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601KB ,
资源ID:406147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0614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桂林十八中20202021学年度19级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西周实行“世禄制”,各级封君享受自己封地上的收入;战国时期,官员大都实行俸禄制,发放粮食依量官职高低而存在等级差别,高者万石。这一变化有利于A. 官员主动性的调动B. 社会阶级矛盾的解决C. 君主集权制的形成D. 建立家国同构的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实行“世禄制”,周天子权力分散,战国时期,实行俸禄制,官员大多由中央任命,君主权力扩大,有利于君主集权制的形成,故选择C项;实行俸禄制,官员大多由中央任命,排除A项

2、;官员的任命属于统治阶级内部制度的调整,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B项;家国同构的政治建立在血缘政治的基础上,排除D项。2. 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中指出:士最初是最低级贵族,地位在大夫和庶人之间。春秋战国时上层贵族下降,下层庶民上升,士阶层是上下流动的汇合场所,人数随之大增。这一阶层扩大,使得士不再是有职之人,从固定的封建关系中游离出来,进入一种“士无定主”的状态。士阶层的扩大A. 推动了国家统一的步伐B. 导致了诸侯国制定重农抑商政策C.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D. 奠定了社会思想活跃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是“上层贵族下降,下层庶民上升,士阶层是.上下流动的汇合场所

3、”以及“士不再是有职之人”等信息,这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变动,特别是士阶层的地位提高,这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社会基础,D正确;材料本身无法体现兼并战争的发展,也就不能说推动了国家统一的步伐,排除A;B项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题干主旨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而且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于商鞅变法之际,排除;私学的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而不是士阶层的扩大,排除C。3.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用拼凑式的做法把诸子百家思想综合起来,并不追求一个内在的思想系统,成为“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这道无不贯通”的“杂家”代表作。这A. 反映了学术创新的停滞B. 重振了百家争鸣的气象C. 体现了政治统一的趋势D.

4、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转型【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吕氏春秋成为“杂家”的代表作是因为“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这道无不贯通”,这体现了政治统一的趋势,故选C;材料内容可知“杂家”注重综合各家的优点,反映了一定的学术创新,A错误;材料是融合各家思想,不是百家争鸣的重振,B错误;材料是把百家思想进行综合,体现政治统一趋势,顺应了社会经济的转型,D错误。4. 孟子主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认为记载了武王伐纣时“血流漂杵”的武成(尚书中的一篇)只有二三成可信度,因为周武王是仁人,“何其血之流杵也”。这表明A. 战国时期儒家经典备受质疑B.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C. 年代久远导致

5、历史真假难辨D. 价值理念影响对历史的认知【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认为记载了武王伐纣只有二三成可信度,因为周武王是仁人,何其血之流杵也”来看,孔子认为武王以有道伐无道不会导致血流成河,便认为历史文献的真实度不高,表明了人的价值理念对历史的认知有一定的影响。D正确;孟子对尚书部分内容的怀疑,不能体现儒家经典受到质疑,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价值理念对孟子的影响,不能体现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价值理念对历史的认知的影响,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假难辨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故选D。5. 汉景帝年间,政府送蜀地学生到长安学习,又在蜀地开办学校,为学生免除徭役,学优者随带出

6、巡,有的还授以官职,蜀地民众大为羡慕。数年之间,蜀地民众开始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材料表明当时A. 西南正式纳入西汉王朝版图B. 轻徭薄赋利于争取民众支持C. 儒学独尊推动汉代教育发展D. 百姓国家认同观念有所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蜀地民众大为羡慕。数年之间,蜀地民众开始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可知,政府在蜀地办学和褒奖优秀者等行为让蜀地民众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体现了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观念有所增强,D项正确;秦朝时期西南地区已经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在蜀地办学和褒奖优秀者等行为让蜀地民众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而不是由于轻徭薄赋,B项错误;儒学独尊是

