夏、商、西周几个王朝,使黄河流域及附近地区不同部落经过交往、斗争,不断融合,形成华夏文化的核心区,故B正确;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达到高度集中,A错误;从两幅商周疆域简图不能体现分封制不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排除C;商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
2、会,西北少数民族不可能出现封建化,排除D。2.周灭商后,“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以藩屏周”;众“藩国”定期向周王纳贡,并奉命征伐。材料体现西周分封A. 为中央集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 诸侯必须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C. 有利宗族亲疏关系的逐步加强D. 使天子与诸侯政治隶属关系疏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体现西周分封制为中央集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诸侯的权力,排除B;C项是宗法制的影响,与材料强调分封制的内容不符,排除;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而不是天子与诸
3、侯政治隶属关系疏远,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以藩屏周”“定期向周王纳贡,并奉命征伐”,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解答即可。3. 梁启超称诗经的许多篇章乃是“中国最初之史”。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 研究夏商社会生活留下了宝贵素材B. 以华丽的文采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气度C. 反映了周朝从建立到结束的兴衰过程D. 提供了研究前11前6世纪的重要资料【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不对,诗经由孔子编订,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B不对,以华丽的文采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气度的是汉赋;C不对,周朝结束是在战国时期,诗经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用排除法,D项符合题意。考
4、点:古代中国科技成就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诗经【名师点睛】时间是历史学习的第一关,也是构建整个历史知识的基石和前提。在考试中,不管考试的目标是不是考时间,都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先以时间作为做题的第一步。做题时要注意能够表明时间的一些信息具体时间如某年某月某日、阶段时间如秦朝,唐朝,近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洋务运动时期,民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初期,解放战争时期,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战后,两极格局解体后等等4.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于神,以测吉凶祸福。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
5、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 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B. 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 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D. 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商朝时期是神权和王权的结合,材料说明的是天人关系的转移,不是消失,故A错误。材料中天人关系,并不是儒家的天命观,故B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天人关系,并不是人伦关系,故C错误。材料的意思是说商人注重神,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人屈从于神;周人认为天人相通,基本平等;春秋时期注重人,天人关系的重心开始下移,人的份量加重,说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重大转移,故D正确。5.商纣王有两
6、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人。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A. 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B.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D.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微子启虽为长子,但其母当时身份不是嫡妻,故大臣力争,以保证权力与财产的继承分配问题,故D项符合题意;A项虽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的;商朝时,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商纣王和长兄微
7、子启都是贵族血统,C错误。6.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 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C. 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D. 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所以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
8、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错误。【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7.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
9、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C项。A项和B项知识错误,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运用比较论证问题能力。具体考查分封制。8.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
10、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A. 儒、道、墨、法B. 墨、儒、法、道C. 法、儒、道、墨D. 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指的是主张道法自然的道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指的是主张君主专制的法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指的是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指的是主张仁爱的儒家。由此可知,D正确;ABC错误。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
11、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符合题意;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A错误;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
12、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错误。10.“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了。”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B. “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C. “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D. “新的指导原则”在当时主要指与时俱进的儒
13、家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瓦解,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不能体现“与时俱进”,D选项有悖于史实,符合题意,故选D项。11.许多学者认为,秦朝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 颁布秦律,以法治国B.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
14、免,有任期C. 丞相掌握大权D.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官员不再世袭,没有封土,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了中央,故B正确。秦朝属于君主专制,不是以法治国,A错误;C项不是从官员的任命方式上进行分析的,C错误;D项只是说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未体现官吏的选拔方式,D错误。【点睛】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郡县制打破了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官员由中央任命,可以随时替换,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地缘政治代替了血缘政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秦朝实行的其他的重要的制度如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法律制度等都需要掌握。
15、12.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这些政策时期经济政策汉文帝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汉景帝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A.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B. 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C. 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D. 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措施在农业和手工业上还利于民,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特别是农业赋税的减轻,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制度,排除A;盐铁官营与材料中的“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说法相悖,排除C;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农业与工商业的比例问题,无法得出协调的结论,排除D。【点睛】本题学生只需要依据
