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4 ,大小:1.22MB ,
资源ID:405038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0503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品》2007-2014年全国卷海南卷高考真题历史考点分类整理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WORD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品》2007-2014年全国卷海南卷高考真题历史考点分类整理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WORD版.doc

1、2007-2014年全国、海南卷历史高考真题考点分类秦皇岛市实验中学 王东升整理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出题数统计专题来源:Zxxk.Com考点题数来源:学+科+网选择题部分出题数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非选择题部分出题数来源:Z。xx。k.Com课标大纲海南课标大纲海南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36+541502001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01000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39210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524100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五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38+155341611六手工业的发展0121七商业的发展6251八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

2、”政策。14623区域发展等(考纲中没有明确考点)11142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九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7+128014010十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03000十一.宋明理学503000十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224000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十三.科技成就17+320022201十四.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103000十五.文学成就231000十六.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101000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选择题部分考点课标编号考题内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2014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4雅言22013年全国

3、文综课标卷I 24墓葬等级32011年海南单科1血缘分封42010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4省区简称52013年海南单科2宗法制影响62011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4宗法制影响7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5宗法制影响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82012年海南单科卷3始皇帝的由来92010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5郡县制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02009年海南单科5汉承秦制 刺史制度112008年海南单科3刘邦剪除异姓王122007年宁夏文综27秦汉丞相职权132014年海南单

4、科3东晋士族制度142014年海南单科5唐代科举制152010年海南单科4唐代三省六部制162008年宁夏文综25唐代政府与地方大族172013年全国大纲卷文综12汉唐宋监察区变行政区182012年海南单科卷5北宋御史权力变化192011年海南单科4元代行省202010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4唐宋科举制212009年海南单科6宋代中书门下222008年宁夏文综26宋代官制(通判等)232008年海南历史6宋代分割相权措施242007年宁夏文综28唐宋三省六部制变化252007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4唐代三省职能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

5、发展的影响。26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7明朝内阁变化272014年海南单科8清朝内阁职权282014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4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比较292013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6明代户籍制度302012年全国课标卷28清代内阁职权312012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9专制政治的发展322011年海南单科8明清地方官员332011年海南单科6明初“复先王之旧”342010年海南单科2明朝等王朝创建方式352009年文综课标卷28明朝六部职责362007年宁夏文综29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比较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4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

6、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2(2013年全国文综课标卷I 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3(2013年海南单科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

7、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4(2011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4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5(2011年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

8、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6(2010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7(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8(2012年海南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

9、神授9(2010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考点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时期10(2009年海南历史5) “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五连坐 B.郡县行政 C. 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11.(2008年海南历史3)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

10、.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12(2007年宁夏文综27)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3(2014年海南历史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隋唐时期14(2014年海南历史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

11、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15(2010年海南历史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16.(2008年宁夏文综25)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17(2013年全国文综大

12、纲卷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18(2012年海南历史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19(2011年海南历史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

13、的应当是()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20(2010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21(2009年海南历史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22.(2008年宁夏文综26)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

14、的情况发生在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23.(2008年海南历史6)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24.(2007年宁夏文综28)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声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25.(2007年全国文综1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

15、,尚书省执行 考点三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6(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27(2014年海南历史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28(2014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

16、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29.(2013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6)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30(2012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31(

17、2012年全国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32(2011年海南历史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33(2011年海南历史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

18、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A延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C复兴汉唐制度 D回归周朝典制34(2010年海南历史2)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 A秦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35(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8)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A决策 B行政C监察 D司法36(2007年宁夏文综2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选择题

19、部分答案及简析题号难度答案简析10.252C“雅言”应当是相当于周代官方语言,依据所学知识,西周时定都镐京,即今天的陕西西安附近,政治中心在今天的陕西中部地区,因此正确选项是C。河南、河北和山东在西周时期都是分封的诸侯国所在地,因此排除。20.214C“秦国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差别”对应“消除分封走向集权”;与秦国比关东六国“墓葬等级差别明显”对应秦国“率先”。A项和D项不符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分封制普遍走向崩溃。B项本身错误,分封制逐级分权反而不能够实现君主集权。30.764B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秦朝以后皇位继承仍然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延续到清朝(清朝雍正帝后

20、采取秘密立储的制度)。A项错误,我国古代贵族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CD不属于西周宗法制的内容。40.258CC项是西周宗法制(按父系血缘分配政治权力)对后世的影响,A、B、D都是自秦才有的集权制度的特征。50.190C封王子弟即封子弟为王,题干信息“以为屏藩”即目的是为了维护皇家天下。A和D都偷换了概念,题干所说的“血缘分封”而能等同于分封制和周代制度,而且不符合史实。B项本身错误,有题干首句可知,郡县制才是中央集权的基础。60.642C本题综合了历史地理知识。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鲁和晋都是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名。而河南简称豫,河北简称冀,得自于禹贡九州或汉武帝设置的监察区“州”的划分名称

21、。湖南简称湘,境内大河湘江的名称,故B项排除。广西、广东不属于西周分封制所及的势力范围,直到秦朝征服百越才纳入中央政权的管辖,故也应该排除。70.534A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核心的制度,秦汉以后在皇位和其他王侯爵位继承制度上一直沿用到明朝,故A为正确选项。B、C、D项不属于宗法制在秦汉以后制度上的传承,与提干要求不符。80.657C题干“秦灭六国”、“兼采三皇五帝名号”都表明“突出个人功业”(已经超过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皇帝名号是创新,排除A和C;题干中没有“神授”信息,不是宣扬神而是嬴政个人功业。90.126D公天下即政权对天下人开放;题干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

22、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力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ABC与“公天下”不对应100.661C刺史监察是汉武帝新设的制度,其它选项的制度秦朝都已经创立。110.329A汉初刘邦不得已分封一些功臣为诸侯王,后来通过武力基本上剿除了异姓王后,与群臣发誓只有王族刘姓可以为王,从而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试图通过血缘亲属关系维系刘姓政权。B项与题干意思不符,只是禁止分封异姓王,侯是可以封给异姓的。C项似乎能够解释题干中“非功不侯”的内容,但无法解释“非刘不

23、王”的规定。D项与题干意思尤其剪除异姓王只封同姓王的措施和意图违背。12B正确选项见岳麓版必修一教材7页。B决定是皇帝的权力,C军政应为行政,当时协助皇帝管理军政的是太尉,D项是御史大夫的职权。130.592B依据题干材料郗鉴的身份是官位很高的太尉,择婿的对象是朝廷重臣王导家,由此表明当时婚姻讲究门第。依据所学知识,东晋时期世家大族把握政权,门第观念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因此B项正确。材料内容并非讲述女性地位,亦无可比较的择婿方式,也不涉及政治斗争,因而A、C、D三项均不是对材料的全面反映。140.797B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选官依据的是门第而不是官

