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纲这样要求高考这样考查1.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2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3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1.客观题(1)以新型化学电源为载体,考查电极反应式的正误判断,电子、离子等的移动方向等。(2)原电池、电解池融合在一起综合考查其工作原理。(3)原电池在金属腐蚀与防护方面的应用。2主观题(1)考查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的书写。(2)原电池、电解池原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电解过程中电子转移、两极产物、pH等的相关计算。1(2015天津高考)锌铜原电池装置如下图所示,其中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和
2、水分子通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 A铜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B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甲池的c(SO)减小C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乙池溶液的总质量增加D阴阳离子分别通过交换膜向负极和正极移动,保持溶液中电荷平衡解析:A项,Cu作正极,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错误;B项,电池工作过程中,SO不参加电极反应,故甲池的c(SO)基本不变,错误;C项,电池工作时,甲池反应为Zn2e=Zn2,乙池反应为:Cu22e=Cu,甲池中Zn2会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乙池,以维持溶液中电荷平衡,由电极反应式可知,乙池中每有64 g Cu析出,则进入乙池的Zn2为65 g,溶液总质量略有增加,正确;D项,由题干信息可知,阴离
3、子不能通过阳离子交换膜。2(2015新课标卷)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A) A正极反应中有CO2生成B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C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D电池总反应为C6H12O66O2=6CO26H2O解析:图示所给出的是原电池装置。A.有氧气反应的一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因为有质子通过,故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C6H12O6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6H12O624e6H2O=6CO224H,负极上有CO2产生,故A不正确。B.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作用
4、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所以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故B正确。C.质子是阳离子,阳离子由负极区移向正极区,故C正确。D.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6O224e24H=12H2O,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6H12O624e6H2O=6CO224H,两式相加得电池总反应为C6H12O66O2=6CO26H2O,故D正确。3.(2015江苏高考)一种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反应CH4H2O3H2CO,每消耗1 mol CH4转移12 mol电子B电极A上H2参与的电极反应为H22OH2e=2H2OC电池工作时,CO向电极B移动D电极B上发生的电极反
5、应为O22CO24e=2CO解析:A.1 mol CH4CO,化合价由4价2,上升6价,1 mol CH4参加反应共转移6 mol电子,故错误;B.环境不是碱性,否则不会产生CO2,其电极反应式:COH22CO4e=3CO2H2O,故B错误;C.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电极A是负极,电极B是正极,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故C错误;D.根据电池原理,O2、CO2共同参加反应,其电极反应式:O22CO24e=2CO,故D正确。4(2015浙江高考)在固态金属氧化物电解池中,高温共电解H2O和CO2混合气体制备H2和CO是一种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基本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X是电源的负极B阴极
6、的电极反应式是H2O2e=H2O2、CO22e=COO2C总反应可表示为H2OCO2H2COO2D阴、阳两极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解析:A项,根据图示,X极产物为H2和CO,是H2O与CO2的还原产物,可判断在X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由此判断X为电源的负极,A项正确;B项,根据题意,电解质为固体金属氧化物,可以传导O2,故在阴极上发生的反应为H2O2e=H2O2,CO22e=COO2,B项正确;C项,根据电极产物及B项发生的电极反应可知,该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为H2OCO2H2COO2,C项正确;D项,根据C项的电解总反应方程式,阴阳两极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D项错误。5(2015