7、在汉武帝时期,C项错误。6. 唐中后期统治集团内部曾出现牛李党争。对于如何选拔官员,李党主张“经术孤立者进用”,牛党则主张“地胄词彩者居先”。门阀士族多以经术传家,故重经术即重门第;诗赋词彩是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故重词彩亦即重科举。牛李此争论可以说明当时A. 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已被打破B. 进士科成为了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C. 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在斗争中合流D. 党派斗争使唐朝治国渐趋理性务实【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牛李党争的重要内容是争夺选拔人才的标准,这可以说明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已被打破,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无法反映进士科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所以排除

8、B项;C项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错误。7. 北宋时期,租佃制跃居主导地位;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农民只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这反映出北宋时期A. 思想演变渗透到经济领域B. 封建土地所有制受到冲击C. 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D. 商业发展冲击“重农”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农民只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这说明北宋时期租佃制进一步发展,农民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即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故C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思想演变,故A错

9、误;租佃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表现形式之一,故B错误;材料无法说明“重农”政策受到冲击,故D错误。8. 中国古代,帝王的“祖宗”享有双重的威权,追念祖宗之世、推崇“祖宗之法(祖宗家法)”,这尤其成为赵宋一朝突出的历史现象,对于“祖宗故事”的整理和阐扬,成为朝廷内外重要的实践活动。宋代这些做法旨在A. 监督和限制皇帝的行为B. 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C. 重建儒家信仰理论体系D. 维系君臣之间的宗法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帝王的祖宗享有双重权威”、“推崇祖宗之法和“祖宗故事”以及“朝廷内外重要的实践活动”等信息来看,古代帝王,将“家法”与“国法”两者的关系有机的结合起来,旨在保

10、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B正确;这一做法不能说“旨在”监督和约束皇帝的行为,本质上讲是为皇权专制服务的,排除A;重建儒家信仰理论体系是理学和心学的历史任务,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结合基本史实,君主专制下,君臣之间尽管仍存在宗法关系,但君臣之间大部分变成官僚政治关系,因此,这种做法不能说延续了君臣之间的宗法关系,排除D。9. 明朝设立的巡抚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据此可知明朝的巡抚的设立A. 有助于地方机构的正常运转B. 解决了元朝行省长官权力过大的弊端C. 强化了皇权对地方官员监控D. 体现了临时差遣官员向

11、行政官员的转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朝的巡抚制度评价,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材料核心信息是明朝的巡抚是临时被差遣出抚地方,节制地方三司,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可以防止因三司分权酿成的不相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故A项符合题意;解决了元朝行省长官权力过大的弊端是废行省、设三司,不是巡抚设立,排除;C项错在监控地方官员主要是特务机构的工作,巡抚掌握地方军政大权,排除;D项错在材料本身无法体现转化信息,排除。故选A。10. 如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注:官建与民建的比例是1:12A. 宋代商品经济落后B. 民间建桥技术更高

12、C. 政府财税收入下降D. 商贸贩运逐渐发达【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从宋以后的市镇桥梁修建中的比例是民建明显高于官建,这主要和当时民间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桥梁的修建是为了便于各地之间的经济往来,D正确;宋代商品经济十分繁荣,A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1. 鸦片战争后,朝野上下却沉浸在“施予恩惠以求羁糜”的迷梦中。即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后,清廷最怕的也不是割地赔款,而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说明A. 清政府内部始终坚持“华夷之防”B. 制度层面的藩属体系彻底崩溃C. 封建天朝体制的束缚依然严重D. 外交近代化阻碍清政府集权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施予恩惠

13、以求羁縻”“清廷最怕的也不是割地赔款,而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信息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天朝上国的传统意识依然很浓厚,故C正确;A项中“始终坚持”有误;甲午战后,制度层面的藩属体系彻底崩溃,故B项错误;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集权政治,故错误。12. 19世纪70年代,江南制造局经费收支状况大致是,光绪元年(1875年)达到接近55万两后,次年开始出现小幅下降,光绪三年(1877年)减少至20万两,光绪四、五两年(1878年、1879年)虽有所回升,但亦未达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水平。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实业救国思潮日渐衰退B. 自强运动潜藏发展危机C. 自然经济

