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138.50KB ,
资源ID:405533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0553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12.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12.doc

1、专题复习检测12综合训练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_(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_解析这首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

2、一幅恬静、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阴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漂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果然,“家住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尘嚣,实亦是对范成大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得不到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攻击,

3、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住石湖人不到”。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开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脚襟、情趣。答案(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

4、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江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_(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_解析(1)本诗前三联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清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凄凉的心情。最后一联点明作者心下凄然的缘由。“厌听棹歌声”是诗的最后一句,要结合全诗揣摩这句诗的用意。(2)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了解景与情的关

5、系,通过对景与情的解析来把握作者的情感。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注蔡家亲:表亲。(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_解析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

6、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幅充满辛酸和悲哀的生活画面。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一悲一喜,悲喜交集。总的倾向是“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愧”字,表现了内心的凄凉,因此,题目之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更突出了。“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很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人的风烛残年正类似秋风落叶,从而营造了悲凉的气氛。答案(1)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

7、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_(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_解析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

8、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动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了准备。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回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回之时,意绪本来有些落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振,羁旅的孤寂似乎也冲淡了不少。答案(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为第三句“客心孤回”作铺垫。(2

9、)诗人的情感由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正当诗人心境孤寂时,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这幅色彩鲜明的图景,充满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回之时,意绪本来有些落寞无聊,流目江上,忽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_(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_解析(1)首先要弄清诗歌的大意,然后针对诗中写月

10、的诗句进行分析,最后再联系上下语境指出它们各自的作用。日暮钟声,“城里”应是灯火辉煌,美丽无比,而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可是江面云水茫茫,前路又在何方呢?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这歌声引起多少思绪,其中感情体味不尽,只感觉轻舟短楫,疾去如飞。(2)诗歌截取几个时间片断,以时间的流逝烘托漂泊天涯之感;又以水上人归暗示自身的漂泊不归;最后以“听不尽”的动作暗示内心的活动,与开头“卧闻”相呼应,完成从无心到有意的心理过程。写羁旅愁思,但含而不露,哀而不伤。答案(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

11、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_(2)第二联是怎

12、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_解析这首诗首联点明水光天色一片睛虚,水面上波纹不起,突出了一个“静”字。颔联写景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小虫游鱼微动,使浮萍绽开,竟映出山影;岸边草丛本一样宁静,不经意间却听到虫儿活动时的声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写自然之静。颈联写“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结尾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颇为高明。作者绰号叫“张三影”,因善写“影”而得名。本诗写“影”同样精彩。答案(1)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

13、”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月杜甫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_(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_解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颠沛流离后困居瞿唐附近时所写。全诗以明月兴思情,首联“万里瞿唐月”表明作者与故乡万里之遥,思念之情顿生

14、,颔联明月“开暗室”“满青天”寄寓作者的两地思念,思情绵长悠远。颈联写天气清爽无风,衣襟静止不动,明月悬天正如泪脸高悬。尾联鸟鹊停在江边,夜深时分依然不走,衬托出诗人因思乡而产生的孤寂凄凉之感。答案1)抒发了三种感情:对家乡故园的亲人的思念。对时局国事的忧虑。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2)“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时时”借用月亮频繁的出现惹起作者的思乡之痛。“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8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

15、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笋皮。帙:包书的布套。(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_(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_(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_解析杜甫的这首咏物诗,清新雅致。首联“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颔联“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掩映在书卷,似乎天色都暗了下来。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这一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置身于竹阴中。“侵”字写出竹影渐大渐强的过程;一“晚”字写出竹林之密、竹之高、竹之浓给人带来的错

16、觉。颈联“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雨送来缕缕翠竹的清香,这两句从视觉和嗅觉来写竹。最后一联作者展开想像,仿佛看到了竹已伸入云端,轻轻地拂动着。杜甫又何尝不是以竹自喻,渴望得到严武的提携而有所作为呢?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3)示例: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3)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

17、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_(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_解析“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指华山,两者都在金人占领区内。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入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东入海”的黄河,仿佛夹着愤怒之气,倾泻而来;“上摩天”的华山,昂然挺立,直刺苍穹,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是饱含无限辛酸。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

18、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经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但失望终究又不同于绝望。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他不是临终前还希望“王师北定中原”吗?于此可见,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的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2)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

19、”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题。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觉:醒。(1)白居易,字乐天,号_。(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3)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

