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1.03MB ,
资源ID:405962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0596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高三历史4月一轮检测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高三历史4月一轮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1、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高三历史4月一轮检测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1.1920年5月梁启超作“五四纪念日”感言一文,谈到他对“五四”的价值判断和思考:“吾以为今后若愿保持增长五四之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以政治运动为辅。”梁启超的认识客观上有助于A.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B. 提高国民的爱国觉悟C. 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D. 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梁启超认为五四运动的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以政治运动为辅”。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认识客观上有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即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故D正确;五四运动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提高国民的爱国觉悟属于

2、五四运动的政治价值,故B不符合材料信息;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不是五四运动的内涵,故C错误。2.1923年6月,周恩来率领“旅欧共青团”代表来到里昂,与国民党代表商谈合作事宜,之后召开国民党旅欧支部成立大会。由于中共旅欧党、团员的加入,国民党旅欧支部人数急增,国民党中央决定在巴黎成立通讯处,任命周恩来为通讯处筹备员。这一事件反映出A.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B. 国共两党共同反帝反封建C. 国民大革命潜伏失败危机D. 全民族抗战成为时代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事件说明远在欧洲大陆的国共两党已经实现了组织合作,共同反帝反封建,因此B选项正确;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3、,该事件与其早期组织无关,A选项错误;国民大革命开始于1924年,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D选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故选B。3.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曾作出决议称,国民党是一种民族解放之特别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现在不应该让出这个旗帜。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建立苏维埃的口号。上述材料表明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A. 坚持革命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B.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C. 团结北伐以维护国共合作大局D. 调整了中国革命的斗争策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曾作出决议称,民族解放之特别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现在不应该让出这个旗帜。1927年9

4、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建立苏维埃的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由反帝到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体现了中国革命的斗争策略变化,故D正确。1927年9月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裂,故A排除。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材料未涉及,故B排除。当时北伐已经结束,国共合作已经破裂,故C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特点4. 下图是中国共产党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标语,其内容反映了当时我党A. 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实践B. 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C. 面对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形势D. 将根据地政权建设作为最重要的任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

5、察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宣传标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卖国的国民党”,可以得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均存在,C符合题意;A开始于1927年,当时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非民族矛盾,B是发生在全民族抗战前,D主要是解决阶级矛盾,排除ABD。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主要矛盾5.据资料记载,美国大萧条发生后,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到民国二十五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3400.9万元,增长74.3%,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该时段无锡工商业的发达主要得益于A. 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B. 欧洲发

6、生第一次世界大战C. 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D. 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C项,依据时间信息“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可知此时国民政府正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故C项正确。A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A项错误。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故B项错误。D项,民国二十五年是1936年,这时全面抗战还没有爆发,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6.下面是1931-1943年东北地区的工矿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较表(单位:%)。据此可知,这时期东北地区A.

7、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B. 成为日本“以战养战”的基地C. 逐渐摆脱了对日本经济的依赖D. 经济结构得到了完善和优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表格数据来看,1931-1943年东北地区的工矿业产值有较大增长,这一变化是由于日本掠夺工矿资源维持侵华战争的需要,东北地区成为日本“以战养战”的基地,故答案为B项;东北地区是日战区,A项不能反映,排除;东北地区的经济被日本控制,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完善和优化”,排除D项。【点睛】以战养战是指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在占领区吞并中国民族企业,掠夺中国工矿资料,维护对中国的侵略战争。7.美国学者史华慈说

8、:“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延安)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了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A. 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C. 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D. 指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方向【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指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方向,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是在井冈山时期,排除;B选项集中体现在建国前夕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和建国初期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著作中,C选

9、项是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的内容,都不是在延安时期,排除。故选D。8.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经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批准,边区政府定名为边区行政委员会。随后,边区各行署、县、区、村相继成立了各种形式的政权组织。这反映了A. 中国工农红色政权的初步形成B. 国民政府加强乡村政权建设C. 中共把抗战与政权建设相结合D.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边区各行署、县、区、村相继成立了各种形式的政权组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边区政府在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为

