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1.5分,共48分)1.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 强调“春秋大一统”B. 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C. 趋向“三教合一”D. 糅合了多学派思想【答案】D【解析】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强调世间的各种法则、规律、道理都来源于天,天不变,这些法则、规律、道理也不会变,有顺应天意的
2、意思而“以教化为大务”是传统儒家思想,“正法度之宜”又强调了法治,所以说他的思想糅合了多学派思想,总的来说,董仲舒是儒家代表,他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但不能说是“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也不能说是“三教合一”,故选D2.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当指A. 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B. 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C. 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D. 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A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
3、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B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C项错误;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D项错误。3.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显然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B项;A错在“全部”;C、D中信
4、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4.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 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B. 黄老之学被推崇C.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 宗法制度的形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本题信息是“汉代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因此A项错误;“黄老之学被推崇”和士人政府无关,因此B项错误;“
5、宗法制度的形成”是在商周,因此D项错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这为士人政府的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5.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A.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D.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
6、知识可知,AB是对理的认识,C项是理学的消极影响。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作用6.宋代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主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统的哲学论证。这说明宋代理学A. 改造儒学的天命思想B. 弘扬关怀现实的传统C. 重视儒学思想思辨化D. 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答案】C【解析】“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说明儒学在北宋时期走向了思辨化过程,C正确;A是汉代儒学特点;B中关注现实不符合题意;D是理性思想表现。7. 钱穆
7、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 “正君心”才能天下平C. 通过“格物”获得知识D. “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格物”获得知识,可以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内容【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的思想相关知识,属于备考热点之一。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格物致知”便作为
8、认识论的重要问题讨论。他认为,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朱熹在程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认识论及其方法。认为连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他训“物”为事,其范围极广,既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亦包括心理现象和道德行为规范。“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8.周公要求统治者要“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A. 顺应天意,无为而治B. 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C. 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D. 用礼仪道德遏制人欲【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反映各
9、个时期的儒学家都要求统治者在道德方面以身作则,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故答案为B项。A项内容是道家思想,与儒家学说无关,排除;材料中的说法是对统治者的要求,排除CD项。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著名和尚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A. 孔孟之学B. 陆王心学C. 程朱理学D. 格物致知【答案】B【解析】材料讲的是心的感受,以内心感受去评判事物,这与陆王心学比较相近,所以答案选B。ACD不符合,排除。10. 广东省新会县城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僧,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
10、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A. 忠恕孝梯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B. 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C. 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D. 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等,题干的核心,牵涉到婆媳关系,儿子与宗亲等关系,可知,实际上即在强调家庭关系的和睦。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ACD三项与题干核心意思无关,不正确,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
11、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儒家思想维护家庭和睦的社会责任11.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A. 百家争鸣B. “焚书坑儒”C. 独尊儒术D. 崇儒尚佛【答案】A【解析】【详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从材料中的“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来看,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百家争鸣。故答案为A项。“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从本质上来看,都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2、B、C项;公元前2世纪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当时不可能形成崇儒尚佛的文化现象,排除D项。12. 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 兼爱尚贤B. 严刑峻法C. 道法自然D. 以民为本【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注意对材料含义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人,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体现了作者强调统治者制定统治措施要把“民”的反映作为政策好坏的借鉴,即“当于民监”,反映的是儒家的主张。分析选项,A是墨家的主张;B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C符合题意;D是道家的思想。所以应选C。考点:中国传统
13、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 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 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 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和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事正确的;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以及各国的改革,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故BCD项不符合材料的要求。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教育思想14.理学家王阳明说:“
14、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由材料关键信息“王阳明”“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等,材料涉及的是王阳明的心学,D项符合题意。A项的“四民”“秩序”,B项的“整合社会阶层”,C项的“百姓生计”,材料均没有涉及。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名师点
15、睛】关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联系与区别。第一,二者都是理学,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第二,两者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在世界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第三,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第四,得到理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通过外部事物得到理;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致良知”,通过内心得到理,“内心即理也”。15.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 “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 孟子的仁政思想C. 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 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答案】A【解析】浓缩题中材料信息,“天生万物,生即仁”,即选A项;BC
