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三首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几何几何:怎么样 B采之欲遗谁遗:遗留 C忧伤以终老终老:度过晚年,甚至去世 D何以解忧何以:为什么 C(A项应解释为“多少”,B项应解释为“赠送”,D项应解释为“凭什么”) 2请默写出短歌行中劝说那些有才能的人应赶快“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诗句。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诗人渴望多纳贤才的博大胸襟。请你也写出几句这样的名言名句。 示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空可以包容一切,而人心可以包容天空
2、。世界上最浩翰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翰的是天空,但比天空更为浩翰的是人的心胸。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4曹操在短歌行中感叹人生短暂。请你围绕“人生”写几个比喻句,表达出你对人生的看法,只要与“人生”有关即可。 示例:人生就像一条河,经历丰富,才能源远流长;人生就像一座山,经历奇特,才能蔚为大观。 阅读理解与欣赏 (一)归园田居(其一)五首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
3、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性本爱丘山性:天性、本性 B、池鱼思故渊渊:河流 C、暧暧远人村暧暧:温暖 D、依依墟里烟墟:废墟 A(B项应解释为“深水”,C项应解释为“昏暗、模糊”,D项应解释为“集市”) 6文中把“守拙”解释为“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你认为这一解释合乎诗歌的意境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这一解释合乎诗歌的意境。因为“拙”,辞海解释“笨拙,与巧相对。这首诗主要表达作者对官场的厌
4、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因此诗句中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官场的虚伪机巧相对,强调自己不会适应官场,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像作者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向往归真返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7“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比喻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官场生活。用这
5、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8这首诗是怎样描绘农村环境和生活的?试进行简要分析。 先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基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舍,枝高叶蜜的榆树柳树,阴影遮住了房子的后檐;桃红李白的果树,排列在屋子的前边。接着写远景,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村落里缭绕着一缕缕轻柔的炊烟。深巷里传来了阵阵的狗叫声,树顶上公鸡正
6、在啼鸣。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 9有人说陶渊明是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而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你赞成哪种说法呢?请说说你的理由。(也可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研究心得) 认为陶渊明是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可从陶渊明真诚率直的本性与他向往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等方面回答。同意鲁迅的观点,可从陶渊明反复多次出仕,而归隐是因为仕途不得意,因为自己的性格与世俗
7、官场生活不适应,不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因为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伟大人格和精神气节,而并非浑身静穆,他才如此伟大。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二)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0月亮、月光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统意象,这首诗中的皎皎明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能再举例证明吗? 这首诗中的明月寄托了作者的离愁,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具体外化。夜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起羁旅之人的思绪,看到明月就想起了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如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
8、明月。”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 11全诗除“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外,描写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这些行动一个接一个,作者是如何通过动作描写层层深入揭示游子心理的?请简要分析。 开头四句写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等一连串的动作,这些动作描绘了游子思乡而难以入眠的情景。夜深人静,明月引起是忧愁使游子长时间无法入睡,忍受不了辗转反侧的痛苦,游子只得揽衣起床,而起床以后的徘徊表明思乡之愁并未因起床而得到排解,深刻揭示出了他内心的痛苦。结尾四句,写游子的愁思进一步加深,“出户”这一行动表明愁思无法消解,在愁思的煎熬下,游子由室内来到室外,可见愁思之