24、员等级,所以否定的不是官员特权,故可排除选项A。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君主集权有一定联系,但题干内容提供的是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的变化,重视的是才学水平,故可排除选项B。D项是察举制的特点,选官制度变化重视的是才学而非品德,故可排除。150.349B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唐朝皇帝这样做的目的是分散宰相权力,使宰相之间相互牵制,从而达到君主集权的目的。ACD项与B相比较都不是主要目的,或者是服从C项的。160.300A题干材料的信息,王方翼的地方官诛杀了当地某可能横行乡里的大姓,当地社会治安就迅速好转了,由此证明了A项。实际上地方门阀势力的发展往往影响到官府集权的加强,故古代有能力的强势官府为

25、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往往有限制甚至铲除豪强门阀的举动。但B项过于绝对,有时有些朝廷的建立和存在需要门阀士族的支持(如晋朝),C项与题干的事例违背,D项题干没有体现割据,而且没有全面反映题干的意思(官府与门阀的关系)。17A州、道、路等最初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设立的。B、D项题干信息没有提供明确的依据。C项与史实不符,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呈加强趋势。180.470C通过御史牵制丞相,从而减少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加强皇帝专制权力,符合当时宋代的政治特征。B项开始不对,从汉代就已经开始改变了。A项与D项都错误理解题干信息,御史弹劾官员是职责所在,不能表明争夺相位或与

26、宰相权力对等。190.369B岭北行省主要管辖蒙古草原。契丹族兴起于东北辽河地区,辽阳行省位于元朝东北地区,故能够形成正确对应关系。200.815B由“秀才半”可知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的需要,而唐宋文人重视文选,正与当时科举进士科考试注重诗赋对应。210.588B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如岳麓版教材必修一10页),决策权是皇帝的,军政权是当时枢密院的,财政权是当时三司的。220.663D由通判这一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置的在地方牵制知州的官员可知。230.551D依据所学知识,御史大夫作为丞相助手主管监察,汉朝刺史的只能是检查地方,都不是握有军权的长官。唐朝的节度使是地方军队长官,分割宰相军权的只

27、能是中央的掌管军事的官员,宋代枢密使符合这一要求。24B依据所学知识,唐代就已经设置了政事堂又称为中书门下作为宰相集体办公的场所,宋朝沿用。宋朝只有在中书门下任职的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可以称得上宰相,所以A项错误。C项和D项只是唐朝的现象,宋朝三省虽然存在,已经基本上沦为虚设,实权为中书门下等占据。250.430D依据所学知识,唐朝中书省起草和颁发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因此D项正确260.207B内阁作为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题干谈到的若干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不是来自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与前代的宰相不可同

28、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因此B项正确。明代废丞相、设内阁以及后期内阁地位的上升,内阁首辅可以操纵朝政等都是皇帝一只的反映,是皇帝权力的延伸,是君主集权加强第的表现。B项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制度演进的基本趋势。其他选项都不符合当时史实。270.533D依据所学知识,清朝最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军国机要,后来皇帝通过军机处集中军政大权,因此内阁的权力地位下降,主要处理例行日常行政事务,因此D项正确。其他各项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28B依据所学知识,明代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因此不可能具有A、C、D选项特点,正确选项只能是B。29C题干信息“严格

29、禁止更换户别”尤其能够与正确选项“强化社会控制”,而且符合明初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的特征。明朝初年,朱元璋创建户役制度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严格的户籍编排,恢复地方的社会秩序,有利于政权的稳定。据此可知,C项是正确答案。土地兼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所造成的,和户役制度没关系,故A项可排除。社会分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成员间的贫富不均造成,B项可排除。户役制度禁止户别更换,特别是民户、匠户、灶户等户别之间的,阻碍了手工业、商业等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故D项是错误的。300.643B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清代官员处理公务要仔细地依据以前的案例,所以B项正确。A项“无所

30、事事”和c项“机要事务”都与题干信息和史实不符合。D项题干材料没有反应皇帝独裁的内容。310.545C题干材料的主要意思是说君主专制制度在分裂统一的动荡中越来越强化,这也符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进的总趋势。其它选项既不是题干材料所说的核心意思,也不能反映题干要求的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看法。320.342D明代废行省设三司,其中布政司管行政,按察司管监察,都司管军事,布政司(长官布政使)为清代沿用。(人教版。页)节度使是唐代设立的最初为边疆某地的最高军事长官,枢密使和三司使都是宋代分别主管军政和财政的长官。330.237B题干信息中用儒教教授学生、“讲论圣道“可知是恢复传统的汉族儒家文化。联系所学知

31、识,明朝取代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强烈的民族意识使明初统治者视蒙古族为”胡虏“和蛮夷,必然强调华夏正统文化。C项和D项都可以包含在B项之内。340.548D秦朝是秦国并六国建立的王朝,隋朝是北周权臣杨坚篡夺政权后建立的政权,宋朝是后周大将赵匡胤兵变后建立的政权,明朝是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由参加过农民战争的朱元璋建立的。故选D。350.588B中书省是元朝和明初最高行政机关,掌管相当宰相,下设六部负责具体政务。由题干“政归六部”可以推知六部重要掌握行政。A决策权应属皇帝,C检察权属于都察院,D司法权为大理寺掌握。36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和军机处都是设在皇宫内部,差遣部

32、分官员协助皇帝处理机要事务的机构,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底,决策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A项统领六部不正确,明朝后期内阁跃居六部之上并几乎统帅六部。清朝军机处与内阁也没有统辖权。B项是指清朝内阁;D项即使军机处后来职权范围也远远超出军务,包括内政外交、重大案件等。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非选择题部分序号试卷试题主题对应考点难度12013年全国文综课标卷41汉代的“州”和唐代的“道”分布图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0.26922013年全国文综课标卷4118世纪中期中英中央机关建筑图比较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0.54132011年全国课标卷40秦至唐和清末官员选拔的“德”、“

33、才”观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0.48042008年全国文综大纲卷37唐代科举制度、英国中世纪选官制度和近代文官制度的比较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0.41152007年海南历史26古代中国和雅典民主的含义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3年全国文综新课程一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要点: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

34、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2.(2013年全国文综新课程二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答案要点:(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分)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2)概括综合。(4分)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

35、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3(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

36、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2)答案要点:(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

