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理线索让脉络更清晰明特征让认知更深刻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完备,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进一步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中国经济重心在南宋时转移到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是
2、诗歌的繁盛时期。宋元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理学有了较大发展;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文学艺术绚丽多姿宋元时期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文化繁荣,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考点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第1步 悟真题考情研析命题点一:考查西晋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1(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
3、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选D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材料并没有反映养子与亲子的权利,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血缘亲情关系淡化,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家庭内部,而不是宗族内部,C项错误。故选D。命题点二: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2(2011全国高考新课标卷)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解析:选D长江流域经
4、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而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宋朝,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项排除。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C项不符合史实。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故答案为D。考什么近年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征的考查上,突出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怎么考命题多创设新情境,要求学生运用辨析比较的方法,对材料信息加以解读和阐释,从阶段特征的高度上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作用。怎么办同学们在复习时要关注魏晋南北朝
5、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并深化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第2步 研知识重难突破一、政治制度1三省体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2九品中正制(1)含义: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2)途径: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3)衰落:隋朝时,隋文帝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废除九品中正制。二、社会经济1农业:均田制;耕耙耱技术;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使中国钢铁冶炼
6、技术和产量领先世界;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3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破坏。三、文化成就1思想:佛教、道教广泛传播,直接冲击儒学正统地位。2科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存在南北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7、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无不打上佛教的烙印。(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5)思想文化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第3步 提能力题组演练题组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1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8、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材料反映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到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说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官吏的选拔上强调出身、门第,因此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材料没体现。2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划分依据是()A西汉实行了郡国并行制B隋唐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选官基础C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权力分配标准D明清专制制度的强化解析:选C魏晋南北朝是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作为划分社会形态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属于“世袭
9、社会”,这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属同一类型,因此C项正确;A、B、D三项所表述的意思与题目要求不符,排除。解答选官制度类习题应掌握的古语解读(1)“大人世及以为礼”: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禅让制被破坏后,出现了世袭制,此制度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 (2)“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察举制实行初期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后来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起来,官宦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 (3)“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魏晋之际,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故评定品级时,偏
10、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出现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题组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3中国古代农民早期采用的是耕耱结合的方法,即在翻耕后用“耱”来耱平地面和耱碎土块,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后来,则在耕耱之间又加上了“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体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旱地耕作技术体系”形成于()A春秋时期B西汉时期C魏晋时期 D明清时期解析:选C春秋战国以后,先是中国北方旱地农业出现了耕耱相结合的耕作体系,到了魏晋时期,随着耙的出现,标志着以耕耙耱锄为核心的北方旱地抗旱保墒耕作技术体系的最终形成,C项符合题意。4(2015洛阳统考)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公元452年),
11、陕城镇将崔宽看到弘农(今河南灵宝附近)这个地方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好几倍,于是他利用职权走私,发了大财。这说明当时()A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B官商勾结营私之风盛行C北方经济水平高于南方D南北地区经济往来仍在继续解析:选D孝文帝即位于471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452年”,故A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官商勾结,故排除B项;题目中未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故排除C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崔宽看到弘农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利用职权走私”分析可知D项正确。题组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5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重用中原的儒士王猛等人,大兴儒学;北魏孝文帝时期,儒学兴盛,