9、浓之烈。而月下的“独彷徨”更使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引领”而望,归途遥遥,只带来了更大的失望。游子再也忍受不住情感上的折磨,又回到室内。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到顶点,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 (三)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阅读曹操的短歌行和龟虽寿,请简要分析概括曹操对人生的看法。 人生短暂,华年已逝,要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在有限的人生中,勃勃雄心不能会消沉,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能停息。人总是要死的,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
10、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能听凭上天安排。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人生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只要符合诗意即可。 综合学习与探究 发现创新 文史杂忆:读曹操的诗 张树国 曹操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奇人,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代,曹操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才能和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一样,在那个时代处在一个主导地位,他与两个儿子合称“三曹”。中国历代文学理论家均称赞曹植是最优秀的作家,这个我同意,因为曹
11、植诗传下来的最多,内容丰富,艺术高深,但就诗的气势和反映生活的深厚而言,曹植不如曹操。有人评说曹操的诗“苍凉雄健,才华纵横,”我觉得还要加上一句,就是“同情民生,追求事业,拥抱山河,”那诗中展现的宽阔胸怀,无人可比。 由于三国演义的出现,曹操一直作为一个奸臣的形象存在,受历代人的咒骂。这是由于中国正统思想造成的,或者说曹操打过农民起义。1959年3月23日的人民日报发表郭沫若替曹操翻案的文章,还了曹操一个历史情白。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是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人,据史书所载,他能够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毁灭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复私仇,讳不避权贵,举能扬侧陋,敢于公开下令要选用,被人称为不
12、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郭沫若的文章多方阐述了曹操的历史贡献。曹操的所作所为,可以称为历史上的楷模,他的一些做法,恐怕今人也难以做到。 曹操的诗所写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生活。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东汉末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政治腐败,民人相食,州里萧条。曹操出身地主阶级小族,属统治阶级底层,他二十岁时考为举人,任洛阳北部尉,是一个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官吏。洛阳皇亲国戚,豪强大族横行乡里,无恶不作,难以治理。曹操严厉整治社会治安,特造五色棒,挂在尉府衙门,有违禁令者,不论任何人,一律棒杀,豪强敛迹。黄巾起义后,任济南相,他严刑峻法,惩恶治豪强,打击贪官污吏,一些贪官污吏、豪强大族见曹操
13、凶猛,便逃到外郡去了。董卓专权时,封他为骁骑校尉,他辞而不就,在家乡招募义兵,参加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大军。后任衮州刺史,收降黄巾军三十万人,选其精锐组织“青州军”,后依靠这支部队横扫天下。公元196年将汉献帝接到许昌,改元建安,以许昌为都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总揽朝中大权。他兴水利,围屯田,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他还重用一大批能人,先后打败袁术、擒杀吕布、收降张辽、攻灭张秀,又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统一了北方。由于地理环境等原因,刘备占据西蜀,孙权占据江东,后来,孙刘联合,严重阻碍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后虽多次南下,由于种种原因,均未成功,统一全国的愿望成为泡影。在他死后50年,
14、国家才得到统一。特殊的人生经历,给后人留下了特殊的历史篇章。曹操一生酷爱文学,他凭借政治上的优势,广罗天下知名文士,当时有名的建安七子多是曹操僚属。当时诗坛上还有一位才女就是蔡文姬,是文学家蔡邕之女,在战乱中为胡人掳去,流落北方匈奴,曹操将她迎回,叫她整理其父亲的作品,这对父子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建安时期的一些文人,多受曹操的影响,有一颗热情的心,想干出一番事业。这些文人都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国家危亡,更加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诗中多有雄心壮志,想建功立业,开辟了一个文学新时代。 曹操创作热情很高,开创了文学上的新风气。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描绘东汉末年的历史现状,表现自己的政治
15、理想,抒发了自己对故土、乡民、河山的感情。曹操善用挽歌写时事,他批评社会政治的诗被称为汉末实录。我们来看一首薤露行: 惟反二十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这首诗是叙述何进召董卓,祸国殃民。董卓是山西临洮人,出身地主豪强家庭,结交羌人,称霸一方。东汉政府为镇压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反抗,委任董卓巡守边塞,维护地方治安。董卓不断蓄积力量,伺机发展。当时,羌人不断发动起义,东汉政府任董卓为军司马征讨反叛的羌人。因镇守边关有功,董卓不断被朝廷提升。当