37、、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7分)4.(2008年全国文综大纲卷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

38、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

39、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摘编自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3)(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答案要点:(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

40、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3)(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5.(2007年海南历史26)(8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这里说的是: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材料二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足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

41、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摘自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材料一中“民主”和“民”以及材料二中的“任何人”分别是指什么?(3分)(2)答案要点, (1)最高统治者,被统治者,(2分) 有限定的公民(除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外邦人以外的居民)(1分)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选择题部分考点课标题号试题考点五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2014年海南卷4均田制22013年全

42、国文综课标卷25土地兼并32013年海南历史1商代甲骨文中农业42013年海南历史8小农经济52012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4土地兼并62011年全国大纲卷13明朝租佃经济和一条鞭法72010年海南历史3均田制82009年宁夏、辽宁文综24商代甲骨文中农业9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6均田制102007年海南历史3南朝江淮耕作方式112007年海南历史5曲辕犁六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22014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5明代中后期纺织业区域化分工132014年海南卷6唐代丝织业和丝绸之路142009年海南历史7明代中后期私营手工业发展七商业的发展概述

4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52014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6北宋交子162014年海南历史7明朝中后期商路商业书籍172013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6明代区域长途贸易182013年全国大文综纲卷17清代前期台湾货币192012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6明代工商业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动202011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5南北朝时期货币使用212011年海南历史5明代区域贸易222011年海南历史3宋代等城市商业232010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7明代货币变更242010年海南历史5宋朝南方商业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等252009年全国文综卷13坊市分区26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6宋代城市商业2

44、72007年海南历史1商代货币(贝)八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282014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7清朝海禁前中外贸易292014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2汉代抑商政策302013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3汉文帝崇尚节俭312013年海南历史5唐宋赋税制度的改变322012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3唐代抑商政策(抑制商人地位)332012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4清代重农抑商政策和晋商342012年海南历史1历代重农桑政策352011年海南历史2西汉抑商政策362007年海南历史2西周工商食官制度372007年海南历史4唐代抑商政

45、策(管控市场)382007年海南历史7张居正农商并重言论考点五: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14年海南卷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2(2013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3(2013年海南历史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

46、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4(2013年海南历史8)图1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图一5(2012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6.(2

47、011年全国大纲卷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7(2010年海南历史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8(2009年宁夏、辽宁文综24)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

48、”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9(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10.(2007年海南历史3)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为了“尽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 A垄作法 B套作制 C稻麦二熟制 D一年三熟制11(2007年海南历史5)图2为“胡人执犁俑”。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考点六:手工业的发展12.(2014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5)芜湖是明代

49、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13(2014年海南卷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14(2009年海南历史7)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

50、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考点七:商业的发展15.(2014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16(2014年海南历史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 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17(201

51、3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18(2013年全国大文综纲卷17)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19(2012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52、(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0(2011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21(2011年海南历史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

53、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22(2011年海南历史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23(2010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7)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

54、(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表2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24.(2010年海南历史5)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25(2009年全国文综卷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

55、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26(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6)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27(2007年海南历史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1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考点八: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28(2014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

56、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29. (2014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30(2013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3)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

57、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31(2013年海南历史5)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32(2012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33(2012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4)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

58、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34(2012年海南历史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35.(2011年海南历史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59、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36(2007年海南历史2) 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37(2007年海南历史4)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

60、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38(2007年海南历史7)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答案及简析序号答案难度简析10.413C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项正确。抑制土地兼并、促进人口增长和稳定小农经济都只是均田制的目的之一,最终为增加财税收入服务,都以偏概全,予以否定。20.305

61、D由不抑土地兼并推知宋代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导致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部分沦为流民,更多地以租佃地主土地为生,故宋代租佃制盛行。宋代中央集权加强,A项不符合事实。30.253A题中的“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所以A项正确。选项B涉及到的祭祀活动,不可能影响到农业收成;C涉及的巫师与祭司有关,并不承担农业生产的组织;自然环境是当今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却并非是早期农业社会的问题,因而D项亦不成立。甲骨卜辞是占卜记录,B项说祭祀活动是偷换概念。40.791B从图中的“男耕女织”活动可以推测。战国以来中国古代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就是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家庭小农经济。50

62、.534C依据题干信息,刺史监察的豪强、强令迁徙的豪强是因为“田宅逾制”,所以抑制豪强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土地兼并。A项题干信息没有体现豪强是国家政治经济的支柱,而且如果是支柱国家也不会抑制豪强,自挖墙脚。依据所学知识,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经济支柱还是自耕小农,豪强地主的发展兼并小农土地造成小农破产,会危害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兵役徭役来源,从而削弱国家的统治实力,因此国家才限制土地兼并、抑制豪强实力。B项也不符合事实,汉武帝即加强君主集权又实行盐铁官营等,政治经济势力都集中于国家而不是分离。题干中设置刺史监察、强令迁徙等都是体现的行政手段,因此D项错误。60.266D明朝后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按田

63、亩征收银两。因此纳税对象主要是田主而不是佃农,因此在佃农拖欠田主地租,田主收入因此减少而又需完成政府税收的情况下,往往被迫借高利贷而陷入困境。因此选择D项。70.265C均田制推行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国家掌握一定的无主荒地。但是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特别是宋代“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土地高度集中,故统治者无地可分,不能再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80.442C图中甲骨文的“年”字是人背着收割下来的庄稼,“有”甲骨文是手持肉,表示拥有意思,所以C项符合本意。此题与前面25题相似,体现“重农”思想。A项“人寿”题干信息没有体现,两个字中也没有体现B、D项中“期盼”、“祭祀”的内容。90.638C依据所学知

64、识,均田制主要是把国家掌握的土地按人口分给农户耕种,保证每家每户占有种植谷物的露田和桑麻田的规定数额,以确保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稳定生产。因此C项正确。10C题干材料的意思,江淮地区多种植水稻,但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增加粮食产量,官府组织民众在水稻收割之后,种植小麦,以帮助百姓度过灾荒。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11B图中陶俑背的是曲辕犁,出现于唐代。12A题干信息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手工业生产分工日益细密,纺织业内部不不同工种也扩大为新的地区和行业的分工,这正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产物。130.844D丝绸织锦技术本来原产于中国,但题干信息显示国外波斯等地区也出现织锦业并且产品销往中国,说明

