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115KB ,
资源ID:40761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0761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大众传媒的变迁4.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大众传媒的变迁4.doc

1、 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报刊业走向繁荣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制作表格归纳总结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

2、业的诞生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比较电视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比报纸更具冲击力,在内容上比报纸更具时效性,所以它的教化功能更强,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大“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报纸、广播和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互联网的优势问题探究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但它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通过对中

3、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的介绍来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揭示出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由此可见,本课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传媒变迁的过程”,另一条就是“传媒发展的影响”。而“传媒变迁的过程” 这条线索又分纵横两条线索,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的过程是纵向的线索;而“报刊影视网络”,这种媒介技术的进步是横向的线索。与此相对应“传媒发展的影响”这条线索也要分成纵横两条,纵向的线索是中国报刊、影视、网络的发展分别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横向线索是媒介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由于本课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

4、趣味性,建议在教学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教学时教师只要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即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有关材料来了解中国大众传媒变迁的概况,这样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就能使学生深入理解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本课引言是由图片和文字两部分组成的。两幅图片展示了两份近代的报刊,而文字的第一段就是对这两张图片所展示的报刊的简单介绍。文字的第二段则是阐述了报刊诞生的原因、意义以及对传媒发展的纲领性的介绍。引言旨在说明:从近代开始,中国的大众传媒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对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建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的内容。问题一:通过观

5、察图片并阅读第一段文字,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请阅读第二段文字回答,现在世界上主要有哪几种媒介体系。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出本课正是具体介绍了这几种媒介体系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由此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第一目“报刊业走向繁荣”,教材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形成、发展、繁荣的全过程以及报刊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所起的作用。由于这部分内容专业性比较强,建议由教师介绍为主。(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阶段。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

6、的就是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和万国公报。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专门向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介绍”当时中国各方面的情况,特别着重鼓吹侵略思想,以“中国通”的资格提供侵华具体方策。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该报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停刊,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又逾六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

7、。中文报刊主要就是引言中提到的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和申报。东西洋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所以确切的说,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这些报刊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无论在版式,内容和编辑方面都产生了示范和催生作用。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同一时期创办的报刊还有: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1874年1月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容闳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汇报。我国的报刊业逐步形成了。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虽然中国报刊业形成的时间比西方晚,但是报纸的故乡却是在中国。从而引发学生阅读教材第87

8、页【历史纵横】的兴趣,了解我国古代出现的一些类似报刊的出版物的情况。为了准备学生可能的提问,教师还需了解一些世界报刊业发展的情况。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出版的周报是1609年德国的报道或新闻报,而最早的日报是1663年德国的莱比锡新闻。另外,最早出现并具有影响力兼售价低廉的大众化报纸,是1833年美国的纽约太阳报。(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阶段。此后,中国人创办的报纸越来越多。戊戌变法时期,出现了一些宣传改良思想的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该报刊由梁启超主笔,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就是民报。民报是

9、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民报从一开始就以战斗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报刊登的一系列文章以犀利的笔锋和严密的逻辑,从政治上、理论上、历史上对保皇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以及清王朝的假立宪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民报在国内进步分子中广泛流传,也和国外进步舆论相呼应,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报刊是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这个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0、。俄国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这些时期的报刊已经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当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为了革命的需要我们党也开始创办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中央级机关报。1931年12月在江西瑞金出版。最初,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从1933年2月10日第50期起改为中央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

11、执行局的联合机关报。该报创刊后,积极配合党政的中心任务,进行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的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及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以及国民党的卖国投降政策,报道抗日救国运动和武装抗日斗争的消息。大力进行扩大和支援抗日红军的宣传,并宣传建立根据地的一系列政策以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1937年1月29日,从第325期起改名新中华报,进一步为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而斗争。而新华日报则是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9个多月后移到重庆出版。1947年2月,被国民党勒令停刊。新华日报在国民

12、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占领了舆论制高点,被人民群众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成为我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工具和我党沟通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解放后,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出版,后来又成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2001年9月,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省委、省政府同意,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解放日报,教师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这里的解放日报不是指现在发行的解放日报。现在发行的解放日报是1949年创办的,是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而本课所说的解放日报,是1941年5月在延安创办的解放日报,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是当时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后由于国民党发动

