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55KB ,
资源ID:406903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0690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品》前置知识积累破除能力瓶颈(高考阅读部分诗歌阅读复习的反思).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品》前置知识积累破除能力瓶颈(高考阅读部分诗歌阅读复习的反思).doc

1、前置知识积累,破除能力瓶颈高考阅读部分诗歌阅读复习的反思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高一、高二学生应对未来的高考,更是为了那些喜欢古典诗歌的学生。许多高三学生发现:一轮复习后,古典诗歌阅读跟没复习一样。读不懂文本,根据复习资料和老师所教给的方法对文本进行的猜想仍然定不下来,最后在犹豫不决中出错。一些尖子生就想找内行老师一对一补补,然而此时已错过最佳提升时机。高强度、高效率的高三不可能给古典诗歌知识积累准备充足的时间。这些准备只能放在高一高二,甚至放在七年级八年级(他们可以读读背背古典诗词,获得诗词格律方面的语感;读读林汉达的上下五千年或者台湾吴碧涵的吴姐姐讲历史获得一定的通史知识)。这就是

2、我所说的知识积累要前置,方能破除高三古典诗歌阅读能力瓶颈。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其原因有二。首先,大量积累,需要时间保证。语文学科的尴尬就在于语文分数考低了,才意识到要补一补。做广泛的积累,做扎实的积累,最需要花时间。成功是代价的结果,而不是方法的结果。陈寅恪、钱钟书们的学问,学界谁人不佩服?他们哪一位不是做出巨大牺牲才得来的。一个整天忙于应酬的人说他读了很多书,你一定不要相信,他或许很会表达,他或许很会掩饰,但读书,读元典,那是需要时间保证的,扎扎实实的时间保证。其次,古典诗歌的水太深。偶尔一下水,是不可能学会游泳。我从二年开始就关注古典诗歌的教学,走走停停,浸淫十几年了,深知其中的甘苦。古典

3、诗歌毕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和语言音文系统,加上各位诗人出生年代有早迟,地区和方言不同、生活习俗和经历有差异,文字能力和习惯各有不同,世间事物的复杂性,以及托喻对象的多样性和艺术手法的隐蔽性,思想文化的浸染,致使有时一诗既出,其诗旨诗意,即使在当时当地,也常常会出现众说纷纭的局面。诗歌考查又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个性解读还没有放开,就是放开,也不能随意解读。近几年来,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渐渐摸索出一套做法。指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或许可以收到一定效果:一语言的,二历史的,三现场的,四文化的。所谓语言的,是指多读古典诗歌,了解诗家语的特点,破除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散文的思维习惯,逐步形成诗歌的思

4、维习惯。所谓历史的,是指定向阅读历史(最好有通史的底子,比如读过史记,哪怕是白话版的也好),了解诗人们喜欢用的典故,了解典故的来龙去脉。仅看课本注释,支离破碎地东了解一点,西了解一点,没有整体感,没有贯通,不灵活,诗人一变通,学生就解读错了。所谓现场的,是指诗人创作时眼前的、身边的人事景物,这些均以单个意象或意象群的形式呈现的。阅读古典诗歌,得有渊博的知识贮备,尤其是意象贮备,不要等到高三复习时按照复习资料上罗列的一些意象死记硬背。那些东西是肤浅的,片面的,按它的指导,很有可能出错。所谓文化的,是指古典诗歌的创作者们创作的诗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放在文化的背景中,甚至文明的背景中,就很难

5、深刻透彻的理解古典诗歌。然而文化的边际,高中学生所需要文化知识的边际在哪恐怕很难划定。我自己的诗歌阅读实践就是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的,特别是当我的知识越积累越厚实的时候,面对学生问的古典诗歌鉴赏题,我大多数能猜中其意旨。也有猜不中的时候,原因还是积累没到位,没有系统的训诂训练,知识体系的漏洞还很大。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网上淘到吴小如先生的古典诗词札丛一书,先生在代序我是怎样讲析古典诗词的中写到:“至于我本人,无论是在课堂上分析作品或写赏析文章,一直给自己立下几条规矩。一曰通训诂,二曰明典故,三曰察背景,四曰考身世。最后归结到揆情度理这一总的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点。”在北大,先生的课很受欢迎。时光

6、飞越几十年,我终于找到了先生这位隔代知音。下面我就从语言的、历史的、现场的和文化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了解诗家语,破除散文思维习惯周振甫先生的诗词例话第一篇诗家语里指出“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那么诗歌韵律、修辞选择对诗歌有哪些限制呢?古典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格律诗,用语要精练,句式要整齐,要讲究押韵、平仄、对仗,不少诗句仍然保留有古代书面语的语法特征,要提炼意象、巧妙安排意象,等等。要符合诗家语的这些需要,古典诗词作者非对语言作出种种变形不可。面对这些变形,年青的学生必须改变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散文式的阅读习惯。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没有外力的帮助,要让

