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4 ,大小:96KB ,
资源ID:405622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0562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东省广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东省广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

1、2022学年第一学期三校联考高一历史科试题试题说明: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1: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为仰韶文化,下列关于仰韶文化叙述正确的是( )A. 居民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B. 其典型代表姜寨聚落遗址尚未产生贫富分化C. 代表性器物是被称为“蛋壳陶”的黑陶D. 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特征

2、。仰韶文化典型代表是姜寨聚落遗址,其尚未产生贫富分化,B项正确;A是河姆渡文化的特征,C是龙山文化的特征,D是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特征,排除ACD项。故选B项。2.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 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B. 农耕文明的扩展C.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 家国同构的理念【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以“夏”或“中国”自居,还要向前追溯夏商周的过往关

3、系,说明各诸侯国对华夏的认同在加强,都以华夏人自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农耕文明的信息,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是在秦朝时期,排除C项;家国同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3. 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A. 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B. 秦朝统一焚烧诗书C. 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D.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答案】B【解析】【详解】汉代司马迁写史记时,关于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原因可能是秦朝统一后,焚烧诗书,B项正确;相对于东方六国来说,秦国民风更加淳朴和原始,东方六国的

4、文化比秦国先进,排除A项;百家争鸣并不会导致东方六国史书散失,排除C项;逻辑不通,秦国崇尚法家,但是史书保存相对完好,东方六国的史书散失严重,这与汉武帝独尊儒术构不成逻辑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4.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们再次见证了中医药的作用。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 )A. 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B.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C. 记载了麻沸散制作的方法D. 是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东汉的神农本草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成书于东汉,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A项正确;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是黄帝内经,排除B项;

5、记载了麻沸散制作的方法的是神医华佗,排除C项;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唐本草,排除D 项。故选A项。5.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江南自然资源丰富B. 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C.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 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明显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北方动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6. 隋文帝颁发开皇律

6、时说道:“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适于时,故有损益”。这反映了隋文帝A. 崇尚法治B. 以民为本C. 注重革新D. 维护公正【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隋文帝的话大意是:帝王制作法,沿革不同,取正当时,所以有增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本着“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适于时,故有损益”的精神,对法律进行改革,尤其是摈弃了各种残酷的死刑执行方法,C项正确;题干中的“作法”是对法律的改革,而非单纯崇尚法治,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开皇律、大业律在“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适于时,故有损益”指导思想下,更多的体现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但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B项;题干信息强调的是法律要适时而

7、变而非维护公正,排除D项。故选C项。7. 史载,唐太宗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进士考试的地方),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土鱼贯而出,便得意的说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A. 科举制B. 九品中正制C. 察举制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太宗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进士考试的地方)”并结合所学可知,与进士考试相符合的制度是科举制,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秦朝时期就已经建立了,排除D项。故选A项。8. 唐朝时期,国子监招收了大量新罗、日本的留学生,唐政府不仅允许这些留学

8、生参加科举考试,还对其学习时间予以宽限,如监生九年不能毕业者,要追解,其学籍,新罗、日本留学生可分别延长至十年和二十年。这反映了唐朝( )A. 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 处于世界文明的中心C. 科举考试并没有身份限制D. 对外交流的开放包容【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不仅允许留学生(遣唐使)参与科举考试,还依据实际状况对其在国子监学习的时长予以相应的宽限,这体现了唐朝对外交流的开放包容,D项正确;新罗、日本是邻国,对其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属于对外交流而非对内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B项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对部分留学生解除科举的限制,并不能说明科举制没有身份限制,排除C

9、项。故选D项。9. 宋太祖赵匡胤道“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 )A. 文臣出任知州B. 实行更戍法C. 设立参知政事D. 设立转运使【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体现了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文臣出任知州体现了重文轻武政策,A项正确;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才实行更戍法,排除B项;设立参知政事是为了削弱相权,和重文轻武无关,排除C项;设立转运使是为了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

10、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边疆管理( )A. 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B. 消弭了中央与边疆的矛盾C. 沿袭了唐代的管理体制D. 提高了地方行政管理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所谓羁縻之州(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唐代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在元朝时期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说明元朝的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A项正确;消弭了中央与边疆的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元朝的边疆管理没有沿袭唐代的羁縻管理体制,排除C项;题干没有强调地方管理效率

