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用时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 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所以“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认为“制礼义”的目的是A. 消灭人的欲望B. 维护社会稳定C. 满足物质需求D. 调节社会纷争【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就会产生争夺和混乱,因而制定“礼”是调节人的欲望,以避免纷争,保持社会安定,所以答案选B;材料认为用礼来调节人的欲
2、望,排除A;C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讲的是避免纠纷,而不是调节纠纷,排除D。2. 汤其领在西汉郡国并行论一文中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后,国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表明郡县制A. 确保了皇权至上B. 避免了地方割据C. 有利于中央集权D. 建立了官僚政治【答案】C【解析】郡县制实现了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郡县制是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是确保皇权至上,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封建社会仍然存在地方割据现象,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点睛:分封制本身存在缺陷,诸侯
3、利用在自己的领地封国内享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逐渐瓦解。秦统一天下后,鉴于分封制的弊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在郡县制下,郡县是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都由皇帝任命调遣,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 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B. 资本
4、主义萌芽出现C. 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 社会矛盾日趋缓和【答案】C【解析】宋朝的规定说明佃客还带有家奴的成分,存在明显的人身依附关系;明朝的法律规定说明富豪和佃客在形式上被承认为平等主体,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答案为C项。这一规定不能反映法律严苛,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4. 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在其著作镜花缘中借才女卢亭亭的口说:“将来若花姊妹做了国王,我们同心协力,各矢忠诚,或定礼制乐,或兴利剔弊,或除暴安良,或举贤去佞,或敬慎刑名,或留心案牍,辅佐他做一国贤君,自己也落个女名臣的美号。”在此,作者意在表达的思想是A 反对专
5、制统治B. 主张男女平等C. 彻底批判儒学D. 赞同女子参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女子是可以参加政治的,所以答案选D;材料没有涉及反对专制,排除A;没有涉及男女关系,排除B;由材料可知,是利用儒学来治理国家的,所以排除C。5. 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可知,国嵩焘在强调A. 实行地方自治B. 反对仅学西方技术C. 重视发展海防D. 大力发展民用工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可以看出,其主张不能仅仅只学习技术,这是对洋务运动的反思,故B正确;ACD项在材
6、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6. 某地一清代官署衙门旧址现一副气魄阔大的楹联:“北吞大漠,南亘黄河,中更九水合流,五州称雄,西岳东瀛一屏障。内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后两师生。”由此可推测此官署应为A. 两江总督衙门B. 直隶总督衙门C. 理藩院衙门D.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题干楹联上联内容实为地理概念,指向京津、河北、山西方位下联则点明“三口通商”、曾(国藩)、李(鸿章)等相关史实,由此可判断为直隶总督衙门,官署应为直隶总督衙门,故B项正确;两江总督衙门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事务,与题干的地理位置不符,而且与曾国藩、李鸿章无关,故A项错误;理
7、藩院衙门是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事务,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7. 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A. 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B. 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C. 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D. 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
8、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可知重庆谈判让广大民众了解到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重庆谈判的政治意义,不能增强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故B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是重庆谈判的结果,不是主要意义,故D项排除。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一度兴起“俄语热”。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提出:中国学习英、俄语人数的比例,由现在的一比二调整到一比一,然后再逐步调整到二比一。这一变化反映了A. 外交环境的变化B. 国内政局的稳定C. 教育体制的改变D. 经济水平的提高【
9、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20世纪60年代学习俄语的比例下降源于中苏关系恶化,故A项正确;60年代中期中国政局受到“左”倾错误干扰陷入一定的混乱,故B项错误;这一阶段教育体制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故C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缓慢,故D项错误。9. 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A. 彰显理性精神B. 主张重罪轻罚C. 强调道德教化D. 维护贵族特权【答案】A【解析】【详解】“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即法律重视证据,任何人不能因没有违法依据而受到惩罚,反映了罗马法理性精神,故A正确;“
