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1.了解中共八大和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2.认识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危害。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意义。课标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分析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核心问题、失误原因和经验教训。2.从“历史阐释”角度归纳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和影响。3.从“家国情怀”角度归纳“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2)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
2、: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1)时间:1957年春。(2)内容: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作用: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问题探究1:八大分析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质是什么?提示: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指导思想: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大跃进”主要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
3、速度。具体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评价:虽然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左”的错误在经济领域的表现。(3)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特点:“一大二公”。评价: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探索中的一次重大失误。4国民经济的调整(1)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2)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知识拓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的
4、本质属性不一样。“大跃进”运动属于生产力范畴,错误在于主观愿望违背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错误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文化大革命”1出现的原因(1)党内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发展。(2)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3)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乘机兴风作浪。2时间:19661976年。3过程(1)“文化大革命”在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后,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2)1967年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3)1969年4月中共九大之后,全国
5、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4)1970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事件发生。这个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这次政变。(5)1972年和1975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这次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6)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同年10月上旬,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6、知识点拨“文化大革命”的教训(1)制定政策必须符合中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2)必须正确分析中国社会各阶段的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必须坚持党内民主和党的集体领导原则。(4)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表现(1949年10月1976年10月)(1)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2)开创外交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
7、2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2作用: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知识点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意义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改变了联合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探究2:中国为何要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
8、示:(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2)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逐步提高。(3)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4)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国已无力阻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探究点一探索与失误、国民经济的劫难史料一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史料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
9、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4月3日)史料三在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
10、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从1957年起,“左”倾错误日益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思考:(1)史料一表明“大跃进”运动的核心是什么?反映了“大跃进”运动的什么特点及有何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二是针对哪一事件发表的社论。该事件有何特点?(3)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出现失误的主观原因。信息解读(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出现。其中“跃增至”一方面说明钢产量超越常规,另一方面也说明钢产量的增幅已经脱离社会实际。(2)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化的特点: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
11、产关系的原理。(3)史料中作者描述了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两个发展趋向。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提示(1)核心:大炼钢铁。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影响:不仅造成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而且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2)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3)主观原因: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
12、建设的一般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核心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失误的原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
13、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3)经验教训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典例1】中国在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经济的绝对产量和政府的税收、征购都上升了,而学者黄宗智却将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业经济状态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这说明这一时期()A劳动生产率没有得到提高B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C政治运动干扰了农业
14、生产D农业生产制约了工业发展审题指导定时空:人民公社时期。抓关键:“没有发展的增长”。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材料中提及人民公社时期的农业经济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可见这一时期劳动生产效率低。正确B项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绝对产量和政府的税收、征购都上升了”,可见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不符合题意。错误C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D项此时的中国,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错误答案A探究点二中美关系正常化史料一1971年7月,尼克松在堪萨斯城重申他的意见,认为现在已有五个世界实力中心西欧、日本、中国以及苏联和美国,在本世纪1/3时间里,这五支力量将成为决定未来的中心。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在这
15、个世纪,实行过去失败了的任何政策都是不行的,遏制已过时。”“在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尼克松史料二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建交公报思考:(1)“尼克松认为现在已有五个世界实力中心”这句话体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何种趋势?(2)结合史料二,说明与中美联合公报相比,中美建交公报在内容上有何发展。(3)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
16、谈谈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改善。信息解读史料一:尼克松政府认识到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认识到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致力于中美关系的改善。说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这是促使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因素。史料二:美国政府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中美改善关系和建立外交关系的基本前提。表明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中美建交的重要前提,说明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提示(1)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依然存在,但同时呈现多极化趋势。(2)美国从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含糊态度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的明确立场,是一个进步。(3)体现了两国领导人的远见和卓识;国
17、家利益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是外交的重要考量;两国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美关系的改善(1)原因:中美双方的共同要求。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失败。陷入越南战争泥潭,经济发展缓慢,被日本、西欧赶上。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调整对华政策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2)过程(3)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接着,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典例2】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
18、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A中美关系正常化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日建交审题指导定时空:1979年中国。抓关键:第三次建交高潮的主要原因。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依据题干所给图片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的第三次建交高潮发生于197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引发了西方各国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正确B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错误C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错误D项中日建交是在1972年。错误答案A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原因的方法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
19、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客观原因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比较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背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内容“一化三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特点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关系并举;生产力
20、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重点发展重工业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影响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二、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与艰巨性1从“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2从“文化大革命”的后果来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端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及党的政治生
21、活极不正常。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带来的后果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同时也使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巨。课堂归纳小结网络构建教材必背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阶段。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2“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3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成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标志。51972年中
22、日邦交正常化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及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6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使我国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1中共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A新中国成立B三大改造完成C土地改革的完成D中共八大的召开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经济建设方针,所以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故答案为D项。A项,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尚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需要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而且时间是在1956年底,此时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十年建设时期,排除;
23、C项,土地改革的完成是在1952年,此时中国正处于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排除。答案D2漫画题为大豆过江,画中标注了此画是“1958年秋江苏邳县农民朱会然和华君武合作”完成,邓拓配诗“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身豆荚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该漫画反映出()A过度追求高速度带来的浮夸风B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D探索建设道路取得的初步成果解析漫画大豆过江以夸张的笔法宣传“大跃进”的成果,实际上反映出的是过度追求高速度带来的浮夸风,故答案为A项。“大跃进”运动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破坏,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也不是探索建设道路取得的初步
24、成果,排除B、C、D项。答案A3读下图。1958年,为了在“两年到三年”内“超过英国”,中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该运动的最大特点是()A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B变革生产关系,追求高速度C公有化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D鼓足干劲,科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由题干关键信息“1958年,为了在两年到三年内超过英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中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此运动的特点是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故A正确。B、C、D三项不属于大跃进运动的特点,排除。答案A4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
25、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这从侧面说明了()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两极格局走向解体C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D中美分歧已然消失解析毛泽东说的“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意思是世界形势的改变迫使尼克松改变美国的对外政策,当时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势力相对下降和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地位,被迫改变外交政策,与中国关系正常化,故A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解体,故B项错误;当时美国仍然占据霸主地位,故C项排除;中美之间由于国家利益的不同,因此中美之间分歧仍然存在着,故D项错误。答案A51956196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不少挫折与失误,好心办了坏事。它给我们今天的新农村建设留下的教训有()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建设要切合实际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A B C D解析从题目“1956196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不少挫折与失误”出现的失误给我们留下的教训:由于大跃进总路线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给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困难,所以应该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正确;大跃进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盲目要求高指标,故而经济建设要切合实际,正确;从三面红旗可以看出,生产关系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比如人民公社化运动,正确,综上可知都是经验教训,故答案为A。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