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552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 150分钟 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易解史,即是以易学思维来认识历史、评论历史,这是中国传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班固作为封建正统史家的代表,他撰述汉书,“综其行事,旁贯五经”,自觉以儒家思想作指导。而在儒家“六经”中,周易在班固心目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他以“六

2、经”为诸子之源,而视周易为“六经”之首,“易的尊崇地位的确立,班固是立了功的。”正因此,汉书重视以易解史,成为汉代史学以易解史的重要代表。汉书深受周易及汉易时代天人一体思维的影响,以易学思维为依据,以历史学的形式对天人关系做出了新的探讨,从中表达了对于社会和谐的向往与追求。首先,“列人事而因以天时”。四库全书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汉书在天人关系上,明确认为人事需要顺应天道。律历志上说:易金火相革之卦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又曰“治历明时”,所以和人道也。班固明确认为,“列人事而因以天时”,这是孔子作春秋的旨趣,也符合易的精神。这里所引“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和“治历

3、明时”,分别出自革卦的彖辞与象辞,前者以汤武革命之事发论,肯定其乃顺天应人之举,所以取得成功;后者字面含义是整治历法以明四时之序,意为治理国事需要取象历法。二者其实都是强调人事需要取法天道,也只有取法天道才能成功。其次,“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人道仿效、顺从天道是促成人事的先决条件。如何仿效、顺从天道?汉书以易传为依据,提出了“财成辅相天地之宜”的思想。汉书的这一思想,集中见于货殖传的叙述,文中阐发了“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的思想,主张要顺应自然节气,养育积蓄万物,以足备功用。其中“后以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一语出自泰卦象辞,这里“后”指圣人君主,“财”通“裁”,是讲如何调整和节制天下万物

4、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一语出自系辞上,孔颖达随文疏日:“谓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为天下之利。”论述了物与用、器与利的关系,只有达到相互间的平衡,才能成就天人之间的和谐。再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汉书不但强调天人、物我的和谐,而且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一,“上下序而民志定”,肯定上下、尊卑秩序的建立是达成社会和谐的基础。这句话源于履卦象辞,原文为:“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意思是说只有辨明上下秩序,百姓才能安定其志。其二,人主需“德配天地”,以德治民,以德服远。汉书强调君德的思想依然来自于易传。所谓“德配天地,明

5、并日月”,语出乾卦文言,原话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里所谓“大人”,当然是指统治者。汉书以易为据,希望统治者德配天地,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万邦和谐的理想。(摘编自汪高鑫、陶有浩的以易解史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班固认为周易是“六经”源头,在他心中易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他撰述汉书重视以易山日解史。B. 班固认为“列人事而因以天时”是孔子作春秋的旨趣所在,也符合周易取法天道的精神。C. 汉书提出“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主要是为了建立上下、尊卑的思想,从而达成社会和谐的理想。D. 汉书强调

6、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易为据,希望百姓能明四时之序统治者能德配天下。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体采用层进式结构,依次从三个层面论述了汉书以易为据、对天人关系作出的新探讨。B. 为论证汉书深受周易影响,全文都是通过援引易中的相关文句来印证作者的主要观点。C. 文章第三段指出汉书“人事需要顺应天道”的思想与易的顺天应人、治历明时的精神实质相同。D. 文章末段指出,汉书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主张的明尊卑、立君德思想均来源于易传。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书主张遵循自然变化规律,讲求万物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平衡,体现了班固对人与他人和

7、谐关系的追求B. 汉书肯定尊卑秩序的建立是达成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一主张体现了班固的封建正统思想,需要我们审辨认知。C. 汉书以易学思维为依据,强调统治者应以德治天下,表达了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这在今天依然有积极意义。D. 汉书中的天人关系包含天人、物我与人际关系,其追求的社会和谐则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答案】1. B 2. B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源头”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他以六经为诸子之源,而视周易为六经之首”可知,班固认为周易是“六经”之首;C项,“汉书提出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主要是为了建立上下、尊卑的思想,从而达成社会和谐的理

8、想”表述错误。“建立上下、尊卑的思想以达成社会和谐的理想”,内容出自第5段,非此目的;D项,“明四时之序”表述错误,根据文本“肯定上下、尊卑秩序的建立是达成社会和谐的基础”可知,应为“上下、尊卑之序”;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B项,文本层进式主体结构分析:第4段以“人道仿效、顺从天道是促成人事的先决条件。如何仿效、顺从天道?”承上启下,体现了第4段是第3段的更进一层思考;第5段“汉书不但强调天人、物我的和谐,而且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较3、4段,5段表意更进一层;“首先”“其次”“再次”在此仅表示写作顺序。B项“都是”表述错误,文章还引用了四库全书以

9、及孔颖达的“疏”。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项,“体现了班固对人与他人和谐关系的追求”表述错误。汉书主张遵循自然变化规律,讲求万物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平衡,体现了班固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陈星弼: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半导体功率器件,是电能/功率处理的核心器件,更是弱电控制与强电运行之间的沟通桥梁,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过程中,在民族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陈弼院士为此付出了数十年的心血与智慧,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念兹在兹。2019年12月4日,这位被称作中国半导

10、体功率器件领路人的科学家在成都去世,享年89岁。那条他常去实验室的路上,铺满了金黄的银杏叶,仿佛在怀念这位中国学人辉煌的科研人生,也似乎还在倾听他对我国功率器件取得进一步突破的梦想。“集成电路为电子信息时代奠定了基础,就像造房子一样。网络、云等都是重要的,但基石是微电子。”陈星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介绍自己的研究,“关于电子信息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发现新的发电方法,比如太阳能电池;另一个是如何节省电能,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节省电能。他想,人们希望功率器件耐压很高,接通时电阻很小,但它却有硅极限。如何实现突破呢?陈星弼研究了很多终端技术理论,逐渐形成了表面耐压层结构的想法。他不分白