14、逐渐走向解体D. 洋务企业竞争意识不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江南制造总局的收入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其潜藏着发展的危机,B正确;实业救国思想是在甲午战后出现的,A排除;自然经济解体的典型就是耕织分离和传统纺织业的衰败,C排除;材料与竞争意识无关,D排除。故选B。13. 1906年清廷商部规定:凡投资现代工业2000万元以上者可以被封为一等子爵,投资在80万以上、30万以上、10万以上者,分别授予三品、四品、五品衔。材料表明当时A. 人们传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B. 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D. 清政府缺乏投资办厂的资金【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15、,清廷商部对投资现代工业者封爵,体现的是政府政策对民族工业的扶持,可见政府改变了传统抑商的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鼓励投资反映的是传统思想的改变,故A项错误;鼓励工商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政府对投资者的态度而不是政府投资,体现不出清政府缺乏投资办厂的资金,故D项错误。14. 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所示。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据图可知,当时A. 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B. 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C. 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D. 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19世

16、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华投资多偏向运输业,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各主要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它们都加紧了殖民地的争夺,通过投资运输业能够有效的扩大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因此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A项正确;外国在华投资和所占比例情况不能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从逆差转向“顺差”,B项错误;一战前,国际资本竞争激烈,并非趋于“和缓”,C项错误;仅从“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增加”及其在各行业中所占比例变化,不能得出“中国民族资本的市场竞争能力有所提高”的结论,D项错误。15. 1914年申报报道,上海家庭的祭祖仪式,首先悬列祖先像于中堂之上,具体祭祖仪式如下

17、:“一,肃立。二,向祖先行礼。三,家长献花。四,报告说明纪念意义。五行辞岁礼,卑幼向家长鞠躬。六,合家欢宴。”这一仪式A. 颠覆了传统的伦理纲常秩序B. 受到辛亥革命移风易俗的影响C. 是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产物D. 大大加速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1914年上海家庭的祭祖仪式中,采用肃立、献花、鞠躬等方式,表明其受到了辛亥革命移风易俗的影响,B项正确;“颠覆了传统的伦理纲常秩序”与祭祖仪式不符,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12月,C项错误;家庭祭祀仪式与加速“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无关,D项错误。16. 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为了完成中国共产党

18、在目前最迫切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主张同国民党等革命党派以及其他革命团体,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 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B. 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C. 注重掌握国民革命领导权D. 系统地阐述革命动力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在认真地分析了中国国情的情况下,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认为当时中国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中国共产党最迫切的任务联合国民党等革命党派以及其他革命团体,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故B正确;1923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排除A;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没有重视掌握国民革

19、命领导权的问题,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系统地”阐述,排除D。17. 193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坚决反对把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与发挥农民革命主力军作用对立起来的观点,重申如果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势力,是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毛泽东的论述旨在A. 全面总结国民大革命斗争经验B. 宣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价值C. 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D. 实现全党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毛泽东的论述,阐述了农村革命的重要性,这一主张与共产国际坚持走城市中心道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毛泽东意在推动全国的革命都走符合国情的道路,故选D;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于1931

20、年,排除B;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排除C。18. 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将工农兵苏维埃作为一种革命“政权形式”。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将口号由“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要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这些变化反映了A. 共和政体被各党派接受B. 民主革命任务发生转变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 中共建国思想趋向成熟【答案】D【解析】【详解】中国共产党将建立的政权由工农兵苏维埃到“人民共和国”再到“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对所要建立国家的思想不断发展完善,日趋成熟,故D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各党派”,排除A

21、;1927到1936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排除B;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 如图是1954年初缪印堂所做的漫画敬祝进步。作者为画面上的两位人物设计了这样的对话:1954年:“你好啊!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1953年:“哈!我相信你!”该漫画意在说明A.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全面胜B. 国家工业化建设已奠定初步基础C. 人大代表履行当家做主的职责D. 人民群众参与工业化的建设热情【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4初”和“1954年:你好啊!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1953年:哈!我相信你!”等信息,并结合

