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怎样区分历史事物的性质和实质(本质)【方法指导】性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有属性。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或假象来表现出来的,必须靠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按不同的标准本质可划分成不同的方面;本质经常和目的尤其是根本目的相关。而性质则是比较稳定的,一般由历史事物的阶级属性或社会属性决定。【举例说明】1美国内战的性质: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的实质: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之间争夺国家权力的战争。2鸦片战争的性质:对英国来说是一场非正义的殖民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的实质:英国为打开中国门户、把中国变成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掠夺战争。3
2、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质;农民对封建暴政和外国侵略的激烈反抗。41861年俄国改革的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1861年俄国改革的实质:农奴主对农民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经济实质);农奴主为防止矛盾激化、维持和巩固专制统治的挣扎(政治实质)。5拿破仑法典的性质: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拿破仑法典的实质;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6权利法案的性质:英国资产阶级的宪法性文件;权利法案的实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限制国王权利、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法律文件。7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实质:北宋统治者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
3、统治的一次尝试。2、怎样评价历史上的各种制度和思想主张?【方法提示】对各种制度和思想主张的评价最重要的方法有三点:其一,是将所评对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包括特定的时空范围,特定的时代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试题本身所限定的条件等。其二,掌握好评价的标准。这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准。其三,注意表达的格式。如包括划分出不同阶段,归纳成不同的方面(肯定、否定)等。具体表达模式:模式一 判断功过并评价影响(1)功过判断(2)积极影响及史实依据(时间、地区、特定条件、相关主体、是否促进社会或生产力发展及影响的具体表现);(3)消极影响及史实依据(同上)。模式二 开放性评价题(1)说明自己
4、的观点(2)说明自己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具体写法同模式一)【例题释疑】例1 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影响?答案要点: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功过不同。积极: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说,重视农业的思想出发点是正确的。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政策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就是一个典型 例子。消极: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
5、立起来,则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例2 (1999上海)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这两种看法是否相互矛盾,为什么?就科举制度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答案要点:并不矛盾。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度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评价。隋唐建立科举制度,适应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趋势,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
6、围内,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究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阻碍新兴人才的成长。例3 (2001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1794年法国热月政变后,热月党领导的国民公会于1795年制定了宪法。宪法草案报告人在解释宪法的指导思想时说:“应该由优秀人物来统治。优秀人物是最有教养和最关心维护法律的人。目前,除个别例外,优秀人物应该从下面这类人中去寻找:他们拥有财产、热爱其财产所在的国家和保护其财产的法律,以及维护其财产的安定环境;由于他们拥有财产而过着优裕的生活,因而很有教养;这种教养使他们明智而有判断力,可以讨论决定国家命运的法律的利弊
7、。一个由有产者统治的国家是有秩序的国家,而由无产者统治的国家将陷入自然状态(按:即无政府状态)。”(法)阿索布尔:法国大革命史简编回答:对这段话写一篇短评。(说明)文中应包括当时的背景、这段话所含的政治主张、对它的评价。 评价时对它基本肯定或基本否定,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均可同等得分。答案要点:背景:革命高潮已过去,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结束恐怖统治,恢复正常秩序。主张:由资产阶级独占统治、实行法治、稳定局势、立法明智。评价:基本肯定:符合历史客观发展需要;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是革命的任务;稳定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基本否定:否定了雅各宾派的民主精神;资产阶级独占统治体现了它的局限性;排斥人民群众,破
8、坏了平等原则3、怎样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方法提示】规律:革命根源+矛盾激化的表现+思想动员(可选)+人民斗争+资产阶级领导+导火线1根源=“(旧制度、旧统治或旧政权等)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旧制度、旧统治或旧政权等)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此规律的详情请点击:中学历史教学空谷规律一2矛盾激化表现:往往是*反动统治者的暴政、独断专行等激化了矛盾3思想动员为革命作了舆论准备4人民斗争使革命时机成熟5资产阶级顺应潮流,发动并领导革命6某一突发事件直接引起革命,成为革命导火线【举例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1根源: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9、2矛盾激化:查理一世独断专行,实行无议会统治,征收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3人民斗争:农民和城市贫民不断起义,使革命时机成熟;4资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顺势发动人民革命;5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4、怎样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方法提示】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为例,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时间负担的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等。