65、了织锦技术向国外的传播;同时,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外国织锦技术又传入中国内地。由此表明D项正确。140.437D私营经济发展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其发展原因并非官营作坊的局限,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它的发展表现后来被归为资本主义萌芽。150.686A由题干信息“私为券”可知选A。B项时序倒置,题干信息表明交子流行后才发生了民间商业纠纷。C、D题干信息没有依据,而且夸大了交子的作用。160.624A明代中后期,随着徽商等地域性商帮的兴起,跨区域长途十分繁荣,各种与商路商业有关的书籍成为经商者必读书目;同时,雕版印刷技术的普及也让这些商业信息有出版的可能。这些商业类书籍的出现

66、可以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增加了以商为业的士人们的知识,故A项正确。印刷术的进步可以说促进了书籍出版业的繁荣,而不能说促进商业的繁荣,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明代科举必读书目为“四书五经”。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为读书人而不是商人,故D项错误。170.527D明代商品经济经济发展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性商帮兴起,跨区域长途贸易成为当时商品交流的重要方式,故D项为正确答案。而C项中提出这一时期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是明显的错项,并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态。此一时期,岭南地区的商业发展程度虽然较此前有一定提高,但并不是国内最为活跃的地区,可以将B项排除。从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岭南

67、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的意思,故A项不正确。18B清朝初年,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重地阻碍了大陆与台湾地区的经济交流,故B项是正确选项。宋代虽然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但根据所给材料得不出A项结论。乾隆年间台湾早已经统一,因此与大陆一样实行统一的货币体系,但是由于与大陆联系较少,故从大陆流入的同时期官方发行的清朝货币也较少,故以前流入的宋币在民间仍然流通。所以C项错误。190.732B明朝后工商业得到很大发展。依据材料可知明朝后期与前期相比,松江从事农业的人数大量减少,从事工商业等的人数大量增加,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这正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所以B项正确。200.164D中唐以后,以至南宋时,

68、长江流域的发展才在不断开发的基础上超过黄河流域,因而A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南北朝时期因为北方战乱,政权更替频繁,商业流通受阻,政府发行的货币失去信用,绢帛等丝织品作为货币使用,反应的只能是经济的衰退;因而C项亦不能成立;河西走廊、两广地区使用黄金,主要是因为丝路贸易,贵重金属易于携带与被认同,而非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最快,因而B项已被排除。关键信息是长江流域使用铜币,铜币是秦汉以来古代汉族或汉化政权统一发行的法定货币,铜币能够在社会上的流行使用,表明国家政权和社会经济秩序较为稳定。(货币与经济关系政治常识)即“使用铜币”对应“经济稳定”因而D项正确。210.330D题干信息说,北方卖给南方的主要是

69、作为原材料的棉花,南方卖给北方的主要是制成品的棉布,棉花价格贱而棉布价格贵,说明南方手工业发达,比北方更有优势。这与唐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和长途贩运等的主干知识有关。题干是南北贸易中不同类别的商品比较,A和B都偏离主题,题干中仅仅北方棉花种植的史实不能说明整个北方农业生产就比南方发达。220.339C依据所学知识,宋代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政府不再受官吏的直接接管。C项夜市和早市的活跃反映了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被打破的特点。A项城市中仍有“两市”,实行限制商业活动的坊市制度,所以不选(实际上是唐朝长安城)。B项反映了官府对商业的控制盘剥极为严重,与宋代城市商业特点背道而驰,所以不

70、选。(出自隋书食货志,为东晋南朝时商业情况)D项没有描述城市中的商业情况。(实为北魏平城)230.409A依据题干中表格信息,宝钞逐渐不再使用,退出流通领域,可知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题干信息中也无反映。C项夸大,题干表格中仅有布、稻谷等少数生活资料。D项不符合史实(明朝后期白银才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也不符合提干表格信息(表格显示明初主要流通的是宝钞)。240.174C由材料可以看出,北方人自给自足,南方人多从事商业,结合当时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等时代特点可知C项正确。A项和D项都不符合当时情况。B项本身错误,商业的发展助长贫富分化,但不是贫富分化的根源(依据唯物主义观点,贫富分化的根源的

71、根源是财产私有制)。250.508B市是城中商业区,坊是住宅区,隋唐仍实行市坊分区,使城市的商业活动和发展受到空间等的限制,因此B项正确。唐朝废除五铢钱,实行开元通宝等新的货币样式,但与阻碍商业发展无直接关系,两税法和草市的兴起都对商业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260.640D题干第一则材料记述的是街上经商,第二则介绍出租房屋等现象,都是反映城市中商业活动的发展,因此D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干信息不对称。27D图中含有贝字旁的文字都和商业活动有关,因此证明商代贝已经作为流通的货币使用。其他选项与图中的文字无关。280.188A题干中的材料信息说当时中国国内市场上很少有外国货,却流行大量外国银钱,就反

72、映了当时中国处于优势的外贸状况。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对外贸易长期处于出超地位。因此A项正确。史实上,当时白银的大量流入对当时中国是巨大好处,不仅刺激了中国农业手工产品的大量出口,而且活跃了国内市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中国还没有资本市场,所以B项排除;题干材料已经说明国内市场外国货物很少,对国内自然经济应该冲击更小,所以C项不选;题干没有显示民间贸易对清朝统治的冲击,事实上清朝实行海禁的主要原因是出于防范割据台湾的郑氏等政治目的,因此D项不选。29D题干信息: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是汉初制定的抑商规则之一。接下来题干信息: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

73、作倡乐,奢侈日甚”,表明在商业发展中壮大的一些商人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仿效当时高官那样的乘车服饰等,冲破了汉初官府的明文限制,所以D项正确。A项题干信息没有谈到后来官府以上政策的变化,B项消费观念的改变不是题干信息强调的重点,C项题干中只是一些商人的私下作为,不能扩大为整个商人阶层地位向官员看齐,是把个别现象夸大为普遍结论。30C题干材料中汉文帝的意思是反对厚葬,主张薄葬。其他选项题干中无从体现。310.634C赋税征收从实物、货币并收至以货币为主的变化,反映出货币在赋税征收中地位与作用的提升,相应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国家财政制度的冲击与影响,这与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的背景密切相关。因此

74、A项为正确项。320.451B材料中虽然涉及“工商”,但没有A、C、D项中的“防止官商勾结”、“重义轻利”、“重农”等相关信息,因此可以排除。从不让商人“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可以看出唐太宗把人分成地位不同的等级,给与不同的待遇,B项最符合题意。330.461D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放松,雍正帝的诏书就是例证;学而优则仕的局面也没有改变。故A、B、C三项内容错误。联系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晋商是其翘楚,因而D项的内容真实可信。340.618D题干“籍田”、“亲蚕”等信息说明了历代政权对农桑的重视,从侧面反映了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A项和B项中的“周代制度”和“古代政治制度