11、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1. 元朝统一后,农学家总结各地不同的农业技术,“使南北通知,随宜而用,使无偏废”,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这部著作是A. 齐民要术B. 农书C. 农政全书D. 授时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元朝”“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王祯的农书是一部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农学著作,B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排除A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所著,排除C项;授时历是元代的历法著作,不是农业书籍,排除D项。故选B项。12. 明朝名臣张璁,温州府永嘉县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

12、)进士,在明世宗初年三度位居首辅,张为首辅时,“事取独裁”,次辅李时“不敢有所评议”,并“随孚敬(张璁)后,拱手唯诺而已”。这主要反映了明朝内阁( )A. 分割了宰相的权力B. 有效制约了皇权C. 成为法定决策机构D. 阁权有所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世宗张璁位居内阁首辅,权力很大,这主要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这一时期内阁权力有所强化,D项正确;明朝初年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A项;内阁首辅权力上升,是君权强化结果,排除B项;明朝内阁是非正式机构,不是法定决策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13. 清朝奏折一般为叙事文体,要求文字简练通顺,语义表述清楚,最忌出现“事理不

13、明,句读不清,头绪冗杂,拖沓繁琐”。这一规定( )A. 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B. 旨在提升行政效率C. 密切了中央地方关系D. 提高了政务保密性【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清朝的奏折制度。根据材料“最忌出现事理不明,句读不清,头绪冗杂,拖沓繁琐”“要求文字简练通顺,语义表述清楚”说明清朝奏折要求通顺易懂,这样能够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奏折内容要求通俗易懂与强化对官僚的控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否密切无关,排除AC两项;清朝的奏折制度确实具有保密性,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B选项。14. 从明朝后期起,利玛窦等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与明朝一些士大夫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等西方科技书籍。这说明A.

14、 统治者决心变革落后的社会现状B. 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成为社会共识C. 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被彻底否定D. 西方科技知识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中西方学者合作翻译西方科技书籍,这说明当时西方科技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传播,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统治者的决心,排除A项;B项错在“共识”,排除B项;C项错在“彻底”,排除C项。故选D项。15. 1757年,乾隆帝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这一做法( )A. 规范了中外贸易B. 阻滞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C. 强化了闭关锁国政策D. 保护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嗣后口

15、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即“公行”,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对外来商船的限制,即只允许在“广东”,A项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闭关锁国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西方殖民者东来,但未阻滞“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不利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6. 下表为1842-1844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借助这些条约,列强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浦条约A. 打开了中国市场B. 实现了鸦片

16、贸易合法化C. 掀起了瓜分狂潮D. 获得了在华驻扎军队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浦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开放中国沿海地区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地,获取协定关税的权利等,通过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浦条约等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等权,说明借助这些条约,列强逐渐打开中国市场,A项正确;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鸦片战争时期列强没有从中国获得在华驻扎军队权,排除D项。故

17、选A项。17. 鸦片战争爆发后,关天培明知寡不敌众毅然选择与虎门共存亡;广州三元里群众发誓“杀尽尔等猪狗”;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为保定海身先士卒先后殉国;镇江之战中,清军以弱对强宁死不屈。这些事件表明( )A. 中国军民勇于抗争B. 民族矛盾难以调和C. 战争胜负已见分晓D. 敌强我弱策略失当【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在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都与英国侵略者进行顽强的斗争,说明当时中国军民勇于抗争,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国军民的抗争,而非民族矛盾难以调和,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战争的结果和中国方面的策略问题,排除CD项。故选A项。18. 下图是中国近代人口总量变动示意图,图中

18、人口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 清政府内部的斗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第二次鸦片战争D. 甲午中日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由示意图看出,1852年至1864年左右中国人口总量急剧下降,根据所学可知,1851-1864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全国十几个省,战争导致人口减少,B项正确;清政府内部的斗争,不可能造成人口急剧下降,排除A项;1856-1860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也是造成人口下降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显示,这一时期人口不断增长,排除D项。故选B项。19. 有学者认为,“1898年的改革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中国

19、学者在统治最高层对政府进行全面的现代化改革,这是他们面对西方的威胁做出的勇敢回应。”这一改革A.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制度B. 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运动C. 由于维新派的妥协以失败告终D.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1898年康有为等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动百日维新,颁布的一些举措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百日维新失败,并未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清末新政中出现的“皇族内阁”使得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运动,排除B项;百日维新是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失败,排除C项。故选D项。20. 据海关统计,中国19151918年的出口贸易额每年都比1913

