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552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2015.4一、选择题24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根据“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

2、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附属国是聚族而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西周新兴封国已开始打破商代附属国的血缘界限,人口结构复杂,由周人、土著居民、外迁殷人以及其它附属国的部族混合而成,这样可以相互学习、借鉴,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故A项正确;西周分封制打破商代的附属国的血缘界限,是时代的进步,也有利于各个群体,包括原族群(姬姓)的发展,故B项错误;在西周分封制下,只是打破原来的血缘界限,没有彻底瓦解原来的血缘关系,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实行并没有“完成”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故D项错误。【答案】A25汉初儒生叔孙通曾向刘邦建议:“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

3、者也。故夏、殷、周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由此可知其()A支持郡国并行 B建议恢复周礼C倡导独尊儒术 D主张儒法融合【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礼乐制度 【解析】题干中没有涉及郡国并行制,故A项错误;根据“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可知他并不是想要恢复周礼,故B项错误;根据“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可知他要学习秦朝的礼仪,要糅合法家的思想,并不是独尊儒术,故C项错误;根据“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可知,他在制定汉初的礼乐制度时是要参照周朝和秦朝的礼仪,结合汉初的实际情况,制定汉代的朝仪,要糅合儒家和法家的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26史记货殖列传中指

4、出,对于农、工、商、虞(从事山林水泽行业的人),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材料表明司马迁()A认为政府应平等对待农工商虞 B主张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商业行为C主张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 D肯定了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司马迁经济主张 【解析】根据“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可知,司马迁主张政府有区别的对待这些人,不是平等对待,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用法律手段限制商业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张“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

5、与之争”以达到“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的目的,说明他主张国家对待从事这些行业的人,根据他们的品行进行区别对待,进行“利导”、“教诲”、“整齐”“争”,即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故D项错误。【答案】C27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A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 B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C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 D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在维新时代是报纸杂志等中国新媒体的产生初期,清政府还没有来得及制定

6、管理规则,直至1898年政治变革加速,清政府开始考虑创办纯粹为政府发声的官报,准备设立管理全国报刊的官报局,甚至准备为报刊立法树规,所以在1895年清政府还没有对报纸这种舆论加以管控,故A项错误;在1895年4月以后,之所以“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战争的失败标着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引发了国人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考,开始意识到不能只学习技术,更要学习制度,故B项正确;申报报道的是“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说明国人不是关注日本的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申报一种媒体,不能说明“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B2819 世纪

7、末20 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 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C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D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巨大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材料中提到在中国宣传的有各种社会思潮,没有提到中国当时已经选择马克思主义,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故A项错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向外寻求各种救国方针,各种思潮的传入正是反映了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故B项正确;根据“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

8、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说明他们在宣传各种思潮不是都信仰马克思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只提到了先进的知识分子宣传各种思潮,不能说明他们作用巨大,故D项错误。 【答案】B29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亲眼目睹了1937 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主要理由是()A日记内容的丰富性 B作者身份的特殊性C日记时间的一致性 D作者经历的真实性【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南京大屠杀;史学理论史料使用 【解析】拉贝日记记录了侵华日军

9、的暴行,并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的说明,内容是很丰富,但不是它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拉贝是德国人,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他身份特殊,但是把拉贝日记作为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他的身份特殊,故B项错误;日记的时间一致也不是日记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之所以把拉贝日记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史料是因为它是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是“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亲眼目睹”、有“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日记的内容丰富,作者的身份特殊、日记的时间与南京大屠杀的时间一致,是一手史料,具有极强的真实性,故D项正确。【答案】D

10、30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前12条都是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改变了以往先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本末倒置的做法。但宪法在增加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同时,也规定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这反映了()A民主集中制原则还需要恢复 B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正式确立C民主法治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全面展开【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解析】在题干中只涉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没有涉及民主集中制原则需要恢复,故A项错误;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是在199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前12条都是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改变了以

11、往先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本末倒置的做法”说明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也规定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说明这一时期民主法制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民主法治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故C项正确,材料只谈到宪法中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没有涉及到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故D项错误。【答案】C31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A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B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

12、路线C提出调整的“八字方针” D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 【解析】根据“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可知由于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是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政策环境中,所以才出现“新富农”、“国营经济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为此毛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

13、建设的总路线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6年)后,故B项错误;八字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的,故D项错误。【答案】A32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C只有依靠雄辩

