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1,021.09KB ,
资源ID:40580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0580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教材2021-2022学年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教材2021-2022学年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x

1、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一、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二、 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内容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主要内容为汉朝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主要介绍了选官制度、中枢政务制度、赋税制度,着重点是隋唐时期这些制度是如何创新的。但这些制度属于政治经济史的内容,太过于抽象,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此老师在授课时,授课难度不宜过大,在导入时可以采取一些有趣的内容并且在教学时辅以相关的图片等,深入浅出,引导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三、 教学目

2、标(一)唯物史观:学生们能够通过梳理从两汉时期到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演进过程,初步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二)时空观念:学生们能够运用时空观念,认识到不同朝代的选官制度产生的不同作用。(三)史料实证:学生们能够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理解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运用所产生的作用。(四)历史解释:学生们能够通过老师的引导,认识到历史解释的重要性,能够学会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等特有制度作出历史解释。(五)家国情怀:学生通过学习科举制的形成、发展,认识我国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进一步认识它们都因曾在历史上发挥过进步作用,而被历朝历代所沿用,增强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心。四、 教学重难点(一

3、) 重点:科举制的特点及作用;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模式及作用;赋税制度的演进过程(二) 难点:科举制的作用;两税法的实行内容及作用五、 学习者特征分析(一)学习特点学习者为高中的学生,对国家的历史发展等故事性较强的历史学科有着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对于政治经济制度类的较为抽象的内容兴趣较为淡薄,因此老师需要借助一些新颖的讲课形式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他们的史料解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历史唯物主义观念是完全没有建立的状况,对于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的能力也较低。另外本课有些部分重复了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有些部分完全是高中生刚刚接触的全新知识,而中国政治史的内容对于高中生

4、来说还是有些复杂难懂,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然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二)学习习惯高中学生知识面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传道受业解惑这种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三)学习交往高中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交往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的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六、 教学策略(方法)支架式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讲授法、问答法、图示法、讨论法、比较法、情景教学法七、 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老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也

5、就是高考,你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考试。这是现在这个社会的选拔人才的考试,那在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方式是什么呢?选拔人才的方式是如何演变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二) 人才的筛选选官制度老师:大家回忆一下以前所学的内容,我们曾经学到哪些选官制?同学回答老师:没错,察举制在汉朝时建立,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魏晋南北朝时产生九品中正制。那结合以前所学的内容和书本上的历史纵横,请同学们思考,这两种选官制度有什么缺点?同学回答。老师:察举制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

6、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而九品中正制在最开始的选官标准是家世和才能并重,但到了后期,选官特权被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老师:老师再来解释一下士族是什么。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享有特权。东晋末年以后,士族在奢侈腐化中开始走向衰落。但自从北魏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也相应得到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这样,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选官制度已经无法推行下去,社会需要新的选官制度的出现。老师:因此,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九品中正

7、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形成制度。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称为科举制度。到唐朝科举制度发展到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老师:同学们能够通过科举制的发展过程,提炼出科举制的特点吗?同学回答: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老师:“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大家也有听过范进的故事,进士科是唐代最重要的科目,为何他被如此重视?因为这个科目的考试方式是以命题方式写作诗、赋,难度很高。老师:接下来大家看这段材料,并归纳出科举制的作用。材料:贫

8、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同学回答:相对公平公正;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社会重学风尚;加强中央集权。老师:最后我们一起来总结下选官制度的变化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拔途径自下而上推荐自下而上推荐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拔选拔标准西汉至东汉前期根据才能和品德;东汉后期依据门第族望依据门第族望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才能)老师: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严密。2.选官方式:由

9、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3.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受过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三)人才的聚集中枢政务机构老师:科举制度帮助中央完成了人才的筛选,但是这些人才筛选完毕之后又去往了何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具体学习中枢政务机构。(过渡)老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之前我们学习了哪些中枢政务机构。同学回答(秦朝三公六卿制度)材料:“然中外朝之分,汉初盖未之有,武帝始以严助”钱大昕三史拾遗老师:到了汉武帝时期,三公六卿逐渐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中朝决策机构形成。老师:阅读下方这段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到了东汉时期,中枢政务机构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后汉书同学:三公被

10、逐渐架空,尚书台成为决策和施令的的中枢机关,具体事务由六曹执掌。老师: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发生了变化,尚书台改称为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老师:我们可以看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开始形成并且进一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它们之间的权限、分工逐渐趋于严密。到了隋文帝时期,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那么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之间的职权是如何划分的呢?请同学根据教材填写下方的表格。老师: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起到了互相制约的作用。老师:虽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职权分工

11、明确,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阅读下列材料,思考设立政事堂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材料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见解、观点也难免人各有异,相互间“日有争论,纷纭不绝”,各项政令不能及时下达,以致贻误事机。为此,乃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魏向东也谈唐政事堂的创设时间同学回答老师:因为当时三省分工不同,“日有争论,纷纭不绝”,行政效率低。(设立政事堂的原因)在机构分工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政事堂设立的影响)老师:我们可以发现,三省六部制度取代三公九卿制之后,中央决策机构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1.三省长官共执宰相之职,三分相权;2.宰相的任用范围扩大;3.政事堂的出现提高了工

12、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四)人才的运用赋税制度老师:国之根本是什么?同学:税收老师:没错,在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就是赋税,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习这些人才是如何在赋税制度上贡献自己的智慧的。(过渡)老师:首先我们先复习一下我们之前学习的唐朝之前的赋税制度。汉代的赋税有不同的种类,田租比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而到了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度,以一家一户为基础,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实行均田令,受田农民(一夫一妇)承担定额租调。租调是什么呢?一夫一妇每年缴纳的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老师:唐初,统治者为了减轻农民们的负担,在继承均田令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发展,实行租

13、庸调制。租、调沿袭了前代的均田令,而庸指的是什么呢?老师:以丁为根本,丁指的是21-59岁的成年男子。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如果朝廷因故加派徭役,就必须免除租、调的一部分乃至全部。请同学们思考,租庸调制度的实行有什么作用?同学回答老师:1、减少农民的负担。2、保证农民有充分的劳动时间。3、减少社会矛盾。4、推动农业发展。5、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为之后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老师:但是好景不长,唐朝虽然繁荣,但是依然出现了安史之乱。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当时出现了怎样的社会背景。材料: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同促)

14、取办,无复常准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资治通鉴卷226学生回答老师:1.户籍毁坏,财收锐减。2.赋税混乱,剥削加重。3.贫户破产,社会不安老师:面对这样的社会情形,在780年,唐德宗接受了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材料: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老师:阅读完材料我们可以发现,两税有两种含义。一种

15、是实行两种税收:户税和地税。户不分外地还是本地,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照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另一种是时间上分为两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并且为了解决赋税混乱的现象,规定由中央确定总的税额再分配到各地征收。老师:两税法实现了以人丁为本到以资产为本的转变,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外两税法也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五)总结老师:我们今天学习了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税制度的演变。大家能概括出他们演进的共同特点吗?那就是与社会现实相适应。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的制度才能发挥出它们的巨大作用。而如今在中美贸易的紧张局势下,中国企业在迎接巨大的挑战同时,为了提高自身的战斗力,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制度改革和发展之路。不生搬硬套,不走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八、 板书设计九、 课后思考请同学在课后查阅有关唐律疏议的相关内容,初步了解它的主要特点以及在法制史上的地位。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