7、他们改变思维习惯,实在很困难。这时老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了解古典诗词在语言上都有哪些变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变形:1、化参差为整齐。(省略增补)古典诗词,每篇总有确定的句数,每句总有确定的字数,这种整齐的格局要求把多余的字省略,把不够的字补齐。省略多了,省略巧了,跳跃过大,诗歌的意思就连不起来,这就是学生怕古典诗词的原因。例如下面几首诗:唐刘禹锡的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节选)射策志未就,从事岁云除。箧留马卿赋,袖有刘弘书。忽见夏木深,怅然忆吾庐。复持州民刺,归谒专城居。君家诚易知,胜绝倾里闾。人言北郭生,门有卿相舆。唐唐彦谦寄台省知己久怀声籍

8、甚,千里致双鱼。宦路终推毂,亲帏且著书。才名贾太傅,文学马相如。辙迹东巡海,何时适我闾。唐吴筠咏原宪子原生何淡漠,观妙自怡性。蓬户常晏如,弦歌乐天命。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北宋苏舜钦和淮上遇便风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唐张说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刘诗和唐诗,都用了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名字。司马相如,名相如,字长卿。刘诗为了和“袖有刘弘书”对称,结果把司马相如的名字省略成“马卿”;唐诗为了和“才名贾太傅”对称,结果把司马相如的名字省略成“马相如”。而吴诗为了和

9、后一句“退惭车马盛”字数相等,结果把孔子的高足端木赐压缩成“木赐”,有人问了,要用两个字为什么不用“子贡”,子贡是端木赐的字,不正好两个字吗?此处从这字数上讲,没有问题,但是要考虑诗人对端木赐的情感态度,似乎不那么尊敬子贡先生,所以就用他的名,而不用他的字了。苏诗“应愁晚泊喧卑地”句,只能有七字,而“喧卑”应该是“喧嚣卑湿”的意思,如果用“喧嚣卑湿”,意思明白,但字数多了两个,就破坏了诗的整体美。张诗“暮春三月日重三”句中“三月日重三”的意思就是“三月三”,如果直接用“三月三”就少了两个字,一样破坏了诗的整体美。这样的例子,古典诗词中不胜枚举,课内课外比比皆是。可是教材从来不从这个角度去讲解,

10、教师又没有指导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语感训练,学生也因为没有诗词的阅读量,因此没有阅读诗词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教师要改变古典诗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诗词这种体裁样式形成强烈的语感,最终,让学生一读到诗词,就自觉的运用诗歌的思维,而不是习惯于运用散文式的思维。2、化整齐为参差。(颠倒错位) 这不是由逆向思维的异想天开决定的,而是由诗词这种文体本身的韵律决定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格律诗、词,它们有严格的韵律。为了押韵,为了平仄,为了对仗,为了必要或禁止的韵律,作者们就要改变语言表达的顺序,以适应韵律的需要。这样做的结果是许多诗词句子就存在大量的颠倒、错位、跳跃等现象,学生乃至教师一时间难以还原正常的语序,读

11、得一头雾水,不明所以。学生每每遭遇这样的挫折,形成不自信,就讨厌古典诗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与最经典的语言形式失之交臂,从传播经典的角度角度来看是十分不利的。其实诗词的颠倒、错位、跳跃等现象很正常,读多了就慢慢适应了。试读下面这几首诗或词:唐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宋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宋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

12、寒杨柳风。南宋陈东甫长相思花深深。柳阴阴。度柳穿花觅信音。君心负妾心。怨鸣琴。恨孤衾。钿誓钗盟何处寻?当初谁料今。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李诗首联两句“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按照散文思维一读,就有点奇怪了,怎么是先早晨而后昨夜啊?诗里的是游子“渡河”,还是霜在“渡河”啊?其实你只要把“昨夜微霜”调到前面,整句大意就出来了:昨天夜里下了一层薄霜,一大清早,就听到游子唱着离歌,渡过了黄河。陈与义诗颔联两句要是按照散文思维去理解,恐怕非出错不可。“诗卷里”

13、“雨声中”应该是方位短语,在句中做状语,而这两句的谓语又被省略了,实在难以理解它跟前面的名词短语怎么联系起来。其实只要把这两句语序调整为“客子诗卷里(度)光阴,(在)雨声中(闻)杏花消息”,对它们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诗歌语言的这种特点,就要求我们理解诗歌语意时,不可拘泥于原诗歌语序,必要时须调整。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倒不难理解,只要调一下顺序就行了,正确的顺序是: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不过这样调过后,就不押韵了。陈东甫诗、毛泽东诗都是为了押韵,而相应地把“音信”和“九重霄”调成了“信音”和“重霄九”。 克服古典诗词理解上的这个难点,要多读,形成语感;要整体把

14、握诗歌语言,不孤立不一字一句读。我觉得诗歌的思维,是形象思维,是直觉思维,是整体思维,用逻辑顺序推理反而会造成误读。3、化熟悉为陌生。(积极修辞)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陌生化乃是各种艺术的一个基本法则,古今中外的作者对此都特别的重视。它在语言运用中,变习见为新异,化腐朽为神奇,传递鲜活的感受,制造令人震惊的效果,是修辞艺术中的普遍现象与基本规律。唐代古文大家韩愈