14、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 【解析】根据材料“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可知智者的出现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智者是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他们专门教人雄辩术和修辞学,因为在古代雅典城邦中,公民珍视自己的政治权利,在公民大会上发言、在陪审法庭上都要自己辩护,所以就使教授人们修辞学和雄辩术的职业成为需求,故A项正确;雅典人有极高的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是智者运动刺激的,故B项错误;雅

15、典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不是说政治权利是依靠雄辩术才获得,只是说有了雄辩术会有“优越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需求”产生“智者”,不是在强调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故D项错误。【答案】A33历史学家马克汤普森指出,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材料表明该法案()A是英国首部成文宪法 B未解决王权的限制问题C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 D阻碍英国的民主化进程【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解析】迄今为止,英国都没有一部成文的宪法,最早具有宪法性的文件是大宪章,故A项错误;根据“

16、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结合所学知识,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军事权、财政权等,对王权进行了限制,故B项错误;根据“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可知材料在强调权利法案除了在王位继承方面有创新以外,只是将原有法律进行汇编,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故C项正确;权利法案在法律上确定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英国民主化进程,故D项错误。【答案】C341933年5月27日,美国通过了证券法。该法仿照英国公司法,授权联邦贸易委员会监督新证券的发行,要求每次发行新证券时必须附有有关财务信息的说明书,并规定公司的董事们在提供假信息时负民事和刑事

17、上的责任。其主要作用是()A约束金融大亨的权力 B保证金融交易的秩序C抑制证券投机的行为 D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考点】罗斯福新政整顿金融 【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约束大亨,故A项错误;美国1933年的证券法诞生于大萧条的时代背景中,在1929年的股灾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国会就考虑对金融市场进行合理地监管,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根据“美国通过了证券法授权联邦贸易委员会监督新证券的发行,要求每次发行新证券时必须附有有关财务信息的说明书,并规定公司的董事们在提供假信息时负民事和刑事上的责任”可知证券法的通过是要保证金融交易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要规范交易秩序,没有涉及对投机行为的抑

18、制,故C项错误;证券法主要涉及金融领域,是要保护投资者利益,不是保护中小企业,故D项错误。【答案】B351990年莫斯科的第一家麦当劳开业,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一位公民回忆道:“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这反映了()A快餐业开始改变苏联人的饮食习惯 B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C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D苏联经济结构失调的局面没有改变【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结构失调 【解析】材料中没有说苏联人的饮食习惯,也没有说除了麦当劳之外没有其他快餐,故A项错误;不能仅仅凭借第一家麦当劳的开业就说“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

19、进国外资本”,故B项错误;吃麦当劳还要排8小时的队,说明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没得到显著提高,故C项错误;根据“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说明买麦当劳、茶叶、糖等生活用品仍然很困难,说明经过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和轻工业停滞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D项正确。 【答案】D二、非选择题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政治方面,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一方面为监察

20、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

21、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

22、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14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监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积极作用。(5分)【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的监察制度(2)近代中国的监察制度(3)中国监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积极作用【解析】(1)根据材料一“政治方面,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得出背景之一是各国通过变法,官僚政

23、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或 郡县制逐渐推行,官吏的选拔任用逐渐取代贵族世卿世禄制);根据“但另一方面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得出背景之二是当时官场开始滋生腐败使监察制度的创立十分必要;根据“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得出诸子百家提出了治国治官的理论也是促使监察制度萌芽的条件。(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

24、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得出变化之一是一切权力包括君权都要受到法律监督和限制;根据“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得出变化之二是监察机构不再独立承担法律监督职责,形成综合监督体制;根据“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得出变化之三是出现了舆论监督和政党监督等全新的监督方式;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回答,得出变化的原因有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

25、统治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推动。(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监察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答案】(1)背景:各国通过变法,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或郡县制逐渐推行,官吏的选拔任用逐渐取代贵族世卿世禄制);(2分)当时官场开始滋生腐败;(2分)诸子百家提出了治国治官的理论。(2分)(2)变化:一切权力包括君权都要受到法律监督和限制;(2分)监察机构不再独立承担法律监督职责,形成综合监督体制;(2分)出现了舆论监

26、督和政党监督等全新的监督方式。(2分)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统治危机加深;(2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2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2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推动。(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3)作用: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1分)维护社会稳定;(2分)有利于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3 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表时间行业1950年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交通通讯723643618615561603批发零售1751671661158215231588