11、天黑夜,泡在实验室里,甚至自己出钱租设备,助手唐茂成和叶星宁协助他到沈阳电子部47所投片。经过多次试验,陈星粥和他的研究小组终于通过改变功率管的结构,实现了复合缓冲耐压结构(现称为超结器件)。超结器件导通电阻低,易驱动,速度快,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很大反响,被称作“功率器件的新里程碑”。这一发明的相关专利在全世界范围内已被引用超过550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英飞凌、意法半导体、仙童、东芝等公司都投入生产。根据法国半导体领城的一家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超结功率器件将以10.3%的年复合增长率迅速增长。而超结MOS器件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包括电脑电源、照明电源、液晶电视、光伏逆变器,以及医疗

12、、电信、工业等多类电源都有它的“身影”。加拿大科学院院士、前院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Jamal教授说:“事实上,在功率器件领域,他(陈星弼)曾通过出色的研究工作单枪匹马让中国的研究进入国际学术舞台。与我们现在的科研条件相比,他是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实现这一巨大成就的。然而,陈星弼对超结器件仍不满意,耿耿于怀的是它的缺陷。2000年后,他又发明了高K电介质耐压结构、高速IGBT、两种多数载流子导电的器件等,这使我国高压(功率)集成电路在一个新的、更先进的起点上起飞。“只有科学和教育发展了,国家才能振兴。没有科学教育,国家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感悟与陈星弼刻骨铭心的经历密切相关。193

13、7年 ,战争阴云密布,不到7岁的陈星弼跟随父母离开上海,在连天的炮火中,踏上向西的逃难之路。大学毕业分配填写志愿表时,他真诚地表示要“到东北去、到西北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陈星弱院士的一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也激励着广大科研工作者开拓创新,解决关锭技术“卡脖子”问题,将科研人生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中。(摘编自2020年3月2日光明日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历了童年的逃难之路,陈星弼领悟到科学教育兴国的重要性,大学毕业便要求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B. 为突破功率器件硅极限问题.陈星弼发寝忘食.反复实验,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发

14、明了超结器件。C. 超结器件虽然应用广泛,得到了世界认可,但依然有缺陷,为此陈星粥再次出发,并取得进一步突破。D. 陈星强一生致力于民族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他和团队研究的新发电方法,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以陈星弼的辞世开篇,表达了对传主的敬仰与缅怀之情,也使行文结构富于变化。B. 文章详写超结器件的研究过程及应用价值,略写其后的突破,剪裁适宜.突出超结器件的里程碑意义。C. 文帝通过引用数据及他人评价正面突出陈星弼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得评述更显客观真实,具有说服力。D. 文末点题.对陈尾弼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其对科

15、研的追求和爱国情怀激励更多科研工作者开拓创新。6. 陈星弼的半导体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D 5. C 6. “科教兴国”的坚定信念,心怀复兴、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进一步突破”功率器件极限的梦想,为陈星弼研究提供源源不竭、执著追求的内在驱动力;勤勉钻研、严谨求精、不畏困难的科研精神促使陈星弼克服条件的艰苦,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取得出色的成就。【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D项,“他和团队研究的新发电方法,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另一个是如何节省电能,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节省电能”可知,陈星弼和团队研究的是如何

16、节省电能。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C项,“正面突出陈星弼取得的伟大成就”表述错误。Jamal教授以“出色”“单枪匹马”“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从侧面高度评价了陈星弼的出色与不易。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筛选能力。陈星弼的半导体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根据文本“陈星弱院士的一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也激励着广大科研工作者开拓创新,解决关锭技术卡脖子问题,将科研人生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中”可知,“科教兴国”的坚定信念,心怀复兴、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进一步突破”功率器件极限的梦想,为

17、陈星弼研究提供源源不竭、执著追求的内在驱动力;根据文本“他不分白天黑夜,泡在实验室里,甚至自己出钱租设备,助手唐茂成和叶星宁协助他到沈阳电子部47所投片,经过多次试验,陈星粥和他的研究小组终于通过改变功率管的结构,实现了复合缓冲耐压结构”“ 然而,陈星弼对超结器件仍不满意,耿耿于怀的是它的缺陷。2000年后,他又发明了高K电介质耐压结构、高速IGBT、两种多数载流子导电的器件等,这使我国高压(功率)集成电路在一个新的、更先进的起点上起飞”“ 1937年 ,战争阴云密布,不到7岁的陈星弼跟随父母离开上海,在连天的炮火中,踏上向西的逃难之路。大学毕业分配填写志愿表时,他真诚地表示要“到东北去、到西

18、北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可知,勤勉钻研、严谨求精、不畏困难的科研精神促使陈星弼克服条件的艰苦,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取得出色的成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心窗李春华姥爷常和姥姥吵架,导火索就一个。姥爷说:庄户女人,就该做针线活,弄什么花花绿绿的纸片子!姥姥呢,理一理头发,不搭理姥爷。有空就抱着笸箩,拿着剪刀剪那些花花绿绿的纸。姥爷气急了,抢过笸箩,连同一肚子的火气,砸到院子里,吓得鸡鸭叽嘎乱飞。姥爷还赌气囔囔地骂道:针线活不做,成天剪这破玩意儿。咋找了你这个拙婆娘!姥姥权当耳旁风,悄悄捡回笸箩,就是不做针线活儿。母亲包了一家人的鞋子、针线活儿。