12、更是“比隆周汉”。这说明()A动荡时期统治者更依赖儒学巩固统治B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C该时期实现三教合一,儒学发展兴盛D少数民族封建化完成解析:选B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多重用儒士,发展儒学,客观上说明儒学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故选B项。6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表明当时()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 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解析:选A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一直居于正统地位。根据题干信息“非汤武而薄周孔”可知,官方意识形
13、态受到挑战,这说明思想上不再是儒学一统天下,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故答案选A。儒学从未失去正统地位,故B项错误;当时只是一些人崇尚“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并不能说明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故C项错误;佛、道、儒三教合一应在隋朝以后,故D项错误。考点2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第1步 悟真题考情研析命题点一:考查唐朝时期政治对思想领域的影响1(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
14、:选C由材料可知,唐高祖认为自己是老子的后裔,故把老子置于孔子之上,武则天却把佛教置于道教之上,而唐武宗则大规模“灭佛”。由此来看,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相对比较稳固,没有太大的起落,故C项最符合题意。A项说法过于绝对,皇帝个人的行为很难决定宗教的兴亡;B项说法错误,武则天时期佛教的地位就超越了道教;D项不符合史实,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命题点二: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2(2011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
15、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
16、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解析:本题考查秦至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变化可从材料中概括,如“官有能而禄有功”“个人品行”“唯才是举”“品德与任职态度”等,原因可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答案: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
17、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考什么近年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唐朝的统治思想和选官制度等方面,多联系以往朝代的内容,综合考查唐代政治、思想领域的变化。怎么考命题多以文字材料创设新情境,要求考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史实间的比较,对历史问题论证和探讨,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怎么办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全面认识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并理解隋唐时期在制度创新方面的突出贡献。第2步 研知识重难突破一、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1)分工中书省决策,负责草
18、拟和颁发皇帝政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3)特点相权三分: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4)评价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科举制度(1)背景:隋唐统一
19、以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2)创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3)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4)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5)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3藩镇割据唐玄宗后期,设军事边镇,长官称为节度使,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项目史实阐释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否定特
20、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内核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推动文化发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巩固国家统一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推动世界文明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极影响重才轻品选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才学标准,忽视品德,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至今
21、仍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培养封建奴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抑制了科技进步和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二、社会经济1农业(1)农耕工具: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犁耕技术已相当完善;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2)土地制度: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国家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2. 手工业丝织技术高,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城市和商业的发展(1)城市的发展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位于大运河枢纽的扬州,唐后期成为最繁华的商业都市。海上丝绸之路使广州成为重要的港口城市。(2)商业的发展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城市中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
22、交易。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三、文化成就1思想佛、道盛行,三教合一。2科技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3文学(1)诗歌: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期,诗体完备,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2)出现唐传奇。4艺术(1)绘画:进入繁盛阶段,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唐代阎立本、吴道子善画人物。(2)书法: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等。隋唐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1)特点: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光照四邻。(2)形成原因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隋唐尤其是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
23、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和亚洲、欧洲乃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隋唐两代继承和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第3步 提能力题组演练题组一隋朝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1有史家认为,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官僚的选拔和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两大问题。围绕这两个问题,在制度方面有重大突破的朝代是()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解析:选A隋朝在官僚选拔方面开创了科举制,在权力制衡方面开创了三省六部制,故A项正确;唐朝完善了科
24、举制和三省六部制,没有制度创新,故B项排除;宋朝沿袭科举制,在权力制衡方面开创了二府三司制,故C项排除;元朝是少数民族蒙古建立的朝代,不实行科举制,权力制衡方面也没有新的举措,故D项排除。题组二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2(2015益阳调研)唐朝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朝设立政事堂的主要功能是()A防止三省专权,加强皇权B防止三省扯皮推诿,提高工作效率C政务公开,相互监督D发挥集体智慧,做出集体决策解析:选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并且“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提高了行政效率,故B项符合题意。3据通典载:“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