20、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_解析(1)该题考查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A级。解答该类题目,考生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2)该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颔联描绘了作者清早开门的所见所闻,而非清晨兴旺之景。(3)该题考查手法赏析,能力层级为E级。解答该题,重在审题。题干中明确点出“细微处”,考查就要从画线句中找出细节描写的地方,然后按照理解句意题目的思路进行解答即可。答案(1)香山居士(2)B(3)“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觉;“乍轻”呼应“新脱”,描写细致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鹧鸪天代人赋

21、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_(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_解析(1)由词中所描绘的“桑”“蚕”“细草”“黄犊”“斜日”“暮鸦”等意象构成的意境可知,叙述时抓住关键词,注意每个事物的情态和特点。(2)“愁风雨”的“桃李”和在春光中争艳的“荠菜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褒一贬,态度鲜明,也表明了

22、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可知作者绝非在纯粹地写“桃李”“荠菜花”,而是和诗人的自身境遇有关,因此,所谓的“代人赋”只是托辞而已,其实是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思想。答案(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12阅

23、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注萼,花萼,这里指花瓣。(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_,“一家”指的是_。(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_解析(1)根据题目及词的意思,两种是指“雪花”与“梅花”,作者就是通过梅花与雪花的对比,表达对梅花的赞美,词中“风流”是指“风度”或者“气质”,“一家”是指“大自然”或者“寒冬”。“两种风流,一家制作”这句意指梅与雪同处于冬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但气质不同。(2)这首词通过雪花与梅花的对比,着意歌

24、颂梅花的品格。分析时应该抓住最后两句“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这两句生动地表现了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梅花惟高一着”之意。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答案(1)梅花与雪花大自然(2)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13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_(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

25、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_解析此曲选自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哀江南。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明朝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明亡明之痛,表达了强烈的追怀哀思。南京原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都,后来燕亡朱棣迁都北京。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清兵乘机入关后,明代宗室苏昆生(长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目睹了明朝的灭亡。明灭亡后,他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这套沉郁,悲壮的曲子。曲词文字较为浅显易懂,透过文字,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表现得较为明显。抓住关键词 “旧日窗寮”“破纸”“坏槛”,扑面而来就是一股衰败、

26、凄凉之气,“粉黛”自然令人想起“六宫粉黛”无颜色,借代的修辞一目了然。“嫩黄花”“新红叶”点明了初秋的时令,而“端阳不闹”“重九无聊”“无个人瞧”等又倍添冷清萧索之感,今昔对比,心中无限伤痛。答案(1)借代、反问。(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

27、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_(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_(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_解析这首词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守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领起,“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

28、写出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是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问自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却无辜被戮,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平静的。待到得胜归来,“再续

29、汉阳游”时,那种快乐,恐怕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目,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头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信念与精神洋溢在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却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答案(1)“想当年”“到而今”两个句子领起。借代。(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

30、楼的舒畅心情。15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注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波神:水神。准拟:准定。(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

31、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_(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_解析(1)第七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第八句则是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2)题较为简单,分清豪放派与婉约派即可。(3)第一问紧承上题。第二问:如“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答案(1)D(2)苏轼、辛弃疾豪放派(3)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描写,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

32、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像鱼鳞般的波纹。作者的用意不是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豪迈气势、乐观胸怀,略见一斑。16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33、。秦诗之理趣_元词之情趣_(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_解析三月晦日偶题是秦观在三月最后一天触景生情抒发感慨之作。诗人先描绘了万物萌发的春天美景,接着点明爱春的“痴心儿女”惜春留春的心理。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留春”的感慨,春景逝去“何须恨”,那“阴阴”夏木同样能使人心旷神怡。表达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点绛唇一词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醉里春归”写出在人们沉醉于春光中不知不觉春已归去。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不说自己思春恋春,

34、却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接着问春归何处,却是“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词人对春天充满着深情眷恋,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漠漠烟中树”“疏雨”“梦”寄托了词人惆怅的情思。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须遗憾,夏天深幽的树阴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

35、”“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2)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_(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

36、生活?请简要分析。_解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间,诗人是时隐居黄州。该诗从怀古开始,联想历史上的英雄借助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建立盖世功业,如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后四句写眼前实景,写悠闲的白鹭、高飞云端的鸿雁,直抒自己对垂钓轻舟生活的羡慕。(1)找出第三联中的传神字,即找诗眼,特别要注意其中动词的表现力。(2)作者向往的生活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的,要注意诗中意象闲适的特点。答案(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