19、姥爷对闺女是慈眉善目,一扭脸,就数落姥姥没个正行。姥姥涨红脸反问:啥正行?都跟你似的,天天没个乐模样?村里的婆娘,有空就在村口杨树底下聚群,纳鞋底,扯闲篇。姥姥烧火做饭停当,关上篱笆门,盘腿坐在炕上,拿出笸箩、剪刀,折折叠叠。剪刀飞扬,纸屑飞落,凫水的鸭子,扬脖打鸣的公鸡,吃草的兔子,在她手里活了。姥姥把它们贴到窗上,粘在大小不等的笸箩上。有时候,姥姥家活像被捅的喜鹊窝,叽叽喳喳。村里的小孩子,勾肩搭背地缠着姥姥剪小猫、小狗。姥姥像个孩子王,笑得腰身前仰后合。姥爷敲打得旱烟袋叮当山响,撅着胡子,挑开门帘走了。母亲夹在中间,不是滋味,顺口说:没正事儿,为剪纸成天生气,不值当!姥姥闷声不语。一日,

20、从城里来了个中年人,到姥姥家看剪纸。姥姥打开笸箩,一张张摊开。他推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闪着光。中年人一拍手,这才是地道的非遗啊!您有多少?我都买下,价钱不是问题。长天姥姥先是张大嘴巴,而后淡淡地说:非遗? 我不懂。娘教的我。稀罕给你几张,我不卖。中年人像在看外星人,惊愕地打量着姥姥。摇摇头,又笑了笑,搓着手走了。姥爷嘴角挂着笑,乜斜着姥姥:你怕钱咬你咋地?姥姥剜他一眼。姥爷下地干活儿。姥姥早把鸡鸭抛到九霄云外,鸡鸭飞出篱笆墙,四下觅食,姥爷赶了回来,憋了一肚子火气,随时要从嘴里喷出来。姥爷哐哐地进屋,姥姥没事人似的还在剪纸。姥爷一肚子的气泄了,扑哧乐了。姥姥倒是怕了,眼神幽幽地问:你、你这是

21、咋了?晚年,姥爷得了肺癌。姥姥藏起笸箩,揭下窗户上的剪纸。姥爷种了一辈子地,让病魔拖垮在炕上。看不到村头的杨树林,闻不到泥土味儿,更甭提种地。他心里颤出一拨儿酸楚,泪光闪烁。姥爷瞥了一眼窗户,嗯?少了啥?他伸出枯干的手,指着窗户。剪纸呢?姥姥吃一惊,张大嘴,凑过来摸姥爷的脑门儿,又摸摸自已的脑门儿。没发烧啊?姥爷又问:剪纸呢?姥姥呃呃地答应着,颠着小脚,从旮旯翻出笸箩,拿出剪纸。展开、铺平,贴到窗上。姥爷盯着剪纸,敢情是熟头巴脑的玩意儿啊。瞅着窗上的剪纸,咋像正在黑灯瞎火里划拉,突然射进了日头,心里敞亮多了,疼痛也减轻了呐。可往日,都没拿正眼瞅过,气就不打一处来。记不清吵过多少回。唉!老婆子没

22、别的嗜好,不扎堆家长里短,就喜好鼓捣剪纸姥爷陡然心生歉疚,腮边滚泪。姥姥每天给姥爷做可口的饭菜,替换窗上不同画面的剪纸。有时贴杨树,有时贴牛羊。姥爷总是痴痴地盯着窗户。姥姥忘了换,姥爷指着窗户提醒她。姥姥问:剪纸好看?姥爷点点头。姥爷说:你不识字儿,也不会画画,咋剪出的?嗐,它们在我心里生根喽。你会剪庄稼地不?再来个耕牛更好咧。姥姥拿出笸箩,摊开红纸,折成方形。她的手像灵巧的鱼儿在纸上游走,剪刀下,指缝间,落下簌簌的纸屑。姥姥的手一抖,一幅田野农耕图在姥爷跟前颤悠。姥爷笑了,脸上的褶子都舒展了:嗬!你还忒巧!连庄稼汉脑门儿上的三趟褶子,你都给剪了出来!姥姥也笑了,老两口平生第一次,一块儿笑出声

23、来。片刻后,姥爷收回笑容。姥姥拎着那幅农耕图,想贴上窗户。姥爷伸出手,指着笸箩,放着吧!半年后的一天,姥爷使尽气力,努了努干瘪的嘴。母亲问:爹,您想说啥?姥爷浑浊的眼睛盯着笸箩,抓着姥姥的手,声音微弱得只有姥姥能听见:别忘了把那个-给我带上。姥姥会意地“嗯嗯”,不住地点头。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善于利用冲突推动情节,节奏把控张驰有度,使行文波澜迭起,可读性强,人物形象也鲜明可感。B. 小说语言自然生动,使用了大量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语;对话简洁明了, 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C. 小说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姥姥这样一个热爱剪纸、技艺精湛的

24、“非遗”文化传承人形象。D. 姥爷最后要“走的时候还要求姥姥“把那个带上”,表现了一辈子种地的姥爷对剪纸的热爱和眷念。8.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9. 结合全文,分析姥爷的“心窗”是如何一步步打开的。【答案】7. D 8. 小说开端向读者展示了多重人物关系,观念的碰撞、行为的不同,写出了姥姥的与众不同与不被理解,突出表现姥姥对剪纸的痴迷热爱,情节上对比冲突,为下文发展做铺垫;姥爷“憋了一肚子火气”从地里赶回,见到姥姥专注剪纸又“扑哧乐了”,人物前后情绪的对比变化,使行文有了波澜,也体现了姥爷认知上的日渐转变;姥爷开头评价姥姥是“拙婆娘”,最后夸奖姥姥“你还忒巧”,在前