16、D三项题中材料没有体现。【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16.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答案】D【解析】魏晋时期,斥责佛教的人在指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危害的同时,强调“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这正是儒家伦理的体现,也表现了佛教“四大皆空”与它的冲突抵触。【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佛道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三教合一)。17. 牟复礼在中属思想之渊源中论述战国某学派时指出:“嘲讽礼仪
17、和正名,申谴俗例,它呼吁一种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这一学派应是A. 儒家B. 墨家C. 法家D. 道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主张“克己复礼”,与题目中的信息“嘲讽礼仪”不符,故排除A项;先秦时期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法家学派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均与题目中的信息“呼吁一种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不符,故排除BC两项;由题目中的信息“战国某学派嘲讽礼仪和正名呼吁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可知这应为先秦时期的道家学派,主张放弃差别观念,获取精神上的自由的思想。故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
18、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18.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A. 法家、道家、儒家B. 道家、儒家、法家C. 墨家、法家、道家D. 儒家、法家、墨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考查的是对商鞅变法思想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帝道指的是上古帝王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王道指的是遵循现代的礼乐制度的儒家思想;霸道指的是在诸侯争霸的乱世依靠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加强对人民的约束。所以此题正确选
19、项是B。根据以上分析,ACD均错误。【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采用的思想。解答此题需要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要知道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考试的重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道家、儒家、法家19.有学者研究论语后认为,孔子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该学者进而认为战国时有一位思想家的学说弥补了孔子很少讨论的“群体的仁”。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 老子B. 墨子C. 荀子D. 韩非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
20、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学说不涉及仁,故A项错误;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他所提倡的“兼爱”思想体现了“群体的仁”,故B项正确;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提倡仁义、王道,但未从群体的角度看待仁,故C项错误;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不涉及仁,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墨子20. “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材料主要论述A. 大一统思想B. 万物的本原是道C. “天人感应”思想D. “君权神授”理论【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
21、人有此行”来看,认为天人有相通或相近的地方,论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大一统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的观点是探讨天人关系,而不是万物本原,排除B项;材料中的观点没有涉及君权与上天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点睛】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指天和人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使天感应。“天人感应”思想宣扬的“天”不是道家的自然之天,而是董仲舒新儒学体系中的具有意志的最高人格神。21.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宋朝的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A.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B.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C. “心即理也
22、”“心外无物”D.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结合所学内容不难直接得出A B两项是先秦时期儒家的主要政治观点,即“以德治国”,“仁政”,C项是明中后期心学大师王阳明的观点,D项是北宋理学家“二程”的主要观点,后被南宋理学家朱熹进一步发扬光大,所以以时间特征为依据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22.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这说明他们A. 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B. 没
23、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C. 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D. 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夫学贵得之心,不敢以为是也”“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可得出王阳明和李贽两人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倡导个性自由,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否定孔子的历史地位,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体现“顺势而变”的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D。23.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出现思想转变的根源是A. 土地兼并严重B. 对外贸易发达C. 社会
24、经济结构的变化D. 社会性质的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思想是一定经济的反映,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才出现了“工商皆本”的学说,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属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兼并严重“工商皆本”的学说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外贸易发达是“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一个原因,但不是根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时仍然是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工商皆本”24.黄宗羲、
25、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 不满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B. 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 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 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强调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专制统治,这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主张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排斥夷狄”,而不是“不满排斥夷狄”,故A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主张民主”,故C项排除。【点睛】“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是关键信息。25.有学者认为:“
26、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中所说的“异质”()A.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B.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C. 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 对当时中国社会转型影响巨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故B项符合题意; A项不能体现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异质”性,故A项不符合题意;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受到了西方学说的影响,但它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物,故C项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
27、明清之际并不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故D项不符合题意。26.有学者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下列成就不能支撑此结论的是A. 指南针用于航海B. 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C. 发明活字印刷术D. 发明雕版印刷术【答案】D【解析】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与题干时间“宋代”不符合,因此不能支撑此结论,故排除ABC,选择D项。27.2014年3月21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访问北京一所中学时尝试了一把中国书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书写了“厚德载物”四个字,随后将其赠送给美国客人。米歇尔
28、练习书写了汉字“永”。上述材料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有()中国书法以汉字文义为内容,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德”是孔子及儒家的核心思想,能匡正社会秩序新闻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与艺术均成型于春秋时期儒家思想与书法艺术均可包含在中国古代文化之中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故项正确。孔子及儒家思想核心是“仁”而不是“德”,故项错误。新闻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是儒家思想,艺术是书法艺术。儒家思想成型于春秋时期,而书法艺术在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才进入自觉阶段,故项错误。儒家思想与书法艺术都是中国古代