37、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题李世南面扇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注释: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38、。(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_(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解析(1)本诗属题画诗。解答时,先读懂全诗,找出构成画面的景物,串联在一起,进行描述,再从整幅画面中体会其气氛。(2)画面往往展现的是具体的物象,为静止的事物。动的景物不能展现,如“水潺潺”和“秋风瑟瑟”。由物象所感知到的东西也不能展现,否则就没有想象的余地了。如诗中的“村”与“寺”。答案(1)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

39、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2)“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综合训练2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施肩吾注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注施肩吾,字希圣,习礼记有诗名,后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_(2)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而幽静的特点

40、,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_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抓住诗歌及其注释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如题目中的“隐者”、诗歌中的“寻幽”、“触云”、“无人境”,注释中的“隐居”等;通过对上述词语的分析,就可以归纳出答案。答案(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淡远超逸的心境。(2)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以声衬静,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秋雨夜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

41、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1)请写出本诗诗眼,并结合相关内容谈谈其成为诗眼的理由。答:_(2)分析末句“霜叶满阶红”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答:_解析(1)解答此类题,首先,必须明白“诗眼”的含义,即最能表现诗歌主旨的词语或短语。其次,要能准确概括诗歌的主旨,如本诗表现了诗人安逸闲适的生活情调;再次,回答其成为诗眼的具体理由时,必须从该词语(短语)对全诗起统率作用的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全诗是怎样围绕这一词语或短语展开描写、抒发感情的。答案(1)诗眼是“安闲”或“安闲一老翁”。理由:全诗紧紧围绕“安闲”二字展开,“卧迟”“睡美”“未起”等诗句都表现出老翁的安闲,此句也勾画出老翁喜

42、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与心境。(2)照应首句,使诗歌浑然一体。运用反衬手法,夜来的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写自然环境的冷酷无情正是为了反衬老翁的“安闲”,突出老翁的清净淡泊。(或运用双关手法,“霜叶”既指自然环境,又指政治风雨,反映出诗人对政治的风雨已毫不在意,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登快哉亭陈师道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1)第二联的两句诗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_(2)前人评

43、价“度鸟、奔云之句,有无穷之味”,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答:_解析(1)解答此题,不但要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本义,还要理解它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并分析它在全诗中的作用。(2)“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两句写的是空中景物,一忙一闲,形成鲜明的对比。“度鸟”“奔云”运用象征手法,作答时,还要注意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隐”“依”。“隐”“依”二字在这里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落日刚刚隐没于地平线下,暮霭便依傍着山峦升起的景象,富有情趣。(2)“度鸟”“奔云”两句写空中景物:山间时有飞鸟惊过,匆匆地不知飞向何处;奔腾的云雾舒卷自如,悠闲飘逸。同时融情于景:那横空而过的飞

44、鸟,岂不是人生匆遽的象征?而那自由自在的白云,尽管奔腾变幻,终因无心于争逐,所以永远悠闲自得,正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淡泊宁静。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龙兴寺老柏院张在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惟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1)“春风来似不曾来”有两层意思,请具体说明这句诗含有哪两层意思。答:_(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答。答:_解析(1)题干已明确提示诗句含有两层意思,考生要先找准回答这两层意思的角度。抓住诗中的两个对象(柏树和观赏者)及句中关键词“似”,就能够准确解答此题。(2)解答此题,一要准确回答出诗歌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

45、,二要分析诗歌是怎样运用反衬的,三要分析诗歌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对表现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答案(1)一层意思是就老柏树自身而言的,表现老柏树不受自然条件的干扰,无论春风来还是不来,它都始终保持自己原有的风姿;另一层意思是就观赏者而言的,表现人们对它视而不见的态度,即使是春风吹来的时候,人们也不会去关注它。(2)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用世人对牡丹的趋之若鹜来反衬对老柏树的视而不见,突出了老柏树孤独寂寞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不以姿色取悦迎合世俗的精神品质的赞叹。5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闽中秋思唐杜荀鹤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注杜荀鹤,晚唐

46、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简析“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匀”“弄”二字的妙处。_(2)本诗抒写了怎样的内心情感,又是如何抒情的?结合全诗的内容简要分析。_解析“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平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旁观者可以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

47、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自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试想,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

