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年秋季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百家争鸣是思想的百科全书,包含了有关“价值、意义、方式、礼仪”等知与行的多方面知识,构成了古代社会精神层面生活的源泉与核心。这反映出百家争鸣A. 诸派思想内容无需后人创新B. 对后世影响领域宽广巨大C. 各家学说都具有较大实用性D. 不利于推动当时社会转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百科全书”“知与行的多方面知识”“构成了古代社会精神层面生活的源泉与核心”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百家争鸣的思想成果包含内容多、影响范围宽广
2、巨大,故B符合题意;诸派思想内容无需后人创新,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各家学说并不是都具有较大实用性,例如道家学派追求精神自由的学说,故排除C;百家争鸣有利于推动当时社会转型,故排除D。2. 从他们“恃势不恃信”“贵法不贵义”“恃术不恃信”等价值判断中可以明显看出其价值取向的 实际目标和对非君权价值的排斥。据此推知,材料中“他们”所属的学派是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恃势不恃信”“贵法不贵义”“恃术不恃信”体现的是法家强调“法”“术”“势”的结合,故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3.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宣
3、扬“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他们的共同出发点是A. 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B. 铲除周制弊端以加强集权C. 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D. 为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派别面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为君王统治出谋划策,D正确;儒家和墨家不能适应时代潮流,A排除;BC是法家的主张,排除。故选D。4. 汉儒董仲舒创制出一套系统化的“天人感应”理论,他指出上天降灾异于人间,是因为统治者 有为政失德之处。汉代皇帝也为这种理论和民间意识所影响,逢天降灾异也不得不下诏自 省。这一理论的出现A. 为儒学找到了自然依据B. 有效地约束了君主的
4、行为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D. 受限于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答案】D【解析】【详解】当时的人们由于受到科技水平的影响,对于自然界的现象没有科学的认识,因此通过“天人感应”的理论来解释,D项正确;儒学的出现与自然现象无关,排除A;B项“有效”错误,排除B;“天人感应”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5. 董仲舒说:“性者,天质之朴也”,性乃天生“自然之资”,有善质,却不可谓善;王承天意,以成 民之性为任者也”。由此可知,董仲舒特别强调A. 王者承担教化百姓的责任B. 人类的本性是恶的C. 事物的对立面可相互转换D. 善是人类共有的天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
5、者也”的意思是王者顺应天意,承担教化百姓的责任,这是君权神授的主张,A正确;BCD项都与主旨无关。6. 他一生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因.理学的创造性建构而成为儒学“道统”的旗帜和“礼教”圣人。据此推知.他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也因理学的创造性建构而成为儒学道统的旗帜和礼教圣人”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理学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所以他应该是朱熹,故选B;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代表,和理学无关,排除A;周敦颐和张载都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但他们都不是集大成者,与题意不符,排除CD。7. 冯天瑜在谈到宋明理学时说:“孔孟学说
6、被重新诠释并又一次获得了理论权威的神圣地位。从文化史的长时段看,自秦汉以来多元并存的思想意识形态经过反复整合,终于进人创造性转换的新阶段”。该学者意在强调,宋明理学A. 使中国思想发展到成熟时期B. 极大地推动了传统儒学的发展C. 涵盖了儒、释、道三派思想D. 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体【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自秦汉以来多元并存的思想意识形态经过反复整合,终于进人创造性转换的新阶段”体现的是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B。8. 某校在开展有关宋明理学的研究性学习时,学生找到了下图所示的资料,该资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宋儒重视知识
7、系统而远离生活实践B. 理学的世俗化趋势C. 宋儒深化了民本思想中的平等观念D. 理学正统地位动摇【答案】B【解析】【详解】据图示“士人的思想-世人的思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知,理学思想由只是“士人的思想”发展到社会上所有人的思想,反映了理学的世俗化趋势,B正确;图示体现的是理学的影响范围,而非“宋儒重视知识系统而远离生活实践”及“宋儒深化了民本思想中的平等观念”,A、C错误;材料未涉及理学地位的动摇,D错误。9. 李贽针对当时官学和知识阶层独奉儒家程朱理学为权威的情况,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认为西厢记水浒传就是“古今至文”。这说明