13、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军情紧急,环境恶劣,该报在1947年3月停刊。虽然历时仅6年,但是它出色地完成了自己光荣的使命。解放日报和红色中华、新华日报等报刊一起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宣传了我党的主张,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成为我党的主要舆论工具。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 1948年6月,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诞生,当时是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1949年3月,人民日报迁至北平(今北京),同年8月改为

14、中共中央机关报。 作为一张权威、严肃的综合性日报,人民日报凭借其高素质的采编力量,任何时候都能对新闻事件作出迅速、及时、有效的反应,及时、准确而有深度地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已成为人民日报的特色之一,从而赢得大量国内外读者的信赖。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承担着每天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的重任,其中人民日报的言论(尤其是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等),已成为人民日报的一面旗帜,被认为直接传达着党中央的声音,而倍受海内外读者、外国政府和机构的重视。因此,人民日报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的最主要的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与此同时,光明日报等其他类

15、型的报纸也很著名。然而,“文化大革命”对文化领域的摧残,使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很多报纸停办,仅存的几种报纸在内容和宣传手法上也是千篇一律。(3)中国报刊业的繁荣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 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 725种。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回家对自己家庭或邻居订阅报刊的情况作个调查,以便对中国报纸的繁荣情况有个直观的认识。(4)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教学建议,请学生阅读第87页【学思之窗】和88页【历史纵横】,然后思考回答:中

16、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最后教师总结: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目“影视事业的发展”。教材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中国电影事业和电视事业的发展,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1895年2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所

17、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1895年12月,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终于使电影投入了实用阶段。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在电影发明仅仅10年后,中国就有了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的主演是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影片在日光下拍摄,没有剧本,拍摄过程前后用了3天时间。影片虽然粗糙,但是首映却非常成功,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

18、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有声电影。同年8月,有声电影正式在美国上映。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如果学生要求可简单介绍剧情。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此时电影的主流是左翼电影。著名的影片有狂流、渔光曲、风云儿女等。狂流是第一部左翼影片。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该片格调凄婉压抑,节奏缓慢抒情。尤其是多次出现的主题歌渔光曲的词曲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影片在上海创连映84天的新纪录。1935年3月,该片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获“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风云儿女之所以著

19、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这首高亢激昂的进行曲随着电影的播放,唱遍大江南北,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新生,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建国初期的电影的特点则是,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搬上了银幕。文革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隘,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同样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八十年代有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阿Q正传、红高粱等影片,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谢飞、张艺谋、陈凯歌等成为国际著名的大导演。巩俐、葛优、章子怡等成为了国际影星。至于香港电影的

20、成就更是有目共睹。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当时北京电视台播出节目的频率仅为每周四次。北京全市能收到节目的电视机也仅有几十台。随后上海、哈尔滨等地也建成了地方性电视台,但全国也只不过十几家。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中国的电视事业发展缓慢,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中国电视事业的大发展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电视逐渐普及;二是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教学建议,让学生阅读有关改革开放后电视事业发展的两段内容,思考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

21、然后教师总结原因: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2.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3.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对于“村村通”工程学生可能不太了解,建议教师可以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村村通”工程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主要是西部地区)群众难以看电视听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到2001年3月,累计投资16.2亿多元,消灭广播电视盲村10万多个,解决了近7 000万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至于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教材主要提到三个重要的表现:一是出现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新闻类节目;二是现场直播

22、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三是播映许多优秀的电视连续剧。第三目“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教材首先提出了“三大媒介”的概念,即报纸、广播和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报纸和电视这两个媒介前面两目都已经介绍过,至于广播媒介,建议教师课上不必展开,只要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第89页【历史纵横】了解广播的特点即可。接着教材又提出了“网络媒介”的概念,即互联网。建议教师可以不按照教材顺序立即提出“第四媒介”这个概念,即互联网。指出“第四媒介”就是“网络媒介”。随后结合教材简单介绍一下互联网诞生和发展情况。互联网的优势: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