48、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做“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让我们久久地回味了。答案(1)“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2)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是借景抒情,用对比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京口月夕书怀南宋林景熙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注这首诗是宋亡以后,作者客居京口时所作。(1)有人说,颔联两句颇合

49、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意。请结合全诗,分析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_(2)“江气白”和“月痕苍”两处词语的表达之妙何在?请进行赏析。_答案(1)全诗中抒发了在衰飒萧索的秋天,登楼远观,而触发的伤感国家灭亡山河破碎,个人长期在外漂泊,一生艰难凄苦的酸楚之情。全诗所营造的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杜诗的两句完全相合。(2)符合夜晚远观时的天气特征。因为暮色茫茫,所以向前远望,只见一片“江气”;因为天空云遮雾罩,所以仰望时,只能看见树梢头唯存的一点“月痕”。符合诗人酒方醒时双眼朦胧的视觉特征。更惜“江气”、“月痕”形象展示了作者凄凉迷茫的内心世界,是情景交融的典型用笔。7阅读下面这首诗

50、,然后回答问题。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1)这首诗的首联除了“今”与“昔”对比以外,还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_(2)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两字分析这首诗的颈联,说说诗人在其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_解析刘禹锡平生虽屡遭贬谪,但生性乐观豪放,本诗中写“马”写“雕”均有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远大抱负。答案(1)还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2)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

51、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一展骥足、奔驰疆场和鸷雕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的形象。两词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集中地抒发了诗人不服老,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积极进取的豪情。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菩萨蛮舒亶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尊空,知君何日同。(1)“催”“留”二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_(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句子,谈谈你的理解。_解析回答前一小题时,可按以下步骤作答:该字在该词中是

52、什么意思。该字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内容上的,形式上的)。后一小题考查对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一般的送别诗词,多表达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答题时要先写出诗歌描写了哪些景致,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再综合起来谈其写作特色。答案(1)“催”字表明船家已击鼓催行,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写出了送行人与离人的难舍难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绪衬托得十分强烈。(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或答“今日尊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承载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

53、思。从将别想到别后,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对重逢的期望,情韵深长。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沉醉东风维扬怀古无名氏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注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1)“玉箫寒、江上谁家?”一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_(2)“维扬”的今昔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答案(1)“寒”字十分传神。运用通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听到箫声后的悲凉心情。(2)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

54、今日的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抒发了昔盛今衰(沧桑之感、兴亡之感、江山易主)的伤感。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踏莎行贺铸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注回塘:曲折的水塘。别浦:不当行路要冲之处的水口。红衣:荷花的红色花瓣。芳心苦:指莲心有苦味。返照:夕阳的回光。潮:指晚潮。骚人:诗人。(1)此词咏荷,词上片刻画的荷花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上片最后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_(2)全词咏写荷花目的在于寄情于物,结合下片内容,请简要谈谈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_答案(1)上片中荷

55、花具有孤寂、悲苦的特点。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将荷花比作亭亭玉立、孤芳自赏的美人,表现了它处境寂寞和芳华零落的悲苦。(2)抒发了不愿趋势附俗而致年华虚度,失时零落(怀才不遇)的悲叹。如答“保持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或“由于坚持自己的操守(选择),以致发出仕路崎岖、沉沦不甘的感叹(或“愤懑”“激愤”亦可)”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秦楼月向子諲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注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

56、血战八昼夜。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作简要赏析。答:_(2)这首词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都运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前一小题要求考生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后一小题要求考生比较词人情感的不同之处。考生若能结合词的写作背景(注释)来理解,应该可以看出向词侧重于对国家破败的哀伤,柳词侧重于个人的离愁。答案(1)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

57、胧的烟水山色,意指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悲切之情。(2)向词表现的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后的哀怨、悲痛之情,柳词表现的是离别后的凄清、孤寂之情。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越调天净沙湖上送别张可久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1)这首小令含蓄蕴藉,独具风格。试分析“绿柳匆匆去马”一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答:_(2)曲中用了诸多不同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丰富作品的意蕴。请对“满湖烟雨”这一意象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1)在绿柳如烟的春天,作者不得不告别心上人,匆匆策马起程。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沿湖千丝万

