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高考》2016高考生物(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677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高考》2016高考生物(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高考》2016高考生物(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高考》2016高考生物(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高考》2016高考生物(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高考》2016高考生物(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大高考》2016高考生物(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大高考》2016高考生物(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大高考》2016高考生物(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大高考》2016高考生物(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大高考》2016高考生物(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大高考》2016高考生物(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大高考》2016高考生物(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十九种群与群落考点一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1.(2015江苏卷,13)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B.计数室的容积为1 mm1 mm0.1 mm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意在考查考生识记、理解与运用能力。难度适中。1 mm1 mm0.1 mm方格的计数板,有两个计数室A项错,B项对;C项错,滴加样液时,采用的是“渗入法”,滴之前,先将盖片盖住计数室;D项错,计数时对压在方格四条线上的细胞只计数相邻

2、两边及其夹角上的细胞。答案B2.(2015四川卷,7)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解析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考查综合分析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识图能力,难度适中。由坐标曲线图分析可知,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加,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变化不大,而非禾草植物

3、的生物量明显下降,有利于禾草植物的生长,禾草植物与非禾草植物之间的竞争将减弱,A错误;由坐标柱形图分析可知,距离石头越远蜥蜴的个体平均数越小,可推测出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越不便于隐蔽,而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正确;距离石头的远近属于群落水平结构,C正确;草地上的石头越多蜥蜴就越多,蝗虫数量越少,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更有益的部分,D正确。答案A3.(2015北京卷,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

4、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解析不驱走大蚂蚁比驱走大蚂蚁,在定时灌溉或不灌溉的情况下,小蚂蚁出现率都有所降低,可以得出大蚂蚁和小蚂蚁在食物上的竞争较强,进而可以得出大蚂蚁抑制小蚂蚁数量的增长,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A错误,C正确。驱走大蚂蚁,定时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增加,不灌溉,小蚂蚁出现率

5、减少,可以得出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正确。本实验对实验数据的采集方法是“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属于样方法,B正确。答案A4.(2014浙江卷,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故A错误;环境条件若改变

6、,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而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正确;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项错误;自然条件下,冬季植食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故D错误。答案B5.(2014福建卷,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解析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

7、1975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也剧烈,A错误;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种群数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幼苗至成熟植物阶段,即前一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后一阶段的死亡率,B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C错误;从5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D错误。答案B6.(2013全国课标卷,5)某农场面积为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

8、.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 hm2 C.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析对生态学部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考查。涉及到种群密度调查,群落中生物数量变化规律,群落丰富度的概念,营养结构和能量传递的问题。重点是种群密度与群落丰富度两个概念的区别,种群密度突出单位空间内某种生物的个体数量,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多少,而不是种群数量的上升和下降。答案C7.(2012海南单科,21)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9、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用样方法取样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随机取样,这样可避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各个生长期的个体都要统计。A正确、B错误。要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D正确。根据样方法获得的数据可以对该植物种群的种群密度进行估算。答案B8.(2013山东卷,26)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样方编号123456样方面积/m2111111田螺数量/只151815191514(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根据上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只/m2。(2)

10、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下图中曲线_(填“”或“”)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解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计算出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取平均值:(151815191514)/616(只/m2)。(2)有害生物的密度越低,需要的防治成本越高,但作物价值的最大值是一定的,故曲

11、线表示防治成本,曲线表示作物价值;两曲线的差值越大,则收益越大。(3)进行生物防治以后,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鸭粪分解成水稻所需要的无机物,促进水稻的生长。答案(1)随机取样16(2)B(3)农药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无机物考点二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2015浙江卷,5)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

12、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和群落演替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基本概念理解和逻辑分析推理能力。难度较小。沙漠上的一个灌木群落在生长进程中的分布型改变会导致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A正确;这种改变过程中没有涉及一种生物取代另一种生物,一种群落类型取代另一种群落类型,不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引起的,C正确;幼小和小灌木的集群分布,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有关,D正确。答案B2.(2015课标卷,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

13、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群落演替,考查识别和理解能力,难度较低。灌木阶段中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所以灌木阶段的物种的丰富度要大于草本阶段的丰富度,故A错误;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因此无论从垂直结构上还是从水平结构上看,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物种更加多样化使得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群落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草本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答案D3.(2015海南卷,

14、22)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考查知识的识记,难度小。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至上而下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森林群落在物种丰富,食物链食物网复杂,具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等种间关系,C正确;群落中,植物作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释放

15、氧气,供给动植物及微生物利用,D正确。答案B4.(2014江苏卷,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为一个种群,A正确。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错误。由于外界条件的不同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往往会在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

16、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答案C5.(2014广东卷,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解析据图可知,幼虫密度随时间出现周期性波动,A正确;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松针的长度和松树的代谢活动,不能确定摄食是否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B错误;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17、,C正确;据图可知幼虫先增后减,而松针长度先减后增,表明幼虫对松针的长度的影响有滞后性,D正确。答案B6.(2014课标卷,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项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与青蛙无直接关系,C、D项错误。答案A7.(2013海南卷,24)甲

18、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解析甲地因森林火灾引起的植被受损,其实并没有彻底消灭植物和破坏土壤结构,而乙地火山原因导致植被彻底被破坏,所以两地的群落演替应为不同类型,故A错误。答案A8.(2013江苏卷,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

19、列分析合理的是()边坡处理方式植物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3726019.8乙不干预892811.9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解析种植植物与不干预相比,生物数量及种类都明显提高,因此移栽植物会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错误;种植植物后小型土壤动物明显增多,B正确;边坡甲实验时没有移栽乔木,但也有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自然长出乔木,C错误;群落演替过程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不会再继续加剧,D错误。答案B9.(2014课标卷,30)

2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

21、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保留了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故人的作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自然环境本身变得干燥,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所以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

22、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10.(2014四川卷,9)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关系。(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

23、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型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将降低。解析(1)根据题干和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因变量是几种生物的日均增长率,水花生属于植物,其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取样方法常用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第二营养级,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由图可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越大,鸭舌草的日均增长率越小,因此推测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3)中密度的福寿螺日均增长率为正值,处于增长状态,因此其出生

24、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的水花生存在天敌,其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4)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此时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数据可知狐尾草的增长率最大,最可能成为优势种。(5)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由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来决定,除去福寿螺和杂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此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答案(1)福寿螺的密度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消费者捕食(3)大于S(4)次生狐尾草(5)抵抗力11.(2013新课标卷,32)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演替阶段群落类型

25、植物种类数/株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2)在有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生态系统。(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解析(1)该地是因为过度砍伐造成的森林破坏,所以土壤没变,土壤中会留下原来植物的种子和根系,所以只能是次生演替。(2)上述群落

26、中草丛群落生物种类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遭到破坏后最容易恢复,常绿阔叶林群落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最强。(3)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动物随植物分层而分层,所以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答案(1)次生土壤(2)草丛常绿阔叶林(3)复杂植物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考点扫描命题规律备考指南1.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2.种群数量的两种增长模式及特点。3.群落的结构与演替。4.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及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1.考查种群内各项特征及其内在关系。2.结合曲线模型或图表信息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及相关应用。3.结合实例考查群落的垂直结构、及群落的演替。4.结合具体实例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5.结合实例考查样方法、标志重捕法估计种群密度及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探究方法。1.以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为核心,串通辐射其他特征,找出其内在关系。2.就成因、特点、有无K值、增长率、增长速率等项目内容,列表比较“J”型曲线与“S”型曲线。3.列表比较群落的种间关系并分别列举实例。4.列表比较群落的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5.举例说明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并指明其影响因素。- 1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