16、时,皇帝年幼,董卓被何进密招进京,目的是为了排挤宦官。董卓尚未进京,何进被宦官张让杀死。这时袁术进兵洛阳,放火烧了南宫,追杀张让等人。张让和中常侍段珪慌乱中挟持少帝刘辨和陈留王刘协半夜出逃,被董卓迎还。董卓控制了东汉政权。废少帝立刘协,就是献帝。没多久,董卓杀死少帝,毒死何太后,野心日益膨胀,自任宰相。 董卓为人残酷,进洛阳时,杀人放火,奸淫妇女,把洛阳闹得鸡犬不宁。迁都长安时,董卓为防止官员和居民重返洛阳,就放火烧了洛阳城,宫殿、宗庙及居民区均成为火海,繁华的洛阳城变成了废墟,令人痛心。薤露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痛斥了董卓凶残不仁、倒行逆施的罪恶行为。从上边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董
17、卓控制下的东汉政权,暗无天日,人民生活在腥风血雨之中。薤露行中的每一句诗,都涵盖着一个历史事实。如“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就是讲张让、段珪挟持少帝和陈留王刘协逃至黄河渡口小平津的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是写少帝和何进被杀的事;“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是指董卓杀何太后,自为太尉相国的事;“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董卓强迫献帝迁都长安,百姓也随之西迁,洛阳宗庙被烧毁。我们读曹操的这首诗,就像读东汉末年的历史。读曹操的诗,就像看一幅幅画,一个个活生生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董卓操持东汉大权,血债累累。关东各郡推袁绍为盟主,联兵攻打董卓。由于各派畏惧董卓,又想保存
18、实力,都在观望。曹操虽追董卓拼杀一阵,因力薄无援而败。各联军之间又开始长年的军阀大战,整个中原地区陷入战乱之中。蒿里行所描写的就是当时军阀混战的情况: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风,百姓以死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逼真地反映了动乱年代人民的苦难。“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义士”是指讨伐董卓的各位将领,“群凶”是指董卓等朝中乱臣。“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曹操写了两个历史典故,商朝末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会诸侯于盟津,联合讨伐;另一个故事是说,刘邦、项攻
19、打秦时曾约定,谁先打下咸阳,谁为王。“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事情不能遂人愿,各路将领心怀鬼胎,不能统一,互相观望,丧失打击董卓的机会。“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看来这各路的将领,目的不是匡扶汉室,而是为了保存实力,以便占领地盘,争权夺利。联军散后就开始互相残杀,闹得天下大乱。“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前一句指袁术,后一句讲袁绍。当时,他们两人颇有实力,一南一北,都想做皇帝。从“铠甲生虮风”到“念之断人肠”,是写军阀大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充分表达了诗人愤怒伤感的心情。蒿里行讲述了一个个历史故事,描写了人民的灾难。语言质朴,感情悲凉,表现了曹操诗的独特风格。曹操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对东
20、汉末年的现实社会有他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立场。他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人生观,他尊奉汉室,恪守臣节。他爱护百姓,讲究礼让,希望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我们来读对酒诗: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班白不负戴,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类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耄,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对酒叙述曹操理想的世界。官吏不催逼上门,忠臣贤良,民安宁,仓粮丰足,人人务农,马无远道,公爵王侯爱惜百姓,牢狱空虚,社会
21、没有犯罪,人人都能寿终正寝。应该说,曹操的理想世界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曹操一生南杀北战,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现在看来,曹操的这种情怀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安民心安天下,这是一个伟大的真理。曹操的理民思想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上的统治者把曹操视为白脸,咒骂曹操,实际上他们比曹操差得多。他们“民轻君重”的思想是和曹操“重民”的思想格格不入的。我们重新认识曹操,其重民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再来看看曹操的度关山: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於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王爵,井田刑狱。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侯,何有失职?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
22、为君。役赋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世叹伯夷,欲以历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这位戚。 度关山内容讲的是执政者要勤俭、爱民、守法。曹操用法严峻,有犯必纠,这是一种法家精神,他反对滥用刑罚,提出要依法而行。曹操提倡节俭,魏书记载曹操“不好华丽,后宫衣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褥取温,无有缘饰。”“俭为共德”是作者极力提倡的。曹操戎马一生,轰轰烈烈,但曹操又是一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长年在外征战,怀念家乡故土,感叹人生。我们看他的步出夏门行中的龟虽寿篇: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
