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629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6课 项脊轩志 学案 (2) .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项脊轩志学案(第一课时)姓名: 班级: 学号: 组别: 一、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2、掌握“归”“过”“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3、了解作者及唐宋派。二、学习重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三、学习过程:(一)导入: (二)自学指导指导一:朗读全文,给下列字注音(5分钟)修葺( )栏楯( )偃仰( ) 迨( ) 异爨( )阖( )扃牖( )( ) 项脊轩( )渗漉( )兀坐( ) 万籁( ) 垣( ) 犬吠( ) 考妣( ) 象笏(

2、 )老妪 ( ) 呱呱而泣 ( ) 长号( )指导二:阅读下面“作者及题解”内容,把重点内容划出来。(2分钟)题解: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故名;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追念祖先的意思。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志,记。 作者: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

3、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安亭江上,读书讲学达二十余年之久,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隆庆四年()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指导三:对照注释和资料,翻译第一段,并完成下列练习(10分钟) 解释句中加点字:顾( )视无可置( )者又北向( )垣墙( )周庭室始洞( )然亦遂增胜( )冥( )然兀( )坐珊珊( )可爱指导四:思考问题(3分钟 )修缮后的项脊轩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对此的情感如何?四、当堂训练(15分钟)(一)解释指定词语(每空2分)顾 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4、。(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置 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2、 内外多置小门。( )3、沛公则置车骑。( )稍 1、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 余稍微修葺,使不上漏。( )归 1、 后五年,吾妻来归。( )2、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得 1、又北向,不能得日。(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然 1、室始洞然。( )2、冥然兀坐。( )3、然后为其所愿。( )(二)、解释古今异义词 (每空2分)1、室仅方丈。( )2、三五之夜。( )3、凡再变矣。( )4、而母立于兹。( )(三)、解释活用词 1、垣墙周庭。( )2、乳二世( )(四)

5、翻译下列文句(每句5分)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译文: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译文: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译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译文: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译文:项脊轩志学案(第二课时)姓名: 班级: 学号: 组别: 一、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2、掌握“迨”往往”“乳”“若”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二、学习重点 1、掌握“迨”往往”“乳”“若”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三、学习过程:(一)导入:(二)自学指导 指导一:对照注释,翻

6、译23段,并完成下列练习,15分钟后抽查。解释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迨诸父异爨( )( ) 往往而是( ) 凡再变矣( )( )室西连于中闺( ) 妪每谓余曰( ) 而母立于兹( )( )大母过余曰( ) 久不见若影( ) 比去( )( )以手阖门( ) 大类女郎也( )多可喜,亦多可悲 ( ) 东犬西吠( )乳二世( )余扃牖而居( )( ) 能以足音辨人( ) 殆有神护者( )指导二:思考解答下列问题(5分钟)1、找出第2段中的过渡句。2、在23段中,作者写了哪些可悲的事情?3、第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轶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4、(小组讨论)本部分

7、所写细节、场面中,你最欣赏哪个?谈谈理由。四、当堂训练(15分钟)(每空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渗漉() 偃()仰 呱呱()坠地B.栏楯()珊珊() 断壁颓垣()C.扃牖()异爨() 奴颜婢()膝D.枇()杷 修葺() 如丧考妣()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A.雨泽下注(流入)迨(等到)诸文异爨客逾(越过)庖而宴B.三五(农历每月十五)妪(婢女)每谓余曰以乎阖(关闭)门C.墙往往(到处)而是殆(大概)有神护者其制(修建)稍异于前D.室西连于中闺(内室)大类(很像)女郎地余既为此志(志向)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百年老屋,尘泥

8、渗漉,雨泽下注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D.庭有枇杷树,吾要死之年所手植也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A.而母立于兹 B.久不见若影 C.汝姊在吾怀 D.先妣抚之甚厚5、请选出下列句中指定字意义或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A.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B.大行不顾细谨C.顾不如蜀鄙之僧 D.三顾频烦天下计(2)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 ) A.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B.愚人之所以为愚C.庭中始为篱 D.余既为此志(3)轩东故尝为厨 ( )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大人故嫌迟 D.扶苏以

9、数谏故,上使外将兵(4)儿之成,则可待乎 ( ) A.三五之夜 B.先妣抚之甚厚C.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 D.久之,能以足音辨人(5)比去,以手阖门 ( )A.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B.天涯若比邻C.朋比为奸 D.比及三年可使足民6、翻译下列文句(8分)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_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_项脊轩志学案(第三课时)姓名: 班级: 学号: 组别: 一、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2、掌握“归”乃”“几”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二、学习重点 1、掌握“归”乃”“几”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