25、后对比照应中,姥爷完成认知转变,同时表现了姥姥剪纸手艺的精湛。 9. 开始,姥爷不理解姥姥的爱好,心窗紧闭,时常争吵;一日,城里来人评价姥姥的手艺是“非遗”并要买下剪纸,姥爷对剪纸价值有了新认知,开始包容姥姥,心窗渐渐打开;姥爷得肺癌后,不能下地干活,他从姥姥的剪纸中得到慰藉,习惯并喜欢上了剪纸,并对姥姥心生歉疚,围绕剪纸两人有了交流,心窗打开;当老两口平生第一次一块笑出声来,当姥爷临终前要求姥姥给他捎带上“田野农耕图”时,他已经完全接纳了剪纸,心窗完全敞开。【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项,“表现了一辈子种地的姥爷对剪纸的热爱和眷念”表述错误。姥爷最后

26、要“走”的时候还要求姥姥“把那个带上”,表现了姥爷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与眷恋。【8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根据文本“村里的婆娘,有空就在村口杨树底下聚群,纳鞋底,扯闲篇。姥姥烧火做饭停当,关上篱笆门,盘腿坐在炕上,拿出笸箩、剪刀,折折叠叠”可知,小说开端向读者展示了多重人物关系,观念的碰撞、行为的不同,写出了姥姥的与众不同与不被理解,突出表现姥姥对剪纸的痴迷热爱,情节上对比冲突,为下文发展做铺垫;根据文本“姥爷说:庄户女人,就该做针线活,弄什么花花绿绿的纸片子!”“姥姥早把鸡鸭抛到九霄云外,鸡鸭飞出篱笆墙,四下觅食,姥爷赶了回来,憋了一肚子火气,随时要从嘴里喷出来

27、”“ 姥爷哐哐地进屋,姥姥没事人似的还在剪纸。姥爷一肚子的气泄了,扑哧乐了”可知,姥爷见到姥姥时,人物前后情绪的对比变化,使行文有了波澜,节奏张弛有度,也体现了姥爷认知上的日渐转变;根据文本“姥爷还赌气囔囔地骂道:针线活不做,成天剪这破玩意儿。咋找了你这个拙婆娘!”“姥爷笑了,脸上的褶子都舒展了:嗬!你还忒巧!连庄稼汉脑门儿上的三趟褶子,你都给剪了出来!”可知,姥爷开头评价姥姥是“拙婆娘”,最后夸奖姥姥“你还忒巧”,在前后对比照应中,姥爷完成认知转变,形象塑造丰满,情节由冲突走向和解,结构完整圆和,同时表现了姥姥剪纸手艺的精湛。【9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情节的分析和鉴赏能力。结合全文,分析

28、姥爷的“心窗”是如何一步步打开的。根据文本“姥爷常和姥姥吵架,导火索就一个”“姥爷说:庄户女人,就该做针线活,弄什么花花绿绿的纸片子!”“姥姥呢,理一理头发,不搭理姥爷。有空就抱着笸箩,拿着剪刀剪那些花花绿绿的纸”可知,开始,姥爷不理解姥姥的爱好,心窗紧闭,时常争吵;根据文本“中年人一拍手,这才是地道的非遗啊!您有多少?我都买下,价钱不是问题”可知,自从城里来人评价姥姥的手艺是“非遗”并要买下剪纸,姥爷对剪纸价值有了新认知,开始包容姥姥,心窗渐渐打开;根据文本“ 姥爷笑了,脸上的褶子都舒展了:嗬!你还忒巧!连庄稼汉脑门儿上的三趟褶子,你都给剪了出来!”可知,姥爷得肺癌后,不能下地干活,他从姥姥

29、的剪纸中得到慰藉,习惯并喜欢上了剪纸,并对姥姥心生歉疚,围绕剪纸两人有了交流,心窗打开;根据文本“姥姥也笑了,老两口平生第一次,一块儿笑出声来。片刻后,姥爷收回笑容。姥姥拎着那幅农耕图,想贴上窗户。姥爷伸出手,指着笸箩,放着吧!”可知,当老两口平生第一次一块笑出声来,当姥爷临终前要求姥姥给他捎带上“田野农耕图”时,他已经完全接纳了剪纸,心窗完全敞开。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七岁知属文,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方庆叹曰:“是必致远。”会张说谪岭南,一见厚遇之。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为左拾遗。时玄

30、宗即位,九龄建言:“臣谓选部之法,敞于不变。今若刺史、县令精核其人,则管内岁当选者,使考才行,可入流品,然后送台,又加择焉,以所用众寡为州县殿最,则州县慎所举,可官之才多,吏部因其成,无庸人之繁矣。故于用人不可不第其高下,高下有次,则不可以妄干,天下之士必刻意修饰,而刑政自清,此兴衰之大端也。”俄迁左补阙。九龄自才鉴,吏部试拔萃与举者,常与右拾遗赵冬曦考次,号称详平。始说知集贤院,尝荐九龄可备顾问。说卒,天子思其言,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会赐渤海诏,而书命无足为者,乃召九龄为之,被诏辄成。迁工部侍郎,知制诰。九龄文雅,为帝知。会范阳节度使张守佳以斩可突干功,帝欲以为侍中。九龄曰宰相