23、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教学建议,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第91页的“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以了解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发展速度。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表格下方提出的问题,分析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以达到使学生了解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阅读第91页【历史纵横】,并思考:“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会不会影响其他媒介的发展?”最后教师指出互联网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其他媒介的发展。最后,教师对整个教材要进行总结,指出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在产生和发展之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在“报刊业走向繁荣”一目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我国

24、报刊业繁荣的局面,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做一个调查收集工作,收集现在发行的报纸的名称,然后在课上作一个简单的报告,看谁收集的多,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来验证当今中国报刊业的繁荣,增强学生对教材和教师信服感,又可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在“影视事业的发展”一目的教学中,为了说明当前电影事业的繁荣,同样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做一个调查收集工作。收集的内容为我国在世界上获奖的影片、演员、导演。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来验证当今中国电影业的繁荣,同时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个调查的内容是学生平时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可以使学生学习本课时注意力更为集中,增强课堂效率。在讲到

25、有关电视事业发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假设法,先引导学生进行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现在突然没有了电视,我该怎样生活?”,然后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通过假设和讨论使学生理解电视现在对于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在“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一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主题是“如何正确利用网络媒介”,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网络媒介现在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学会自我控制,不至于沉迷于网络。这就将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了。或者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阅读第91页的【历史纵横】之后,组织学生就“未来网络媒介是否会取代其他媒介”展开辩论,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各种媒介优

26、点的认识。2.教学案例案例一在介绍中国报刊业走向繁荣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两幅照片。图片一:申报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申报创刊之初,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日报,星期日休刊。1907年,上海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的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据上海市邮政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申报发售量为十五万份。1945年抗战胜利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前夕,该报终刊。图片二:环球时报环球时报1993年1

27、月创刊,由人民日报社主办,是中国权威的国家新闻报纸。原名环球文萃,1997年改名为环球时报。该报在世界65个国家驻有特派或特约记者。庞大的驻外记者队伍,为环球时报提供来自现场的报道。全国建有16个印点,报纸投递迅速,向读者提供高质量、快捷的新闻服务。案例二在介绍电视迅速普及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两幅照片。图片一:1958年9月,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发出电讯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在5月1日开始试验广播”。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设在北京市复兴门外护城河畔的广播大厦中,播放室是由一个大约五六十平方米的办公室改建的,房间的一角为导演

28、间和音响控制台。这次播出从晚上7点05分开始,内容有新闻、舞蹈, 纪录和科教影片等,时间为两个多小时。同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开始正式播出,每周播放四天(星期二、四、六、日)。图片二:创办之初的新闻联播和播音员李娟1976年7月1日,根据全国省级电视台共同协商的意见,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向全国10多个省、直辖市电视台传送信号,该节目成为新闻联播的雏形。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创办,并成长为中央电视台最具权威性,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节目。1982年9月1日起,党中央明确规定,将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从20点提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19点,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

29、。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成为一个独立的新闻发布机构。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联播始终坚持“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的栏目宗旨,牢牢把握舆论导向,雄踞全国同行业栏目收视率第一。案例三在介绍“第四媒介的魅力”一目时,教师可直接在课堂上将电脑与互联网相连接,利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如何利用网络查找所需信息。教师:“要知道互联网是如何诞生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介来获取有关信息。”教师打开“Internet Explorer”输入网址“”,准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搜索。然后在搜索栏里输入“互联网的诞生”,页面会出现很多搜索结果,选择“网络特展网际网络的诞生繁体”立即可以到达我们所需信息的网页

30、。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郑观应认为办报纸有哪些好处?你认为今天的报纸品种繁多,存在哪些弊端?解题关键:第一问:读懂材料。第二问:报纸具有提供信息的功能。思路引领:第二问:妨碍我们从报纸中得到信息的因素就是弊端。答案提示:第一问:郑观应认为办报纸的好处有:有利于救灾;有利于社会治安;有利于学习;有利于国家治理;有利于了解民情;有利于国防;有利于经济发展。第二问:1、报纸品种过多给读者增加了选择所需信息的困难;2、由于竞争压力过大,报纸可能提供假消息甚至是不良消息。【探究性学习总结】本课测评1四大媒介是指哪些大众传播媒介?请谈谈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解题关键:第一问:熟悉教材;第二问:四大媒介具

