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612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该作品反映出当时A. 农业采用集体耕作方式B. 绝大多数土地属国家所有C. 手工产品主要供应市场D. 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及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题干材料描述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自给自足的闲适的生活状态。所以D正确;A集体耕作没体现;B

2、土地应归农民个人私有;C产品主要供自己家庭消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耕作特点2. 下列史料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是A. “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B.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C. “宗庙之牺(祭祀的牛),为畎亩(田地)之勤”D. “所种土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考查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A项强调了为土地及时施肥,B项强调了耕种土地时要注意及时灌溉和施肥,这样庄稼才生长,C项强调了耕牛是耕种土地的主要动力,体现了中国农业重视生产方式的改进,这都是“精耕细作”的表现,而D项所述的经

3、营方式是“刀耕火种”,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式经营,所以答案为D。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准确理解什么是“精耕细作”,什么是粗放式经营,深刻理解这两国概念。3.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描述了广州港陶瓷的出口盛况:“海舶大者数欣百人,小者百余人商人分占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一地。”当时,陶瓷成为广州港口交易运输最普遍的商品。材料现象可用来说明宋代A. 海外贸易有利于充实国家财政B. 运输条件改善推动了陶瓷外销C. 广州成为对外出口的唯一窗口D. 中国陶瓷受欧洲市场的追捧【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广州港陶瓷的出口,“海舶大者数欣百人

4、,小者百余人”说明当时运输条件改善推动了陶瓷外销,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充实国家财政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广州成为对外出口的唯一窗口,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欧洲市场的追捧,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海舶大者数欣百人,小者百余人”认识到海运条件的改善,再结合“广州港陶瓷的出口”即可得出正确答案。4.阅读如表,据此可以推断出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9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

5、2429637.1A. 政治中心随着人口南移而变化B. 在政府赋税收入方面南方逐渐超过北方C. 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D. 唐朝时期江南经济仍然比较落后【答案】B【解析】【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从“西汉-唐朝-北宋”南方的人口(户)数量、占全国户口数比例(%)猛增;而北方的人口(户)数量、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下降,这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随着人口南方超过北方,赋税收入方面南方也逐渐超过北方,B正确;据所学可知从“西汉-唐朝-北宋”,政治中心始终在北方,故A错误;据所学可知,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C错误;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D错误。【点睛】古代中

6、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春秋时期,江南初步开发。(2)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3)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4)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5)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6)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完成南移。5.据史料记载:雍正时期曾解除了南洋贸易之禁,南洋贸易重新兴旺起来,不仅解决了与外贸有关的人口生计问题,也带动了东南沿海地区外向型手工业的发展。乾隆时期也解除了广东的矿禁,让民间力量可以开采铜矿,以吸纳剩余人口,这反映了当时A. 闭关国政策不复存在B.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 农耕经济失去主导地

7、位D. 带有近代性内涵的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海外贸易及民间采矿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反映了当时清朝实行带有近代性内涵的政策,D选项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直到鸦片战争才被打破,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B选项排除。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立国基础,C选项排除。6.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该统计表反映了年代案件总数长工案件短工案件雍正17211740401921乾隆1741176081374417611780934350178118001314883嘉庆18011820283107176A. 小农经济

8、的逐渐解体B. 人地矛盾相对比较突出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 清朝租佃关系开始产生【答案】B【解析】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时间不符合,故A错误;雇主是劳务输出者,数量增加能够反映人地矛盾,故B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错误;清朝租佃关系发展,而不是产生,故D错误。点睛: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为本题主要考查点。准确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一般知识,容易排除ACD。7.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

9、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由此可以得出A.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和社会根源B. 新航路开辟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动C.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伊比利亚半岛”可排除D,材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欧洲货币短缺,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这是从经济和社会根源方面解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材料没有体现;材料说的是新航路开辟,不是工业革命,C不选。考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背景【名师点睛】对新航路的开辟的掌握需抓住“三个条件,四个人物,四大影响”:“三个条件”即西

10、、葡王室的支持、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进步。“四个人物”即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四大影响”即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发展。8.“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由此看出直接引发工业革命的因素是A. 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需要B. 蒸汽与机器的结合C. 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求D.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根据题中的“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可以看出直接引发工业革命的因素是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求

11、,这也是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故C正确。9.马克思说:“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前种场合,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在后一种场合,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由此可见工厂制度A. 是工业革命中重要的生产组织形式B. 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工人的劳动时间C. 其实行已成为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D. 进一步加重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在马克思看来,在工厂制度下,工人围绕着机器(劳动资料)劳动,这表明在工业革命中形成了新的生产模式,所以A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反映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不是节约工人的劳动时间,故B排除;工业革命完成