31、代天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遂止。九龄体弱,有想藉。故事,公卿皆措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自九龄始。后帝每用人,必曰:“风度能若九龄乎?”。与严挺之、袁仁敬、梁升卿、卢怡善,世称其交能终始者。及为相,谔谔有大臣节,议论必极言得失。安禄山初以范阳偏校入奏,气骄蹇,九龄谓裴光庭日:“乱幽州者,此胡雏也。”及讨奚、契丹败,张守理执如京师。九龄署其状曰:“穰苴出师而诛庄贾,孙武习战犹戮宫嫔,守理法行于军,禄山不容免死。”帝不许,赦之。帝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病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节选自新唐书.张九龄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

32、确的一项是( )A. 九龄曰/宰相代天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B. 九龄曰/宰相代天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C. 九龄曰/宰相代天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D. 九龄曰/宰相代天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拾遗,唐代谏官名,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古代官职以左官为上。B. 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唐朝设吏、农、礼、兵、刑、工六部,吏部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C. 孙武,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33、,有关史料记载有孙子“吴宫教战斩美姬”的故事。D. 谥,古代帝后、贵族、大臣或其它有身份地位的人死后,后世依据其生平事迹给出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九龄富有才华,聪敏致远。他七岁能写文章,十三岁凭文章得到广州刺史王方庆的称赞,时贬岭南的张说也欣赏看重他。B. 张九龄指陈时弊,恪尽职守。他指出当时选部的法则弊病在于不变,建言应考核当选者的才能品德,评定等级并选择使用。C. 张九龄素有风姿,文雅友善。他用笏袋装笏板,皇帝任用新人也以他的风采为标准;别人写不了的诏书他起草即成;交友能始终如一。D. 张九龄善于识人,先知先觉。他参与吏部

34、选拔,能够鉴别人才,考核公平;看到安禄山态度骄慢,便知其会反叛,建议诛杀。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之士必刻意修饰,而刑政自清,此兴衰之大端也。(2)故事,公卿皆措笏于带,而后乘马。【答案】10. D 11. B 12. D 13. (1)天下之士定会刻意进修自守,刑政自然清正,这是有关国家兴衰的大事。(2)按照以往的习惯,公卿都把笏插在衣带里,然后骑马。【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物”作“治”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完整,故在其后断开,排除B、C;“有其人然后授”翻译为“有了当宰相的人才这样以后能任职”,“然后授”与前文联系紧密,故在其后断开,

35、排除A。原文翻译为:宰相是代替天来治理天下的,有了当宰相的人才后,才能任职,不能用它来奖赏功劳。难道说国家的败亡,不是由官员的不称职和奸邪所致的吗?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识记能力。B项,“唐朝设吏、农、礼、兵、刑、工六部”错误。“农部”应为“户部”。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项,“看到安禄山态度骄慢,便知其会反叛,建议诛杀”错误。由“及讨奚、契丹败,张守理执如京师守理法行于军,禄山不容免死”,故“建议诛杀”是安禄山讨伐奚及契丹失败时候的事。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修饰,进修自守;此兴衰之大端也,判断句,这

36、是;大端,大事。(2)故事,按照以往的习惯;措,安放。【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删、换、调。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

37、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七岁时就会写文章。十三岁时带着他写的字去谒见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了感叹说“:这孩子前程不可限量。”当时张说贬谪岭南,见到他后对他极好。后来考中进士,调任校书郎。升为左拾遗。后来玄宗即位,张九龄上疏说:“臣认为选部的法则,其弊病在于不变。如今若在刺史、县令中详细核查,在管内每年当选者,另考核其才能品德,可入等级的,送到台里再加选择,以所用人的多少来评定州县的好坏,那州县就会慎重对待所荐举的

38、人。可任官的人才多了,吏部也可顺利完成任务,不会有那么多的庸人了。所以说,用人不可以不排列其才能的高下。才能分出了等级,就不会盲目用人,那天下之士定会刻意进修自守,刑政自然清正,这是有关国家兴衰的大事。”不久调任为左补阙。张九龄颇能鉴别人才,吏部考试时,张九龄常与右拾遗赵冬曦一同参与评定,当时称他们考核为“详平”。当初,张说主管集贤院,曾推荐张九龄可任顾问。张说死,天子想起张说说的话,召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主管集贤院的工作。那时要赐渤海诏书,而能写这样诏书的人找不到,于是召张九龄起草,渤海之事也就办成了。升张九龄为工部侍郎,管理草拟制诰事。张九龄因文雅而受到皇帝的赏识。那时范阳节度使

39、张守皀因斩杀可突干有功,皇帝打算任张守皀为侍中。张九龄劝谏:“宰相是代替天来治理天下的,有了当宰相的人才后,才能任职,不能用它来奖赏功劳。难道说国家的败亡,不是由官员的不称职和奸邪所致的吗?”此议就作罢。张九龄一向体弱,但很有风姿。以往的习惯,公卿都把笏插在衣带里,然后骑马。张九龄则常让别人代他拿着,特制一个笏袋。以后,朝臣们的笏也都装在笏袋里了。以后皇帝每用一新人,都要问:“他的风度能与九龄相比吗?”张九龄与严挺之、袁仁敬、梁升卿、卢怡等人友善。世人都称道他们的交往能始终如一。到他任相位时,能不避权贵而直言,保持大臣的节度。张九龄有所议论时,必认真剖析得失。安禄山最初以范阳偏校的身份入朝奏事

40、,态度颇骄慢。张九龄对裴光庭说:“将来扰乱幽州的,必定是这个胡儿。”及至讨伐奚及契丹失败,张守王圭把安禄山执送京师。张九龄在文件上批道:“过去穰苴出师,斩杀误期的庄贾,孙武训练士兵,斩杀不听令的宫嫔。张守王圭行令军中,安禄山不宜免死。”皇帝不同意,竟赦了安禄山。皇帝后来避难到蜀,思念到张九龄的忠心,为之落泪。病死,终年六十八岁。追赠荆州大都督,赐谥为“文献”。(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注放言五首:公元