15、也说过“唯陈言之务去”,优秀诗歌大都很注意避开陈言,面对这种现象,只有早做准备,多积累,没有别的办法。试读下面几首诗或词:唐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北宋王令暑旱苦热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北宋张咏与进士宋严话别(节选)人之相知须知心,心通道气情转深。凌山跨陆不道远,蹑屩佩剑来相寻。感君见我开口笑,把臂要我谈王道。几度微言似惬心,投杯着地推案叫。北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

16、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北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骆诗首句中的“西陆”指“秋天”,本来可直接用“秋天”的,可是一考虑到下句“南冠”两字,对仗不工,亦不合辙。加之“南”为方位词,对称的位置上应用一方位词方好,诗人恐怕从“南”想到“北”,从“东”想到“西”,一想到“西”,马上联想到“西陆”。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

17、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不仅合韵律,而且避开了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秋天”。王令诗首联“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中“屠”是什么意思呢?另外“着翅”也不好理解,但是结合整首诗诗意一琢磨,就知道“屠”为动词,意“屠杀”这里意为“止住、驱除”。“着翅”意这“装上翅膀”,这里形容太阳腾空,久久不肯下山。其实,“屠”也可以直接用“除”,平仄亦相当,但是,这样用字太平常了,且诗人那苦于暑热,憎恨“热”、“天”之情就难以表达出来;也难以反衬出诗人不忍心舍弃天下,愿与天下共苦难的豪情与博大的胸襟。可见,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夫,他们是决不肯用“陈言”的。张咏诗“凌山跨陆不道远,蹑屩佩剑来相寻”

18、两句,理解起来就相当困难。诗人不用“爬山涉水”,而用“凌山跨陆”,除了用词的避熟就生之外,主要的,是为了表现豪迈的个性。与之相配合的,是诗人自身形象的描写,“蹑屩”,脚着草鞋,先秦策士常如此,史记平原君虞卿传:“蹑屩担簪,说赵孝成王。”显出平交王侯,倜傥不群的风度,更显出仗剑走天涯的豪情。结合骆诗引用隋书天文志情形看,这都是用诗人们的阅读来支撑的,当然得以师生们的阅读来应对。好在现在有互联网,师生们不需要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爬梳,但也还是要有一定的阅读量的。张词“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历来为人称道,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我觉得“破”字亦耐人寻味,寻常人

19、会在此处着一“开”或一“散”字,很少有人用“破”,然而只有“破”才准确刻画出月亮冲开云层只是透出一部分,仍有大片云烘衬在月的周围,月仿佛通人性似的,冲破云层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这一点是“开”或“散”无法准确表达的,也无法表达出月的主动性。“开”或“散”对云来说,是常字,“破”对云来说是新异鲜活字,它变习见为新异,化腐朽为神奇,传递了鲜活的感受,是陌生化的纯熟运用。周词中“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的“老”和“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老”若作一般动词,可以想作风已老,莺正年轻;“老”若作使动,也可以想为雏莺从昂首待哺的娇憨,在风中慢慢丰羽、展翅离巢、婉转鸣叫的情景。而一个“肥”字,

20、活用使动后,可以想见梅子成熟、果肉鲜圆,悬挂枝头,诱人馋涎欲滴的情况。这两个字,把江南初夏的景色写得生动迷人。古典诗词中保留了大量词类活用现象,学生仍用白话散文的思维去读带有文言风格的诗词,难免出错。阅读古典诗歌,得有较深的古文功底,这需要耐心,需要时间保证。诗家语难解是有原因的,读懂它们得付出代价,光靠方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大多数教师习惯给学生讲方法,就像社会上许多人喜欢讲成功方法可是成功的人却很少一样。二、明典故,盘活孤立的知识点这个层面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我虽文科出身,把教科书上的历史知识背得滚瓜烂熟,可就是提不起对历史的兴趣,原因不便明说。真正产生兴趣是工作以后,教

21、然后知困,我重读历史,按自己的需求,重构了自己的历史体系。我发现真正的历史与教科书里的历史是如此不同,原来如此有趣,原来如此有用。我曾经把我的想法说给一位历史教师听,建议他在理科班把历史变成故事,打破历史教科书意识形态的束缚,把不同的历史观点都呈现在学生面前,刺激他们,让他们形成批判意识,让他们明白读历史不是为考试而读,而是为自己而读。我曾利用暑假给学生们讲诗歌,因为没有教学任务的束缚,可以放开手脚,按照我的想法给学生讲诗讲词。尤其是以历史典故为倚托,以诗人词人生平为主干,把历史知识点串成串,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我也推荐了一些相关的书籍给他们看,用这种方式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遗憾的是这种自主的