10、适应抗日需要而产生,并且在边区各行署、县、区、村相继成立了各种形式的政权组织,说明中共把抗战与政权建设相结合,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边区政府是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而不是中国工农红色政权,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中共党加强对敌后政权的建设,而不是强调国民党对乡村政权的建设,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选项错误。9.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全国各收复区的日伪产业,国民政府派出大批军政官员前往接收,一时间各种接收机关林立,仅平、津、沪、杭四地就有此类部门175个。这一做法使A. 民族工业迅速恢复发展B. 官僚资本开始出现C

11、. 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D. 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衰落【答案】C【解析】国民政府派出大批军政官员前往接收日伪产业,由此官僚资本开始膨胀,这使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故C项正确;官僚资本的膨胀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官僚资本出现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故B项错误;D项错在“开始”。10.1948年,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时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口号,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这表明A. 解放战争决战时机成熟B. 中共组建联合政府的条件成熟C. 国民党的统治日益孤立D. 民主协商建国的雏形已

12、经初现【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口号,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可以得出,中共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受到各民主党派的支持和拥护,也体现了国民党在政治上逐渐陷于孤立的境地,故C正确;决战时机是否成熟取决于力量对比的变化,故A不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中共的主张,不能得出条件是否成熟,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协商建国的问题,故D不正确。11.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规定:没收地主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这说明当时的政策是A. 联合地主阶级B. 消灭私有制C. 搞合作化经营D

13、. 保护工商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1950-1952年实行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所以排除A;土地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制度的性质,依然是私有制,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才从私有变为公有,所以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搞合作化经营,排除C;由材料“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可知,当时保护工商业的发展,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土地改革12.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中指出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从资本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又从新民

14、主主义过渡到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的两次重大转变。第二次转变的实质是A. 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B. 国家政体的变化C.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 生产关系的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第二次转变是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即生产关系的变革,故D正确;第二次转变是从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排除A;第二次转变是从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BC不符合题意,排除。13.下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民主

15、政治形式进行探索的情况简表。对该表理解正确的是A. 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性质完全一致B. 民主革命时期不同民主政治制度的任务与作用高度一致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建国之前的民主政治形式吸收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代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萌芽,因此C选项正确;建设时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与之前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性质并非完全一致,A选项错误;民主革命时期不同民主政治制度的任务与作用均与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有关,并非高度一致,B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

16、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D选项错误。故选C。14.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大量城镇人口重新返回农村,净减少城市人口3788万,出现了建国以来第一次“逆城市化”。这一现象表明了A. 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B. 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 国民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D. 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左倾错误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960年冬天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大量城镇人口重新返回农村正是基

17、于此,所以C正确;A不符合史实;B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D不符合史实。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15.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交易的,或者超产由国家加价收购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反映了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B. 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C. 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国人共识D. 城市对农产品需求增加【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统购派购是指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对重要的、供不应求的农产品采取的强制性的收购。因此,我国政府对农产品统购派购的减少、农民自由进行市场交易

18、的增多,说明我国农产品的产量不断增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直到21世纪初,我国才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能说80年代时计划经济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C选项错误,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才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不能说20世纪80年代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共识;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6.对1982年-1995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分析正确的是( )A. 90年代以前移民剧增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 北上广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C. 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呈下

19、降趋势D. 全国移民国外人数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排除A项,北京没有建立经济特区,排除B项,在90年代以后福建移民国外人数呈增加趋势,排除C项,D项表述正确。17.下表为1949一2005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家数示意图(单位:个)其中与1980年建交国家数飙升相关的是,当时中国A. 大力倡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 奉行对外开放与不结盟C. 逐渐实现了中美和中苏关系正常化D. 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合作【答案】B【解析】【详解】80年代中国在改革