上层建筑因素:包括中央集权、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重要制度,重农抑商等经济制度,还有宗教、文化等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10、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和安定。地理条件因素:如江南和西北的差异等。以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例,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生产力因素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生产关系因素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上层建筑因素各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的制定;社会环境因素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外来因素对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掠夺和剥削、外援或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等等。【例题释疑】例1 简要概述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答案要点:曲辕犁、筒车的创制,大面积兴修水利,人民辛勤劳动(生产力因素);隋末农民战争对地主的打击,唐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生产关系因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科举制的完善,政治清明,重
11、视农业生产,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对外交往政策(上层建筑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社会环境因素)等。例2 结合史实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20世纪50至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答案要点: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和第二、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前者垄断组织形成,后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前者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结束,未发生重大革命运动;后者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政局相对稳定);政策调整。(前者推行政治民主化,后者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等社会改革);对落后地区的剥削和掠夺。(前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后者不平等的
12、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5、怎样分析某一历史阶段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方法提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某一历史时期(阶段)文化的发展与当时社会条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史上某一历史时期(阶段)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归纳成如下几个方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与分裂,社会动荡与安宁,政府重视与摧残。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与停滞,发展的新突破与新的生产方式出现。民族关系:民族团结与战争,民族融合与交流。对外关系:友好往来与频繁交往,闭关政策与开放。前代基础:【例题释疑】例1 宋元时期的文化特征如何?其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是什么?答案要点:宋元文化具有“高度繁荣
13、、领先世界、人才辈出、成就辉煌”等特点。其原因是:两宋时期局部统一和元朝大统一的实现,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与海外贸易的极大发展。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高峰。对外关系空前活跃。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基础。例2 (1996全国)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答案要点:政治稳定:全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出现盛世景象;对外开放:和朝鲜、日本、印度、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特点、地位:全面繁荣 (有杰出成就的各领域);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表现);世
14、界领先:领先于世界的项目;影响深远:促进亚洲和世界文明进步的表现。怎样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方法提示】 1.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意义:该起义的特点+沉重打击了(或动摇了、瓦解了、推翻了)*朝的反动统治+迫使*统治者调整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 中国古代统一战争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创*长期统一稳定局面,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生产发展和各地区经济交流,为国家繁荣强盛创造了条件。 3.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意义: (1)对本国的政治而言:推翻了*统治(或废除了*制度),确立了*形式的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初步或进一步)扫除了障碍; (2)对本国
15、的经济发展而言: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发展表现的高度概括(可选); (3)对外国的影响(可选) (4)特点或局限性(可选) 4. 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人民运动的意义:性质+特点+影响 (1)性质:斗争目标(反反)+阶级属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学生、人民等)+斗争形式(革命、改革、起义、运动等)(2)特点(可选) (3)影响或历史功绩(略) 5. 近现代史上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的意义:解决了*问题(或提出了*主张,结束了*错误,确立了*正确理论或领导等,总之是会议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为指出了正确方向+会议的特点(可选)。【举例说明】 1隋末农民起义的意义:瓦解了隋朝的统治,促使唐初统治者