12、的标志是用机器制造机器,故排除C项;材料重点也不是突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加重,故D排除。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迅速。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同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种现象说明A. 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B. 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经济差距缩小C. 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D. 世界市场需求长幅超过工业产品长幅【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

13、1870年到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可知,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的增长,是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的体现,故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世界贸易的发展状况,没有体现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问题,故B错误。1900年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虽然是最大的,但是并没有达到垄断的程度,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世界贸易的发展状况,没有体现世界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与工业产品增长幅度的对比,故D项错误。11. 上海有“中国近代化的缩影”之称,下列选项不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A.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 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C. 民族工业发昌机器厂创立D. 南京条约中最早开埠通商

14、口岸【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和选项,联系史实,A项所述江南制造总局创办于上海,C项所述发昌机器厂同样设在上海,它们都是采用近代机器生产,深刻体现了近代化特点,即上海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D项所述体现了上海的对外开放性,也说明上海是最早接触西方近代化科技文化的地方,而B项所述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的地点是在中国台湾,所以答案为B。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实际是考查学生对“近代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12.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3758家工厂中,有590

15、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A. 工业不平衡格局得到改变B. 国民政府干预经济发展C. 战争使民族工业布局调整D. 日本在沦陷区“以战养战”【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四川、湖南、陕西等地大量设厂,说明抗日战争影响工业布局,故C正确;旧中国时期工业不平衡格局没有得到改变,故A错误;材料主旨是反映抗日战争影响了国民政府的工业布局,而不是说明国民政府干预经济发展,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日本在沦陷区的政策,故D错误。故选

16、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工业政策出发,从工业布局的角度理解,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这说明当时国家A. 以战略思维推进西部城镇化建设B. 努力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C. 注重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D. 工业建设重心已开始发生转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可知,工业布局的

17、调整是将经济协调发展和国防结合在一起,选项C正确;内地不等于西部,选项A排除;选项B片面解读材料,未看到工业布局调整蕴含的国防意识,排除;选项D表述错误,排除。14.1982年11月,陈云指出:“经济的搞活就像鸟儿一样,要给它设定一个有范围的飞行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它的笼子,让它在大小合适的笼子里飞”。这一思想被称为“鸟笼经济”论。该理论出现的背景是A. “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B. 改革开放序幕已经拉开C.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D.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序幕已经拉开,“1982年11月”“经济的搞活”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故B正确;1977年

18、提出“两个凡是”方针,实际上是仍然坚持“左”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开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82年11月”“经济的搞活”,联系所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分析解答。15.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A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 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 由

19、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 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所描述的我国对待外债问题态度和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思想观念的变化过程,这一转折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从不借外债到要借外债,这也体现了从相对封闭走向主动开放,所以C项最符合题意。【考点定位】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16.1914年上海发布了公路安全须知,规定了行人、乘客、驾驶员、修理员等须注意的事项。其中有“协助救济翻车,扶弱伤者行车遇险应协助救伤并据实报告,大车让小车先行”、“过牲畜时勿使快车或急鸣喇叭”、“不要一面走路一面看报”等等。这印证了A. 近代交通文明在上

20、海逐步确立B. 中国的交通领域开始近代化C. 城市民众的生活习俗发生变化D. 临时政府通过立法规范交通【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协助救济翻车,扶弱伤者”“车让小车先行”“过牲畜时勿使快车或急鸣喇叭”的规定都体现出近代文明交通行驶的规则,说明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出近代交通文明,不能说明交通事业发展现状,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交通文明的变化,不是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上海地区颁布,不能代表临时政府的政策,故D项错误。17.大国崛起解说词描绘到:“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指罗斯福)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

21、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A. 罗斯福受到了社会主义的影响B. 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C. 新模式的实施消除了经济危机D. 美国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答案】D【解析】据材料“罗斯福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故A项错误;新政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故C项错误;市场规律和政府干预相结合说明美国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D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是熟练掌握罗斯福新

22、政的相关知识,明确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市场规律政府干预”即可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判断。18.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比较图表,此图可以用来说明Failed to download image : http:/qbm-images.oss-cn-A. 世界经济全球化格局已经形成B. 世界各国经济结构日趋相同C.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超过发达国家D. 发达国家逐渐实现经济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分析图表信息可见,20世纪后半期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持续下降,同时中收入国家在70年代之后工业比重也呈下降趋势,只有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有所波动,可见战后