20、开放的形势下,调整了外交政策,政治上实行不结盟政策,经济上全面开放,推动外交活动的开展,故B项符合题意;中国建国后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倡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材料中1980年建交国家数飙升的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与材料中1980年时间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参与新型区域合作的主要表现,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8.下表为19982002年我国私营、国有和外资企业工业产值的比较表。这三种类型企业产值的变化说明我国A.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B. 国

21、营经济失去主导地位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形成D. 私营企业发展比较缓慢【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此时期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速,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因此A选项正确;国营经济并未丧失主导地位,B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尚未最终形成,C选项错误;D选项与材料中私营企业比重迅速上升的信息不符,排除。故选A。19.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战后和平“十四点计划”中,提出“公海航行自由”的原则,未得到其他列强的认同。1918年10月,威尔逊总统批准了一项扩军计划,目标是到1920年美国海军规模追平甚至超过英国海军。这反映了美国A. 维

22、护世界和平的理想B. 与英国同盟关系的破裂C. 称霸世界和控制国际事务的企图D. 总统行政权力的扩张【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提出“公海航行自由”原则和批准扩建海军计划的目的是打破英国的海上优势,使经济强大的美国得以称霸世界和控制国际事务,因此C选项正确;这些行为都是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并非维护世界和平,A选项错误;此时期美英并未建立同盟关系,B选项错误;威尔逊的行为并未超过其职权范围,不能体现行政权力的扩张,D选项错误。故选C。20.下表是俄罗斯尤里列瓦达咨询分析中心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民众A. 一直推崇十

23、月革命,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B. 对十月革命存在多元化看法,且正面评价呈上升趋势C. 对十月革命的反思,主要关注其经济影响D. 对十月革命的评价褒贬不一,负面评价占据主流【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看法迥异,评价多元,其中以前两种答案为代表的正面评价占据主流且呈上升趋势,因此B选项正确;俄罗斯民众对十月革命既有正面评价也有负面评价,且比重存在变化,并非一直推崇和长期一致,A选项错误;与经济影响有关的只是其中一项,并不占据绝对优势,C选项错误;以第二、三种答案为代表的负面评价比重较低,并不占据主流,D选项错误。故选B。21.当人们质疑罗斯福推出完全不利于经

24、济增长的所得税方案以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时,罗斯福说:“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罗斯福这一论断是基于新政A. 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B. 开启资本主义新模式C. 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D.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答案】D【解析】从“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可以看出罗斯福把经济大危机定性为政治问题,因此本题选项中应该侧重于选择政治方面的选项,故排除B、C选项。A选项和D选项相比,D选项更加符合罗斯福的观点定位,故本题选择D选项。22.下表是根据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绘制的苏俄部分经济建设指标在世界和欧洲的排名表,对表格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

25、.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B. 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C. 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D. 1913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保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C选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A选项错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是在1937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之际,B选项错误;在此时期苏联逐渐形成斯大林模式,不利

26、于经济可持续发展,D选项错误。故选C。23.1939年9月,“波兰战役”爆发,德国侵占波兰。次年,德国将这场侵略战拍成故事片火的洗礼,并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对方斗志;而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更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丘吉尔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罗斯福和斯大林,这说明A. 电影伴随着战争凸显宣传作用B. 这时东西方文化存在严重对立C. 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D. 立场差异影响电影的使用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当时英国之所以将这部电影送给苏联,是希望让苏联一起来抵抗德国法西斯,而德国把这部电影给挪威人看是为了打击其斗志,体现了立场差异影响到电影的使用意图,故选D;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更名为苦难