16、调整统治政策,减轻百姓负担,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隋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三国以来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分裂割据状态,开创了隋唐两代长期的统一稳定局面,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为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和国家强盛创造了条件。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1)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体制的资产阶级政权,使英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促使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逐步发展为世界经济强国殖民霸国; (3)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4)英国革命的胜利是资产阶级首次在欧洲大国取得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从而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4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17、(1)性质:它是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2)影响: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后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3)特点:规模大、时间长,提出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由于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使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它的某些领袖还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这是非常可贵的。6、怎样分析历史事件的目的【方法指导】历史事件的目的一般分为根本目的、主要目的和直接目的。1根本目的:如果事件或政策、措施是统治者所为,那么其根本目的一般是为了维护或巩固其统治(如*王朝的统治、*阶级的统治等),在做选择题时,如果需要区别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的话,
18、关键要看选项中哪一项和其统治利益最接近。2主要目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最主要目的,其他主要目的是指当事者除根本目的外想要达到或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一般来说,长远目的比眼前目的主要,全局目的比局部目的主要,集体目的比个体目的主要,深层次目的比表面目的主要。3直接目的:顾名思义,就是当事者想要达到的表面的、浅层次的目的。有时直接目的表现为统治者的声明、宣称等口头表示。【举例说明】1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1)根本目的: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2)主要目的:发展农业、促进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直接目的:减轻百姓负担,保证充足的农时。2罗斯福新政的目的(1)根本目
19、的:巩固和加强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统治;(2)主要目的:解决1929年以来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缓和阶级矛盾;(3)直接目的:每一项措施都有其直接目的,如实行国家复兴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复兴工业,实行工赈救济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供就业岗位,增强社会购买力等。3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的目的(1)根本目的:谋求美国在欧洲的霸权,为美国的霸权服务;(2)主要目的:增强协约国力量,击败德奥同盟国;(3)直接目的:报复德国实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4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目的(1)根本目的:巩固工农联盟,维护苏维埃政权;(2)主要目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3)直接目的:消除战
20、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在恢复农业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7、怎样分析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方法提示】分析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经济因素:看看经济是否发展;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是否加强;差距是否缩小;是否为国家统一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条件。政治因素:看看是否是人心所向;民族融合是否加强;利于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否减弱或消失。核心力量:看看是否存在有实力、有影响、有抱负的政治实体。领导者的素质:看看策略是否正确;组织是否有力;指挥是否得当。以上诸条件中,是客观条件,是主观条件。【例题释疑】例1 (2000春季北京、安徽卷)结合史实分析隋统一的社会历史条件。解析:本题要求回答社会历
21、史原因,主要从经济和政治二个方面的因素去考虑。答案要点:(经济上)三国时,江南初步开发。从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北魏统一后,黄河流域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南北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从经济上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础。(政治上)北方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政治上受汉族文化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重新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各族人民共同要求;东晋以来,南方士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南朝时,士族势力逐渐衰落,这也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例2 阅读材料:(摘自邓中绵著
22、康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郑经以后的台湾政权,内部相互倾轧,矛盾重重,已成为加重台湾人民苦难的割据势力。同时,郑氏集团还经常窜犯大陆,使福建人民“内输官赋,外输郑饷”,处于“十室九空”的破产地位。1681年(康熙二十年),姚启圣(清福建总督)向康熙帝上疏,提出郑经已死,其子年幼,而内乱不息。主张乘机统一台湾,并推举熟悉水战的施琅为指挥官。康熙采纳了这一建议,并提出,三藩叛乱,已经次第平复,“惟有海寇游魂,潜踞台湾,尚为闽害”。因而“特加擢用”授施琅为水师提督官职,令其乘机收复澎湖、台湾。这时,郑氏集团惧怕清兵打击,乘机派人携书到福建,“请照高丽等外国例”,“愿称臣进贡,不剃发登岸”。康熙帝得知后表
23、示,台湾“不得与高丽比”。拒绝了郑氏集团的请求。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问: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清政府能够一举收复台湾,完成国家统一的主要原因。解析:解答好本题,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路(见方法提示)。思路明确,则会做到逻辑严密,条理清楚。顺着正确的思路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寻找答案,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答案要点:经济上:1683年,康熙帝即位已有二十余年,清朝的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为最终完成国家统一创造了物质条件;政治上:一方面,郑氏集团的腐朽统治和分裂国家、阻挠统一的企图,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得人心。另一方面,三藩之乱被平定后,清朝