23、特别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收入中比重下降,反映了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全球化,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世界各国经济结构不是相同,排除;材料反映的工业比重问题不同于工业发展水平,实际上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故C项错误。19. 下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图中19351975年期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主要原因是A. 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比较雄厚B. 建立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C. 历次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D. 加强了对东欧的经济控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

24、料图表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数轴中曲线图显示,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实力开始大大增长,此时苏联实行了斯大林模式,重点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苏俄原有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故A错误;C中历次改革明显成效说法错误;中是二战以后,排除。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工业化建设【名师点睛】表格材料型选择题一般是以表格为呈现形式,通过定量分析数字或相关数值,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此类试题解题的方法一定要抓住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常用的解题方法有:1. 要看表头及出处,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2. 要看表格中的项目,根据题干设问,阅读表格或数据中的文字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25、。3. 要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作出判断,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20.下表为苏联19651975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苏联农业的发展得益于灌溉土地面积(万公顷)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民月工资(卢布)196598088353197516601228120A. 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B. 农民劳动积极性有所增加C. 美苏争霸中实际超越美国D. 农业集体化起到促进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651975年间,苏联农民工资、土地面积、农业总产值均得到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这一时期苏联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6、是通过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农民收入增加,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B项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明与表格中苏联农业发展的三个体现没有关系,A项错误;这一时期苏联并没有超越美国,C项不符合史实。1937年前后完成的苏联农业集体化,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21.下列重要事件中其推论不符合史实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世界日益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B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深入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C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大企业D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

27、:分析题干,新航路开辟是世界真正走向一体的开端,A正确。19世纪中后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世界大部分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这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继续大幅度增长,造成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这标志着垄断形成,C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法西斯势力的扩张、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等,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与二战爆发没有关系,所以答案为D。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各个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求

28、学生能从本质上理解历史事件。22.1977年,美国总统卡特提出“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沿袭战后美国凯恩斯主义者刺激经济复苏方案,它规定给每个纳税者退税50美元,此外,包括用于公共工程和综合就业训练的联邦开支计划。其结果A. 恶化了失业现象B. 解决了经济滞胀问题C. 加剧了通货膨胀D. 放弃了经济自由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公共工程和综合就业一定程度缓和失业现象,但政府为此需耍发行大量货币,加剧通货膨胀,排除A,C符合题意;解决经济滞胀问题是里根总统时期,卡特时期正处于探索解决滞胀问题的过渡阶段,B不符合题意;美国并未放弃经济自由主义,D不符合题意。23.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各方只是使用临时

29、适用议定书和其他加入议定书,对于它在先天如此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世人几乎均有惊奇之感。关贸总协定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应是因为A. 基本消除了世界各国的贸易壁垒B. 拥有强制解决争端的法制化框架C. 基本解决世界贸易中的各类争端D. 倡导的贸易宗旨得到缔约方认可【答案】D【解析】【详解】关贸总协定建立在没有严密而完整的多边协定的基础上,能够取得成功,其原因在于缔约国对其自由贸易的宗旨的认可,故选D;说各国的贸易壁垒“基本消除”不符合实际,排除A;关贸总协定只是临时适用,没有强制解决争端的法制化框架,不可能基本解决世界贸易中的各类争端,排除BC。24.下面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部分活动简

30、表。据此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时间活动及成果1989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1991年韩国汉城第三届部长级会议确定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活动范围和方式1993年美国西雅图第五届部长级会议明确亚太经合组织的目标1995年日本大阪第七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行动议程A. 实现了亚太贸易自由化B. 受到了发达国家的控制C.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D. 维护了国际秩序的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是为了更好的协调亚太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C选项符合题意。实现了亚太贸易自

31、由化的说法过于绝对,A选项排除。亚太经合组织受到了发达国家的控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亚太经合组织属于多边性的论坛机构,不属于正式机构,不能维护国际秩序稳定,D选项排除。25.如图为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意在强调A. 全球化导致世界经济发展失衡B. 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C. 全球化影响下全球经济具有危险性D. 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答案】C【解析】【详解】以平衡的世界经济?为名的漫画中,用三棱锥、滚动的球体和一角向下的六面体建立起的高难度平衡来形容经济的全球化,寓意全球化中力量平衡的艰难和全球经济因此产生的危险,C项正确;漫画定格在

32、平衡状态下与全球化导致世界经济发展失衡不符,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严重,B项错误;材料质疑的是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肯定其促进各国经济联系的作用,D项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满分50分)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状况示意图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材料三 英国城