41、810年,白居易好友元稹得罪权贵被贬,写了五首放言。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闻讯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周武王死,子成玉立,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阴谋陷害,造作流言,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事实证明,周公对成王一片忠心,说他要篡位的流言是假的。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设置悬念,郑重其事地说要赠人一个判断真假方法,却不正面说明,吸引读者。B. 颔联以“试玉”“辨材”为例,委婉地介绍方法,即经过时间的考验,事物的真伪终会呈现。C. 颈联反面举例,直接说明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

42、,否则无法做出正确判断。D. 尾联是全诗关键句,通过反问发人深思如果不用时间来考验,如何能辨别真伪呢?15. 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中寄寓的情感。【答案】14. C 15. 对朋友的劝慰之情,借“试玉”“辨材”来劝说朋友人才是要经受时间考验的;对现实的不满之情,借“周公流言”“王莽谦恭”的典故表达对当局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对真理的坚定信念,诗人坚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澄清事实、辨明真伪的一天,自己与友人的被贬之冤也会昭明。【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项,“直接说明”表述错误,颈联反面举例,应该是“委婉表达”不能只根据一时一

43、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颔联“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意思是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借“试玉”“辨材”来劝说朋友人才,表达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情;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意思是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但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借“周公流言”“王莽谦恭”的典故表达对当局朝政的不

44、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尾联“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意思是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表达了作者对真理的坚定信念,诗人坚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澄清事实、辨明真伪的一天,自己与友人的被贬之冤也会昭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但仍然心忧天下读书人的情怀。(2)白居易琵琶行中“_,_”两句, 利用周围环境来衬托琵琶女弹奏的音乐给人的强大艺术感染力。(3)在论语泰伯中,曾参用“_,_”指出有抱负的人胸怀宽广、意志坚强才能担当大任

45、并借此鼓励门人要有理想,还要做好路途遥远的准备。【答案】 (1). 安得广厦千万间 (2).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 东船西舫悄无言 (4). 唯见江心秋月白 (5). 士不可以不弘毅 (6). 任重而道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重点字词:厦、庇、俱、舫、唯、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_的民族耻辱。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抗战胜利75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46、变化。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因各种杂音噪音而_,带领全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近代以后,尽管中国人民屡遭列强的凌辱、侵略、掠夺,但不是从中学到_的强盗逻辑,而是更加坚定了维护和平的决心。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 ),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中国人民将_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安宁。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

47、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B. 不是要仇恨延续,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坚守和向往C. 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D. 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坚守和向往,而不是要仇恨延续18.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屡战屡败 改头换面 优胜劣汰 一以贯之B. 屡败屡战 改弦史张 优胜劣汰 一如既往C. 屡败屡战 改头换面 弱肉强食 一以贯之D. 屡战屡败 改弦更张 弱肉强食 一如既往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A.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尽管屡遭列强的凌辱、侵略、掠夺B. 近代以后,尽管中国人民屡遭列强侵略、凌辱、掠夺C.

48、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尽管屡遭列强的侵略、凌辱、掠夺D. 近代以后,尽管中国人民屡遭列强的掠夺、侵略、凌辱【答案】17. A 18. D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定位选句)的能力。根据后文的语序标志词“是要”的提示,选句应该以“不是要”开头,且“而是要”的前文必须说与之相反意思的句子,据此排除答案C、D;“坚守”和“向往”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先“向往”后“坚守”,据此排除答案B。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屡战屡败”意思是多次打仗多次失败,“屡败屡战”意为多次打仗失败还继续坚持作战,常用于表述一种精神和意志,此处修饰“民族耻辱”,选“屡战屡败

49、”最恰当;“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相合前一句“坚持走道路”,选“改弦更张”最合适;“弱肉强食”意为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优胜劣汰”意思是犹优胜劣败,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力强的保存下来,适应力差的被淘汰,根据“强盗逻辑”的提示,选择“弱肉强食”与之感情色彩一致;“一以贯之”指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一如既往”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此处指态度的始终如一,应该选择“一如既往”。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根据关联词语

50、与主语的位置关系及后文“从中学到”“更加坚定”的提示,全句主语为“中国人民”且应将其放在“尽管”前,排除答案B、D;从时间先后与程度轻重上呈递进关系看,应该是“侵略、凌辱、掠夺”的顺序,排除答案A。故选C。20. 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藻类有潜力成为高价值生物燃料的可持续来源。当承受压力时(例如饥饿),藻类为了节省能量,会进入休眠状态,_,以淀粉和三酰基甘油(TAG)的形式存储能量,而TAG刚好是生物燃料的原料。当压力解除,藻类退出冬眠状态,_,恢复细胞的生长和分裂。_的困境是:压力使藻类产生更多的TAG,但生长发育不

51、良;无压力的藻类不能产生足够的TAG。【答案】 (1). 停止生长和分裂功能 (2). 开始消耗能量储备 (3). 制造生物燃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本段文字主要介绍藻类有潜力成为高价值生物燃料的可持续来源。第一处,根据“当承受压力时(例如饥饿),藻类为了节省能量,会进入休眠状态”“以淀粉和三酰基甘油(TAG)的形式存储能量,而TAG刚好是生物燃料的原料”“藻类退出冬眠状态恢复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可知,此处补写句子为:停止生长和分裂功能;第二处,根据文本“会进入休眠状态以淀粉和三酰基甘油(TAG)的形式存储能量”“压力解除,藻类退出冬眠状态”“恢复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可知,此处补