22、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人民群众参与工业化建设的热情高涨,故答案为D项。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全面的胜利是在1956年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国家工业化建设已奠定初步基础是在一五计划完成时,即1957年,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第一届全国人大于1954年9月召开,晚于材料时间1954年初,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20. 1979- 1980年,中央决定夏粮收购价提高20%,化肥等农资出厂价降低10%,但粮食售价不得变动;重工业投资减少6%,轻纺等增加30%左右;基建投资下降69. 8%。这些举措旨在A. 调整国民经济比例B.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C. 改善人民生活状况D. 改革计划经济弊端【答案】

23、C【解析】【详解】材料的主旨是中央通过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农资价格使农民受益,粮食售价不变使城市市民受益,同时减少重工业和基建投资,使轻工业发展、消费增加,以利于民生,这表明中央的政策让利于民,改善人民生活状况,故C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指的是农工商大类或各大类内部比例,1979 1980年,我国仍以计划经济为主,调整国民经济比例的主要方式是指令性计划分配的投资比例调节,这不是自由市场对资源配置,因而无法调节国民经济比例,故A项错误;材料并非讨论农业地位问题,B错误;材料表明价格仍为政府管控,属计划经济范畴,故D项错误。21. 如图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2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B. 改革开放后居民的收入波动变大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人民收入D. 居民储蓄收益普遍大于其他收入【答案】B【解析】【详解】居民有了钱舍不得买东西,而是排队储蓄,体现了改革开放后居民的收入波动变大,人们对未来的信心还不够,所以用储蓄来加强保障,故答案为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时并未建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居民有了钱不愿意消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说法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排除。22. 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

25、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A. 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B. 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 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D.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政府允许小型企业可以实行承包经营,说明政府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企业的控制,反映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D项正确;发展市场经济是从1992年开始,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小型企业,因此其它大型企业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B项说法过夸张,排除B项;企业承包给个人经营,但是所有权仍然是国家的,因此所有制结构并没有变化,故排除C项。23. 雅典有一种专门的官员,坐在高高的地方监督集会的举行,如果他们发现法律遭到攻击,

26、就会打断演说家的演讲,命令立即解散集会,要求人民散去,不能投票。这说明在古代雅典A. 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B. 注重法律程序正义性C.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D. 严格规范公民政治运行【答案】D【解析】【详解】设立专门的官员,负责监督公民集会,防范有公民利用集会攻击法律,表明古代雅典注重规范公民政治运行,D项正确;古代雅典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古代雅典注重“法律程序的正义性”,B项错误;“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错误。24. 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侵害行为之构成,不仅由于拳头或棍杖殴打,而且由于当众诬蔑,如诬赖他人是债务人而占有他人的财产;或写

27、作、出版诽谤性的诗歌、书籍,进行侮辱或恶意策动其事”。该材料反映出罗马民法大全A. 重视人格价值B. 保护私有财产C 诉讼手段灵活D. 注重司法程序【答案】A【解析】【详解】“当众诬蔑”、“诬赖他人”、“诽谤”、“侮辱或恶意策动”等践踏人格的行为,都属于侵害行为,这些规定反映罗马民法大全重视人格价值,A项正确;材料中规定的内容并不涉及侵犯私有财产,和诉讼手段无关,也不是对司法程序的规范,BCD三项错误。25. 英国权利法案保留了国王的行政权,但自乔治一世不参加内阁会议后,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成为定例。1877年,解散众议院失败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承认:“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此

28、后,总统再无行使解散议会的权力。这反映出近代西方A. 分权制衡的原则遭到破坏B. 注重发挥习惯与传统的作用C. 奉行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D. 强调法律制定的灵活与变通【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可以得知,一旦政治人物的行为成为习惯,就往往成为定例和传统,成为约定俗成的政治规则,为后来者所继承和遵守,故B项正确;西方民主政治经常出现激烈的派别斗争,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不能确定分权制衡的原则遭到破坏,故排除A项;英国在“光荣革命之后,奉行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但是说明不了法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故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26. 关于欧洲的海外扩张,曾经有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分析