20、年增长了约18%到20.5%。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B. 美日加强了对华经济侵略C. 群众性反帝斗争的高涨D. 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迅速【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151918年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一时期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发展,由此促进了对外出口贸易额的增长,A项正确;美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不利于出口贸易额的增长,排除B项;群众性反帝斗争的高涨是民族工业发展 的因素,但不是出口贸易额增长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中国近代发展迅速地是轻工业,排除D项。故 选A项。21. 1936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在为庆祝一

21、、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告中指出:“我全国主力红军的会合与(已)进入抗日前进阵地”,“即刻就要进入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这表明,红军长征的胜利( )A. 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B. 促使了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C.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D. 推动了革命战争向民族战争的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全国主力红军的会合与(已)进人抗日前进阵地”“即刻就要进入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及所学知识可知,长征的胜利,使中共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从南方转移到北方,将更靠近抗日战争前线的陕北确立为中共中央领导指挥抗日斗争的中心。它向世界表明:中国工农红军已走到抗日的前沿阵地,反击日

22、本法西斯的事业有了一个可靠的根据地和坚强的支柱,它推动了革命战争向民族战争的转变,D项正确;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长征完成后,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转向北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排除C项。故选D项。22.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斗争中,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精神财富。下列按其孕育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五四精神B. 红船精神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C. 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D

23、. 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精神与1919年五四运动有关;红船精神与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有关;井冈山精神与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有关;长征精神20世纪30年代初的长征有关。结合上述分析可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23.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国民党领导人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这标志着( )A. 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B. 西安事变最终得到和平解决C. 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D. 抗日民族统一战

24、线正式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1937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共两党正式合作,标志着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D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排除A项;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排除B项;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通过的十大纲领和决定,标志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正式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24.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北举行侵台日军无条件投降仪式并向全世界宣告:“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

25、图。”材料反映了抗日战争A.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 为中华民族赢得了民族独立C.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D. 使列强放弃了各不平等条约【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及收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说明的是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A项正确;材料与赢得民族独立无关,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排除C项;列强并未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放弃各不平等条约,排除D项。故选A项。25. 1941年,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

26、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这次改选A. 根本上扭转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B. 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C.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D. 弱化了中共对敌后抗日政权的领导【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后,政权机构吸收了很多党外人士,这样有助于扩大抗日政权的基础,从而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B项正确;该做法是政治方面的举措,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排除A项;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已正式形成,排除C项;“三三制”下,在政权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中国共产党,排除D项。故选B项。26. 1945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

27、对目前时局宣言,号召“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 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 主张从民主革命转向社会革命C. 力争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D. 决定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企图继续维持一党专政,但迫于舆论压力策划了重庆谈判。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发表对目前时局宣言,号召“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这表明,当时中

28、国共产党力争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C项正确;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已经完成,排除A项;当时民主革命尚未完成,排除B项;当时解放战争尚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27. 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醒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A.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C. 中国全面抗战开始D. 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29、,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经过充分准备,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D项正确;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是1926年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排除B项;1937年卢沟桥事变是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28. 某学者认为,“一五”时期,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建设为核心,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的一系列做法,对于奠定工业发展基础、平衡区域发展差距、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壮大国有经济、推动

30、城镇化第一次高潮以及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A.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B. 计划经济顺应了重工业的发展C. 国民经济结构渐趋于合理D. 工业化有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一五”时期,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建设为核心,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的一系列做法有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D项正确;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计划经济和重工业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轻重之间的比较,得不出国民经济结构渐趋于合理,排除C项。故选D项。29. 1958年,在总路线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掀起了建设社

31、会主义的热潮,但由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出现了严重经济困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经验不足B. 苏联撕毁援助协议C. 自然灾害D.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中国大地兴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灾难,因此D项正确;ABC项是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项。30. 经历长期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逐渐探索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共同的思想精髓是A. 完善社会主义的体制B.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C. 解放思想和实事

32、求是D. 继承发展和与时俱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者共同的思想精髓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故选C;完善社会主义的体制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故排除A;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故排除B;继承发展和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故排除D。二、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多选、错选均不得分。31. 闫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

33、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 )A. 推动了北方民族的交融B. 调和了民族之间的矛盾C. 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基D. 实现了北魏政权的复兴【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所给材料“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表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孝文帝改革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融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