27、的一幕在国内放映,并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罗斯福和斯大林,目的是激发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决心,并非凸显电影的宣传作用,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对立,排除B;历史影片不能客观还原历史真相,排除C。24.1945年11月4日,美国总统顾问艾奇逊在讲话中含沙射影攻击苏联,被人们嘘下了台。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后,美国纽约市区百老汇大街贴满了反对丘吉尔的标语,群众还举行了抗议示威。这说明A. 英美对苏政策摇摆不定B. 英美的遏制政策最终失败C. 各国民众反战情绪高涨D. 敌视苏联政策没有得到普遍支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艾奇逊和丘吉尔的言论并未得到广大

28、美国民众的认可,说明敌视苏联政策没有得到普遍支持,因此D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英美对苏政策的摇摆,A选项错误;英美遏制苏联的政策最终取得了成功,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各国民众的态度,这也不是反战情绪,而是反对敌视苏联,C选项错误。故选D。25.自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至今,世界银行的行长均是美国人,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除现任总裁约翰利普斯基是美国人外,其余都是由欧洲人担任总裁。此现象反映出A. 美元在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B. 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C. 战后金融体系是欧美斗争和妥协的产物D. 国际经济组织的功能合一并日趋同质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

29、二战后成立的两大世界金融机构分别由美国人和欧洲人长期把持,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染指,体现了欧美的斗争和妥协,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影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二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但材料并未体现,B选项错误;两大组织职能不同,并未趋向同质化,D选项错误。故选C。26.根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判断1971年美国、日本、西欧国家的百分比应该是A. 30.4% 2.1% 23.5%B. 30.4% 4.8% 27.3%C. 12.5% 2.1% 27.3%D. 12.5% 4.8% 28.1%【答案】D【解析】【详解】二战后,美国成

30、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拥有最多的黄金外汇储备;二战后,日本、西欧各国普遍衰落,但随着欧洲一体化、日本的复兴,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相对衰落,黄金外汇储备逐渐下降,日本、西欧逐渐增加。所以答案选D。其他三个选项数字不对应,故排除A、B和C项。2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认为:“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2011年为42%,2013年为31%。这说明A. 认识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评判B. 全球史观能客观公正评价历史C.

31、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D. 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评判【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所述来看,两段材料都涉及对戈尔巴乔夫的评判,但两段材料关联的史实却不同,全球通史是与美国罗斯福新政比较,俄罗斯民众与后来的苏联解体联系。这是因为全球通史是从历史事件的角度比较分析,而俄罗斯民众是从自身经历看待。两者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戈尔巴乔夫改革所做的评价,A选项符合题意。全球史观不一定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而且材料未体现全球史观,B选项错误。史学家的著作不一定更接近历史真实,C选项错误。20112013年之间俄罗斯社会并未出现阶级成分的变化,D选项错误。28.“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个

32、侧重经济领域,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导致其“主次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欧元地位确立B. 民族意识增强C. 第三次科技革命D. 两极格局瓦解【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文字“过去的50年”是指“二战”后至苏联解体的50年,侧重经济领域的联盟应该是欧洲的一体化组织,侧重政治军事领域的联盟是北约组织,在美苏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北约居于主导地位,苏联解体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追求经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从而使两大联盟的主次关系发生变化,D项正确;ABC三项均排除。故选D。29.有学者认为,1919年

33、英、美、法控制着整个世界;而100年之后,任何政治集团将不仅是由3个西方人组成,而是由世界7个或8个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的领导人所组成。这一观点成立的主要依据是A. 殖民体系瓦解,新兴力量崛起B. 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对抗C. 国家实力消长,力量对比变化D. 区域集团发展,局部冲突加剧【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一战后是英法美主导世界格局,“世界7个或8个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的领导人所组成”说明当今世界格局特点是多极化趋势增强,世界格局的变化说明国家实力消长,力量对比变化,C正确;殖民体系瓦解是20世纪末期,A错误;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对抗是二战后初期世界格局特点,B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世界格局