16、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即可作出判断,在阅读古文材料时从整体含义入手,不必拘泥于个别文字的意思。13.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基葬被选人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图是基中发据出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该基还出土了数量惊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牌。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 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应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B. 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应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C. 从墓葬的规格可推知当时诸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D. 该墓葬的竹筒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道教的思想精髓【答案】B【解析】A选项说法错误,我们不能从印章上就得出流行字体,结
17、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流行的是隶书;B选项正确,汉代时期官营手工业制造的都是皇室精品;C选项错误,海昏侯曾做过皇帝,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之后地方封国势力对中央威胁减小;D选项错误,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4.下面材料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秦朝以郡统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道、州、县三级制A.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 中央政府对地方分层的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D.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答案】C【解析】【详解】从表中信息可知,从秦朝到两汉,地方行政由两级制到
18、三级制,并设立监察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隋朝又恢复两级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特别是唐朝末年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放松,导致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这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分层的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故C正确;唐末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存在矛盾与困局,而不是体现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排除B;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存在矛盾与困局,并非中枢权力体系,排除D。15.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虽然促成了工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
19、汉政府A. 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B. 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C. 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D. 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的商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如果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就会违背休养生息的初衷,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故A错误;汉代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商人,采取盐铁官营等方式,对部分经济资源实行垄断经营,故B正确;根据材料,西汉并未涉及相关裁减机构和人员的信息,故C错误;严厉打击囤积居奇货的商人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但对于王朝财政收入增加作用不大,故D错误。16. 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
20、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B. 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C. 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D. 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主要是小农经济的精耕细作的提高所致,故本题选择B项;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属于生产力因素,C错误;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是客观因素,D错误。考
21、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发展小农经济。【名师点睛】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17.据宋人徐天麟西汉会要食货六记载:“西汉前后共赈济灾荒计三十七次,其前期仅有八次,而此后则多达二十九次。”这反映了西汉A. 前期黄老思想影响了国家治理成效B. 自然灾害的频繁C.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统治思想
22、的转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赈灾次数增加,说明政府放弃西汉初期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政策,开始采取有为政策,以稳定民心和巩固统治,故D项正确。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实行黄老思想,修养生息,推动了经济恢复发展,排除A。自然灾害的频繁是材料的现象,而材料主旨强调政府赈灾次数增加意味统治思想发生转变,排除B。材料主旨强调政府赈灾次数增加意味统治思想发生转变,无法体现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C。18.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占据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生产不计成本主要是
23、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A. B. C. D. 【答案】B【解析】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致,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占据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生产不计成本,这些都是官营手工业的特征,故选B;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对外贸易提供精品的应该是私营手工业,故排除含有的选项。19.董仲舒曾经提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他的这些主张A. 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B. 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C. 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D. 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答案】
24、C【解析】【详解】“立太学”“西方选官”是董仲舒推行儒学,提高儒学地位的表现,主要是思想统治服务于政治的需要。是适应汉代“大一统”社会的需要,C正确。这些主张显然不能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A错误。察举制与材料中儒学措施不符合,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对于官僚队伍的管理,D错误。20.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史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措施A. 是“无为而治”具体体现B. 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C. 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D. 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 而相“总纲纪、统众官”等
25、信息可知,西汉政府通过官僚制度的安排加强中央对地方封国的控制,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C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到,西汉政府的措施,是积极有为,故A错误;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的是郡国并行制的弊端,与材料无关,B 错误;这些措施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体现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D错误。21.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B. 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C. 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D. 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
26、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要追溯到汉代的察举制,但其主要是以人的品德和才学为主要的举荐依据,这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从这个角度讲肯定了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主旨,排除;材料并未提到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好坏比较,B项排除;材料同科举制无关,D项排除。故选C。22.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A.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