34、识可知,“调和了民族之间的矛盾”中的“调和了”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北魏政权的复兴”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2. 唐会要记载,初行两税法时,规定“其比来征科色目,一切停摆”,“此外敛者,以枉法论”。这说明,两税法( )A. 扩大了收税对象B. 减轻了农民人身控制C. 简化了税收名目D.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其比来征科色目,一切停摆”,“此外敛者,以枉法论”可知两税法规定了应收税赋的名目,在此名目之外滥收的都要受到处罚,由此可知两税法是简化了税收名目,C项正确;两税法征收的对象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根据题意叙述无法体现减轻了农民的人身

35、控制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D项。故选C项。33. 程颐指出:“天生蒸民,立之君,使司牧之,必制其恒产,使之厚生,则经界不可不正,井地不可不均,此为治之大本也。唐尚能有口分授田之制,今荡然无法。”据此分析,作者意在( )A. 恢复井田制B. 抨击当朝政治C. 实行均田制D. 关注民生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天生蒸民,立之君,使司牧之,必制其恒产,使之厚生,则经界不可不正,井地不可不均,此为治之大本也”可知,程颐认为君主的责任是让百姓有资产,过上富裕的生活,达到目的的方法是给百姓足够的土地;材料“唐尚能有口分授田之制,今荡然无法”指的是唐朝尚能通过均田制分地给百姓,而本朝即宋朝

36、却没有相关的措施,指的是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措施,使得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使得许多百姓没有土地,综上可知,程颐批评了宋朝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无地的状况,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D项正确;程颐只是强调宋朝没有相关分地的法令,并不是真的要实行井田制、均田制,排除AC项;程颐并没有抨击宋朝的政治,强调的是土地问题,排除B项。故选D项。34. 宋代发运使是国家财计系统中最重要的职官之一,事关京师供给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主要负责漕运及监管茶盐、赈灾、按察地方,与转运使并无隶属关系。由此可见,发运使的设置( )A. 促进了商品经济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大大削弱了相权D. 导致北宋积贫积弱【答案】B【解析】

37、【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发运使负责漕运,把地方供赋收归中央,且与转运使互不隶属,相互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发运使的设置促进商品经济,排除A项;题干不能体现发运使削弱了相权,排除C项;导致北宋贫弱的是“三冗”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35. 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表明,王阳明的心学( )A. 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B. 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C. 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D. 严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

38、可知,王阳明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儒家认为只有孔子和孟子才是圣人,带有一定的平等色彩和叛逆色彩,B项正确;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是指陆王心学的局限性,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彻底否定”说法绝对,陆王心学仍然维护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排除C项;材王阳明未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36. 明朝中后期,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 5 两白银, 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 依靠购买桑叶养蚕。这表明当地( )A. 高产粮食作物得到推广种植B. 农业经营模式日益单一C. 丝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答案】D【解析】【详解】

39、根据材料可知,桑叶不是用来自己消费而是投入到市场获得利益,说明桑叶的商品化程度提升,D项正确;桑叶不属于高产量的粮食作物,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农业经营模式的单一性,排除B项;丝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37. 下表是晚清时期满汉督抚比例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年代总督满汉比例巡抚满汉比例18515:91:2118525:142:28185310:104:1918566:96:1218642:100:1718652;120:22A. 民族企业得到汉族官僚支持B. 汉人官僚严重动摇满清统治C. 边疆危机促成地方行政改革D. 国内政局影响政治权力结构【答案】

40、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从材料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大批汉族官僚跻身于督抚之列,逐步扭转了满重汉轻的政治格局,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汉族官僚对民族企业的支持,排除A项;汉人官僚没有严重动摇满清统治,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现象和边疆危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8. 1874-1890年,清廷先后向英国汇丰银行借债17笔共2897万两白银,占清廷外债的七成,这些借款以海关、盐税、厘金监督权以及海关总税务司由英国人担任为交换条件。这A. 造成了清廷税收来源的丧失B. 推动了中国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C. 加深了晚清半殖民地化程度D. 造成了英国垄断中国金融的局面【

41、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这些借款以海关、盐税、厘金监督权以及海关总税务司由英国人担任为交换条件”可知,通过这一条件,使英国人逐渐控制了中国的海关,中国的海关主权被破坏,加深了晚清半殖民地化程度,故C项正确;“借款以海关、盐税、厘金监督权”等为交换条件,并非清廷税收来源的全部丧失,排除A项;外国人控制中国海关,不利于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海关总税务司由英国人担任”便利于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并非英国垄断中国金融,排除D项。故选C项。39.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