31、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思路引领:第二问:从工作、学习、休闲娱乐方面考虑。答案提示:第一问:四大媒介指报纸媒介、广播媒介、电影媒介、网络媒介。第二问:言之有理即可,如四大媒介能为我们提供学习的资源。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电视迅速普及的原因。解题关键:科学技术的发展。思路引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思考。答案提示: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技术的发展;3.国家政策的扶持。(许伟无锡市教研中心蒋国兴无锡大桥实验中学)五、资料与注释1.原始资料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从下面资料我们可以清晰看出我国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是非常迅速的,我国已经成为互联网使用大国。自从1969年ARPANET网在美国国防部诞生以来,

32、互联网以其不可抵挡的影响力,将触角伸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截至1996年10月31日,上网电脑29.9万台,www网站1 500个,上网人数62万人,到了1999年底,上网电脑即已达到350万台, www网站有15 153个,上网人数890万个。到200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 580万,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而位居世界第五。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02年9月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5 435万,上网计算机已达2 056万台,www网站已达8万1千9百

33、零7个。与此同时,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娱乐、电子政务等新业务系统层出不穷,电信、银行、证券、能源、交通、教育等行业信息化应用程度也不断提高。据估计,去年中国互联网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其中互联网接入服务市场达到47亿元人民币,网络广告市场约为5.3亿元人民币,商家与客户间的电子商务零售额达到32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只有4,而北美和欧洲已分别达到39和27,亚太地区也达到了22,这既表明中国互联网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也意味着互联网业发展还需付出艰苦努力。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和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均在2003年12月6日的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上透露,中国的互联网上网用户数已

34、超过7 800万,居世界第二位。胡启恒估计,截至2003年12月底,国际出入口带宽预计达到20G,网站总数将突破50万个,CN下的域名接近40万个,上网计算机将达到3 000万台,互联网用户可能达到7 800万人。以上数据综合摘自新浪新闻2.课文注释中国报刊上出现的第一条国内外专电1874年1月30日申报刊登的“伦敦电”报道英内阁改组的消息,是中文报纸上出现的第一条国际新闻电讯。1882年1月16日申报刊登的由该报驻天津记者发回的一条关于法庭查办一名渎职官员的电报消息,是见于报上最早的一条国内新闻专电。中国丛报中国丛报由马礼逊倡议,裨治文任主编,广州美商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提供经费和印刷场所,于

35、1832年5月起出版一份英文的月刊,名为“The Chinese Repository”,中文译作:中国丛报,又译作中国文库,旧译作澳门月报(与林则徐编译的澳门月报无关)。自此开始,至1851年12月约十年间,中国丛报共出版21卷(每月一期,每年一卷,其间1839年5月迁澳门,1844年10月迁香港,不久又迁回广州),登载了鸦片战争前后二十年期间有关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的调查资料,其中包括了中外关系和外国人在中国活动等情况,也包括了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等中国官吏的政策措施活动等记载。万国公报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同治七年(1868)7月19日,由基督教会在上海创刊,美国传

36、教士林乐知主编。初为周刊,以宗教内容为主,销路不广。1894年9月,自第301卷起更名万国公报(同治十三年),成为以刊登时事为主的综合性刊物。至第750卷停刊。光绪十五年(1889)复刊,改为月刊,成为广学会宣传刊物,多载时事论文和中外重大政治法令,传播西方宗教、文化等,发行量渐增,至戊戌变法时已达3万8千4百份。对维新派产生较大影响。光绪三十三年(1907)停刊。时务报时务报是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重要理论刊物之一。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8月9日在上海捐款创办。旬刊。总理汪康年,主笔梁启起。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章炳麟先后任撰述,并请张坤德、郭家骥、日人古城贞吉分任英、法、日文报纸译事。