8、李贽A. 反对迷信权威,追求思想自由B. 否定空谈心性,提倡经世致用C. 宣传启蒙思想,主张男女平等D.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君臣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可以看出李贽反对正统,强调人性自由,A项正确;材料与经世致用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男女平等及君臣平等问题,排除CD。10. 黄宗羲说:“诸公爱民尽职,即时习之学也”。他认为“各人自用得着的,方是学间,寻行数墨,以附会一先生之言,则圣经贤传皆是糊心之具”。这说明黄宗羲A. 重视人才培养B. 关心政治生活C. 主张学以致用D. 积极传授经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黄宗羲所言,可知其在强调学
9、习的重要性,体现了其学以致用的思想,故C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培养人才,排除A;材料未涉及到政治生活,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黄宗羲积极传授经学,排除D。故选C。11. 中国是纸的故乡,自汉代发明纸以来,至34世纪,纸已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主要 的书写材料。这种“取代”A. 促成了民间读书的学风B. 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C. 是商品经济发展结果D. 适应了文化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说明文化的发展需要更加便实用的书写材料,这是文化发展的反映,D项正确;材料与民间读书之风无关,排除A;转型的说法错误,排除B;纸的普及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12. 在整个古代
10、,埃及人、腓尼基人、希腊人、罗马人的船只主要航行在地中海上,只有极少数的冒险家曾在非洲西海岸出现过。但北宋的这一科技成就使近代欧洲航海家的一系列远航和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这一科技成就是A. 地动仪B. 造纸术C. 指南针D. 雕版印刷术【答案】C【解析】【详解】指南针为新航海提供了技术保障,C正确;ABD与航海没有直接关系。13. 下表为我国古代主要农学著作统计简表。这反映出我国时间主要农学著作战国神农野老秦汉魏晋南北朝汜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隋唐两宋耒耜经农书耕织图元明清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授时通考A. 农业生产不断发展B.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C. 农学研究最为突出D. 农本思想日益完善【答案】A
11、【解析】【详解】由农学著作统计简表可知,每个朝代都有新的农书问世,A项符合题意;从表中无从得出政府与农书著作和发行相关,B项错误;表格中没有全部学术情况统计,C项不符合题意;只有农业著作发展,不能证明古代“农本”“思想的完善”,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表格阅读能力,要求在分析表格的时候,把握中心问题,看清材料内容,了解问题意图,科学理性判断与分析。14. 中国传统书法中最具艺术表现性的当属这种书体,变化多端的线条,抽象中充满了神秘和遐想。书写者的内心世界,在随机变化的点画中尽情抒发。下列作品与这种书体风格相同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书写者的内心世界,在随机
12、变化的点画中尽情抒发”是对楷书写意性特征的描述,因此C正确;A是隶书,排除;B是楷书,排除;D是行书,排除。故选C。15. 京剧艺术源远流长,伴随着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而萌芽,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推动下快速成熟并走向鼎盛,在新中国获得新生。京剧的产生A. 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B. 源于元杂剧的直接发展C. 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主流D. 丰富了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京剧的出现丰富了我国的戏曲文化,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要,从而丰富了市民阶层文化的需求,故选D;元杂剧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排除A;京剧形成于清代,不是直接源于元杂剧的发展,排除B;京剧的产生并没有动摇儒家的主流地位,因此没有
13、改变传统文化的主流,排除C。16. 有学者在谈到唐朝的文学艺术时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该学者意在强调,唐代文学艺术A. 风格多样,兼收并蓄B. 发展兴盛,名家辈出C. 市民文学,全面繁荣D. 面向现实,关注社会【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唐代在诗、文、书、画等各领域都涌现出了杰出的代表人物,说明唐代的文学艺术风格多样,兼收并蓄,故选A;B项流于表面,没有指出实质内容,排除;材料列举的这些文学艺术都不是市民文学,排除C;面向现实,关注社会的特点无从体现,排除D。17.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指出,小说可以“
14、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妇,为良友, 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这表明,明代A. 文化专制对文学发展影响至深B. 文学作品对礼教束缚不满C. 文学作品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D.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明代冯梦龙认为小说可以“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妇,为良友,,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反映了冯梦龙创作小说的目的是宣传儒家伦理思想,用儒家道德来教化民众,说明明代文学作用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文化专制,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对礼教束缚不满,故排除B;材料未涉及到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故排除D。18. 魏源认为:其(龚自珍)文以六书小学为入门,以周