75、”都是对题干上述两个仪式活动的夸大。C项,题干没有反应“抑商”。350.190A从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和百姓“皆背本趋末”,说明从事商业有利可图。从事末业能够给人们带来经济上的优厚回报说明,当时商业活动与当时经济发展运行轨迹是一致的。从汉初至文帝,西汉经济处于恢复期,当时商业发展即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其它选项题干中没有反映。36A工商食官,即工商业者依靠官府谋生。依据所学知识(如北师大版必修2第10页 “商周王朝设置工官,组织手工业生产,以满足官府和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因此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提及私营工商业,因此C和D没有依据,B项与题干意思相违背。37CC项是

76、题干材料意思的体现。反映了唐代政府的“抑商”政策,出于强化统治需要等原因。国家对商业活动控制还是比较严格。其它选项或者没有题干材料的依托或不符合题干意思。38A题干材料反映了张居正认识到商业和农业互相依存,同等重要,与明朝中后期商业的发展导致其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增强是一致的。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明清政府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当时的士大夫普遍以追求仕途为首选,仍然普遍对商业和商人采取歧视的态度,故张居正的认识不能够代表整个的政府和士大夫阶层,所以BCD项皆错误。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非选择题部分序号试卷题号主题对应考点难度12014年全国文综课标卷40清朝东北地区移民0.50722

77、013年全国文综课标卷40中国古代和晚清的海洋利用0.34432010年全国文综课标卷40明清之际和近代英国工业发展的特征手工业的发展0.35042010年全国大纲卷37明朝中后期商业发展特点、早期维新思想家对工商业的看法等商业的发展0.38452010年全国大纲卷37中国明清、近代和英国近代城市化比较商业的发展0.69362009年全国文综大纲卷37中国古代和现代农业税的变化042672008年全国文综大纲卷37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海禁”政策等0.58082014年全国文综大纲卷39棉花在中国和欧洲的传播92012年全国文综大纲卷39秦汉对岭南地区的政策102011年全国文综大纲卷39关中地

78、区的历史地位,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互动112010年全国大纲卷39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的地位122014年海南历史26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132012年海南历史26明朝海禁 “海禁”政策。0.405142011年海南历史26唐代关中经济状况0.282152010年海南历史26明初商业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0.269162008年海南历史26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重农抑商”政策。0.3951(2014年全国课标甲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

79、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

80、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答案要点:(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受外来侵略影

81、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12分)(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13分)2(2013年全国课标乙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

82、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2)答案要点:(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3(2010

83、年全国课标卷第40题)(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科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84、(2)答案要点:(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8分)4.(2010年全国大纲卷37)(3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

85、)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8分)(2)答案要点:(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影响:冲突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5.(2010年全国大纲卷37)(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

86、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各题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材料二(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12分)答案要点:(1)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商业活动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6.(2009年全国文综大纲卷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

87、无效)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按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收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

88、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14分)答案要点: (1)特点:两税法实施之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7.(2008年全国文综大纲卷37)(32分)阅谤村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夏尔尼使团前往中

89、斟,井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采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圆圆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水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培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

90、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采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责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足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而,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4分)(2)结台所学知识,说明马夏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8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10分)答案要点:(1)

91、不同之处: 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朝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 英方信函:增进邦交,扩大贸易(8分)。 原因: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是出于这种心态(6分)。(2)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目标(8分)。(3)乾隆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4分)。维护了领土主权: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6分)。8(2014年全国文综大纲卷39)(6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棉花从古老文明的摇篮印度走出来,几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材料一 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

92、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民岁输木棉十万匹” 。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10分)(4)答案要点:(1)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1

93、0分)9.(2012年全国文综大纲卷39)(6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材料一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

94、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

95、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8分)答案要点:(1)变化:从承认南越国半独立状态到制度统一,从尽力维持和平到无力解决。原因:汉朝社会经济状态从凋敝到繁荣;汉朝政治上从分封诸侯王到全面解决诸侯王问题,北方匈奴的威胁基本解决;南越国经济发展,分立的趋势明显。(12分)(2)结束了南越的分立局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8分)10.(2011年全国文综大纲卷39)(历史部分2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

96、无效)祖国西北,地域广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农牧并存的人文特征,使这里成为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园。陕、甘、宁等地区曾是周、秦、汉、唐立国之基。现代历史上,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圣地。西北的全面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材料一周、秦、汉、唐定都关中且国势强盛,并非只因为关中农业经济繁盛、四周险塞,关中西北面、北面的山地、高原同样重要。西周末年,王室失去了山地中“戎”族的支持,被赶出了关中平原。秦国控制了山地,“遂霸西戎”,积聚起雄视“山东”的力量;视死如归的战士与关中繁荣的农业经济,同是支撑秦统一全国不可忽视的因素。由山地、高原中“善骑射”的“六郡良家子”

97、组建的军队,也一直是汉朝军队的核心。隋及唐前期,关中在经济上已然衰落,远不能与“山东”相比,但依靠关陇为主体的府兵,以及国家马场饲养的最多时达到四十万匹的战马,仍足以控辖全国;当唐朝失去对西北山地的有效控制后,国势便一蹶不振。在历史学家吴于廑看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就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更为广泛而深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中周边地区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8分)(4)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12分)答案要点: (1)北面、西北面山地

98、、高原形成关中的地理屏障;输送了长于骑射的骁勇战士;提供了战马。 (4)契丹、女真、蒙古族、满族等游牧民族先后建立跨草原与农耕地区的政权;草原地区与农耕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日益深入;形成广泛而深入的民族融合,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逐渐形成。11.(2010年全国大纲卷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

99、,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6分)(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

100、因。(14分)答案要点:(1)隋唐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关中为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优越,战略地位重要。(4)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大粮仓;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12(2014年海南历史26)(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抖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 午)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 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 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

101、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 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摘编自 清实录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4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答案要点:(1)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 (4分)(2)背景:人口压

102、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影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9分)13(2012年海南历史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

103、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答案要点:(1)背景:明廷敌对势

104、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4分)(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8分)14(2011年海南历史26)(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

105、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4分)(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答案要点:(1)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

106、;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4分)(2)原因: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3分)影响: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3分)15(2010年海南历史26)(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

107、,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6分)答案要点:(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逐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16(2008年海南历史26)(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108、。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龙川集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清)归玄恭:归庄集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评分标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分项评分项目:观点、论证、表述。第一等:1112分。要求