37、石印。载有论说、上谕、奏折、中外杂志、域外报译等,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强为宗旨。数月之间,风靡海内,销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张之洞以报中论说太新,频加干涉。百日维新期间,清廷允御史宋伯鲁之请,改时务报为宫办,派康有为督办。1898年8月8日终刊,共出69册。由汪康年改办为昌言协。民报民报为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在日本东京创刊。初为月刊,后改为不定期出版。前身是二十世纪之支那。地址设在东京(署名“群智学社”)。由胡汉民、张继、陶成章、章炳麟、汪精卫等先后任主编。撰文者均为当时的重要革命党人,如陈天华、朱执信、宋教仁等。1908年10月(一说11月)出至

38、20期后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刷两期后即停刊。共出26期,只有天讨等增刊。每号有插图。宣传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同改良派刊物新民丛报等进行论战。孙中山在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革命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定军山定军山是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影片。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像馆摄制。取材于东汉末(219年)刘备大将黄忠在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斩曹操大将夏侯渊的故事。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老将黄忠。放映轰动北京,万人空巷。它开始了中国人拍电影的最初尝试。这部影片不论对中国电影史还是中国京剧史来讲,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歌女红牡丹歌女红牡丹我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1931

39、年摄制,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剧情为红牡丹从小学演旧戏,嫁一无赖丈夫,备受虐待。后丈夫失手杀人入狱,她不咎既往,探监营救。1931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首次公映,轰动了上海滩,轰动了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也吸引了南洋各地的华侨。渔光曲渔光曲,故事片,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摄制,蔡楚生编导,王人美等主演。剧情为渔民徐福被渔霸逼死,女儿小猫、儿子小猿由母抚养,仍袭父业。在一场海匪洗劫渔村中破产,徐家姊弟流落上海,在码头卖唱度日。小猿劳累病倒,在小猫的渔光曲声中凄惨死去。影片创卖座最高纪录,1935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中国第一座电视台的诞生1958年5月1日19点整,在北京市内3

40、0多架电视机屏幕上出现了以广播大厦作为背景图案,上书“北京电视台”字样的电视画面。这标志着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随后,新华社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正式诞生,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电视事业。1958年10月1日,中国第二座电视台一上海电视台问世。1958年12月20日,后来以“土法上马”著称的哈尔滨电视台(今黑龙江电视台的前身)赶在新年前也与观众见面。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试验性电视台,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兴起。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当人们谈及“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比尔盖茨、迈克尔戴尔、雅虎的杨致远和亚马孙的贝佐斯,却很少有人提到互联网的创始

41、人蒂姆伯纳斯李。然而,正是由于蒂姆的贡献,才促使了信息革命的发生,使互联网由少数精英使用的信息传输渠道,变成了供全世界所有人共用的知识百科全书。1976年,从小就与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的蒂姆从牛津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供职于英国一些高技术公司。1984蒂姆来到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担任软件咨询工程师。在此期间,他为自己的资料存储设计了一个使用随机联想作为信息存储方式的软件,取名为“询问(Enquire)”。这个程序从未公开过,但它构成了日后互联网概念的基础。1989年,他提出了一个称之为“World Wide Web”的全球超文本项目计划,以便人们能够将各自的信息通过超文本网

42、络共享。他以自己的“询问”软件为基础,从1990年10月开始工作,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第一个超文本浏览程序的编写。1992年夏天,这个软件在互联网上公开使用。以后的两年里,蒂姆不断根据互联网用户的反馈修改程序设计,提出了URL的规范,重新定义了HTTP和HTML,并使互联网技术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推广。互联网一出现,很快就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用户迅速增长,每53天就翻一番,现已达到了1.5亿人。 虽然媒体很少提到蒂姆伯纳斯李,但人们的确没有忘记他。仅自1995年以来的5年间,即获得了不下20种学术称号和奖励。1999年,蒂姆的编织互联网一书,当年即被商业周刊评为最佳10本商业书籍之一

43、,时代周刊评选20世纪百名最有影响的人物时,蒂姆伯纳斯李作为发明家名列其中。不久前,美国网络计算杂志评选在过去10年中对电脑业影响最大的10个人时,蒂姆又位居第一。人们称他为“互联网之父”。2004年首届芬兰“千年技术奖”的颁奖仪式上,姆伯纳斯李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科学家。新中国电影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新中国电影事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喜人成就。首先,各类型的制片厂纷纷建立。其中以生产故事片为主的制片厂有北影、八一、长影、上影、珠影、潇湘、西安、峨影、广西等九个规模较大或历史较长的制片厂,70年代末又先后建立了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天山、内蒙和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此外,还建立了各种专业制片单位,如