42、的上的相同之处是A. 求富救国B. 实业救国C. 以商救国D. 富民救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和1901年“新政”,清政府创办一批近代企业,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说明清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挽救统治危机,A项正确;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 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时间和阶级均不符,排除B项;洋务派“以兵强国、以商求富”达到求富救国的目的,排除C项;清政府的措施不是为了富民而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40. 习近平在纪念

43、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这一认识强调辛亥革命A. 承担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B. 拉开了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C. 结束了封建制度在中国的统治D.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可知,材料强调了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承担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拉开了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统治,并没有结束封建制度在中国的统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1912年建

44、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排除D项。故选A项。41. 民国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孙中山与列宁的代表越飞(Joffe)共同发表宣言,声明两国在各行其主义的条件之下,共同合作。十二年夏,孙中山派蒋介石赴俄,考察红军和共产党的组织。受此启发孙中山主张( )A. 效仿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国家B. “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C. 效仿欧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D. “以俄为师”但不采用其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所给时间为公元1923年,结合材料“孙中山与列宁的代表越飞(Joffe)共同发表宣言.共同合作。十二年夏,孙中山派蒋介石赴俄,考察红军和共产党的组织。”表明孙中山认识到了工人阶级力量的强大,主张

45、向俄国学习,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不主张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排除A项;“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是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提出来的,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向苏俄学习,排除C项。故选D项。42. 据统计,从五四运动至中共成立前夕,仅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就有130余篇。这反映出( )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开启B. 新文化运动加速中西文化间的交融C. 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探索的深入D. 五四运动重创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从五四运动至中共成立前夕,仅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

46、动的文章就有130余篇。”可得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中国人看到了新的道路与希望,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说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探索的深入,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开启是指毛泽东思想,排除A项;材料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重创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43. 有学者认为,1927年后的几年间,中国人都心甘情愿地尽一己之绵力投入国家建设,并不是由于当时政府有系统、有计划的规划,而是由于他们寄希望于一个新政府能够执行美好的愿景。当时,中国人尽心力投入建设的主要原因是A. 国民革命迅猛发展B. 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C. 农民运动蓬勃兴起D

47、. 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而是由于他们寄希望于一个新政府能够执行美好的愿景”,再结合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可得出当时中国人当时投入建设的主要原因是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国民革命已结束,排除A项;农民运动的发展和题干中中国人投入建设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人因为统一而投入建设,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行为没有太大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44. 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他在通讯报告中写道:“现在,这里的每座城镇,每个村庄都有自卫队。”“扶着长戈,他们是英武

48、庄严的卫国的战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粑的时候,他们依旧是朴素的农民。”“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由此可见( )A. 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B. 群众是敌后抗战中坚C. 中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D. 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扶着长戈,他们是英武庄严的卫国的战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粑的时候,他们依旧是朴素的农民。”“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可以看出抗战时期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晋察冀边区的抗战情况

49、,并不是国共合作,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全面抗战,并不是强调群众,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是井冈山时期对抗国民党政府的指导思想,这一时期是国共合作抗日,不可能继续坚持,排除C项。故选D项。45. 据统计,1939年日军对敌后解放区作战使用的兵力达54万人,占其侵华(不含东北)总兵力的62%。到1941年至1942年,日军使用其侵华兵力70%左右约40余万人(不含东北)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这表明( )A. 正面战场已丧失抗战能力B. 敌后战场成为了抗战主战场C. 敌后抗战配合了正面战场D. 日本放松对敌后战场的进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1939年日军对敌后解放区作战使用的兵力达54万

50、人,占其侵华(不含东北)总兵力的62%。到1941年至1942年,日军使用其侵华兵力70%左右约40余万人(不含东北)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可知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兵力派出高达70%,反映了敌后战场成为了抗战主战场,B项正确;正面战场题干未提到丧失抗战能力,排除A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日本兵力派出由总兵力的62%增加到70%左右,并未放松,排除D项。故选B项。46.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毛泽东主张“在准备对苏贸易条约时应从统筹全局观点,苏联当然是第一位的,同时要准备和波、捷、德、英、日、美等国做生意”。这反映当时中国外交A. 还没有确立“一边倒“的方针B. 体现了原则性和

51、灵活性相结合C. 体现了鲜明的意识形态D. 已打破了西方的孤立封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将对苏联贸易放在第一位体现了“一边倒”方针,而“准备和波、捷、德、英、日、美等国做生意”则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准备和波、捷、德、英、日、美等国做生意”体现的是打破意识形态的限制,排除C项;“同时要准备和波、捷、德、英、日、美等国做生意”说明尚未打破西方的孤立封锁,排除D项。故选B项。47. 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群众