22、教学方式只推行两周,就结束了。这两年,我在县老年大学教文史课,应学员要求用一个学期时间给他们讲诗词典故。我以史记为主,参考搜韵诗词门户网站的典故词汇网页,整合我选读的左传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部分内容,把诗词中常用的典故用诗词加故事的方式讲给他们听,引起不小的轰动,也锻炼了自己。在诗歌教学中引进典故环节,对提升学生诗歌理解能力,我充满了信心。特别是读了吴小如先生的古典诗词札丛一书,见吴小如先生在北大讲诗歌,就很重视典故对理解诗歌的作用,更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在自己身上实验,效果显著。但作为语文教师,我有充足的时间花在各种书籍的阅读上,学生呢?他们在高中三年里,要学习很多东西,要做很多习题,应付很多

23、考试,参加很多活动,要抽出时间锻炼身体,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要面对高考升学的压力,要参与各种补习班,还得分心思应付班主任的突袭检查,读书的时间被挤压得十分有限,他们怎么阅读?阅读能不能落到实处?高一高二的两年里他们能否积累够应对理解古典诗歌的典故?能否把零碎的典故整合起来?语文教师怎么做?怎么把学生有限的阅读时间高效的利用起来?在没有进入高三的两年里,拼杀还不十分激烈,一切都有可能,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1、日常教学的拓展要有统一的目的,要有确定的方向,要避免碎片化。从教多年,听了许许多多课,公开课,竞赛课,研讨课,招聘课,常规轮课等等,各种课型,每年都要听好多。听后,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

24、劲。随着诗歌研究的深入,为了帮助学生做积累,我绞尽脑汁,想各种招。我忽然发现很多课的课堂拓展环节都是因课制宜,拓展的东西没有统一的目的,没有统一的方向,因而没有系统,大量的课堂拓展是零打碎敲的,只是为理解那一课服务,没有被很好的整合起来,没能发挥最大效能。没经过串联的知识好比一地鸡毛,串联起来的知识则好比扎成的鸡毛掸子,就是有用之物了。于是我细细地梳理了高中语文各个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这些模块教学一般都要在高一高二完成,如果能统一起来,为学生做好古典诗歌、古代文化、古汉语字词积累,不是很好吗?然后,结合我对常用典故的了解,有序的,有体系的,安排进各个模块的日常教学中。下面我以必修一为例,来安排

25、我的拓展环节。我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时,就充分考虑学生理解古典诗歌的积累需要,做了以下几点拓展安排。一、从郑国角度看,指导学生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了解颍考叔其人的故事;阅读史记郑世家,了解郑昭公姬忽救齐拒齐婚的相关故事,了解子公染指的故事,了解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二、从秦国角度看,指导学生阅读史记秦本纪,了解秦穆公这位春秋霸主的相关故事,尤其是他与他的谋臣百里奚、蹇叔、由余的故事。三、从晋国角度看,阅读史记晋世家,了解晋文公其人,他的流亡,他的谋臣,他的胸襟气度。我记得当时轮到我组内公开课,一位老师听完课后,问我为什么会拓展“子产不毁乡校”的内容。我当时还没有清晰的方向,只是想到为了以后学生

26、理解诗歌服务。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我还压缩语文科的作业,利用自习时间给他们看百家讲坛春秋五霸的相关视频。在教学荆轲刺秦王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的拓展环节:一、指导学生阅读诗经甘棠和史记燕世家,了解召公姬奭诀狱棠树的故事及太史公对召公的评价;二、指导学生阅读史记燕世家和史记乐毅列传,了解燕昭王、郭隗、乐毅的故事,了解千金市骨和黄金台的典故。我还给学生们补充了一部分运用这些典故的诗歌,让他们明白诗歌是怎么运用这些典故的。不少教师喜欢以荆轲为关联点,指导学生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但就我的阅读来看,咏荆轲的远没有咏燕昭王和黄金台的多,因为中国古代文人不得志的多,他们太需要一位赏识自己的君主了,所以其前的商

27、汤与伊尹、周文与吕尚,其后的刘备与诸葛、唐太宗与马周,被无数次的吟咏。在教学鸿门宴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的拓展环节:一、从刘邦集团角度看,指导学生阅读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萧相国世家史记曹相国世家史记陈丞相世家史记黥布列传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史记田儋列传,特别了解张良、商山四皓、韩信、高阳酒徒、季布和田横五百壮士的故事;二、从项羽集团角度看,指导学生阅读史记项羽本纪,了解沐猴而冠、衣锦还乡的典故。你可能觉得这哪里像课堂的拓展环节,就是课外也不一定读得了这么多内容,我的做法是专门延长一节甚至多节课把这个拓展做实做好,因为我知道这些内容对学生学文言和诗