24、政局稳定;消除割据,实行统一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主观上:康熙帝立场坚定,用人得当,决策正确。8、怎样分析变法改革成败的原因? 【方法提示】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例题释疑】例1 结合史实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春秋以来,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逐渐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封建化趋势);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和秦孝公的有力支持下(改革派力量强大);“废井田,开阡陌”,动摇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特权、建县制”,摧毁了奴隶制上层建
25、筑,从而建立起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政策措施正确,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不畏权贵、勇于献身改革(改革者必备素质)。例2 试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北宋中期开始,三大危机严重,积贫积弱,病入膏肓(趋势);大地主大官僚的极力阻挠和破坏(改革派力量弱小);所有措施中,没有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农民负担不能减轻,因而当时最主要的危机不能解除(政策、措施不力);用人不当,新法出现危害百姓的情况(改革派中有的素质较差)。例3 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答案要点: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许多地区展开,同一时期,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相当的发展。(发展资本主义成为
26、潮流);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迅速壮大,倒幕派掌握较大的实力,终于推翻了腐朽的幕府统治(改革派力量强大,且扫除了主要阻力);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措施正确得力,顺应历史潮流,也反映出改革者素质好);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镇压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客观上使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9、怎样区分和解答选择题中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 【方法指导】“根本原因”是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潜在的、深层次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因素。“主要原因”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诸多现实的、具体
27、的因素中起决定作用或决定性作用的原因。两者的区别在于“根本原因”在语言表达较为抽象,分析时一般可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历史事件或政权的性质(或阶级本质)等方面入手;“主要原因”在语言表达上较为具体,分析时一般从具体史实入手,通过对多种因素不同作用或地位的认真比较得出正确结论。应当指出的是有些“最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并没有实质上的不同,其区别在于,“根本原因”是从原因的性质上说明其重要性,“最主要原因”是从原因的地位重要性来确定的。 【例题释疑】 例1 (1995年-全国)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A.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28、B.“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人民强烈愤怒 C.革命前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 D.人民觉悟普遍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人民共和国” 解析:社会改革和革命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入手,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答案。选项A中“金融贵族的统治”属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上层建筑。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它要求打破金融贵族的统治,建立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从而促进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因而选项A是正确的。 例2.(2001年-全国)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朝灭亡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A.“新政”只是骗局,没有真正实行 B.清政府借“新政”之名增加税收,引起
29、人民反抗 C.列强反对中国实行“新政”,制造障碍 D.“新政”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解析: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从四个被选项来看,C项是外在的因素,B项是改革过程中的一个侧面,是非本质的因素。实际上在二十世纪初,推翻封建统治,实行民主共和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而清朝的本质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不管改革不改革、是真改还是假改都不可能顺应时代潮流,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从而挽救自己灭亡的命运。所以A项作为根本原因也是错误的,答案为D。 例3 (2001年-广东河南卷)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政权的确立,这主要是因为 A.议会权力加强 B.法律取
30、得至高地位 C.国王权力受到限制 D.内阁制度形成 解析: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是英国君主立宪出现的主要标志。权利法案最主要的目的和作用就是为取消贵族特权和限制王权提供法律保证,从而使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得以巩固。本题的四个被选项都体现了英国君主立宪的特点,但仔细分析,A、C、D相对B项而言,处于从属地位。因为如果没有法律至高地位的确立,“人治”仍然大于“法治”,那么,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就是一句空话,议会的权力加强就会失去保障,内阁制也就不可能形成。故正确答案为B。 例4 (2000年-全国)从尼德兰革命到法国革命历时两个多世纪,而此后仅半个世纪资本主义就初步形成为一个世界体系。这主要是因为 A.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广泛传播 B.维也纳体系激化了各国社会矛盾 C.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力量迅速增强 D.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州 解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四个备选项分别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方面揭示了这一原因。但哪一个起着决定作用,是最主要的原因呢?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C。因为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经济力量迅速增强,从而导致了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相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