7、四川高考)用右图所示装置除去含CN、Cl废水中的CN时,控制溶液pH为910,阳极产生的ClO和CN氧化为两种无污染的气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用石墨作阳极,铁作阴极B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l2OH2e=ClOH2OC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2e=H22OHD除去CN的反应:2CN5ClO2H=N22CO25ClH2O解析:若铁作阳极,则铁失电子生成Fe2,则CN无法除去,故铁只能作阴极,A项正确;阳极Cl放电生成ClO,该溶液又呈碱性,故B项正确;阴极上水得电子生成H2和OH,C项正确;因溶液在碱性条件下,除去CN的反应:2CN5ClOH2O=N22CO25Cl2OH,D项错误。6(2
8、015上海高考)研究电化学腐蚀及防护的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D)Ad为石墨,铁片腐蚀加快Bd为石墨,石墨上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Cd为锌块,铁片不易被腐蚀Dd为锌块,铁片上电极反应为2H2eH2解析:由于活动性:Fe石墨,所以铁、石墨及海水构成原电池,Fe为负极,失去电子被氧化变为Fe2进入溶液,溶解在海水中的氧气在正极石墨上得到电子被还原,比没有形成原电池时的速率快,正确。B.d为石墨,由于是中性电解质,所以发生的是吸氧腐蚀,石墨上氧气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正确。C.若d为锌块,则由于金属活动性:ZnFe,Zn为原电池的负极,
9、Fe为正极,首先被腐蚀的是Zn,铁得到保护,铁片不易被腐蚀,正确。D.d为锌块,由于电解质为中性环境,发生的是吸氧腐蚀,在铁片上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错误。7(2015福建高考)某模拟“人工树叶”电化学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该装置能将H2O和CO2转化为O2和燃料(C3H8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电能B该装置工作时,H从b极区向a极区迁移C每生成1 mol O2,有44 g CO2被还原Da电极的反应为:3CO218H18e=C3H8O5H2O解析:A.该装置将电能和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错误;B.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原则,该装置工作
10、时,H从阳极b极区向阴极a极区迁移,正确;C.该反应的总方程式是:6CO28H2O=2C3H8O9O2。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每生成1 mol O2,有2/3 mol CO2被还原,其质量是88/3 g,错误;D.a电极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的反应式为3CO218H18e=C3H8O5H2O,错误。8(2014海南高考)以石墨为电极,电解KI溶液(其中含有少量酚酞和淀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阴极附近溶液呈红色 B阴极逸出气体C阳极附近溶液呈蓝色 D溶液的pH变小解析:惰性电极电解碘化钾溶液,阴极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同时生成氢氧化钾,因此溶液变红(碱使酚酞变红),A、B说法正确;阳极产
11、生碘单质,碘使淀粉变蓝,C说法正确;阴极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同时生成氢氧化钾,碱性增强,D说法错误。9(2015山东高考)利用LiOH和钴氧化物可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OH可由电解法制备,钴氧化物可通过处理钴渣获得。利用如右图装置电解制备LiOH,两电极区电解液分别为LiOH和LiCl溶液。B极区电解液为_溶液(填化学式),阳极电极反应式为_,电解过程中Li向_电极迁移(填“A”或“B”)。 解析:根据电解装置图,两电极区电解液分别为:LiOH和LiCl溶液,B极区产生H2,电极反应式为:2H2e=H2,剩余OH与Li结合生成LiOH,所以B极区电解液应为LiOH溶液,B电极为阴极,则
12、A电极应为阳极。阳极区电解液为:LiCl溶液,根据放电顺序,阳极上Cl失去电子,则阳极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根据电流方向,电解过程中Li向B电极迁移。答案:LiOH2Cl2e=Cl2B10(2015重庆高考)我国古代青铜器工艺精湛,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但出土的青铜器因受到环境腐蚀,故对其进行修复和防护具有重要意义。(1)采用“局部封闭法”可以防止青铜器进一步被腐蚀。如将糊状Ag2O涂在被腐蚀部位,Ag2O与有害组分CuCl发生复分解反应,该化学方程式为_。(2)下图为青铜器在潮湿环境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的示意图。 腐蚀过程中,负极是_(填图中字母“a”或“b”或“c”)。环境中
13、的Cl扩散到孔口,并与正极反应产物和负极反应产物作用生成多孔铜锈Cu2(OH)3Cl,其离子方程式为_。若生成4.29 g Cu2(OH)3Cl,则理论上耗氧体积为_L(标准状况)。解析:(1)复分解反应为相互交换成分的反应,因此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g2O2CuCl=2AgClCu2O。(2)负极发生失电子的反应,铜作负极失电子,因此负极为c。负极反应:Cu2e=Cu2,正极反应:O22H2O4e=4OH。正极产物为OH,负极产物为Cu2,两者与Cl反应生成Cu2(OH)3Cl,其离子方程式为:2Cu23OHCl=Cu2(OH)3Cl。4.29 g Cu2(OH)3Cl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由Cu元素守恒知,发生电化腐蚀失电子的Cu单质的物质的量为0.04 mol,失去电子0.08 mol,根据电子守恒可得,消耗O2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所以理论上消耗氧气的体积为0.448 L(标准状况)。答案:(1)Ag2O2CuCl=2AgClCu2O(2)c2Cu23OHCl=Cu2(OH)3Cl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