28、歌积累有多重要。在教学名著导读论语这一课时,除了正常简介、导读外,我指导了学生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和史记孔子弟子列传,重点了解孔子和他的几位弟子像曾参、颜回、原宪、子贡、子夏等,挤时间给学生们看了中英合拍的纪录片孔子,也看了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讲诸子百家的系列视频,学生很喜欢,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其实在搜韵诗词门户网站的典故词汇网页上孔子的典故数量排在第一,是典故最多的一位。在教学其他几个模块时,我就是按照这样的体系安排拓展环节,力争在学生们高二结束时积累较充足的知识,尽量整合成体系,提升古典诗歌理解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安排拓展环节时,自己心里一定要有统一的规划,要有明确的方向,要有一个完整的体

29、系。2、课外阅读要增强指导,也要有确定的方向,提倡高效阅读。现在全社会都在谈阅读,尤其是大大小小的领导们,因为总书记、总理提倡了嘛,可把他们忙坏了,尽管他们不怎么读书或者根本不读书,形式总得做做,面子总得撑撑吧!于是各种活动搞得热热闹闹,唯恐上级不知道,充分利用互联网,美其名曰“互联网+”,仿佛一夜之间,他们成了最会读书、读书最多的人了。其实,读书最需安静,最戒浮躁。多年来,我一直在读书,作为老师,我也得指导学生读书,也得研究读书。为了研究读书,我在网上耗了大量时间,了解外地阅读开展情况,了解读书方法,了解图书出版情况,了解不同年龄人的阅读需求情况,结果,我知道了一年一度的读书周刊推动读书十大

30、人物的评选,我知道了由国家图书馆发起、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图书评奖活动文津图书奖,我知道了有一家全国型关于读书的报纸中华读书报等等。为了研究读书,我自费购买了大量图书,还买了一些关于读书的书,比如郝明义的越读者,艾德勒和范多伦的如何读一本书,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阅读史,费迪曼和梅杰的一生的读书计划等,我有时跟学生开玩笑,我想把自己变成一家“读书超市”的老板,我力争给你们这类特殊的顾客提供想要的服务。我有时觉得读书需要指导,有时又觉得读书不需要指导,有时还是觉得读书需要指导,我觉得至少高中阶段需要指导。为了应对不爱阅读、浅表化阅读、破碎化阅读,我总结了起点阅读、程序阅读、深阅读的读书方法,

31、这将另文阐述。近几年我也尝试在高中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其中甘苦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探索阅读实践,那是真真切切的感受,也许经常下水了,才能谈阅读指导。通过探索,我觉得高一高二有机会积累起充足的解读古典诗歌的相关知识,破解高三诗歌鉴赏的能力瓶颈。虽只有两年,且高一还不能一下子进入实质性阅读状态,但我有信心让他们进入较理想状态,这就考量一个教师的指导水平了。深圳市宝安区新安中学的吴泓老师的专题阅读教学可资借鉴,比如我曾读过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裴斐先生的学术论文集看不透的人生,里面有一篇文章叫李白与历史人物,那是研究李白诗文里经常提到的历史人物的论文,对我很有启发,回想我在教学李白的蜀道难时也

32、开列了李白喜欢的历史人物,不过不全,我就把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单开列出来,并问他们知道哪些,了解哪些,熟悉哪些,最后告诉他们哪些人物被后世诗人经常引用,他们可以从哪里了解与那些人有关的典故。这里我就把这些人物罗列出来以供大家参考:尧、舜、孔子、吕尚、管仲、诸葛亮、卞和、范蠡、李斯、鲁仲连、张良、韩信、谢安、巢父、许由、伯夷、叔齐、四皓、严光、山简、王徽之、屈原、宋玉、贾谊、司马相如、扬雄、陶渊明、谢灵运、谢朓。记得当时我在给学生列举这些人物时,有两位年青的老师在听我的课,课后她们告诉我,有不少人物她们也不知道,而是我的学生们知道还不少。裴先生说“李白惯用典亦善用典”,那么我就指导学生围绕这些人物展

33、开阅读,方向已明,就不会走弯路,也不会浪费时间。另外,我发现唐代诗人大都读过前四史,也读过一些杂史野史,还读过萧统组织编写昭明文选,所以他们使用的语典事典都可以从中找出依据。然则高中有限的时间很难把前四史读一过,但他们至少可以有计划地把史记主体部分读一遍,尤其是一些重点篇目,还要经常读反复读,不仅有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而且有利于积累古典诗词知识。我在高一实验时,一学期中,不断有许多学生跑来告诉我,他们也按要求看了,只是记不住,他们说他们没有我这么好的记忆力,他们哪里知道,我为了要记住这些知识,花了多少时间,根本不是什么记忆力强。我就帮助他们分析寻找记住这些知识的办法,总结起来无外乎以下几点

34、:一、阅读通史,最好要列出历史朝代顺序,最好结合历史地图,把发生的历史事件、相关的历史人物标注在地图上;二、利用网络资源,网上有很多能人,他们把这些历史知识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来(比如我就在网上看过有人拿一个班级来比周王和他的诸侯们,周王是班主任,哪个诸侯是班长,哪个诸侯是学霸,哪个诸侯是插班生,很有意思);三、推荐阅读部分书籍,观看相关视频,这部分书籍视频经常用到这些历史人物,一发现记不清了,就回读,当然手边要有一本史记;四、经常梳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把零碎的知识点读成片,把孤立的书读成串。从这个角度看,离开教师的指导,没有确定的方向,就难以达成应有的效果。三、胸有成“竹”,执笔于