109、: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完整,并作出总体性评价;文字通顺,逻辑严谨。第二等:710分。要求:观点正确,基本能够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比较完整;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第三等:46分。要求:观点基本正确,材料和观点尚能结合;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有所说明;表述较为清楚。第四等:03分。要求:根据本题要求酌情给分。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选择题部分考点课标内容题号试题试题内容九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10、。12014年海南历史1法家观点22012年海南历史先秦儒家观点32009海南历史1荀子与法家思想相同点42008年海南历史2法家观点52007年全国卷12儒家思想十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62014年全国文综课标一卷24秦汉以后的祭拜活动72014年全国文综课标二卷25秦以后儒家伦理得到强化82014年海南历史2东汉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92009年海南历史 3董仲舒新儒学的来源经典102009年海南历史4汉宣帝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112007宁夏文综30董仲舒新儒学的来源十一.宋明理学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22014年全国文综课标一卷25唐

111、代儒学和佛教、道教地位132014年全国文综课标一卷26理学家对人性的认识142013年全国文综课标一卷25宋代儒学的变化(孔孟之学)152012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7王阳明心学思想162012年海南历史4魏晋时期佛教对儒学的冲击172012年海南历史6周敦颐的主张182010年全国课标卷26王安石的思想,古代哲学流派192007年海南历史6理学形成的原因十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202014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7明清修谱212013年海南历史6朱元璋治国思想222012年海南历史7明朝社会风尚(穿着)232011年全国文综课标卷

112、26黄宗羲的民主色彩的思想242011年海南历史7早期启蒙思想的来源252010年海南历史7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262008年宁夏文综27李贽思想主张272007年全国卷15顾炎武的主张考点九: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4年海南历史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2.(2012年海南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3.(2009海南历史1)荀

113、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4.(2008年海南历史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5.(2007年全国卷12)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考点十: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6.(2014年全国文综课标一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114、。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7.(2014年全国文综课标二卷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8.(2014年海南历史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9.(2009年海南历史 3) 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

115、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10.(2009年海南历史4)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11.(2007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考点十一:宋明理学12.(2014年全国文综课标一卷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

116、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13.(2014年全国文综课标一卷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14.(2013年全国文综课标一卷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15.(2012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

117、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 主张重新整合市民阶层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16.(2012年海南历史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17.(2012年海南历史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

118、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18.(2010年全国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19.(2007年海南历史6)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考点十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20.(2014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7)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

119、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21.(2013年海南历史6)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22.(2012年海南历史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120、23.(2011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6题)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24.(2011年海南历史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25(2010年海南历史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

121、统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26.(2008年宁夏文综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27.(2007年全国卷1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答案与解析序号难度答案简析10.307D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

122、死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耕作。即强调无论是在哪种情形下,“民”对“君”均有绝对的义务。要使民众这样绝对地服从君主的指挥,实现君主集权,就得通过严刑峻法逼迫民众服从。因此D项正确,属于法家思想。A项属于道家,B项和C项属于儒家,都与题干材料的信息无关。20.484B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君主如何提升自身修养,从而让百姓对自己恭敬、信服。A项与题干的意思不符。结合所学儒家仁政主张可以判断出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以法治国,故C项错误。D项也不能涵盖题干材料全部的意思,而且没有体现“为先”意思。30.208B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四个选项全符合荀子的主张,但只有人性本恶是与法家思想相通的。从人性本恶的角度出发

123、,荀子阐述后天教化、学习礼仪的重要性,法家则阐述以法治国、严刑峻法的必要。礼是儒家强调的内容,法家则主张完全按“法”行事,故C项错误。40.832D题干是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法治国”的主张。5A题干材料符合儒家主张以尊祖敬宗的宗法孝道观念教化人民的思想。60.415B由题干信息可知,皇帝祭天是因为自称是天的儿子,对上孝顺“天父”,而对臣民自称君父,以民为子,由此论证统治人民的合理性。因此统治者借助“三纲”等人伦秩序维护统治,B项正确。这与汉代以后儒学独尊形成、儒家提倡的伦理观念深入社会各个层面的时代背景一致。A项“缘于”不准确,君主专制只是借助了宗教权威;C项不符合史实,祖先崇拜早在皇权诞生之

124、前就已经存在了。春秋战国以后宗法制度就已经崩溃了,所以D项错误。70.471D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说明秦朝法律把养子看作家族以外的与父亲平等地位的自由人;而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表明西晋时期养子和亲子一样履行“子”的名分服从父亲的处理和管辖,没有独立的财权,遵从儒家“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的礼法。所以D项正确,符合中国古代思想演变的主流(秦朝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实行严密的法律制度,不注重亲情伦理与上下尊卑,海带儒学独尊后,亲情伦理与上下尊卑越来越强调)。题干说的是父亲的权利,A项与题干意思不符合。B、C项都是对材料意思的放大发挥。80.692B题干材料体现了礼法

125、并用相辅相成的治国理念,而“礼治”是儒家的传统观念、“法治”是法家的治国主张,因此体现了儒法结合治国之道。所以B项正确。其他选项既不符合材料的意思,也不符合汉代统治思想发展的史实。90.474A依据教材所学知识,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等,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100.315A材料中德教(道德教化)与周政联系,礼乐制度是德教的手段。因此选择D项。分封制、井田制和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在汉代不能作为有效的统治手段,因此A、B、C三项错误。11C依据所学知识,董仲舒的新儒学是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的新

126、的儒学体系,因此C项正确。12,0.241C题干材料就反映了儒家地位受到佛教、道教冲击,但是儒家仍然一直是统治者扶植的官方思想之一,不像道教和佛教出现那么大的动荡起伏。所以C正确。A项论断夸大了皇帝好恶的作用,皇帝好恶至能够影响宗教的发展,但宗教兴或亡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不是由皇帝个人决定的,A项观点属于英雄史观,违背了唯物史观的科学规律。材料只能表明道教受到唐朝皇帝代表的上层重视,没有史实依托证明它的社会影响最大。所以B项错误。尽管后来唐武宗大规模灭佛,但佛教在民间的影响仍然不断,甚至持续至今,所以说佛教社会基础薄弱题干也没有证据,而且不符合事实。题干材料都是表明唐朝武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对儒家、

127、佛教、道教的态度,对佛教道教的态度尤其谁政治目的和权力的变化而变化。都没有涉及社会民众的态度和影响,所以B项和D项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基础”都无从谈起。130.234D依据所学知识,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人的本性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明代理学家王阳明认为良知是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因此,理学家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消灭蒙蔽人们善良本性的不良私欲或贪欲,而私欲是人们在后天环境中受外界诱惑发生的,是不良环境催生不良习惯所致,所以D项正确。“性善习