44、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儿童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及拍摄科学教育影片的北京科影、上海科影以及农业电影制片厂。为了进行电影的国际交流、满足国外与港台在合作制片上的需要,建立了上海译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深圳影业公司和福建电影制片厂等。其次,建立了一个遍及全国城镇的发行放映网。建国以来,为充分发挥电影的教育与娱乐功能,我国已建成一个从中央到省、市、县、镇管理有序的发行放映体系。第三,科研与电影工业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为了推动我国影片生产顺利进行和电影等行业向前发展,除在电影制片单位中设立工程技术部门外,还建立了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和具有相当规模的电影工业。电影人才的教育培养也日趋正规

45、化、合理化,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才。3.学术观点关于外人在中国创办报纸的评价: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认为外报是远较中国古代报纸先进的近代传媒,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具体表现在:首先,外报以其自身的实践和所刊言论,将西方近代报刊观念传入中国,使中国人认识了报刊的功能,产生

46、了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中国古代报纸,无论是官报还是民报,都是以官文书为主,编报人自己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力和机会。外报的创办,使中国人对报纸的看法有了一个观念上的更新,启迪了思想,促进了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其次,外报将西方近代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中国古代报纸的形式,从官报、小报到京报,都是很简陋的书本式。无标题,无版面,无栏目,无插图,无照片。外报的兴起,把近代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第三,外报将西方新闻采写业务传入中国。中国古代报纸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文章,因而也没有采写业务。外报的兴办,将采写业务传入中国。关于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关于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人们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对青少年

47、没有明显负面影响,认为青少年是否上网与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使用互联网并没有减少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时间,也没有减少他们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时间。这种观点主要源于一项今年34月面向城市青少年所做的互联网使用调查,调查结果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17日向外发布由该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持的2003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西宁、呼和浩特青少年互联网采用、使用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在城市中,37.7的青少年(1018岁)已经使用了互联网,其中约有8的人从1999年和2000年开始使用互联网。统计显示,42.3的青少年网络用户认为其对学习“几乎没有影响”,选择“好影响”和“不好的影响”几乎各占一半;

48、被调查的青少年网络用户的周平均体育活动时间为2.7小时,要长于非用户2.3小时。调查还显示,青少年每天与家人、朋友娱乐或聊天的时间与是否使用互联网、使用互联网的时间长短没有明显关系。研究还发现,学校、家庭、朋友是青少年选择比例最高的信息来源,青少年用户认为互联网、电视作为信息途径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用户,认为书籍、学校、家庭作为信息途径的比例显著低于非用户。研究结果还显示,互联网使用时间长短与青少年孤独感没有显著关系,青少年网络用户比非用户的生活满意度更高,且更不感到孤独。一种观点却对此持相反态度,认为互联网对青少年来讲总体说来是弊大于利。这些人认为互联网长时间吸引青少年坐在计算机旁,耽误了很多学

49、习时间,转移了青少年们的兴奋点,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同时,长时间坐在计算机旁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视力,也影响孩子们身体的正常生长。此外,具有暴力倾向的网络游戏、不健康的网站非但不能给孩子带来好的精神食粮和休闲娱乐,相反却大大有害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因此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总的说来是弊大于利的。4.插图说明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始建于1986年,是教育部主办的专业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到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卫星电视教育,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学教师喜获学历达标证书,数以千万计的职工、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受到岗位培训,获取到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知识;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的农村实用技术和信息,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大量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各类节目,成为他们的伙伴和朋友,并使其受到有益的熏陶和生动的教育。5.参考资料目录龚德才:中国新闻事业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胡星亮、张瑞麟: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金驾东、陈子俊: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与前景,载影视技术1995年第9期。符福渊:“互联网之父”并不富有,载环球时报2000年10月31日。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