29、文化的代表,故项正确。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28. 2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2014年1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A. 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B. 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C. 王国维的“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D. 梁启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答案】C【解析】由题干“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可知材料突出的是文献记载需要考古发现
30、与之相印证,即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需要注意的是其他的三个选项均与题意无关,故必须全部排除,所以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9.西方学者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最先为中国的巫师所知,他们用一个按北头七星的形状、用磁铁矿做成的勺子,放在一个光滑的铜天盘上指示北极。”该项发明是A. 印刷术B. 造纸术C. 司南D. 火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司南是中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发明。据古矿录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河北磁山一带。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杓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
31、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是现在所用指南针的始祖。现比喻行事的准则;正确的指导。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四大发明指南针30. 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A. 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 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 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 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答案】B【解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经验证西洋历法更准确后,康熙帝才决定再次使用西洋历法并重用传教士南怀仁,这是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的反映。A项“全面”、C项“改变”、D项“承认超越
32、”表述错误。【考点定位】选修四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康熙帝。31. “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A. 诗经B. 楚辞C. 汉赋D. 唐诗【答案】A【解析】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指的是其内容体现百姓生活,形式通俗,结合所学知识,只有A项最符合,诗经中的“风”部分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中国古代的文学。32.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
33、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 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本题要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突出题中材料所含的“自由”“正义”诉求,这正是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前景下市民文化生活中反映的价值取向。ABC三项都只是就事论事的浅层次归纳,没有涉及本质问题。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请认真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材料二:李
34、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材料三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
35、”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 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3)根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的原因。【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3)进
36、步: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强调实践,具有务实倾向。原因:儒家能不断吸收其他学说,丰富自己的思想;儒学能不断改造,适应时代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解析】【详解】(1)由材料“行仁政而王”,可得出实行仁政;由材料“处无为之事”,可得出无为而治;由材料“明法者强”,可得出强调法治。(1)由材料“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可得出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由材料“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可得出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由材料“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
37、死,世之有鼎革也”,可得出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3)关于进步,结合所学可知,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沿国平天下的根本,可见体现了其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针对朝野“普遍信奉佛教禅宗”,而佛教禅宗侧重于内心,不重世事,朱熹提出“格物致知”,体现了关注现世界的态度和方法。关于原因。根据材料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当时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儒家能不断吸收其他学说,丰富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儒学能适应时代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针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造自己,所以儒学才能得
38、以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荀子从认识论方面发展了“和而不同”。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在学术争鸣中,最忌“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各家学派都不可持门户之见,守一曲,走极端,“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他提出“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即多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中县衡焉”即依据对“道”的全面把握来确定文化思想的“和”的内核。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需有
39、史实依据,做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 论题:兼收并蓄的儒家(或海纳百川的儒家、荀子改变儒家)阐述:荀子吸收法家思想,提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学生韩非、李斯均成为法家代表人物;西汉董仲舒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吸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宋明儒生吸收老子、佛教思想,确立了儒学的宇宙本体论、道统论,提出了“格物致知”、“本心体悟”等主张。【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材料信息反映出荀子主张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即兼收并蓄的思想,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来拟定出论题兼收并蓄的儒家思想。然后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论述,一定要围绕“兼收并蓄”进行论述,如荀子吸收法家思想,提出
40、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西汉董仲舒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吸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宋明儒生吸收道教、佛教思想,确立了儒学的宇宙本体论、道统论,提出了“格物致知”、“本心体悟”等主张。35.明清时期小说繁荣,出现了一大批经典名著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材料二 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
41、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 李泽厚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它极强的实用性。由于它的极端实用性,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而实用性科学眼光不够远大,为自己设定的发展空问是极小的,除非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实用型科技就只有停滞不前。从盛唐到明末100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政治的相对稳定,其独特的科学技术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和发展。近代中国科技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 摘编自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2)举出一部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明清小说。该小说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发展特征? (3
42、)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答案】(1)唐宋元文学的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子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印刷技术的进步。(2)红楼梦。封建统治黑暗;封建社会走向崩溃。(3)特点:实用性强,不重视理论研究;发展空间狭小,动力不足。影响: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并影响西方文明进步;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并逐步落后于西方。【解析】【详解】(1)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要从经济方面、历史原因方面、印刷技术方面、市民阶层的需要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例如,经济方面要突出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等。(2)“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等和红楼梦的揭露封建制度的衰落是吻合的,所以最符合材料二观点就是红楼梦。红楼梦反映的时代发展特征是封建制度、封建社会的衰落。(3)关于特点,由材料“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它极强的实用性由于它的极端实用性,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为自己设定的发展空间是极小的”,可得出实用性、发展空间小,动力不足。关于影响可从中国古代领先世界、近代落后于世界两个角度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