35、前,乃见诗意诗旨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里说:“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按苏子的观点,画竹的最高境界,是成竹于胸,提笔之时已见其所欲画的。可见作画者对所画之对象多熟啊!你想想,如果学生对古典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的特征及其托喻的东西非常熟悉,那么,他们还对解读古典诗歌感到困难吗?遗憾的是现在的学生,离自然很远,对诗歌里所提到的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所知甚少,对诗人们当时的社会风俗人情更不熟悉,很难进入诗境,也就理解不了诗歌文本。怎么做,才能让学生成“竹”于胸,提笔之时已“见其所欲画者”,轻松搞定

36、试卷上的古典诗歌鉴赏题?我们知道,在诗歌里面,意象的不可缺性和抒情与韵律的不可缺性是没有矛盾的。我们强调了诗歌的韵律,不代表我们否定诗歌的意象。诗人创作时会对眼前的、身边的人事景物进行处理,最后或以单个意象或以意象群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志。阅读古典诗歌,得有渊博的知识贮备,尤其是意象贮备。当然,光有贮备还不够,必须达到成“竹”于胸的程度。请允许我引用北京大学历史系李丹婕先生的研究成果为例来说明这样了解桃李才算达到成“竹”于胸程度。桃李的象征意义为褒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论:“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

37、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这里的桃李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言,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景仰。阮籍咏怀其三:“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这里的桃李意指贤臣。从这两个事例看,“桃李蹊”显然与贤人美德关联。桃李象征意义不褒不贬。李峤杂曲歌辞桃花行:“岁去无言忽憔悴,时来含笑吐氛氲。不能拥路迷仙客,故欲开蹊侍圣君。”此处的桃花,是宫中的桃花,只写它秾华起艳丽,似指宫中贵妇,又似无所指。白居易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

38、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白香山是用桃李来喻坊间妙龄舞女。由于经常和佳人少女联系,就抽象为青春岁月,如李白的“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白居易的“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刘禹锡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唐朝科考、放榜皆在春季,进士榜又叫春榜,负责科举考试的礼部官员相应成为春官或巡花使,那么此处的桃李喻指新科进士。李商隐赋得桃李无言:“夭桃花正发,秾李蕊方繁。应候非争艳,成蹊不在言。静中霞暗吐,香处雪潜

39、翻。得意摇风态,含情泣露痕。芬芳光上苑,寂默委中园。赤白徒自许,幽芳谁与论。”李商隐虽然化用“桃李不言”之典,但意思与前文不一样了,整首诗写的是诗人孤芳独赏的自矜和怀才不遇的落寞。桃李的象征意义为贬义。李商隐题小松:“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李山甫松:“地耸苍龙势抱云,天教青共众材分。孤标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傍他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平生相爱应相识,谁道修篁胜此君。”二李的诗都把桃李作为松的对立面来写,此处的桃李象征了虚荣与浮躁。“桃李”这一意象,在使用的过程中,获得了十分丰

40、富的意蕴:就空间而言,桃李经历了从乡野到宫廷到坊间的漂移;就性别而言,其指涉的对象由女性逐渐过渡为男性;就情感色彩而言,其命运经历了由“灼灼其华”到“徒有其华”、由被讴歌到被鄙夷变化。真让人为之唏嘘。(此处关于桃李意蕴变化的成果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李丹婕先生的,我稍做整理)我以前写过一篇关于柳意蕴变化的文章,柳也是古典诗词里一个重要意象。在过去,没有互联网,学生搜集素材不容易,现在,搜集素材的难题已经解决,我觉得可以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里的常用意象进行必要的深入梳理,不要求有多完整,不要求有多深入,只要求参与这个过程,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就行了。其实,现在要做好意象积累已经很容易了,甚至只需要把别人的研

41、究成果找来读一读就行了。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两位专家的研究成果:(一)潘富俊和他的草木情缘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潘先生是美国夏威夷大学农艺及土壤博士,现任中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教授。所学与植物相关,所爱与中国古典文学密不可分。田野工作与古典文学都是他的最爱。著有草木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成语植物图鉴红楼梦植物图鉴等。左手文学,右手科学,在看似无关的两个领域摸索潜行,编枝结草搭建起一座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的鹊桥,为中国古典文学赏析增开了一扇视窗。在第二十一个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图书馆公布了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潘富俊先生的草木情缘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获奖。特别是他的诗