27、金融保险273371404465594831房 地 产782962963102411471131社会服务8219781163135518462192政府服务11351308159514971443110魏作磊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从表格中提取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解析】结合时间,从表格中提取信息,可以分别从每一行业提炼信息,也可以从总体上提炼信息。进行说明时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两方面,结合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国际方面的形势进行说明。【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每个信息2分,共4分。

28、示例:信息一:19501970年,政府服务占GDP中的比重逐渐上升,19702000年比重逐渐下降。信息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占整个GDP的比重超过半数并呈不断上升趋势。其它示例信息略。(2)关于“说明”的评分说明:一等:说明合理,表述准确,每个信息说明得4分,共8分。二等:说明比较合理,表述基本准确,每个信息说明得23分,共46分。三等:说明不太合理,表述不太准确,每个信息说明得01分,共02分。示例:信息一说明:19501970年,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经济理论,政府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政府又逐渐放松干预。信息二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

29、发展;政府对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等。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洪武十四年,明朝建立基层管理组织里甲制度。每110户为1里(城中称坊,近城称厢),推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分为10甲,每甲又以一户为甲首。甲长、甲首要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其丁、产变化状况。在里甲的基础上编造黄册,每里一册,登载该里的户籍情况,每10年重新核实更造,以便合理征发赋役。黄册逐级上报,最后汇总于

30、户部,上报者皆以黄纸为面,故称黄册。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材料二 明代根据身份主要是职业固定户类,包括宗室户、官绅户、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商户等。各种户类严禁私自脱籍或更换,“凡军、民、驿、灶、匠、工、乐诸色人户,并以籍为定。”“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譬如匠户,是被限制专门从事某项手工业的人户,凡籍为匠户,须世代承袭,不得脱籍,不能入仕。不同的户类之间等级森严,其中宗室户包括皇室和宗藩人户,官绅户是贵族缙绅地主的一个户口类别。这两种人户在社会上等级地位最高,拥有各种特权。为了遏制流民,明禁止农民随意离开里甲。当时明确规定:“甲下或有他郡流徙者,即时送县官,给行粮,

31、押赴原籍州县复业”。 摘编自高飞明朝户籍制度中的身份法与迁徙法(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建立黄册制度的主要目的。(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代的户籍制度进行简要评价。(9分)【考点】明代户籍制度改革【解析】(1)根据材料一“甲长、甲首要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其丁、产变化状况。在里甲的基础上编造黄册,每里一册,登载该里的户籍情况”得出编定黄册的目的之一是准确掌握全国户籍情况;根据“每10年重新核实更造,以便合理征发赋役”得出目的之二是合理征派赋役,恢复发展经济;黄册是在“明朝建立基层管理组织里甲制度”的基础上编造的,由此得出目的之三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稳定社会秩序。(2)对明代

32、户籍制度的改革的评价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回答,积极方面是制定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有利于巩固统治。消极方面,根据材料二“明代根据身份主要是职业固定户类,各种户类严禁私自脱籍或更换,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譬如匠户,是被限制专门从事某项手工业的人户,凡籍为匠户,须世代承袭,不得脱籍,不能入仕”得出消极影响是将户类固定化、等级化,压抑了广大民户特别是社会底层户类的积极性,不利于技术的交流和传播;根据“为了遏制流民,明禁止农民随意离开里甲。当时明确规定:甲下或有他郡流徙者,即时送县官,给行粮,押赴原籍州县复业”得出严密的户籍制度严禁民众迁移逃亡,加强了

33、社会的封闭性,不利于人口的流动和社会进步。【答案】(1)目的:准确掌握全国户籍情况;(2分)合理征派赋役,恢复发展经济;(2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稳定社会秩序。(2分)(2)评价:积极:明代户籍管理严密,有利于社会稳定;(2分)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有利于巩固统治。(2分)消极:将户类固定化、等级化,压抑了广大民户特别是社会底层户类的积极性,不利于技术的交流和传播;(3分)严禁民众迁移逃亡,加强了社会的封闭性,不利于人 口的流动和社会进步。(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

34、。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4300万人,占人口总数1/10左右,这一比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宋教仁一案曝光,引起舆论大哗,各界攻击矛头直指袁世凯。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观。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

35、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材料二 1913年10 月6 日,国会两院在所谓公民团(实为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的叫喊声中,举行总统选举。这些人包围了国会,叫嚷“今日非将公民所属望的总统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场一步。”但即使在这种恐吓之下,袁在前两次投票中仍未能获得足够当选的票数,而只是在第三轮投票中才得以获得多数选票。10 月10 日,袁正式就任大总统,临时政府也变成正式的政府。 摘编自徐中约著中国的奋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表现。(7分)(2)根据上述材料,对民国初年政治转型的艰难性加以说明。(8分)【考点】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解析】(1)结合