52、写句子为:开始消耗能量储备;第三处,根据文本“压力使藻类产生更多的TAG,但生长发育不良;无压力的藻类不能产生足够的TAG”可知,第三处语境补写句子为:制造生物燃料。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8月13日发布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全国1、2、3小时高铁出行圈和全国1、2、3天快货物流图全面形成。国铁集团发展和改革部副主任丁亮表示,纲要提出了新时代中国铁路的发展

53、目标,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目标推进。到2035年,率先建成服务安全优质、保障坚强有力、实力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答案】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发布,提出新时代中国铁路发展目标,目标分两阶段推进,2035年率先建成现代化铁路强国,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属于新闻类压缩语段题,新闻属于叙事类文体,所以压缩时可以采用提取要素的方法进行压缩。首先,这则新闻叙述的主要内容是: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发布及其内容;其次,明确

54、纲要的内容:纲要提出了新时代中国铁路的发展目标;分两个阶段目标推进;第一个目标是到2035年,率先建成服务安全优质、保障坚强有力、实力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第二个目标是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因题干有字数限制,第一个目标可去掉修饰语,压缩为:到2035年,率先建成现代化铁路强国,第二个目标可以压缩为: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这样,考生可在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的前提下,对上述信息进行整合,即可得出答案。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鲁迅在故乡中写道:“我”不愿意

55、“我们的后辈”“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黄文秀在扶贫日记中写道:“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很多人热爱家乡,又因为种种原因而远离家乡,家乡成了永久的乡愁。假如你是鲁迅的后辈周飞,应邀返乡参观访谈,看到“鲁镇”今日的新生活,深有感触,请你以“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为主题给鲁迅写一封信。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56、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故乡焕新貌,归来不见愁敬爱的鲁迅先生:您好!弹指间,百年光阴如白驹过隙,故乡面貌已焕然一新。作为您的后辈,以游子身份重返故里,眼见“鲁镇”新生活,感触颇多,遂提笔致信。犹记少时习文,子瞻语歌女:“试问岭南应不好。”歌女却道:“吾心安处是吾乡。”心安之处即为故乡。再读旧作,我从您笔下窥见血脉深处故乡的轮廓,虽有山清水秀之貌,却俱封建旧礼之锢,麻木愚昧之蔽。但今日重游,我见山清水秀如故,却有文明代蛮俗,有温情替等级,那道“可悲的厚厚的屏障”已经消弥,时代新风已照亮“鲁镇”的每一处角落。此情此景,怎能不令游子惊喜垂泪?先生,你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你们的后辈已经处于其

57、中了。我万里归来,不见乡愁,只有喜泪。故乡的新貌,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归乡”的人。我们很多人离开较为落后的农村,就贪恋在现代都市而不肯返身。但是,假如没有一个又一个像黄文秀这样“要回来的人”铆定深山,没有大学生毅然回乡助力扶贫,没有众多干部回乡奋战一线,又哪里有如今家乡的新面貌、新生活呢?先生,故乡不是自己变新的,而是千千万万个归乡奋斗的人为它换上了新衣。总要有人回去的,新时代青年亦需有志于此。海德格尔说:“故乡位于大地的中央。”游子在外总是牵念着故乡。由此,乡愁就并非一个空间性而是时间性的概念,它源自童年的美好记忆,指向的则是每个人对故乡的依恋和期待。乡愁的永久正是因为再无可补的缺憾。先生,有

58、时候故乡走得太快,他们将历史的记忆抹除,拆掉珍贵的民居建筑,一味地追求“现代美感”而遗忘自身特色,将乡愁的根拦腰截断。好在鲁镇并非如此,我立于酒店旁,还依稀可见孔乙己的身影;我行舟河上,仍可见两岸的稻香夹着豆香的水汽扑面而来。故乡焕发了新面貌,但仍保留了记忆中最深刻的情感体验,于是我可以说,我不见乡愁。先生,我们的故乡行稳致远,您终于能看见新天新地了。我愿将故乡藏于心间,待来日学有所成,我必再次归来,让故乡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寻乡归根的游子再无“乡愁”。您的后辈:周飞某年月日【解析】【详解】审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一:鲁迅自己的后辈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此前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材料二

59、:黄文秀说“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材料三:很多人热爱家乡,又有人远离家乡,家乡成了永久的乡愁。通过对三则材料的提炼,可以发现,三则材料均指向有关于“乡愁”的主题,亦即:因为热爱,所以有乡愁;因为出走,所以有乡愁。从这个角度及题干中“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的提示去思考立意,大体上可以按照这个方向走:出走或许是为了回归,所以要回去,建设我们美丽的乡村,让乡愁不再存在;或者谈而今乡村大焕颜,乡愁已经不复存在。作文任务很明确:以鲁迅后辈周飞的身份,以“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为主题给鲁迅写一封信,主要展现“鲁镇”今日的新生活。从文体控制的角度看,

60、写成一封书信,要注意书信的格式;至于信的正文部分,建议写成记叙文或抒情类、议论类散文。参考立意:()乡村旧貌换新颜,乡愁已经不复存在(2)美丽的乡愁,终将成就最美丽的乡情(3)与时俱进又要放慢速度,让乡村真正展现它的美丽(4)所有的出走,正是为了归来,让乡村呈现传统下纯真的美丽(5)今日乡村依旧在,新颜引得众人来(6)伟大的时代和繁荣的国家给了乡村最美的期待可用素材:(1)这个城市繁华空旷,膨胀着虚浮的快乐,而我,满目荒芜,找寻陌生的熟悉。你的手伸过来的时候,我隐忍着的疼痛与柔弱,层层蕴开。你说,该回家了。这里虽繁盛喧嚣,却始终不属于我们。乡音袅袅,生生扯落我眼底的泪。(2)在一个停满了船舶的