33、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到了1718世纪,形成了以乡村工商业为依托的中小城镇,这时期中小城镇大约已达到了700多个。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说明“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的理由。【答案】(1)特点:城市布局由相对固定到突破市坊界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夜市;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尤其是南方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2)特点:主要集

34、中在东部地区;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有关;受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剧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3)理由: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开展殖民扩张和对外贸易,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工业革命的推动。【解析】试题分析:(1)通过对比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可知,唐朝时市坊分离,市的设立有地点限制。宋朝时市坊界限被打破,时间和地点限制也被打破,出现了夜市。通过分析图三和图四可知,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南方城市数量超过北方。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2)根据材料二中“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香港、青岛等长

35、期被列强占据、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可知,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有: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有关;受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这些近代城市的兴起改变了以前的城市布局,中部城市逐步增加。近代某些新兴城市长期被列强占据,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但另一方面这些城市也是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地方,自然经济的瓦解较为迅速,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3)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它的含义是英国城市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

36、的。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开展殖民扩张和对外贸易,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工业革命的进行,蒸汽机的发明,使得工厂设立摆脱了地理条件的限制,大量工厂集中到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宋“市”的特点及城市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英迪恩和科尔英国经济的增长材料二18世纪中叶起,英国从私人圈地进入国会圈地时期1760年开始的乔治三世在位时期,国会颁布圈地法令达3 000个以上,从1760年到1815年共圈占农民土地600多万英亩。刘宗绪主编世界近

37、代史材料三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趋势表(18601900)位次时间12341860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1870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1890年【全,品中&高*考*网】美国英国德国法国1900年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没有什么在表达工业时代的恶果时比这幅照片(断掌工业罗伯特杜瓦斯诺摄于1956年)更令人震惊的了。早期的工业社会已变成疯狂的食人机器,浓烟蔽日的工厂和血淋淋的断指,是对19世纪兴起的所谓“人类的进步”最为直接的控拆。(上图)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18011901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2)根

38、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1900年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两次工业革命共同历史影响。【答案】(1)变化趋势:英国农业就业人数逐步下降并大大低于工业、服务业就业人数。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圈地运动的影响。(2)变化趋势: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由英国世界领先逐步变为美国世界领先。主要原因:英国世界领先是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世界领先是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3)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也带来环境破坏、工人权益受损等社会问题。【解析】试题分析:(1)前面一问根据材料的数据进行分析,英国农业就

39、业人数逐步下降并大大低于工业、服务业就业人数;后面一问根据工业革命的背景进行分析。(2)前面一问根据材料的数据明显可看出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逐渐居世界首位,后面一问根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进行分析。(3)注意一分为二的进行评价,既看到两次工业革命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材料四反映了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问题。考点:工业革命点评: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单元涉及的是主干知识“世界现代化(近代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问题是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一环,是新课程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其主要命题方式是依据新课程要求,选取适当图文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启迪考生思维。主要涉及材料

40、解读、信息处理、分析理解、评价应用等能力,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市场体系形成的影响等基本知识。28.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农业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的反抗行为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材料一要理解农民的反抗,必须从这样的论断出发,即现代化、资本主义入侵传统的农民社会对于农民社会来说意味着名副其实的灾难。霍布斯包姆材料二农民的革命行为对于社会进步而言往往没有多大成效。相反,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一一即弱势群体的日常武器: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等等,反而是最有意义和最有成效的。根据【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材料三(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

41、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材料四如图,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请回答: (1)请以近代中国为例说明材料一的观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在苏俄和苏联时期出现的原因?当时政府如何应对这种形式的“反抗”?(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70年代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国农民非暴力的日常反抗行为对制度创新有

42、何促进作用?(4)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四的数据支持哪种观点?说明理由。【答案】(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或开启现代化),导致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引发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2)苏俄表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应对:实施新经济政策。苏联表现: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应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3)指人民公社制度。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引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4)观点: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理由: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就已开始了

43、农业革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都是农业先进的国家。【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现代化、资本主义入侵传统的农民社会对于农民社会来说意味着名副其实的灾难”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发生的背景原因的角度说明材料一的观点。(2)本题依据材料二“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即弱势群体的日常武器: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等等,反而是最有意义和最有成效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农业集体化的角度指出“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在苏俄和苏联时期出现的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新经济政策、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等方面回答当时政府如何应对这种形式的“反抗”。(3)本题根据材料三“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人民公社制度的角度回答70年代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回答当时中国农民非暴力的日常反抗行为对制度创新有何促进作用。(4)本题据材料四“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可知,英国的农业种子的收益率较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圈地运动、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方面说明“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的观点及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