36、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政治民主化表现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材料一“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得出举行了首次国会选举;根据“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得出政党政治开始出现。(2)根据材料一“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得出民国初年政治转型的艰难性的原因之一是国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都较低;根据材料一“1913年3月20日,

37、宋教仁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得出原因之二是袁世凯派人暗杀宋教仁,破坏宪政;根据材料一“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得出原因之三是内阁更换太过频繁;根据材料二“国会两院在所谓公民团(实为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的叫喊声中”得出,举行总统选举。这些人包围了国会,叫嚷今日非将公民所属望的总统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场一步”得出在当时总统选举充满恐吓。【答案】(1)表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举行了首次国会选举;(2分)政党政治开始出现。(2分)(2)说明:国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都

38、较低;(2分)袁世凯派人暗杀宋教仁,破坏宪政;(2分)内阁更换太过频繁;(2分)总统选举充满恐吓。(2分)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决议: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中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以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港口以备转运至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违法。 两院联席决议案(节录)(1935年8月31日)材料二 1941年1月,罗斯福在向国会作的年度咨文中提出美

39、国的三大政策:(一) 全面加强国防;(二)全面支援抵抗侵略而使战争保持在本半球之外的各地一切坚定的民族;(三)美国不能默许一个由侵略者颐指气使和绥靖主义者发起的和平,持久的和平是不能以别人的自由为代价买来的。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两院联席决议案出台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政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原因。(9分)【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美国“中立”政策 【解析】(1)根据材料一内容和“两院联席决议案(节录)(1935年8月31日)”可知这是美国在1935年出台的中立法,结合所学知识,美国此时奉行中立主义政策有其深刻的经济根

40、源,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把美国从“柯立芝繁荣”的发展高峰一下子抛到了谷底,此时绝大多数美国人只关心一项外交政策:即如何向昔日的欧洲盟国收回战争贷款。中立主义的旗号可以给美国与法西斯国家之间维持密切的经济关系进行的交易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美国推行中立主义政策是由于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情绪的影响,因为历史地理等诸方面的因素,美国国内一直流行一种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情绪。不为欧洲人打仗、“坐视狂热的、堕落的欧洲人自相残杀”的观念在普通老百姓中根深蒂固;最后,美国推行中立主义政策与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并存和对立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同英法一样美国统治集团中有相当一

41、部分人对社会主义、对苏联怀有一种本能的敌意和仇视,为了削弱苏联社会主义对本国以及世界的影响,他们一直企图把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苏联。(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全面支援抵抗侵略而使战争保持在本半球之外的各地一切坚定的民族;(三)美国不能默许一个由侵略者颐指气使和绥靖主义者发起的和平,持久的和平是不能以别人的自由为代价买来的”可知美国政府的政策从中立自保变为积极援助反法西斯侵略;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因为日本严重侵犯了美国在太平洋的战略利益,即使日本不出手打美国,美国也会打日本的,在这一时期美国国内舆论方向是积极的和平主义取代了孤立主义思潮,1933年开始罗斯福推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

42、干预,到1941年经济已经有所恢复,国内矛盾也有所缓和,因此美国开始改变原来的中立政策。【答案】(1)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冲击;(2分)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占上风,实行“中立”政策;(2分)美国希望祸水东引。(2分)(2)变化:由中立自保(或绥靖)政策转向积极援助反法西斯侵略。(2分)原因:法西斯的侵略危害了美国的海外利益(或出于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2分);美国国内积极和平主义逐渐取代了孤立主义思潮;(2分)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步复苏;(2分)国内矛盾有所缓和。(1分)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魏孝文断北语而改姓元,是亡其祖也,不惟

43、失德,实非吉兆。乾隆帝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材料二 鲜卑族“尚勇、纯朴,好射猎”的性格,造就了他们团结、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正是由于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质,造就了强盛的北魏王朝。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的断胡语、改胡姓、禁胡服,不仅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摒弃,更是对其民族精神的摧残。孝文帝不顾民族差异想通过改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来“中夏正音”,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孝文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发展和本民族的进步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而是他本人对汉文化的仰慕向往和好大喜功,是不顾本民族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冲动,是对本民族的一种否定。摘编自付义