61、码头上,一座绿色的小岛正酣甜地睡去。路灯在黑夜里无声地战栗着。车站里开走了最后的一班车,夜归的人静静地走过乡间的小路。乡愁是一杯茶,这是一个平庸的比喻,但我却很喜欢。我不愿把乡愁说成酒,因为乡愁没酒那么浓烈,乡愁只能是在无人的暗夜的一缕清香,将远离喧嚣世界的我们一点一点溶解。乡愁是茶,总在苦涩中带着那么一点甘甜;乡愁是茶,但却不会愈冲而愈淡。(3)有一些事情,经过了,留下痕迹,成了岁月,成了回忆。虽然有一点疼痛,钝钝的落在心里,会偶尔忽略,但决不会忘记。有一些情感,像少年简单的心事,经历过如一场劫数过后的思念,便会透出淡淡的蓝。而故乡,却永远留存在心得最顶层。(4)夜夜那是一条梦中的彩虹,连接

62、着心与故乡的距离。日日,那是一腔滚烫的江河,默默流淌着心灵的乡情。那是谁,在黄河边,声浑厚的豫腔,又将我迁回那片中原厚土;那是谁,在嵩山上,一句思乡的诗句,又将我带回心灵的故园。(5)在那一缕缕的思乡,时光把我带向远方,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她那无忧的快乐和青春,在记忆里,它变得渐行渐近,又变得渐行渐远。刻下了留恋的目光,让我永久收藏。(6)思乡的人啊!思乡是以无法抚平的伤痛。对于远离家乡的人,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家乡就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家乡是一副永恒的画;家乡是一种浓浓的味道。我美丽的家乡啊!倾注了我无尽的思念。我也不知哪一年,哪一时,哪一刻才能回到家乡。然而那群山的树木会依旧在吗?一切都

63、会有所改变吗?是的!岁月的消逝中一切都有可能改变,然而我的思乡之情却永远不会改变。(7)乡愁更是记忆,记忆捉摸不定,乡愁也就咂摸不够。在他乡流浪十几年几十年,记忆中的故乡却永远不会变,我们会很准确得说出每一个细节,但却在回到故土时发现已然发生太大的变化。我们宁愿看到一个记忆中的村庄,不愿时光对其无情地篡改。但当我们失望地离开了,乡愁又开始积聚,开始发酵,于是我们又努力在记忆中抚摩故乡的门环。(8)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有限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

64、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9)从“美丽中国”到“山水乡愁”,这些清新诗意的文字被写入中央文件,触动了每一位中华儿女对未来中国的美好期许。中国要美!洁净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当这些生存必须成为民生的最要关切,当这些个人追求汇成亿万人共同梦想的最大交集,保护生态 坏境、建设美丽中国,慢不得,等不起!农村更要美!(10)美丽乡村,承载着人们对乡村所寄予的美好期望与幻想。抛弃过往乡村所在的诟病:垃圾围村、臭水横流、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古寨凋敝、文化遗失。让这一切沉浸在历史的长河 里永不复醒,顺应当时把大的号召,顺应广大民意,把生态文明

65、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规划中来,明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11)古谚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乡村的自然美和城市的现代美,不应割裂,也不应混淆,应当高度统一于美丽中国的建设中,成为一种和谐共生、相融相长的存在!农村和城市不能有巨大的反差,更不能没有区别;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有差异才有多样化。只有传承乡村文明 ,保留田园风光,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的美丽乡村;只有城市与农村各美其美和谐互补,美丽城市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美与共,才是真正的美丽中国。行文结构:本文可以以“故乡焕新貌,归来不见愁”为题,然后以“弹指间,百

66、年光阴如白驹过隙,故乡面貌已焕然一新。作为您的后辈,以游子身份重返故里,眼见鲁镇新生活,感触颇多,遂提笔致信”开篇,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接下来以回忆形式写鲁镇的过去,再写鲁镇今日的大致状貌,这样承上启下,对比鲁镇新旧风貌,点明“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的写作主旨。然后转入议论,指出故乡的新貌,离不开归来为家乡奉献的人,“故乡的新貌,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归乡的人。我们很多人离开较为落后的农村,就贪恋在现代都市而不肯返身。但是,假如没有一个又一个像黄文秀这样“要回来的人”铆定深山,没有大学生毅然回乡助力扶贫,没有众多干部回乡奋战一线,又哪里有如今家乡的新面貌、新生活呢?先生,故乡不是自己变新的,而是千

67、千万万个归乡奋斗的人为它换上了新衣。总要有人回去的,新时代青年亦需有志于此”,于承转合之间,由上文鲁镇新旧面貌的对比,转而想到为家乡做出奉献的人和事,说理进一步提升本文的立意高度,拓展写作视角。接着再次深入探讨乡愁的内涵,彰显题目“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的主旨,“乡愁就并非一个空间性而是时间性的概念,它源自童年的美好记忆,指向的则是每个人对故乡的依恋和期待。乡愁的永久正是因为再无可补的缺憾”,点明乡愁是“每个人对故乡的依恋和期待”,“乡愁的永久正是因为再无可补的缺憾”。最后,以“先生,我们的故乡行稳致远,您终于能看见新天新地了。我愿将故乡藏于心间,待来日学有所成,我必再次归来,让故乡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寻乡归根的游子再无乡愁”结束全篇,展望未来,“再无乡愁”的美好愿望寄托深远。行文中可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叙事、议论和抒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