58、缕的青青柳枝来表现自己千丝万缕的离情别绪,充满惜别之苦。 (2)“满湖烟雨”既是眼前之景,又渲染了愁绪的浓重,与前面的“小小人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与分别之人难以割舍的情怀。1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上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江上董 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1)两诗均写了江上秋景,但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_(2)两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试简要分析。_答案(1)王诗描写了天色半阴、暮云欲雨,青山云雾缭绕、江面千帆隐现的景象。景物朦胧而幽远。董诗描绘出一幅江天辽阔,澄江如镜,白鸥

59、飞翔,秋光明艳的画面。景象辽远而明净、清新。(2)王诗的情感低沉转为开朗。(一、二句以阴沉低徊的雨云衬托心情的低沉;三、四句诗人于迷蒙中望见千帆竞渡时显时隐,寓示心情积极向上)董诗表现悠闲、恬静的心境,同时又蕴涵着希望。(也有人认为表达了惜别之情)(一、二句写赏心悦目的秋景,三、四句写盼望柳树早日长大能系住垂钓的扁舟。“柳”的意象含有惜别之意)14阅读下面两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越调小桃红杨果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越调平湖乐 王恽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

60、,问何日是归年。(1)请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的思想情感。_(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_答案(1)前一首抒发了对王朝兴废的悲哀之情。诗歌连用“南朝旧曲”“司马泪痕”两个典故,抒发了深切的王朝兴亡之悲;后一首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诗人以“江山信美,终非吾土”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寂,用“何日是归年”直接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2)都是以乐景衬悲情。前一首用采莲人的欢歌反衬抒情主人公(或自己)的孤独悲哀之情;后一首用风光旖旎妩媚的水乡之景反衬苦闷思归的心情。15阅读下列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

61、书动轻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注五湖: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诗人在这里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河山。(1)本诗艺术手法精妙,请你对颔联“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答:_(2)尾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赏析,考查了古代诗歌中的“用典”“对比”“对仗”等。答案(1)用典:运用了“庄子梦蝶”的典故,创造出曲折幽深的情境,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对仗:“蝴蝶梦中”对“子规枝上”,“家万里”对“月三更”,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对比: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梦中回乡的片刻欢愉与醒来子规啼唤的

62、悲凉构成对比,诗人愁苦的思乡之情顿出。虚实:上句写梦见自己回到万里之外的家园,是虚写;下句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是实写。虚实相生,更加触动作者的思乡之情。烘托、映衬: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相互烘托、映衬,构成清冷、凄凉、悲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以上几点抓住一点分析即可)(2)尾联两句既有无可奈何,又有自慰自嘲,表达了诗人苦闷凄凉的心境和深切的思乡之情。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越王勾践墓柴望注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黄叶下宫墙。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注作者是南宋诗人。(1)作者为什

63、么说“登临莫向高台望”?_(2)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颈联。_答案(1)因为登临高台,北望中原,中原正在一片烟树迷茫之中,收复中原渺茫无期,远望故国,不过徒增伤心而已。(2)这一联作者通过描写眼前之景抒发了今非昔比的沧桑之感。“雨打乱花”、“鸟翻黄叶”是眼前实景,“复道”、“官墙”是想象中的越国宫殿之景。复道已难以辨认,飞鸟翩翩、落叶所坠之处就是昔日的宫墙,在这今昔对比中,蕴涵着作者深深的吊古伤今之情。1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受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_(2)诗的

64、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一怎样的哲理启示?_答案(1)“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2)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以下理解亦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18阅读

65、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采桑子晏殊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1)“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答:_(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答:_答案(1)因时光流逝而惊梦;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答出五点即可)(2)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

66、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答出两种即可,要答出手法并进行分析)1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酒泉子宋潘阆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1)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关键,请简要分析。_(2)这首词首尾写现实情,中间写昔日景,两片之间有多处照应,请举出三处。_(3)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_答案(1)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

67、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领起下文,引出对西湖美景的描写。(2)别来与长忆;钓鱼竿与钓鱼舟;水云寒与正清秋。(3)言之成理即可。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于归隐的情感。虚实结合。起首两句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20阅读下面一支散曲,然后回答问题。玉芙蓉喜雨(明)冯惟敏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注野水:指地上的积水。芃(png):茂盛的样子。(1)这支小令用什么方式来抒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情?_(2)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些什么特点?_答案(1)这支小令抒情的方式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久旱逢甘霖的欢悦心情和与农民息息相通的感情。(2)这支散曲的语言朴素通俗,生动形象,轻快活泼,饶有情趣。(答对两点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