44、汉孝文帝迁都改革与北魏亡国析(1)概括上述材料中对北魏孝文帝的不同看法及理由。(6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其人其事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可取之处。(9分)【考点】北魏孝文帝【解析】(1)第一问看法,根据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得出第一种看法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根据材料一“魏孝文断北语而改姓元,是亡其祖也,不惟失德,实非吉兆”和材料二“不仅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摒弃,更是对其民族精神的摧残。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孝文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发展和本民族的进步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而是他本人对汉文化的仰慕向往和好大喜功,是不顾本民族利益和社会发

45、展需要的一种冲动,是对本民族的一种否定”可知第二种看法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第二小问理由,对于第一中看法,主要是从北魏孝文帝改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方面回答,如孝文帝改革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对于第二种看法,根据材料二“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的断胡语、改胡姓、禁胡服,不仅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摒弃,更是对其民族精神的摧残。孝文帝不顾民族差异想通过改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来“中夏正音”,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得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摒弃了鲜卑民族文化,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不利于社会发展和本民族进步。(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

46、进行改革,通过均田制的实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通过整顿吏治,打击了腐败;通过汉化政策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这些措施都加快了鲜卑族汉化(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同时孝文帝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高远的眼光、大无畏的勇气与决心、坚强的意志,保证了改革的顺利开展,也值得肯定。【答案】(1)看法:第一种是肯定。理由:孝文帝改革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3分)看法:第二种是否定。理由: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摒弃了鲜卑民族文化,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不利于社会发展和本民族进步。(3分)(2)可取:整顿吏治,打击腐败;(2分)发展经济,

47、增加财政收入;(2分)加快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促进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3分)孝文帝高远的眼光、大无畏的勇气与决心、坚强的意志,保证了改革的顺利开展。(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题号242526272829303132333435答案ADCBBDCAACBD40(25分)(1)各国通过变法,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或郡县制逐渐推行,官吏的选拔任用逐渐取代贵族世卿世禄制);(2分)当时官场开始滋生腐败;(2分)诸子百家提出了治国治官的理论。(2分)(2)变化:一切权力包括君权都要受到法律监督和限制;(2分)监

48、察机构不再独立承担法律监督职责,形成综合监督体制;(2分)出现了舆论监督和政党监督等全新的监督方式。(2分)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统治危机加深;(2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2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2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推动。(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3)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1分)维护社会稳定;(2分)有利于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41(12分)(1)提取信息准确,每个信息2分,共4分。示例:信息一:19501970年,政府服务占GDP中的比重逐渐上升,19702000年比重逐渐下降。信息二:20世

49、纪5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占整个GDP的比重超过半数并呈不断上升趋势。其它示例信息略。(2)关于“说明”的评分说明:一等:说明合理,表述准确,每个信息说明得4分,共8分。二等:说明比较合理,表述基本准确,每个信息说明得23分,共46分。三等:说明不太合理,表述不太准确,每个信息说明得01分,共02分。示例:信息一说明:19501970年,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经济理论,政府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政府又逐渐放松干预。信息二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政府对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等。45(15分)【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50、1)准确掌握全国户籍情况;(2分)合理征派赋役,恢复发展经济;(2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稳定社会秩序。(2分)(2)积极:明代户籍管理严密,有利于社会稳定;(2分)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有利于巩固统治。(2分)消极:将户类固定化、等级化,压抑了广大民户特别是社会底层户类的积极性,不利于技术的交流和传播;(3分)严禁民众迁移逃亡,加强了社会的封闭性,不利于人 口的流动和社会进步。(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举行了首次国会选举;(2分)政党政

51、治开始出现。(2分)(2)国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都较低;(2分)袁世凯派人暗杀宋教仁,破坏宪政;(2分)内阁更换太过频繁;(2分)总统选举充满恐吓。(2分)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冲击;(2分)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占上风,实行“中立”政策;(2分)美国希望祸水东引。(2分)(2)变化:由中立自保(或绥靖)政策转向积极援助反法西斯侵略。(2分)原因:法西斯的侵略危害了美国的海外利益(或出于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2分);美国国内积极和平主义逐渐取代了孤立主义思潮;(2分)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步复苏;(2分)国内矛盾有所缓和。(1分)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看法。第一种是肯定。孝文帝改革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3分)第二种是否定。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摒弃了鲜卑民族文化,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不利于社会发展和本民族进步。(3分)(2)整顿吏治,打击腐败;(2分)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2分)加快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促进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3分)孝文帝高远的眼光、大无畏的勇气与决心、坚强的意志,保证了改革的顺利开展。(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