52、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 )A.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B. 群众运动取得了成效C. 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D. 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不是革命的胜利,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不是群众运动的成效,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不是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排除D项。故选C项。48. 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今年的五一劳动

53、节,是中国人民死敌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该口号发布的时机是A. 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B. 三大战役取得完全胜利C. 渡江战役即将开始D. 人民解放军开进南京【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共产党对国民党掀起了战略反攻,所以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的时机应该是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A项正确;三大战役取得完全胜利、渡江战役开始和人民解放军开进南京城都是在1949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49. 北京是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大城市之一,创造了许多第一(见下框)。对创新成就取得的原因解释准确的是(

54、 )北京创造“第一”北京第一家个体饭馆一悦宾饭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饭店一北京建国饭店 北京第一家自选超市一京华自选商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洋快餐连锁店一肯德基前门店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A.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B. 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C.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个体饭店”“中外合资饭店”“自主创新示范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允许私有制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D项正确;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公有制经济,不符合“个体饭店”“中外合资饭店”,排除A项;“个体饭店”“中外合资饭店”

55、不属于国有企业,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80年开办北京第一家个体饭馆一悦宾饭馆,排除C项。故选D项。50.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中共十九大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转变反映出我国( )A. 改革开放取得显着成果B.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C. 开始侧重调整生产关系D. 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

56、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由于生产力发展变化,我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取得显着成果,提高了社会生产力,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开始侧重调整生产关系,排除C项;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0分)三、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0分)51.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国在统一六国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这一制度基本上被后来的封

57、建统治者继承下来。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大一统”思想虽然形成于先秦时期,但具体付诸实施则是秦汉时期,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实践的对象首先选择了改变与匈奴的关系可以说,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不仅奠定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的基础,也积极推动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形成。摘编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材料三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把边疆与内地的整体联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疆域大一统进入政治大一统,并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为了树

58、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辩”的内容,将之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整编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改变与匈奴关系”方面汉朝的实践活动,并简述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大一统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清朝辽阔

59、疆域的历史价值。【答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实践活动: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设置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四郡;派遣苏武改善与匈奴关系。意义:进一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促进中国的强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3)表现:边疆民族地区形成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疆域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历史价值:近代中国版图基本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国在统一六国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这一制度基本上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继承下

60、来。”和所学知识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方面思考作答。【小问2详解】实践活动:根据材料二“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实践的对象首先选择了改变与匈奴的关系”和所学知识可从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设置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四郡;派遣苏武改善与匈奴关系等方面回答问题。意义:根据材料二“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不仅奠定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的基础,也积极推动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形成”和所学知识可从进一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促进中国的强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等方面分析作答。【小问3详解】表现:根据材料三“从疆域大一统进入政治大一统,

61、并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得出边疆民族地区形成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疆域进一步开拓和巩固;根据材料三“将之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得出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历史价值:根据材料三“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得出近代中国版图基本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5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的反动阶级及其外国的主子们长期盘踞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使得城市中的反动势力十分强大。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使得城市中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虽然市民比较普遍,但生产和经营基本都以家庭为主

62、,思想极其狭隘。革命要想发展,必需重视对落后的农村的改造,必需充分团结好农民阶级。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材料二 19781988年,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

63、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及开辟的革命道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流动的原因,并概括其阶段性特点。【答案】(1)分析:城市反动力量强大;中国资产阶级弱小;市民思想狭隘;农民革命意愿强烈。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激活了劳动力市场;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答出其中2点即可)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从乡村转移到小城镇;20世纪90年代,向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流动。【解析】【小问1详解】分析:根据材料一“中国的反动阶级及其外国的主子们长

64、期盘踞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使得城市中的反动势力十分强大”得出城市反动力量强大;根据材料一“使得城市中的反动势力十分强大”得出中国资产阶级弱小;根据材料一“虽然市民比较普遍,但生产和经营基本都以家庭为主,思想极其狭隘得出市民思想狭隘;根据材料一“革命要想发展,必需重视对落后的农村的改造,必需充分团结好农民阶级”得出农民革命意愿强烈,农村改造非常有必要。革命道路:通过分析,毛泽东开辟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激活了劳动力市场;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方面分析。特点:根据材料“19781988年,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从乡村转移到小城镇;根据材料二“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可知,20世纪90年代,向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流动。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