42、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三本书,既配有彩色图片,又有诗,还有解说,很适合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阅读,既增长知识,又可以提升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 (二)胡淼和他的唐诗的博物学解读。胡淼是上海高桥人,一九六一年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毕业,长期从事农林作物病虫鸟兽害预测预报、综合等的研究工作,在水稻粒黑粉病研究、大气环流昆虫迁飞降落与等方而的研究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唐诗的博物学解读是作者继诗经的科学解读后的又一力作。作者花费十数年时间精心研究,以现代科学知识为工具,运用丰富的学识,配以图画解析,对唐诗中涉及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售、天文、地理、气象和水文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种社会人文现象进行了科学

43、分析和考证,纠正了历代注释和理解上的谬误和差错,赋于这些千年古诗以全新的现代面貌,对读者解读唐诗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唐诗的博物学解读这几本书的处理,我的建议是要经过教师的筛选,把诗歌高考使用频率高的意象挑选出来,供学生梳理整合。以上所论是古典诗词自然物的层面,诗人们也有社会生活,我们还要了解他们的社会生活,这样才能全面的理解古典诗词。诗人们的经济生活,诗人们的以官场为主的政治生活,诗人们的交际应酬诗酒狎妓世俗生活,诗人们读书求学男女婚姻家庭生活,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气风俗等等。这些东西需要定向阅读,一点一滴不断积累获得。对于高一高二学生来说,阅读文言的

44、东西还是有困难的,但可以读读子部小说类一部分书籍,也可以读读现代人写的书籍,比如可以读台北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朴人(笔名)的书诗人生活,也可以读网络作家森林鹿的系列作品唐朝定居指南唐朝穿越指南类书。总之,只有引导学生这么做,才能让学生成“竹”于胸,提笔之时已“见其所欲画者”,才能轻松搞定试卷上的古典诗歌鉴赏题。四、五千年文化的土壤滋养出的特殊物种传统文人古典诗歌的创作者们创作诗歌,不能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放在文化的背景中,甚至文明(和他国诗歌对比)的背景中,就很难深刻透彻的理解古典诗歌。这是我十几年古典诗歌研究得出的结论。说到文化,这不是我一个中学教师所敢奢谈的,可是古典诗歌、历代诗人必

45、然是文化的产物,不了解或者说不懂得文化,实在难以走进诗歌,真正理解诗歌。这些年,我拼命的读报刊、读整本书,以研究人为中心展开我的阅读史,从民国到现当代,从现当代到民国,再从民国回溯到中古、到先秦,读懂的、读不懂的,囫囵吞枣。我就是想了解传统文人是个啥物种,他们的思想信仰,他们的道德品行,他们的情感态度,他们的才具能力,他们在风尖浪口的道路选择,他们的公众生活和私人生活,他们的生老病死,甚至他们个人嗜好和个人怪癖,总之,他们的一切都是我想要了解的。由文化视角来看传统文人,有两个问题得先弄明白。第一个个问题是纷繁的文化中什么对传统文人影响最大。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很多,按照我的思考,给高中生讲文化,只

46、能化繁为简,我觉得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道。从诸子百家到近世的鲁迅,为了救世,为了制约权力,他们孜孜以求、苦心经营,提出各种思想学说,不管这些思想学说分歧有多大,最后都要归结到“道”,大约相当于西方所谓的“信仰”。历代传统文人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粉身碎骨,“守死善道”。道的外延,诸如,天子圣明,官吏尽职,百姓安乐,道德高尚,正义公平,和谐太平等等一切美好的东西。第二个问题是我所谓的传统文人在传统文化中到底指哪部分人。在中国文化史上,相当于西方知识分子称呼的有好多,有“士”、“士大夫”、“处士”、“仁人”、“志士”、“缙绅”、“隐士”、“迁客骚人”等等,不管它有多少,不管它们身份职业思想信

47、仰有多不同,因为我们要讲古典诗歌,所以,最后归结到“诗人”。把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看,是诗人们与道的关系。本来诗人们与道的关系很简单,他们就是道,他们守卫道,就是守卫自己。可是大一统的君主专制王权(与“道”相对立的“势”)不可抗拒的出现了。大一统之前,君主为了占尽先机,控制他人,他们对人才(诗人们无不以贤才乃至王佐才自居)师友之,尊敬之,讨好之。那个时代人才真是扬眉吐气:私人养士,如战国四公子;国家养士,如齐国稷下学宫,士如列大夫,不事君,可议政,白拿薪水。此处不留爷自留爷处,所谓“合则留,不合则去”。大一统之后,君主立马翻脸,听话者则留,不听话则贬死,君主对人才奴仆之,为臣之道成为妾婢之道,加

48、强对人才的控制,要求“主尊臣卑”,情势出现了翻转,人才反过来讨好君主,对君主毕恭毕敬,噤若寒蝉,哪还有春秋战国时处士横议的洒脱。不过也有一些硬骨头,在黑漆漆的专制夜空里熠熠生辉。君主之势终于凌驾诗人之道。一部分诗人们为了理想,为了生前身后名,为了生存,只有出仕,就会遭遇君主之势,这部分人从屈原贾谊到辛弃疾陆游。也有一部分至始至终不愿出仕的,他们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的尊严,保持着人格的独立和心灵的自由,这部分人从巢由四皓到梁鸿严光再到陶渊明林逋。还有一部分处在仕与不仕之间,时机适宜,则出仕,时机不适宜,则隐,这部分人从范蠡张良到谢安李白。这样看来,由于诗人们不同的禀赋、不同的理想追求、对社会的不