128、远”在宋朝出现的经典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已经明确提倡,是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和孟子的“性善”说的有机结合、认识发展和深化。A、B、C项在宋以前都有提倡,谈不上新认识(如战国时期孟子“性善”说、荀子和法家的“性恶”说,佛教尤其禅宗主张人性非善非恶的观点等),而且无法以此圆满解释“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所以不选。140.457C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即“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的重要标志,是包括孟子在类的四部经典即“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是孟子在儒学传统中地位上升的原因,也反映出程朱理学的思想旨趣。A项所述史实,是先秦的历

129、史事实,与理学无关;B项设计的是孟子的思想,并非理学的思想;D项的心学仅是理学的一支,教材与之其相关内容不能支持题干内容;故只有C项最符合题意。150.204D材料强调的是每个行业各有职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资质、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以求尽其本心,其根本要旨在于有益于社会人生,仅此而已。士农工商虽然本业职分不同,但有益于社会人生的根本是一样的。即无论是何人,选择了何职业都要各自恪守本分,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各尽其心、各守其责。从材料阐发的意思可见四民有序不能涵盖材料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整合社会阶层的意思,故B项不正确;关注百姓生计也不符合材料表述的内容,故C项错误。由此可见,只有

130、D项符合材料本意,且也是宋明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的思想特征。160.570D题干材料中的“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即董仲舒整合的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佛教违背这些伦理规范,说明当时佛教与儒家伦理有抵触,所以D项正确。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地位受到了佛教道教冲击的时代背景。B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符。170.475AA项概括反映了题干材料的意思。周敦颐的“仁”与原始儒学中的仁政思想不等同,故B项不选;材料表述了阴阳在万物生成中所起的作用,但意不在表述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故可以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本意,因为材料虽有阴阳思想但与顺应自然

131、无关。180.575A“形者,有生之本”,体现了唯物思想,B、C、D选项均属于唯物思想,只有A项是唯心思想。19D依据所学知识,理学是“三教合一”的产物,即在儒学思想基础上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一些尤其哲学方面思想形成的,使儒家思想上升到探求“天道性命”本原的哲学层次。A项和B项都不全面,C项本身错误,理学阶段的儒家伦理观念与此前比没有本质变化,仍然维护三纲五常的传统伦理道德。,只是把伦理纲常上升到源自天理的哲学高度。20C明清时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宋明时期儒学用天理强化人伦关系,为家族维系血缘关系、强化宗族理念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材料中并没有信息表明是由于人口流动的冲击影

132、响家族稳定而导致家族编修族谱的。而且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仍然占主体,人口流动并不普遍,因此A项不选。宗族内部也有贵贱之分,宗族之间并没有社会等级差别,因此B项不符合事实情况。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虽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但未在明清时期复原重建。因此D项不符合史实。210.657B从“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可以看出在朱元璋的统治思想中,刑法只是礼治的补充,因此A项为错误项。题干中材料所论述者是礼、法之间的关系,并不涉及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因此C项也可以排除。题干中材料所表达的思想是:礼为主、法为辅;礼为封建统治的一般手段,法是纠正社会弊端之工具。若与历史上儒家、法家思想相对照,显然朱元璋在

133、这里强调儒家在封建统治中的主体作用。因此D项并不准确,只有B项最符合这一材料的主旨。220.644D题干材料的变化是当时读书人服饰的变化,服饰变化直接反映的自然是社会风尚的变化。明中后期,各种“异端”思想兴起,程朱理学思想也受到挑战,上述服饰变化的动力之一就在于挑战民初以来奠基于理学思想基础上的服饰制度,故A项为错误选项。专制制度在明朝中后期没有松弛,故B项错误。题干主人公是读书人,故没有直接反映市民阶层,而且市民阶层兴起于宋代,故C项错误。230.462C题干材料的主旨是反对君主专制,由学校“公其是非”,具有民主色彩。而C项天下为公即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是大家的天下,其反映的“民主”思想与题

134、干相近。A项强调民众个体对国家的责任,而题干强调大家在知识水平提升的基础上,人人都有国家大事的发言权利,因此A项不符。B项和D项是“民本”思想,强调民众对国家的重要性,统治者应该受尊重民意,但不同于民主思想,即人民当家作主决定国家大事。所以也应该排除。240.508B黄顾等人的经世致用,首先是对明朝空谈义理心性导致的亡国之痛的反思和批判继承。时间在明末清初,即17世纪中期。而启蒙运动的高潮在18世纪中期的法国。顾王思想植根于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因而C、D均不正确,而先秦诸子的思想恰恰是酝酿产生了君主专制的思想而非对其进行批判,故正确答案为B项。

135、250.689D意思是大丈夫之所以学习的原因,是为了明白事理,为了济世救民。如果只是为了吟诗作赋,玩文字游戏,那就成了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处呢?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顾炎武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260.778A从题干信息中的“非圣无法”和“排挤孔子”可以选定李贽,因为依据所学知识,李贽是明确反对盲从孔子的。270.459D材料的意思是揭发理学空谈误国,因此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依据所学知识(大纲版教材中国古代史130页: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学问,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作风等)可知D项正确。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非选择题部分序号试卷试题主题对应考点难度12011年全国文综大纲卷

136、37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0. 5421.(2011年全国文综大纲卷37)(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8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

137、民主思想的异同。(10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14分)答案要点: (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意。 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选择题部分考点课标内容题号试题试题内容十三.科技成就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12012年海南历史8康熙年间引用西方历法22010全国文综大纲卷13雕版印刷术的影响32010全国文综大纲卷15雕版印刷术的影响42008年海南历史5农书十四.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概述

138、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52013年海南历史3字体62010年海南历史8文人画72007宁夏文综31字体82007年海南历史8字体十五.文学成就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92014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3唐诗的各种风格102013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7小说的传播112013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5窦娥冤、水浒传内涵122013年海南历史4唐诗反映的社会风气132012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5宋代市民文学142012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4明清士人对元曲的态度152011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2乐府民歌与古代图书分

139、类十六.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162013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8京剧脸谱172008年海南历史4京剧的来源考点十三:科技成就1.(2012年海南历史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2.(2010全国文综大纲卷13)欧阳修上书说:“京城今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祥其语言,不可流布,面雕印之人,不

140、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卢中,大于朝廷不变。(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相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3.(2010全国文综大纲卷15)宋人刑昺上疏称:“大臣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4.(2008年海南历史5)下列各项中,最早记载蕃薯(甘薯)传入我国的文献是( )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政全书 D.四洲志考点