29、指出:“推动这一行为的最重要人物不是那些航海家,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这反映出历史学家A. 未能准确认知航海的价值B. 关注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C. 强调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势D. 肯定了企业对航海的资助【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企业家在新航路开辟中的重要性,这主要和资本主义的扩张性有关,是从经济层面分析的原因,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7. 18世纪英国社会下层民众生活水平较欧洲其他国家劳动者高很多。英国制造业工人经常可以吃肉,喝糖水,而且住的还不错,日常伙食标准很高。这一现象A. 成为殖民扩张的动力B. 说明英国工人社会地位高C. 助推工业革命的进程D. 源自

30、英国均衡的产业结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英国制造业工人经常可以吃肉,喝糖水”等信息可知,英国工人生活水平高,使消费市场好,同时英国制造业人工成本高,这促使英国制造业更乐于使用机器以降低成本,满足市场需求,故推动工业革命的进行,C项正确;英国殖民扩张的动力早期是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后是市场、原料需求,与工人高工资没有关系,A项错误;高工资不等于社会地位高,B项错误;工人工资高与产业结构无关,D项错误。28. 欧洲工人中曾存在着一种自然权利思想:“适当的工作,应获得适当的工资”;但在1832年后,部分工人认识到,在现存地主、资产阶级当权的制度下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阶级斗争是社会由资本

31、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这一变化A. 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B. 说明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C. 受到英国议会改革的推动D. 推动了工人运动开始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阶级斗争是社会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说明工人阶级认识到了阶级斗争的必要性,这意味着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故B项正确;马克主义的诞生是在1848年,故A项错误;这一变化是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结果,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无关,故C项错误;1831年法国已经爆发了工人运动,故D项错误。29. 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金卢布,1923年初增至3.5亿金卢布。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

32、数量从856个增至1786个。这说明苏俄A. 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B. 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C.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D. 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答案】B【解析】【详解】“从1922年到1925年”,苏俄私人资本和企业数量增加明显,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由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可知国家经济中占主导的是国营企业,A项错误;只有私人的企业和资本,没有工农业生产总值与战前的比较,也没有农、轻、重的比例,不能得出C项和D项。30. 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1970年比1950年下降了4%,而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在同期上涨了44%。这种现象A. 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滞胀”B. 根源于两极格局和

33、美苏争霸的形成C. 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开始形成D. 体现政治多极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答案】A【解析】【详解】“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1970年比1950年下降了4%,而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在同期上涨了44%”,这种不等价交换使发展中国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三世界产油国针对这种现象自发联合起来,抬升油价,导致了石油危机,从而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滞胀”,故A正确;这种现象根源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故B错误;不结盟运动成立于1961年,故C错误;材料主旨无法体现政治多极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故D错误。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表为

34、 20 世纪早期主要列强在华投资情况(节选)。根据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整理材料二:从 1950 年到 2016 年,中国对外援助总额达到 4000 多亿元,开展了 5000 多个援助项目。在建国初期,中国提出了不附加条件、不干涉内政等理念,但援助规模超越了本国经济承受能力。1983 年提出“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四项原则。2011 年,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强调:“决不把提供援助作为干涉他国内政、谋求政治特权的手段。”2012 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摘

35、编自屈彩云新中国 70 年对外援助理念的发展、继承与创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说明三个国家在华投资演变情况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 70 年对外援助的阶段特征。(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列强在华投资和新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不同。【答案】(1)英国:投资数额不断增长,比例较稳定。原因:固有的经济实力;重视投资的传统政策;侵华最早,势力范围最广。日本:投资数额和比例增长迅猛。原因:经济实力逐步增强;邻近中国的优势;日俄战争胜利,抢夺俄国在华权益;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俄国:投资数额和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原因: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日俄战争失败优