10、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三、学习过程:(一)导入:(二)自学指导自学指导一:对照注释,翻译45段,关注下列重点词的意义或用法(5分钟后抽查) 后五年,吾妻来归( ) 或凭几学书( )( )吾妻归宁( ) 其制稍异于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今已亭亭如盖矣( )余既为此志( )自学指导二:集体诵读45段,思考解答问题(6分钟)1、作者写了哪些片段来表达自己与亡妻的感情?2、本部分内容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总览全文,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自学指导三:小组讨论(先一对一讨论,然后集体交流)(4分钟)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四、课堂小结:

11、(2分钟)五、当堂训练(15分钟)阅读文段,解答问题(每小题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1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 )A余既为此志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B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县官且顺群臣言C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如履薄冰对下列句中的“归

12、”字理解正确的一项( ) 吾妻来 归 吾妻归宁A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出嫁”。B意思不同,表示“出嫁”,表示“回娘家”。C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回娘家”。D意思不同,表示“回娘家”,表示“出嫁”。对句中三个“其”字指代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 其后六年 其后二年 其制稍异于前A吾妻归宁 吾妻死 南阁子B吾妻归宁 吾妻死 整治后的南阁子C吾妻来归 室坏 南阁子D吾妻来归 吾妻死 整治后的南阁子这两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

13、可表怀念亡妻之意。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 B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目前,而“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让人落泪。C根据选段中的信息,我们可以推知这个补记是作正文13年左右补写的。D选段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项脊轩志学案(第一课时)“当堂训练”参考答案:(一)顾1、向四周看2、拜访置1、放置2、设置3、丢下

14、、丢弃稍1、俸禄2、渐渐3、稍微归1、女子出嫁2、归顺得1、得到2、能够然1、-的样子2、的样子3、这(二)1、一丈见方2、每月的十五3、总共4、你的(三)1、修筑围墙2、用乳汁喂养(四)、略项脊轩志学案(第二课时)“当堂训练”参考答案:1、C 2、A 3、B 4、D 5、A 、B 、A 、C 、D 6、略项脊轩志学案(第三课时)“当堂训练“参考答案:1、D 2、B 3、B 4、A 5、C5.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

15、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归()书()时()手()制()既()(2)文中作者说“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记事、抒情的关键句的意义在这一节中是如何体现的?(3)本文将强烈的情感在写景和叙事中抒发得委婉动人,在这个部分是如何写出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的?(五)、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2、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三)梳理结构1、找出本文过渡句。第二自然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衔接自然。由喜而悲,

16、转为怀旧。2、一是划分全文的段落;二是理出抒情的线索。明确:分法一:第一部分(1),写“余居于此,多可喜”。第二部分(25),写“亦多可悲”。分法二:第一部分(13),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第二部分(45),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全文抒情的线索为:喜悲喜悲。四、具体研习第一段1、对照注释阅读第一段,指名朗读第一段内容。 2、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情景。 3、修葺前的项脊轩有哪些特征呢? 明确:小、旧、破漏而又阴暗。写它小:旧称“

17、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写它旧:“百年老屋”。写它破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写它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4、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18、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5、这样的小屋经过作者稍作修葺后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呢? 明确:(不漏、不暗)“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院子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6、修葺后的小屋有着怎样的环境?明确:幽静、幽美。具体表现在:“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7、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 提示: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

19、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1)“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2)“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3)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4)“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

20、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提示:“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

21、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 8、读背第一段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品味作者感情,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五、小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六、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诵第一自然段。 2、预习26段内容。 附板书:(第1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1、检查背诵。2、在这里幽静、幽美的环境里,作者既可以“偃仰啸歌”又可以“冥然兀坐”

22、,因何而不喜呢? 二、研习课文 (一)研习23段 1、自由诵读23段 2、在23段中,作者写了哪些可悲的事情。 明确:写了三件可悲的事。一件是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映了家庭的败落,揭示了“悲”的表象;一件是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是“悲”的深化;一件是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屋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3、作者是如何来写这些可悲的事,抒写悲痛之情的。 明确: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的。(1)诸父分炊,家境没落:“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三个典型事件,寥寥十三字,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种颓败、衰

23、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2)辜负亲人,怀才不遇: 第一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二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

24、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吾

25、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恢谐,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与关怀。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更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活动、喜悦和对孙儿的殷切。)结:家庭的败落,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轩室遭火,命运乖蹇,无不引发作者的悲情。 4、自由朗读2、3段。 (二)研习45段 1、自由诵读45段。 2、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3、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

26、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妻丧之前,“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但后来妻死室坏,“余久卧病无聊,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结尾一段,物在人亡,悲情四溢。 作者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相亲相爱的喜悦之情显而易见。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

27、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暗写悲伤,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三)集体朗读课文第、5段。 小结:以上4段重点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三、课堂小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结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

28、线索。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文章看似写的家常琐事,却情意绵绵感人肺腑。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文。 3课外阅读归有光的作品。附:课堂板书设计 多可喜 1修补轩室 2美化环境 3理想的书斋 4月夜幽静,休憩胜境 5新婚岁月,相亲相爱 多可悲 1诸父分炊,家境没落 2辜负亲人,怀才不遇 3轩室遭火,命运乖蹇 4妻死室坏,物是人悲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问题探讨 1、课文第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妪亦泣。”呢? 分析: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