27、荣C.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 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故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南方的农业发展,而不是南方的商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故D项错误。23.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玄学家既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与无情等问题的讨论,也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玄学A. 取
28、代儒学成为主流思想B. 克服了传统儒学的局限C. 开创了三教合一的局面D. 糅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体现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可知玄学是儒道相结合的产物,故选择D选项;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并不能说明它成为了主流思想,故排除A选项;材料反映的是魏晋玄学糅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并没有体现突破了儒学的局限,故排除B选项;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于隋朝,并且是为儒、道、佛教,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24.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纷纷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
29、等圣王之后裔。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 凸显华夏正统地位B. 促进史学发展C. 缓和南北政权矛盾D. 减少变革阻力【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中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显然凸显了华夏正统地位,故选A。材料中的做法本意不是促进史学的发展,排除B;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不能直接推论出有助于化解民族矛盾,也不能缓和南北政权矛盾,故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变革问题,排除D。第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25.经济和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
30、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材料二 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中国的皇权专制政体如此无懈可击、无缝可钻、坚如铁桶?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三大支柱。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被分割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
31、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兴起,但是这些宗教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和中国的皇权对抗,相反,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征,并分析其长期存在的原因。【答案】(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2)特征:产生较早,存在时间长;体系严密坚固;具有传承性;君主大权独揽,皇权原因:先秦政治文化制
32、度的整合;家国同构的原则;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及对意识形态和经济生活的控制;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服务皇权;小农经济需要强大君权的保护。【解析】【详解】(1)据表格中从西周到战国农业生产工具、经营方式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当时农业发展的趋势主要是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生产工具、经营方式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及变化带来的影响主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提高,从而推动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特征:据“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
33、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可知出现时间早,存在时间长,体系严密坚固;具有传承性;据“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可知君主大权独揽,皇权至上。原因:据“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可知其长期存在的原因主要和先秦政治文化制度的整合,家国同构的原则,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及对意识形态和经济生活的控制,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服务皇权和小农经济需要强大君权的保护等因素有关。26.阅读
34、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
35、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征。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这多个学派。其次
36、,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总结:综上所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示例二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
37、例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提出了人民主权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新思想。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的传承、积累的踏实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这一特
38、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做主巨大贡献。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围绕题中信息作答,主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关注要求是提炼出一个观点和阐释,提炼观点是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阐释是对观点进行叙述、分析原因和简单的影响。首先文化观点主要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也可以引申出保守性和幵放性并存等特点。文化的范围是广泛的,材料圈定了一个范围是关
39、于中国古代思想儒家思想,考生可根据平时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思考,从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特点、影响、启示等角度作答;也可脱离此范围,从文化的其它内容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作答,但是应该符合中国文化发展这一主题,并与材料有较紧密联系。其次阐释:第一步叙述过程要能够结合史实、史论结合,第二步要说明所述观点出现的原因,第三步要说明简单的影响。【点睛】本题属于典型全国卷开放题型中情景创设类型题。即通过创设新情境给出两种或两种以上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命题者对此不作评判性界定,由学生选定论证的切入点。解答这类试题时,只要学生能够围绕提出论点进行有效论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27.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
40、法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二: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力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饥寒,
41、朝夕艰苦从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彼此亲合度达到最高点,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消灭这一“陋俗”的措施。(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改革的实质。【答案】(1)陋俗:大家庭共居一室。措施: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42、的小家庭制。(2)表现:血缘关系的亲属集体;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国家户籍的最基本单位;独立的经济实体。(3)作用: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良好民风的形成;进一步瓦解了宗族势力,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实质:封建化过程(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种陋俗”,可归纳为大家庭共居一室。第二小问,联系克服陋俗,再由材料“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可见措施强制推行小家庭制。(2)由材料“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可见血缘关系的亲属集体;由“一个最基本的社会
43、组织细胞”可见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由材料“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可见是是国家户籍的最基本单位;由材料“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可见是独立的经济实体。(3)第一小问,由材料“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可见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由克服陋俗来看,有利于良好民风的形成。由“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可见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便于国家赋役的征派。由材料“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实际起到瓦解了宗族势力的效果。第二小问,材料中商鞅家庭制度改革服务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秩序的建立,所以从本质来看属于封建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