36、势下降;十月革命后政局变动。(2)1949 年70 年代末:不侵犯受援国的主权利益;脱离国情,超越国力。70 年代末21 世纪初: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立足国情,实事求是。2012 年至今: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的责任和担当。(要求:明确划分阶段,说明阶段特征。阶段有误酌情扣分。)(3)近代列强依仗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在华大肆掠夺,新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不干涉内政;列强在华投资打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新中国对外援助推动了受援国经济发展,加强了友好交往。【解析】【详解】(1)投资情况,英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英国在1902年的投资比例是22.8%,1914年的29.5%,到1930年为

37、30%,说明英国投资数额不断增长,比例较稳定;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是最早侵略中国的西方列强,也是西方较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且英国受重视投资的传统政策影响。日本,根据数据可知,日本在华的投资数据由3.6%到12.9%再到40.5%,说明日本在华的投资数额和比例增长迅猛;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日本经济实力逐渐增强,随着日本需要更多的原材料和市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地理位置上,日本具有临近中国的优势,同时日本通过日俄战争,抢夺俄国在华权益。俄国,俄国在华的投资比例由29.8%到19.5%,说明俄国在华的投资数额和比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原因,根据所学知

38、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其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国内矛盾尖锐,同时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失去在华的权益,国内由于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后政局发生变动等从国内外角度分析回答。(2)根据材料“在建国初期,中国提出了不附加条件、不干涉内政等理念,但援助规模超越了本国经济承受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至七十年代,对外援助提出不侵犯受援国的主权利益,但援助规模超越了国家经济承受能力,脱离国情;根据材料“1983 年提出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四项原则”可知,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对外援助强调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根据材料“倡导

39、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可知,2012年至今,对外援助强调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的责任和担当。(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列强在华投资主要是西方列强依仗本国国力和经济实力,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而新中国对外援助强调坚持平等互利,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投资是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方式,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恶劣的影响,而新中国成立后对外援助,有利于推动受援助国家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受援国家和中国的友好关系。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提取表格中两部或两部以上历史著作的关联信息,围绕“历史编纂”自行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

40、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1:观点:历史编纂应该直书真实的客观史实。说明:汉代的史记强调“实录”和“直书”,在真实的史实基础上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历史发展变化规律,这是历史编纂的典范。随着儒家思想的官方化和社会化,加上唐宋文人为应对儒学危机发起的儒学复兴运动和古文运动的影响。宋代的新唐书侧重以三纲五常为道德准绳,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主观褒贬过多,还删改旧唐书的原始文献,这不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示例2:观点:历史的编纂思想应呈现明显的时代性。说明:两汉时期儒学统治地位逐渐确立,汉书的编纂贯彻了天人感应等经学观念,致力于追述汉代功德。初唐隋书的编纂反映了

41、当时唐朝统治者正积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致力于完善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宋代新唐书的编纂则明显受唐宋儒学危机下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很大,有明显的纲常正统观念和排佛倾向。示例3:观点:历史编纂有让历史经验服务于现实的社会功用。说明:早在汉代,史记就已经强调“述往事”以“思来者”,探讨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唐朝隋书的编纂也尤为重视“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服务于唐朝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宋代新唐书的编纂也发挥了强化正统观念,挽救儒学危机,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中史书编纂思想,可以分为三种观点:观点1:历史编纂应该直书真实的客观史实。在论述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比

42、如司马迁主张“直书”,宋代的新唐书侧重以三纲五常为道德准绳,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主观褒贬过多,还删改旧唐书的原始文献,这不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观点2:历史的编纂思想应呈现明显的时代性。汉书编纂体现了这一观点。论述此观点时应当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进行论述。如汉书贯彻了天人感应等经学观念,致力于追述汉代功德。初唐隋书的编纂反映了当时唐朝统治者正积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致力于完善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宋代新唐书的编纂则明显受唐宋儒学危机下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很大,有明显的纲常正统观念和排佛倾向。观点3:历史编纂有让历史经验服务于现实的社会功用。论述过程中应当注重从以史为鉴角度展开。如史记主张“述往事”以“思来者”,强调历史发展变化规律。唐朝隋书的编纂也尤为重视“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服务于唐朝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宋代新唐书的编纂也发挥了强化正统观念,挽救儒学危机,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