49、同应激程度的影响,就分成不同的诗人群体。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力图帮助学生建立这么三个不同的诗人体系,每个体系选择若干个标杆人物,以他们来识别一类人。几年前,我就开始实验,立足教材,适当拓展。鉴于高一高二仅两年时间,鉴于学生易陷入“盲人摸象”似的认知误区,我指导学生选定屈原、陶渊明、李白三人作为三类人的代表深入研究。理由是他们三人很有代表性,是教材编排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学术研究重点,研究资料相对容易收集,准备工作好做。屈原研究。屈原属仁人志士系统,语文必修二有屈原的著名抒情诗离骚选段,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他的九歌湘夫人和国殇两首诗,学生很容易找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还可以利用网络

50、资源,有中南大学杨雨百家讲坛讲屈原的视频及相应的传记图书,还可以读一读潘富俊的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深阅读刘小川先生的品中国文人屈原和郭维森先生的屈原评传相关章节。应该把屈原和贾谊、司马迁、辛弃疾、陆游联起来看,主要研究志士仁人的思想和性格。他对道的坚守,对楚王、对楚国朝臣、对楚国时俗的抗拒,对当时士人朝秦暮楚的风气的抗拒,了解屈原那种不从流俗、刚正不阿、不枉道事人、孤高耿介、坚贞如一、矢志不渝、方正刚直的傲岸品格,了解屈原那种狐死首丘、飞鸟知返的爱国精神,了解屈原那种“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胸怀大志、变法图强、匡时救世的担当,了解屈原那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忧怨。研究中,我们还

51、做了两个特殊的讨论:一、屈原的爱国,还不是后世大一统意义上国家,更不是近代意义上民族国家;二、离骚里的“回朕车以复路倒戈兮,及行迷之未远”、“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这里的“回”、“退”不是退隐,是对道的坚守和维护,是一种反抗形式,那么张扬,那么与众不同,专与世俗叫板。学生有了这个标杆,他们在读到这一类人的诗歌时,就有了参照,理解诗歌文本,解答诗歌鉴赏题,就有了自信。陶渊明研究。陶渊明属隐士系统,初中教材选了他的文桃花园记五柳先生传,他的诗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高中选了他的文归去来兮辞,他的诗归园田居(其一)。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他的诗杂诗十二首(其二)。我向他们

52、推荐了钱志熙的陶渊明传、张炜的陶渊明的遗产两本书作深度阅读。这个系列的研究成果中,我认为比较好的一本书是张立伟的归去来兮隐逸的文化透视,在该书中作者通过对历代隐逸的研究,提出了隐逸五要素:正义、自由、待时、生存、冷漠。进而把隐逸分成两大类型:不合作的忤世之隐,不介入的避世之隐。对隐逸我还知道一种分法:手段式待时之隐,目的式适性之隐。陶渊明的隐是一种不合作的隐,一种目的式适性之隐。他在归园田居(其一)里,鲜明地表明了他对官场的束缚的厌弃,对自由的无拘束的田园生活的欣喜若狂,他在五柳先生传里表明了他安贫乐道、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不过在这个系列里,有些假隐士常遭人唾弃,像孔稚珪北山移文嘲弄

53、的周颙。李白研究。李白介于仕与不仕之间,一有机会就出仕,一折辱其尊严、一束缚其自由就隐,从他在诗文中经常吟咏的谢安来看,他更像名士,因此我将其归入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他们不是不想仕,而是有自己的操守,有自己的理想。对李白的认知,学生们通常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他们常把他当成一个浪漫主义大诗人,当成一个一身傲骨的大诗人,可是李白又有着很强功名思想的诗人,为了功名,也曾低下过高贵的头颅,不过李白从来不是低声下气的一味讨好权贵,而是嘲弄,是凌驾其上,为其赢得一个狂生的称号。就李白的功名来说,他更看重“白衣取卿相”,而不是科场拼杀;他更看重的是功成身退,而不是恋栈禄位。李白的研究资料,可谓浩如烟海,怎样选出适合高一高二学生使用,需要教师把关,我的做法是先阅读感性素材,再阅读抽象的理性素材,拟定研究专题,交流批判,形成一定结论。总之,这三个专题研究,我的总方向是人的研究,明确传统文人思想性格、情感态度、精神境界,把握他们在古典诗歌中表达的共性与特殊性。诗无达诂,我们渴望高考诗歌鉴赏早日放开,由作者、文本中心逐渐过渡到读者中心,放开对高中学生的审美束缚,迎来“赋诗言志”的新时代。(全文完,也许有点长,若果您是古典诗歌爱好者,我想您一定会耐心读完她的,仅以此文寻找诗歌研究的爱好者。)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