25、艺,永隆中始以文章取士。及永淳之后,太后君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以成风。”这一措施的主要影响是()A打击了传统门阀贵族B提高了儒学独尊地位C选拔了经世致用人才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解析:选A从材料“永隆中始以文章取士”可分析出是科举制,科举取士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员的垄断,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C项与史实不符;D项不是主要影响。4(2015赣州期末)下图为翻车与筒车示意图。唐代筒车发明和推广后,翻车却仍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最主要的原因是()A封建政府对农业生产技术并不重视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较迟缓C我国南方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D
26、翻车不仅可以灌溉,而且也能排涝解析:选D曹魏时期改制的翻车不仅可以灌溉,同时可以排涝,极大的缓解了南方因降水而造成的洪涝问题,而筒车不具备这种功能,故翻车在南方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翻车的排涝功能,D项正确。我国古代一直重视农业灌溉,A项排除;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在唐朝发展迅速,B项排除;使用翻车与劳动力资源的关系不大,排除C项。5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解析:选B宋代才出现突火枪,故 A 项错误;“发机飞火”反
27、映了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B 项正确;材料与地理大发现和欧洲无关,C、D 两项错误。 情境类选择题的解题技巧(1)抓住时间界限。无论该题的选项如何变化莫测,都要紧紧抓住时间界限。在这个时间范围内的可能正确,不在时间范围内的肯定是错的。(2)抓住区域界线。无论选项多么具有迷惑性,都要考虑选项表述是否符合这一区域的实际和题目要求。(3)抓住关键词句。捕捉重要信息,围绕新情境材料的主旨转换问题思维视角,化繁为简。(4)回归教材。选定符合材料细节限制的史实确定答案。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
28、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
29、,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乡举里选”是基层举荐人才制度,即察举制;第二小问据材料信息“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30、”分析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的变化是由注重才能到注重门第;弊端依据材料二从社会风气、人才的扼杀、用人权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易造成腐败等角度回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制度:察举制。作用:崇贤使民俗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
31、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考点3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第1步 悟真题考情研析命题点一: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1(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
32、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项说法错误。2(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项符合题意。A、
33、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3(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选A据材料中的“私为券”“不能偿所负”可知,交子并非是直接用于商品交换的货币,而是一种可以兑换成货币的凭证,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交子引发了民间的商业纠纷,B项错误;交子的产生和使用与富商的社会地位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
34、现,错误。4(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选D本题考查宋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意在考查对材料进行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错误;宋代流民问题严重,大多是由自然灾害造成的,与“不抑兼并”的政策没有必然的联系,B项错误;宋朝“不抑兼并”的政策造成土地兼并更加严重,C项错误;“不抑兼并”的政策促使地主官僚大量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从而造成自耕小农的衰退,故D项符合题意。命题点二:
35、考查宋明理学的思想主张和影响5(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解析:选D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即认为人的本质都是善良的,但同时也有恶的一面,故要求人们应泯灭自身的欲望,追求至善至美这一人生的最高目标。故选D项。6(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选C本题考查宋代儒学的特征,意在
36、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编著了四书章句集注,并成为理学的经典。故C项正确。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A项排除;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在汉代大一统时期就已出现,故B项排除;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而且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生活在明代,故D项排除。命题点三:考查宋元文化的特点7(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
37、,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一小问要结合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思想主张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及所学知识,从重视孔孟理论和重视思辨、强调个人修养等角度回答。答案: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
38、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8(2012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解析:选D题干中的故事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这是因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无法从题干中反映,排除。考什么近年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经济、思想方面的考查力度较大,主要集中在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程朱理学的内容以及宋元文化的发展特点等方面,更多考查宋代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特点
39、以及程朱理学的主张。怎么考命题多以民间传说、文献史料、历史现象等作为命题的载体,通过新情境的创设,考查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和辨析比较的能力。怎么办同学们在复习时重点关注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经济发展状况、思想文化成果,理解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程朱理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深远影响。第2步 研知识重难突破一、政治制度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1)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2元朝的政治制度(1)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内容:河北、
40、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辖;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作用: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社会经济1农业: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作物熟制,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2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产生了五大瓷窑,出现青花瓷器。3商业: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影
41、响(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
42、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开发过度,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思想文化1思想: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程朱理学:以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为代表,主张“理”是万物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格物致知”。(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即理也”,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3)理学在宋元是官方哲学。2科技(1)宋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广泛运用于军事上;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三大发明完成并西传。(2)元