23、缩三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充满着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东汉末年的战乱,给生产力带来极大破坏,经济萧条,白骨累累,给人带来一种感伤颓废的情绪。曹操的这首诗如一阵春风,吹散了这种伤感的情绪。他的乐观主义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激励人生的进取。在困难时期,曹操能激流勇进,积极向上,敢于向命运挑战,这是一种十分高尚的人生情操。能充分表达曹操积极感情的还有一篇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
24、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之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为人的特点就是十分爱惜人才,他渴望人才,想统一国家大业。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许多人感到人生无常,心情苦闷,但作者在这种悲伤的世风中,能积极地看待人生。人生就同清晨的露水,转瞬即逝,自己功业未成,心中忧虑,不得不借酒消愁。但作者并没有停在吃酒消愁的情绪中,正像诗经郑风子衿中所讲的,一位女子热烈地希望自己所期待的男子到来,充分说明作者想招揽天下人才的迫切心情。他思贤若渴,求贤不得,日思夜慕。在明明月夜,诗人举
25、目望银色的月亮,驰骋想象,心中思念着人才,故友亲朋,远道而来,大家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使人精神开朗。诗人又从想象中回到现实中来,“鸟鹊南飞”,四处奔走的贤才名士,哪里才是你们的用武之地呢?作者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心胸: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希望天下的人才能归自己所用,共创王业,天下归心。 曹操打败袁绍以后,次年又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巩固了北方。他凯旋回来,伫立在碣石山,面对茫茫大海,心情激动,诗兴大发,高歌一首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
26、志。 诗人描述了登碣石山看到的自然风光,刻画了大海的形象、大海的风格。海水微波荡漾,岸边山岛树木,百草丰茂。后又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表现了自然世界雄伟壮阔的场面。曹操生于乱世,有心统一天下,救民于水火,观沧海抒发了他气吞山河的情怀。历史学家范文澜评价曹操说:“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 13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 读了曹操的诗歌,再结合你们所学的历史知识,请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客观地评价他。 选择曹操诗歌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诗句,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心得体会。 答案基础知识与运用1C(A项应解释为“多少”,B项应解释为“赠送”,D项应解释为“凭什么”)2C
27、(A项应解释为“多少”,B项应解释为“赠送”,D项应解释为“凭什么”)3示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空可以包容一切,而人心可以包容天空。世界上最浩翰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翰的是天空,但比天空更为浩翰的是人的心胸。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4示例:人生就像一条河,经历丰富,才能源远流长;人生就像一座山,经历奇特,
28、才能蔚为大观。阅读理解与欣赏5A(B项应解释为“深水”,C项应解释为“昏暗、模糊”,D项应解释为“集市”)6这一解释合乎诗歌的意境。因为“拙”,辞海解释“笨拙,与巧相对。这首诗主要表达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因此诗句中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官场的虚伪机巧相对,强调自己不会适应官场,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像作者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向往归真返朴。只要
29、言之有理即可。7“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比喻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官场生活。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8先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基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舍,枝高叶蜜的榆树柳树,阴影遮住了房子的后檐;桃红李白的果树,排列在屋子的前边。接着写远景,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村落里缭绕着一缕缕轻柔
30、的炊烟。深巷里传来了阵阵的狗叫声,树顶上公鸡正在啼鸣。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9认为陶渊明是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可从陶渊明真诚率直的本性与他向往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等方面回答。同意鲁迅的观点,可从陶渊明反复多次出仕,而归隐是因为仕途不得意,因为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不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因为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伟大人格和精神
31、气节,而并非浑身静穆,他才如此伟大。只要言之有理即可。10这首诗中的明月寄托了作者的离愁,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具体外化。夜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起羁旅之人的思绪,看到明月就想起了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如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 11开头四句写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等一连串的动作,这些动作描绘了游子思乡而难以入眠的情景。夜深人静,明月引起是忧愁使游子长时间无法入睡,忍受不了辗转反侧的痛苦,游子只得揽衣起床,而起床以后的徘徊表明思乡之愁并未因起床而得到排解,深刻揭示出了他内心的痛苦。结尾四句,写游子的愁思