10、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只是一个假设性说法,材料主张重视证据的作用,并非轻罚,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道德教化问题,排除C项;D项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材料中未包含有关信息,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联系所学罗马法的特点分析解答。10. 1813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提出关于限制进口谷物的提议,该议案规定当国产谷物低于每公斤80先令时,禁止进口国外谷物。而到1846年,英国议会在社会压力下,最终又废除了谷物法。该法由立到废的根本原因是A. 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B. 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盛行C. 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提高D.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兴起【答案
11、】A【解析】【详解】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因此废除了具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谷物法。故答案为A项。废除谷物法表明放弃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排除B项;这一变化与工人阶级地位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废除谷物法,实行自由贸易,不属于重商主义,排除D项。【点睛】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来自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英国经济政策发生了变化,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11. 由于拿破仑二世的暴征暴敛,又强迫农民缴纳血税,把他们的子弟送到战场上当炮灰,大批农民开始抛弃对自己小
12、块土地和波拿巴主义的迷恋,走上了反对拿破仑二世的道路。这反映出A. 巴黎公社起义及其失败是历史的必然B. 拿破仑战争摧毁了法国的小农经济C. 小农经济导致法国社会经济长期落后D. 共和制在法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民开始抛弃对自己小块土地和对波拿巴主义的迷恋,从根本上动摇了农民对帝制的信念,他们的“这一转变”为共和政体在法国的确立奠定了社会基础,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巴黎公社起义及其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排除A;拿破仑战争摧毁了法国的小农经济与史实不符,排除;小农经济束缚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排除C。所以选D12. 1933年,美国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凡是遵守该法
13、规的企业,美国政府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责任”的蓝鹰标志。当时的美国企业应尽的“责任”是A. 遵守公平经营规章B. 大力兴办公共工程C. 实行全面计划经济D. 做好社会福利事业【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企业要遵守公平经营规章,只有如此,政府才颁发蓝鹰标志,故A项正确;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二、非选择题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家庭养老,即由家庭承担赡养老人的功能。在东方国家,老人与他们的孩子居住在一个大家庭里,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包括老人与孩子,都用各种方式尽其义务。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其规定,如
14、果犯人(犯罪极其严重的除外)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人减刑或刑罚缓期执行。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赡养老人的目的,可以赦免一些罪行不太严重的犯人。到了清代,家庭养老的法律规定相当严苛,其中,如果老人因为养老无着而自杀,那么儿子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摘编自梁盼中国古代的养老制度材料二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养老保险是从德国开始的。1889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建立了第一个养老保险制度,其对象仅仅是生活因难的伤残老工人,缴费与給付水平极低。二战后,随着贝弗里奇计划的实施以及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以公共年金计划为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工业化国家纷纷建立和完善。有些国家将养老全扩展到全体公民,同其是否就业
15、及工资收入无关。罗斯福实施“新政”,颁布社会保障法案是其重要措施之一。美国“新政”所建立的养老保险,是一种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在待遇标准上实行累退式的与工资收入相关联的制度,以照顾低工资劳动者。此后,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工业化国家普遍覆盖全体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措施摘编自中国养老保险文献综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特点及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美国家近现代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影响,并比较其与中国古代在养老方式上的异同。【答案】(1)特点:强调子女对长辈的孝道,以家庭养老为主;政府通过立法加以保证。成因:以家庭为单位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儒家
16、思想的倡导;政府的专制。(2)特点:建立保险金制度;养老成为“福利国家”的一部分;通过社会保障法案等。影响: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保证了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社会干预;保证了社会稳定、缓和阶级矛盾。同:政府出面干预;通过法规保障养老。异:中国古代主要靠家庭养老,政府保证;世界近现代养老保险以国家为主,采取社会保险、国家立法等多种方式扩大覆盖面。【解析】(1)特点:结合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养老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注重子女对长辈的孝道。从“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可以看出通过立法加以保证。成因:从“在东方国家,老人与他们的孩子居住在一个大家庭里,家庭
17、中的所有成员,包括老人与孩子,都用各种方式尽其义务。”可以看出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此外,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政府的努力都是其成因。(2)特点:从“以公共年金计划为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工业化国家纷纷建立和完善。有些国家将养老全扩展到全体公民,同其是否就业及工资收入无关。”可以看出建立保险金制度;养老成为“福利国家”的一部分。从“颁布社会保障法案是其重要措施之一”可以看出通过社会保障法案。影响:结合材料来看,养老制度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保证了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社会干预;保证了社会稳定、缓和阶级矛盾。异同:可以从两者的形式上进行说明,尤其是对政府的努力和社会的努力进行