43、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3艺术(1)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2)绘画: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风俗画描写市井生活,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3)戏曲: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戏曲形式,被称为南戏;到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4文学宋代文学以词为代表;元代以散曲和杂剧为代表;宋元时期出现话本。宋元时期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1)政治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形成与繁荣。国家的分裂和
44、统一。宋朝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的创作风格。(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词、小说、元曲等文学形式得到发展。(3)科技: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第3步 提能力题组演练题组一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宋代政治以“事任”为中心,由“依事系任”为原则使其多机构和官职分担政务。该原则对宰相带来的重大影响是()A徒有虚名 B职权明确 C禁足军政 D权力分割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相关内容。材料中显示宋代按照具体内容任事,而且有其他机构官职分担政务,所以对宰相来说,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答案选D。
45、2(2015沈阳模拟)南宋词人毛幵蘋在水调歌头一词中写道:“春意满南国,花动雪明楼。千坊万井,此时灯火隘追游共嬉不禁夜,光彩遍飞浮。”这首词反映了南宋()城市经济繁荣市民生活场景坊市制度犹存 经营时间自由A B C D解析:选C“千坊万井,此时灯火隘追游”反映出夜晚城市灯火通明,市民游玩的场景,体现了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生活场景,故正确,错误;“共嬉不禁夜”反映出市的经营打破了时间限制,故正确。C项符合题意。3宋代出现了中国绘画中最好的山水画。画家从细小的一只鸟、一朵花开始,最后扩大成为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与宋代这一绘画风格密切相关的是()A理学思想兴盛 B商品经济发展C市民阶层兴起 D政
46、治上重文轻武解析:选A材料中“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与理学思想中的“格物致知”密切相关,故选A。商品经济发展促使风俗画产生,排除B项;市民阶层兴起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排除C项;政治上重文轻武与题干意思不符,排除D项。4(2015昆明模拟)从汉朝到唐代,儒学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变成了比较注重文献、 历史, 宋代的理学就致力于把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内在传统接续起来。宋代理学接续“儒学内在传统” 的是()A理生万物 B格物致知 C心即理也 D强调人格、修养解析:选D朱熹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这不属于对原有传统的接续,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服务于求
47、理的方法与手段,是新观点,也是不符合“内在传统”的,故B项错误。“心即理也”是陆九渊的观点,其本身并没有直接关联到人格、价值、修养的强调,故C项错误。“强调人格、修养”是符合先秦儒学的传统,宋代理学的这种做法是“接续”,故D项正确。用历史特征法解答选择题(1)特征法是指运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等方面所体现出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作为判断选项正误的依据的方法。任何一个历史事物的发展都有其阶段性特征,分析任何一个历史问题都要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如第1题,如果把该题与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特征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则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2)
48、特征法主要适用于题目中有明确特征要求或虽无明确表述但隐藏有特征要求的试题、相似历史现象产生不同结果的试题、历史现象的发生超出一般常识等类型试题。题组二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5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A皇帝的秘书机构B中央的派出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朝廷的朝贡藩属解析:选B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中书省是中央机构,所以“行动的中书省”指的是派到地方上的中央机构,故B项正确。行省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地方的自治机构,故C项错误。行省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方机构,不是藩属国,
49、故D项错误。6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隋朝大运河图元朝大运河图A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解析:选D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建设与政治的关系。依据图片可知,大运河在隋朝时经过洛阳,而元朝时运河路线东移,反映了政治中心的东移,故答案为D。根据隋朝、元朝两个时期大运河的走向可知,A、B两项显然错误;农耕文明天生具有封闭性,C项表述不合史实。7(2015长沙统考)元朝马致远的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取材昭君出塞故事,其笔下的汉室奸佞当权、外族凭陵,官员都是一批“干领了皇家俸”却不能“
50、安社稷、定戈矛”的废物;汉元帝本来宠爱昭君,却因异族索要而只能恨恨地唱:“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这充分反映出()A元朝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B理学空谈误国的惨痛教训C士人无缘政治只好戏说历史D汉族文人的家国衰败之痛解析:选D元朝统治者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A项错误;汉朝时期还没有产生理学,故B项错误。戏说历史说法欠妥,这是借古讽今,表达文人的思想,故C项错误。从材料“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这一唱词中能体会到文人的家国衰败之痛,故D项正确。巧用转换法解答历史选择题高考特别注重命题的能力立意,特别是通过新材料、新情景,设置思维抽象的、具有极强干扰
51、性的备选项,以加强对学生迁移知识、分析比较能力的考查,这样的题目往往具有求答项思维方向不明确、备选项混淆性较强的特点。对于这类题目,我们可以借助转换法解答,也就是转换思维角度,以历史主干知识为依托,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特殊的(个性的)变成一般的(共性的),一般的(共性的)变为特殊的(个性的)。这种方法往往是在对材料和问题进行再处理的基础上,从知识和思维的角度进行转换。恰当合理的转换常常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如第6题,通过对比两幅地图,发现元朝大运河不再经过洛阳,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该题转换为“元朝大运河不再经过洛阳的原因”,然后我们再对各选项进行逐一分析,答案便一目了然。8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52、都发展到一个很高的程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图一:瓦子说书图图二:突火枪图三:罗盘针 图四:毕升与活字印刷术材料三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
53、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1)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一中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的文化现象。(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解析:第(1)问,工业化方面主要列举宋代手工业方面的成就;商业化方面主要列举宋代商业较之于前朝的进步性成就;货币化方面主要列举世界最早纸币交子;城市化方面主要列举出现的著名城市。第(2)问,宋代文化现象要根据材料归纳,从图片来看,图一“瓦子说书”指的宋代开始出现瓦舍、话本,适应了市民生活的需要,图二、三、四则体现了宋代科技的发展,主要归纳为市民文化和科技发展。第(3)问,宋明理学的特点根据材料进行归纳,结合所学,理学对于培育民族精神、稳定社会秩序有着较大作用。答案:(1)工业化:制瓷业发展;纺织工业发展。商业化: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货币化:北宋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城市化:出现了汴京等大都市。(2)文化现象:城市中出现了娱乐场所,市民文化兴起;科学技术高度发展。(3)特点:哲学化(思辨性);伦理道德为核心;佛道化。积极影响: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