141、十四: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5.(2013年海南历史3)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A B C D6.( 2010年海南历史8)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图1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个人的情感 B真实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 D繁盛的社会7.(2007宁夏文综31).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图7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C字形严谨

142、。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8(2007年海南历史8)图3是湖南长沙马王堆座墓葬中出土的丝织品,上面用当时通行的字体抄写了一部典籍,它应该抄写于A商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考点十五:文学成就9. (2014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3)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A陈子昂 B岑参 C王维 D李白10.(2013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

143、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11.(2013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5)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12.(2013年海南历史4)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

144、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13.(2012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恋爱因法海和尚作梗终酿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行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 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14.(2012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C士

145、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15.(2011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考点十六: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16.( 2013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8)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17.(2008年海南历史4)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

146、的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选择题部分 答案与解析序号难度答案简析10.891B由题干信息“经验证复用西洋历法”等信息可知B项正确。其它选项对材料内容或以偏概全或曲解或夸大,都不符合史实。20.297D题干中的材料表明,当时雕版印刷的文集流行,但其中有议论时政的话语也随之传播,为此欧阳修请求朝廷进行检查管理。因此D项符合材料的意思。材料中说的是雕版印刷而不是活字印刷,因此A项不选;“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不足够说明北宋与契丹关系就紧张,根据所学知识,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形成长期的和平交往局面,因此C项错误;题干材料表明当时欧阳修只是请求今后政府对

147、雕印文集管理,说明当时政府还没有对书籍出版业有效管理,因此B项也错误。30.593C题干给出的信息是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儒学经典文化的传播,因此C项最能完整的反映题干信息。40.531C依据所学知识,甘薯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的中国明朝后期辗转传入中国。选项中的农书只有农政全书是明朝后期的。因此C项正确。50.319C直接取代篆书流行的字体是隶书,字形结构平整对称,整齐安定。C项属于隶书字体。A项字体是篆书,B项字体是楷书,D项是草书。60.514A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意为一体,以此抒发个人的情趣和追求。(题中画为徐渭作品。)7D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行书字体的特点就是字形多

148、变、笔画流畅等,所以D项正确。8B从图3的字形看,上面的文字属于隶书字体,而隶书出现于秦朝,盛行于汉朝。9C陶渊明擅长田园诗,而王维也是田园诗人。100.548C题干材料展示小说受到广泛欢迎,传播范围广,超过了儒释道三教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说蓬勃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明清时期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小说创作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生活需要。故选C。A项本身错误,小说是文学的一种,宗教属于思想意识领域,二者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并未冲击封建等级观念,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介绍小说的内容,没有反映整合社会价值观念的意思,故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11C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

149、腐朽没落的历史时期,但元代却在这一阶段之前,因此A项并不准确。B项考察的是主干知识点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或进步思想,李贽是明末异端思想的典型代表,但窦娥冤、水浒传出现时间都明显早于李贽,显然不是异端思想影响所致。故而B项可以排除。商业发展虽然会对既有传统秩序与社会观念产生冲突,但窦娥冤、水浒传描写主题与思想取向,显然与元、明时期商业发展并不存在直接关系。因此D项也可以排除。窦娥冤描写了一位下层妇女面对封建社会的迫害,喊出了人民群众反抗封建压迫、争取美好生活的时代呼声。水浒传形成于明后期,通过描写北宋时期一群草莽英雄的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挑战与批判。为了引导学生对于封建社

150、会末期时代背景的思索与理解,题干对窦娥冤、水浒传的主旨进行了集中概括。正确项相应是C。120.322D唐玄宗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繁荣和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官营手工业在商品经济与疆域开拓等推动下,较为发达,由此考生可以排除选项C。而B选项有以偏带全之嫌,这段材料只能反映出诗歌是表达爱情的方式之一,故予以排除。唐朝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发展,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上选项是A正合此意,也是其最具有迷惑性的地方。但这仅仅是该故事的表象,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这一故事和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宫女主动表达自己的心声,军队对这一心声也进行回馈,对于宫女“思春”这一其他时代甚为

151、忌讳之现象,唐玄宗反而予以支持、成其所美,即可得出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比较开放社会风气,所以正确选项是D。130.428D宋代以杭州为代表的城市商业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壮大。题干说杭州流传的故事,正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心理,依据题干材料,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和济公的故事分别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追求自由和正义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宋代佛教中国化已经完成,民众对僧人没有特别的爱或恨的心理,A项排除。题干没有提及戏剧这一载体,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故事的地域特点(如方言等),故C项与题干所述内容无关。140.289C题干材料显示因为元曲的俗(“托体稍卑”,其实恰是市民文化的特点)而被明清士大夫排斥(

152、“后世儒者皆鄙弃”等),所以C项出自题干材料的意思。元代文学尤其元曲因为植根于民间赋予的生命活力后世广为流传至今,因此A项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材料只说元曲不被重视,不包括元代其他文学;只说不被明清时期官方文人重视,不等于后世其他时代其他阶层不重视。)题意中没有反映厚古薄今的观念,故B项不选。八股取士出现于元曲兴盛后的明代,故D项不选。150.463D本题为文史常识题。经部主要收集儒家经典,史部是历史类著作,子部是诸子百家等,集部收录诗歌等文集,因此汉代乐府诗属于集部。160.666B京剧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它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脸谱与真实历史人物的相貌没有任何联系,脸谱

153、也不代表对历史人物的正确判断,对历史人物的价值也没有任何作用。京剧脸谱主要是将大众对历史人物的认知,采用程式化方式呈现出来。因此只有B项正确。170.381D依据所学知识,京剧是清朝乾隆末年和道光年间,先后有安徽的徽剧和湖北汉剧艺人进京演出,“徽汉合流”后形成的。因此D项正确。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非选择题部分序号试卷试题主题对应考点难度12014年全国课标乙卷40宋应星和牛顿科技成果比较科技成就0.29822013年全国课标甲卷40中国古代和晚清的海洋利用科技成就0.54432013年海南历史26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科技成就0.48042009年海南历史26汉至隋江南的变化文学

154、成就等0.3351(2014年全国课标乙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155、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 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

156、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答案要点: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学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2(2013年全国课标甲卷40)见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非选择题

157、部分 第2题。3(2013年海南历史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

158、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6分)答案要点:(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6分)(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6分)4(2009年海南历史26)(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怒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立,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摘编自太平御览(1)(2)列举两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有代表性的“文人才子”。(4分)答案要点:(2)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文学家陶渊明、思想家范缜。(任选其中二项,4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