32、进一步加深,“出户”这一行动表明愁思无法消解,在愁思的煎熬下,游子由室内来到室外,可见愁思之浓之烈。而月下的“独彷徨”更使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引领”而望,归途遥遥,只带来了更大的失望。游子再也忍受不住情感上的折磨,又回到室内。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到顶点,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 12 人生短暂,华年已逝,要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在有限的人生中,勃勃雄心不能会消沉,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能停息。人总是要死的,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能听凭上天安排。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
33、而要“壮心不已”。人生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只要符合诗意即可。综合学习与探究 13参考例文: 曹操的本来 福建一考生 戏剧上,曹操的形象是鼻子上一块白,一副奸臣样子。人民群众的忠奸喜恶,风格上似乎倾向简约,往往忽略了历史的真实及人性的复杂。就曹操其人,笔者的定位,是成定天下大功的谋略英雄。曹操是三国时代,对当时社会、以后历史做出贡献最大的一位英雄式的人物。 无论对百姓,还是对封建君王来说,曹操都可算是功臣。东汉末年,中央集权衰微,地方豪杰并起,诸侯纷争鼎鹿,最大的受害者还是老百姓,曹操诗蒿里描述当时情况“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逢
34、乱世,一生戎马,大刀阔斧地剪除分裂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使北方人民有一个相对安定环境发展生产,安居乐业,是个顺应历史要求,益于人民的英雄。就汉室而言,国都洛阳被董卓一把火烧光,后又经李傕、郭汜、韩暹、杨奉乱政,落到皇帝无居所,百官“出城樵采,多有死于颓墙坏壁之间”(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地步,“宗庙乏祀,社稷无位”。曹操建许都,置百官,修造汉天子宗庙,“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三国志?魏书),对汉室有再造之功;其后,曹操征吕布、灭袁术、袁绍、刘表等,平定三郡乌丸,击退了鲜卑族侵扰,“班叙海内,宣美风俗”、“敦崇帝族,表继绝世”(三国志?武帝纪),对汉室有“定天下”之功。
35、一定程度上讲,曹操还是个忠臣。董卓乱京,逼汉献帝禅让,曹操谋杀董卓不成,逃归老家,首倡义兵,召集十八路诸侯伐董。各诸侯各怀鬼胎,谁都不思进取,是曹操大呼:“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愤而独自率自家兵追打董卓,可见,曹操求的是“定天下”的功业,比起勤王的各诸侯,忠得多了。他灭掉称帝的袁术和有称帝野心的袁绍,就连汉献帝的策命也说:“此君之忠于本朝也。”可以说,汉室在群雄逐鹿的环境得以延存,全靠曹操。东汉灭亡而出现三国鼎立,那是曹操死后的事,曹操本人也说过:如果天下没有他,不知道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被舞台戏剧为代表的后人骂为奸臣,是因为他的儿子曹丕篡汉立魏,儿子的罪过株连到老子,不足为论据。曹
36、操的人格其实很高尚,他对关羽守约,由着关羽千里走单骑,有情有义;被刘备一时瞒过(刘备浇园种菜,韬光养晦,煮酒论英雄时大智若痴,后来借口带兵往徐州截袁术,趁机脱身),醒悟后不派将追杀,守信。曹操对付的是各怀野心、又有军事后盾的诸侯,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难免在运用谋略时有阴险的一面,但不同于刘备称帝天下的“大志”,曹操的大志是统一天下,他是位真正的英雄,不以帝王位为重,为实现定天下的最高目标,忍担黑名,牺牲小我。反观刘备,口口声声匡扶汉室,却不见他做过一件有利汉室的事,倒是曹操,虽然黑名显著,却真正匡扶了汉室。曹操抛弃小我顾全大局的胸襟很令人感动:张绣降后又哗变,杀了其子曹昂、爱侄曹安民和大将典
37、韦,后来又再次投降,曹操封他为列侯;毕谌、魏种等欺骗曹操,后来兵败遭擒,曹操“唯其才“而仍然重用他们;刘备被吕布所逼来投,明知此人“非池中物”,为不失天下贤人之心而不杀刘备。曹操的心态是与刘备英雄决战于疆场上,不像周瑜,对待英雄的方法是阴杀。“惟哀民生之多艰,忍把魁首黑名担。不驱兵马屠逆已,几人称帝几人王。”曹操的谋略气势上阳刚,操作性很强。曹操很有实干精神,常得策辄行,行动上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兵败赤壁后,一路被东吴军追杀,被刘备军伏杀,却能大笑着评价诸葛亮的用计,充分表现了其人逆境中的乐观精神。青梅煮酒论英雄时,视兵强马壮的袁绍等如草芥,直抒胸臆,豪气干云。曹操的用人谋略非常高明,“任天下
38、之智力,以道御之”(三国志?武帝纪),放权让人才充分发挥,这是他功业取得的根本原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屯田,恢复农业生产,足食以资兵;军事上以法治军,战略上篾视敌人,战术上则重视敌人,知已知彼,因敌变化而致胜,都是同时代的其他人比不上的。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以致文学家,历史已有定论。曹操的谋略比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高明更大的体现在对教育的重视、对后辈人才的培养上。曹操攻克袁绍后,甚伤“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令郡国各修文学”,办学校,举教育,“整齐风俗”(引文见三国志?武帝纪),加之曹操待人、用人以诚,当时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大批谋士、文才出众人物。相反,蜀国的刘备,本身谋略阴深、虚伪,他喜欢如赵云这般武艺高强、容易用礼教笼络的人物,而诸葛亮一生唯谨,小家子气重,大事小事一把抓,必然疏于提供机会让人才磨练。蜀国的文武人才似乎最多,其实最缺乏,以致后期“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三国末,蜀、吴后继无人,日渐衰落,而魏却人才辈出,文事武略鼎盛。蜀吴之亡、魏晋之胜,合其势也。参考话题:“立志与成才”“机遇与成功”“科教兴国”“尊师重教”“礼贤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