29、中,二是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妪,一则因为“先妪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2、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

30、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分析: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3、课文中用了不少叠字,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分析: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

31、和音乐美。 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双迭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而是“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

32、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课文中的不少描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分析: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

33、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

34、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5、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姬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姬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

35、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姬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6、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色?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

36、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7、作者写本文时,原是不分段的。而现在的各种选本里,都给它划分了段落,但划分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如“然余

37、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课文中划在第段里,有的选本则放在第段末尾。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哪一种划分的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分析:按照林纾的说法,这篇课文“有轩字为主人翁,则人事变迁,家道坎凛,皆归入此轩,作睹物怀人写法”。(春觉斋论文)它记的是物,写的是情。如果说项脊轩是谋篇布局的一根明线的话,那么作者对项脊轩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自己亲人深挚的感情,像一根伏线贯穿全文。文章前半篇主要写作者在轩中读书之乐趣;后半篇转为怀旧,主要写“可悲”之事。因此,“然余居干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启下,以“然”字作转折。 这句话放在第段末尾不妥。因为既已用“然”字作转折,那么这句话的重心

38、在开启下文。换句话说,这句话跟下文的关系比跟上文的关系更为密切。 顺便说一下,有的选本以“枢亦泣”为界,将“可悲”的事再分为两段:这样,上述那句话就应该独立成为一段,因为它管的范围至少要到“令人长号不自禁”为止。 三、布置作业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写一篇文章。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学习参考资料 (一)前后七子 自明初以来,“台阁体”长期统治文坛,虚饰萎弱的文风盛行,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到了弘治、正德年间和后来的嘉靖、隆庆年间、相继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和李攀龙、王世贞等为代表的前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目的在于挽救“正统文学”的危

39、机,由于他们盲目复古,一味模拟,结果使文学的发展陷入了更严重的危机。这种现象在当时就遭到归有光等唐宋派的反对,后来“公安派”兴起,批判复古运动,才使长期统治文坛的复古现象被纠正。 (二)唐宋派 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文从字顺的唐宋散文,故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创作的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他们的文章大都能够直抒胸臆,文从字顺,气韵流畅,平易近人。其中归有光的散文成就最高。(三)课文第2段后,原文还有一段文字。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

40、之?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注释: 项脊生:作者的别号。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清,秦代蜀地的一寡妇名。丹穴,朱砂矿。利,利润。甲,第一。史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能守其业,用财自己,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玄德,刘备的字。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方,当。二人,指寡妇清和刘备。昧昧,不明的样子,指不被人知道。隅,墙角落。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世,世人。之,指代二人。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区区,渺小的

41、样子。败屋,破旧的房屋,这里指项脊轩。扬眉瞬目,眼睛一睁一困。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知之者,定语后置,知之之人,知道他的人。其,指人知之者。谓,认为,以为。坎井,一说是浅井,一说是废弃的井。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 (四)译文: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特别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过中午,太阳偏了,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给它加以

42、修补,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我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在墙上。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很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室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

43、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邻居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位老婆婆,是侍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曾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孤弧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么?我在门外一向你母亲作回答。”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感动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激动的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

44、到你的影子。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到它!”回忆旧日的这些事,好像昨天刚发生,真叫人长声悲号不已啊!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

45、史故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以后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闲极无聊之际,才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今天已经高高地矗立着,枝叶繁盛,像一把撑开着的巨伞一样了。 项脊轩志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三)掌握“归”“过”“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6、。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课前预习】1、本文作者是 ,字 ,号 ,世称 , (朝代)著名散文家,“ ”的代表人物。作品还有 。作品集 。2、“志”的意思是 ,是古代 的文体。3、自己补充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4、字音、字形自我检测:渗漉 修葺 垣墙周庭 旧时栏楯偃仰 冥然兀坐 珊珊可爱 迨诸父异爨妪,先大母婢也 先妣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以手阖门 象笏 扃牖而居 或凭几学书【课堂练习】5、重点实词、虚词检测:(如有活用或通假现象,请写出来)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每移案 顾视无可置者 余稍为修萁,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室始洞然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

47、书满架冥然兀坐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 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迨诸父异爨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凡再变矣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余自束发而母立于兹 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此去,以手阖门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令人长号不自禁 余扃牖而居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且何谓阁子也其制稍异于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6、古今异义:室仅方丈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庭中始为禽,已为墙,凡再变矣7、一词多义现象小结:(在文中找出下列字词,并解释:得,过,已,当,之,于,置)8、特殊文言句式:(指出句式并

48、翻译)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妪,先大母婢也。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某所,而母立于兹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研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课文第段里,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2、课文第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3、第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轶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4、课文第4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5、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7、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8、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课后作业】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写一篇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