34、多极化力量加强,不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故D项错误。30.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新的社会流动,内容大致包括含义相左的“向上”和“向下”两个方面内容,从职业分层角度看,社会流动出现明显的向上流动的趋向。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明显加速B. 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经济连为一体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弊端显现D. 新科技革命助推社会结构的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由于科技进步,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即生产结构、生产过程、生产规模和生产组织方式都发生变化,特别是生产自动化的采用和发展,助推社会结构的调整,大大扩展了许多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高级”职业的需求,社会流动出

35、现明显的向上流动的趋向,故D正确;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职业分层的向上流动的趋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C。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1.19191922年,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进行了广泛的论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因为深觉得高谈主义的危险,所以我现在奉劝现在新舆论界的同志道:“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胡适)“我们不承认资本家的强权,我们不承认政治家的强权,我们一样不承认劳动者的强权。”(黄凌霜)材料二 “必须有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李大钊)“我们的最终目的,也是没有国家,不过我们在

36、阶级没有消灭之前,却极力主张要国家,而且是主张要强有力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陈独秀)(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的相同目的。(2)说明材料二反映的主张有何意义。【答案】(1)态度:胡适主张改良主义;黄凌霜主张无政府主义。相同目的:都反对马克思主义。(2)意义:肯定了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事实;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析】【详解】(1)态度:胡适:依据材料一中“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信息可知,胡适主张实用主义和改良主义。黄凌霜:依据材料一中“我们不承认资本家强权,我们不承认政治家的强权,我们

37、一样不承认劳动者的强权”信息可知,黄凌霜不承认强权,主张个人绝对自由的无政府主义。相同目的:结合所学可知,两者共同的目的是反对马克思主义。(2)依据材料二中“而且是主张要强有力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信息结合所学从肯定了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事实、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等方面说明其意义。32.图l、图2、图3分别是德国不同时期领土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指出图1中德国领土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2)比较图2和图3,说明德国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别说明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答案】(1)原因:一战后德国战败,与战胜的协约国

38、签订凡尔赛和约,其部分领土分别被法国、比利时、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占领。影响:一方面削弱了德国的实力,另一方面短时间内维护了欧洲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但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德国的不满和复仇情绪,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2)变化:由图2中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并逐步走向分裂,到图3德国重新实现统一。影响:图2德国被分区占领走向分裂,是美苏冷战的必然结果和重要表现,同时又推动了冷战政策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图3德国重新实现统一,是两极格局崩溃的重要表现之一,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解析】【详解】(1)原因:依据图1中信息结合一战的影响相关所学从凡尔赛条约

39、的内容相关方面进行说明。影响:结合一战的影响相关所学从削弱了德国的实力、短时间内维护了欧洲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新的冲突埋下了种子等方面说明其影响。(2)变化:依据图2、图3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在此时期德国由图2中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并逐步走向分裂,到图3重新实现统一。影响:图2:结合所学从美苏冷战的必然结果和重要表现、推动了冷战政策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说明图2德国疆域变化的影响。图3:结合所学从两极格局崩溃的重要表现之一、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等方面说明图3德国疆域变化的影响。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在马可波罗的中国行之后,一个极

40、为正面的中国形象在欧洲流传长达五个多世纪。这一趋势在1718世纪通过天主教传道使团得以强化。不同于由世袭贵族及教士把持的欧洲,这个国家不论出身而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现实给天主教传教士们留下深刻印象。中国皇帝对他们而言就像一个开明君主哲人王,并通过文官系统来保障一个和谐、文明且不穷兵黩武的天下。以至于伏尔泰与莱布尼茨等欧洲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将中国作为正面的外来形象用来批判由教士与世袭贵族把持的欧洲教廷。18世纪末,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开始急剧恶化。对比共和体制诞生的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工业革命,中国不仅被认为是无可救药地落后,而且毫无发展能力。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后,中国形象重新