18、说明。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伴随着社会结构转型问题讨论的深入,文化转型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及文化的自我发展等因素,使原来文化类型的稳定性难以保持而出现了失稳状态,从而向另一种文化类型的转变。“一般来说,文化转型时期是指某一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地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通过重组与更新,形成新的文化类型。在文化转型的一般问题上,有学者提出了四个标准:其一,原文化类型借以建立的经济政治基础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其二,是否有新文化观念的产生并对旧文化类型形成冲击;其三,新文化观念是否得到了国家政权的
19、认可和支持;其四,大众文化是否改变(大众文化观念的改变)。摘编自张磊文化转型的评判标准探析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简述须有史实依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说明:所拟论题要具体明确,不能笼统表述为“社会变迁影响文化转型”;所选史实要恰当,阐述应体现材料中关于文化转型的“四个标准”。示例一:论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铁农具、日后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各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
20、阶级兴起,各国掀起变法运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儒、道、法等诸了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他们提出的新思想中法家思想在战国至秦占据统治地位,汉初黄老之学一度崛起,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主流,宋明理学更是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偷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之,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基础的实质变化,社会文化也实现了成功转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示例二:论题:1418世纪,欧洲的社会剧变推动了文化的成功转型。阐述:14、15世纪,意大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天主教会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
21、动的兴起,他们提倡人文主义思想,追求修改解放和现世生活的幸福。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16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的阻碍,从德意志开始的宗教改革,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反对天主教会的等级观念,提倡个人宗教信仰的自由,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18世纪,欧洲又兴起了启蒙运动,是人文主义发展到高峰的标志。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对未来社会进行设想,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把反封建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制度,建立理性王国上来。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和发展做了舆论准备成为人类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总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欧洲社会变迁结果,
22、它们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理性精神对欧洲经济、政治和思想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解析】【分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中信息围绕给定的主题提炼观点,本题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以及“1418世纪,欧洲的社会剧变推动了文化的成功转型”两个角度提炼观点,论证结合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近代思想产生的原因、主张以及影响的角度分析回答。15. 材料 阿富汗地处中亚南部,与苏联、中国、伊朗和巴基斯坦等国接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79年12月27日,苏联以受到邀请为借口,派军队大举侵入阿富汗。苏军的侵略在阿富汗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阿富汗人民掀起了反苏高潮,大大小
23、小的抗苏游击队遍及阿富汗全国各地到1987年,联合国连续9次通过决议,要求苏联军队立即、全部、无条件地撤出阿富汗。美国对阿富汗的抗苏力量进行了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由于侵阿战争,苏联的军事和经济负担越来越重,人民的不满也日益增大。1988年,苏联决定将军队从这场代价高昂、不受欢迎而且是无法获胜的战争撤出,1989年,联合国制定的协议导致了苏军最终从阿富汗全部撤出。摘编自苏军入侵阿富汗(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的背景和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介所学知识,分析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的原因。【答案】(1)背景:美苏争霸中苏联在军事上取得相对优势;美苏加强了对亚非拉“中间地带”的
24、争夺。目的:阿富汗战略地位重要,苏军入侵主要是为了控制印度洋和能源重地中东;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2)原因:阿富汗人民的反抗且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使苏联无法控制局势;苏联不堪承受沉重的经济、军事负担;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直接推动;联合国、中国等国际力量的呼声和压力。【解析】【分析】【详解】(1)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个时候处于美苏争霸时期,而且是苏联在军事上取得一定的优势阶段,所以它才出兵阿富汗。其次从“阿富汗地处中亚南部,与苏联、中国、伊朗和巴基斯坦等国接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以看出阿富汗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美苏都对其进行争夺。目的:从背景中可以看出,阿富汗地理位置重要和美苏争霸是其主要目的。(2)首先,从“阿富汗人民掀起了反苏高潮,大大小小的抗苏游击队遍及阿富汗全国各地美国对阿富汗的抗苏力量进行了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可以看出阿富汗人民的反抗且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使苏联无法控制局势。从“由于侵阿战争,苏联的军事和经济负担越来越重,人民的不满也日益增大”可以得出又一原因。从“联合国制定的协议导致了苏军最终从阿富汗全部撤出”可以得出又一原因。此外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推动了苏联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