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及解析24【命题立意】本题考察中国古代分封制有关知识,以及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试题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试题。从材料中可知周代分封制的特点是:“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的隶属关系,突出王权至上、强本弱末的根本原则。A、C、D选项虽然也与分封制有关,但是不符合题意。【参考答案】B25.【命题立意】本题以汉代土地所有制为切入点,考查土地政策对社会的影响,以及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试题解析】根据题意,从汉朝初年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和国家税收制度的实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来看,加剧了土地兼并。A项错在并没有出现大量的自耕农,C项并没有保护非耕地,反而是破坏了非耕地,D田
2、庄经济产生应该在东汉。【参考答案】B26.【命题立意】本题以程朱理学切入点,考查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等有关知识,以及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试题解析】本题属于具有发散性的试题。程朱理学虽然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都有较大影响。选项中的各类艺术成就的出现从时间和特点来看,A项是明清时期特点是异彩纷呈,B项是元朝时期特点是最求意趣,C项是唐朝时期服饰的华丽夸张都与材料的主旨相悖。【参考答案】D27【命题立意】本题以权力监督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试题解析】封建社会权力监督本身缺乏独立性和受制约说明其实际效能有限和不完善。【参考答案
3、】A28.【命题立意】本题以中国近代的现代化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的有关知识,以及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由材料“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可知指的是洋务运动,清政府在甲午战后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部分区域的现代化”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可知早期近代企业多由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地方官员举办,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而非自然经济的解体,故C项错误;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参考答案】B29【命题立意】本题以马克思主义宣传为切入点,考查20世纪初
4、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有关知识,以及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试题解析】本题属于思维发散型试题。该题重点讲述李大钊在1917年俄国革命后的社会认知。A选项中的一九一七革命是指十月革命,B、C选项与题干内容不符合。【参考答案】D 30【命题立意】本题以三民主义之民生切入点,考查孙中山土地政策等有关知识,以及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试题解析】孙中山民生思想中平均地权并未涉及到改变土地所有性质,因此无法根本上改变农民的被剥削地位,也无法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因此具有“空想”色彩。【参考答案】A31.【命题立意】本题以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为切入点,考查我国农村经济改
5、革的主干知识,以及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试题解析】本题属于思维发散型试题。材料指出重视农业的重要性,农村改革使得农民生产能力得到解放,粮食的超速增长,重点在于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参考答案】A32.【命题立意】本题以我国2005年2015年原油生产和消费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试题解析】本题重点在于通过表格中原油生产和消费数据的比率,得出结论消费增长大于生产,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对原油的需要日渐与世界原油市场联系紧密。【参考答案】D33.【命题立意】本题以罗马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试题解析】通过对题干材料分析可知,通过在罗马法中借与
6、贷之间的关系规定,得出结论“以原物还主”,指权利借贷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本色已费”“以他物代之”得出事实层面借贷。【参考答案】A34. 【命题立意】本题以美国政治体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搜集信息和处理问题等相关能力。【试题解析】材料中参众两院对总统提案的否决,体现了宪法赋予国会的权利,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中,彼此相互制约平衡。【参考答案】C35.【命题立意】本题国际格局多极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试题解析】材料中虽然叙述了美国在全球化趋势下,强权、霸权犹在,但更多国家都在参与重构全球秩序,表明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参考答案】D 41.【命题立意】本题以文艺复兴时
7、期和民国时期的教育为切入点,综合不同时期、不同国度关于教育问题的叙述,考察教育的特点和共性,以及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问题能力。【试题解析】本题分为两个设问。第(1)题分析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总结教育的特点。第(2)题以对我国新文化时期教育家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介绍,比较两则材料,找到二者的联系,从教育的目标、理念、方式等方面入手,主要考查考生对西方近代教育和中国近代教育的联系与共通之处等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参考答案】(1)特点:以人为本(突出人文主义);教育内容吸收古希腊罗马文化养料;培养目标发生改变(主要是社会、政治