41、走向正面。鉴于欧洲文明的集体自杀,他们从中国引入充满神秘色彩的“道”,以拯救受自身文明进程所羁绊的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深受朝鲜战争及东西冷战的影响,中国形象再次开始走下坡路。可进一步断言,人们眼中的中国形象实际上很少是为了说明中国,而是用来满足有关自身民族的存亡、恐惧以及自身政治需要。这正印证了犹太人的一句名言: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貌,只看到我们“自己”。摘编自(德国)卜松山发现中国:传统与现代(1)依据材料,概括1718世纪以来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化,并分别指出每阶段变化的原因。(2)结合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化,你如何理解“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貌,只看到我们自己”这句话。【答案

42、】(1)变化:17到18世纪正面肯定和神化中国;18世纪末到一战否定中国;一战后重新正面评价和学习中国;二战后敌视中国。原因:1718世纪,西方处在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把中国描述成理想社会,为社会变革造势,中国古代文明成果影响。18世纪末到一战,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通过工业革命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同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封建统治之下且遭受列强侵略,造成社会长期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一战对欧洲破坏严重,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进一步暴露,西方国家希望借助中国的文化来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二战后,受冷战政策的影响,出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政治上遏制中国的需要。(2)理解:西方人站在

43、自己利益的角度对中国形象进行评判。近代以来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化和西方对中国态度的变化,是西方各国从自身的实际利益和政治需要的角度出发看待中国,是西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外在表现,实质是为其国家利益、政治需要、对外侵略扩张和开拓市场服务的,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宣传中国,也不是以维护中国的利益和需求为出发点的,是为本国的利益服务的,反映了近代西方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性质。【解析】【详解】(1)变化:依据材料中“一个极为正面的中国形象在欧洲流传长达五个多世纪。这一趋势在1718世纪通过天主教传道使团得以强化”、“18世纪末,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开始急剧恶化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后,中国形象重新走向正面”

44、、“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形象再次开始走下坡路”信息可概括得出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化。原因:17-18世纪:依据材料中“以至于伏尔泰与莱布尼茨等欧洲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将中国作为正面的外来形象用来批判由教士与世袭贵族把持的欧洲教廷”信息可从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需要、中国古代文明成果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得出17到18世纪西方正面肯定和神化中国的原因。18世纪末到一战:依据材料中“对比共和体制诞生的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工业革命,中国不仅被认为是无可救药地落后,而且毫无发展能力”信息可从欧洲走上资本主义和现代化道路、中国长期落后等方面18世纪末到一战西方否定中国的原因。一战后:依据材料中“鉴

45、于欧洲文明集体自杀,他们从中国引入充满神秘色彩的道,以拯救受自身文明进程所羁绊的欧洲”信息可从一战使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进一步暴露、西方国家借助中国文化的需求等方面说明一战后西方重新正面评价和学习中国的原因。二战后:依据材料中“由于深受朝鲜战争及东西冷战的影响,中国形象再次开始走下坡路”信息可从意识形态的影响、遏制中国的需要等方面说明二战后西方敌视中国的原因。(2)理解:依据材料中“人们眼中的中国形象实际上很少是为了说明中国,而是用来满足有关自身民族的存亡、恐惧以及自身政治需要”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方人站在自己利益的角度对中国形象进行评判。然后结合所学从西方各国看待中国的角度、反映的实质和目的等方

46、面进行理解。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对比表l和表2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进出口贸易呈现出的趋势进行简要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中国近代进出口贸易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具有半殖民地经济的特征。近代以来,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国门进一步被打开,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中国日益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推动了中国以原材料为主的对外贸易的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中国近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对外商品的出口能力,扩大了对外出口贸易。中国近代进出口贸易变化受到世界市场和列强需求的影响,也引发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对比两组数据然后结合所学对中国近代进出口贸易呈现出的趋势进行简要评述。依据数据信息可知,此时期中国进出口贸易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等初级产品出口占较大比重,具有半殖民地经济的特征。然后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日益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西方先进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引发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等方面进行简要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