8、、文艺、商业方面的活动家和昌险家);教育理念革新,强调人的身心健康;教育对象范围扩大。(10分,每点2分) (2)继承与借鉴:理念-符合自由人价值的教育;目标-培养身心健康、完全人格的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方式-教育独立(9分,每点3分)影响: 弘扬教育的内在价值;推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6分,每点2分)42.【命题立意】本题以文化促进大国崛起为切入点,考查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文化自信等有关知识,以及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问题能力。【试题解析】论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提炼论题。例如:文化因素对大国崛起的影响;思想文化在大国崛起
9、中地位重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因素促进大国的崛起等。【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因素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2分)阐述:正:从英法美的崛起看。1500年以来伴随资本主义工商业及和工业规模的开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近代科学产生、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发展完善。英法美等国正是在实现了科技革命、制度创新和思想意识的现代化, 具备了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条件之后, 他们才较早地获得了通向崛起之路的历史机遇。(8分,其它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反:从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等崛起夭折的国家看。西班牙、葡萄牙虽然在占
10、据了中央集权的优势下开辟了新航路,但由于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思想文化的相对落后和缺乏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支撑最终崛起失败;荷兰虽然有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海外贸易优势,但是由于缺乏工业发展和军事的优势导致崛起失败。(8分,其它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总结: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综合因素的作用;我们要努力为自己寻找到精神和价值的支撑, 建构继承传统适应时代要求的文化世界,才能真正促进中华民族的崛起。(2分)示例二:论题:文化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2分)阐述:正面:在英国成为大国中,英语通过殖民扩张传播到世界各地,其语言的影响力不可小看,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无疑提升了英国的人文
11、精神,而科学家牛顿的万有引力,则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则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正是在这些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才使英国在世界舞台上驰骋近两个世纪。(8分,其它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反面:近代中国文化的落后,世界文化中心由东方转移到西方,中国备受侵略和宰割。15世纪时,葡萄牙、西班牙凭借自己的海洋大发现,率先进入大国行业,但很快就被荷兰、英国取而代之。而当后发国家德国、日本想取代这些老牌大国以不义之举侵害他国之时,无一例外遭遇失败,而且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葡萄牙、西班牙靠殖民掠夺,建立起巨大财富,但它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崛起,它自身没有可以长久支撑的先进文化,也并没
12、有给人类带来思想、文化上的影响。(8分,其它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总结:文化实力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国家的基因和崛起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外部力量的崛起,一定是它内部力量的外延,内部力量的强大正是来源于它的文化力量,文化实力影响国家地位和崛起的进程。重视发展文化软实力,重拾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使之发扬光大。(2分)44【命题立意】本题以辽代萧太后的改革为切入点,考查改革的措施、特点和影响等有关知识,以及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问题能力。【试题解析】从材料中的叙述可以分层次、分阶段的进行总结和概括,切记不要用材料中的原话,应对原
13、文进行提炼和概括。【参考答案】(1)措施:重新编制部族;实行科举取士;推进法制汉化;整顿吏治;改革赋税。(2)意义:巩固了统治,增强了国力,使辽逐渐进入全盛时期;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进了辽的汉化进程;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与北宋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45.【命题立意】本题以二战后孤立主义为切入点,考查战后国际关系等有关知识,以及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问题能力。【试题解析】从材料的叙述以及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二战后国际关系,具体可以从经济、政治,主要是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入手。【参考答案】(15分)(1)原因:欧洲已失去世
14、界经济政治中心地位;德国成为战败国,英法沦为二流国家;美国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6分)(2)表现:对苏联实行冷战,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约集团;在亚洲实行热战,在中国导致国共内战,发动朝鲜战争;在美洲和欧洲与苏联展开激烈争夺,出现古巴导弹危机和德国的分裂。(9分)46【命题立意】本题以宋代政治家包拯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问题能力。【试题解析】综合人物分析的步骤和方法,结合材料对政治家包拯进行分析。【参考答案】(1)建议:以法治吏;节财节用、 轻徭薄赋;农商并重;改革科举;(6分,任答3点得6分)(2)原因:忠君爱国;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严格执法;不畏权贵,为民伸张正义。(9分,任答3点得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