15、秦诸子、吉金乐石(金石学)为崖郭(范围), 以朝章国故(典章制度)、世情民隐为质干(主体)。在魏源看来,龚自珍A. 倡导经世致用B. 关注世界局势C. 主张师夷长技D. 思想僵化保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朝章国故、世情民隐为质干”可知,魏源认为龚自珍关心国计民生等现实问题,即提倡经世致用,故选A;材料不能体现龚自珍关心世界局势、主张师夷长技、思想僵化保守,故排除BCD。19. 有学者指出: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制夷”主张,比当时顽固派既盲目自大又妥协投降的观点和表现不知超前了几个档次。这一论述主要是基于地主阶级抵抗派A. 发动群众进行反侵略斗
16、争B. 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C. 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D. 主张维护国家民族权益【答案】D【解析】【详解】“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因此抵抗派主张维护国家民族权益,D项正确;抵抗派没有发动群众,排除A;也没有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排除B;抵抗派是要维护清王朝的,排除C。20. 由于康有为塑造了一个全新“改制”的孔子,使奴隶社会的孔子资产阶级化了,故在当时的思想界引起了“火山大喷火”。据此可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A. 穿凿附会、改造孔子B. 中西结合、托古改制C. 变法维新、君主立宪D. 破旧立新、追求民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在新学伪
17、经考中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对当时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冲击,因此其思想的特征是“中西结合、托古改制”,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1.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自序中写道:“伊尹日用其新,去其陈,病乃不存。夜不秉烛则昧,冬不御裘则寒,渡河而乘陆车者危,易证而尝旧方者死。”梁启超这一论述旨在A. 论证当时中西方的差距B. 批判儒学的落后和过时C. 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D. 强调因势而变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 易证而尝旧方者死”可知梁启超认为应该“用其新,去其陈”,即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变革,所以他的论述是强调了因势而变的重要性,故选D;梁启超不是在论
18、证中西方的差距和批判儒学的落后与过时,更不是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排除ABC。22.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易白沙指出: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由此可知,易白沙旨在倡导A. 民本思想B. 民主自由C. 理性主义D. 古今通变【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易白沙批判孔子的思想容易演变成“独夫专制之弊”“思想专制之弊”,意在强调与专制相反的民主自由,故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到民本、理性主义、古今通变等内容,故排除ACD。23. 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
19、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材料意在说明,新文化运动A. 没有具体实践B. 未能启迪民智C. 宣传手段有限D. 存在一定缺陷【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缺乏群众基础,存在一定的局限,D正确;ABC属于局限的表现,说法片面,排除。故选D。24. 瞿秋白在新社会旬刊中曾指出:“劳工神圣,理想的天国,不在于知识阶级的笔下,而在于劳工阶级实际生活上的精进”,确信共产主义必在“人间”实行起
20、来。邓中夏也积极进行革命活动和马克思主义宣传,最早在长辛店铁路工人中开展宣传组织工作,他还在少年中国学会同国家主义派进行斗争。据此可知,早期共产主义者A. 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紧密结合B. 认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接受马克思主义C. 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D. 经历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理想的天国,不在于知识阶级的笔下,而在于劳工阶级实际生活上的精进”、“邓中夏也积极进行革命活动和马克思主义宣传,最早在长辛店铁路工人中开展宣传组织工作”可知瞿秋白和邓中夏都积极在工人中间宣扬马克思主义,说明早期的共产主义者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紧
21、密结合,故选A;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D项由题意均无法体现,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25.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已从原理介绍转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研究和 宣传,于是其在中国政治思想史和革命史方面的意义更为突出了。这说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A. 处于萌芽和初生的阶段B. 更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C. 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D. 与三民主义思想已趋同【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已从原理的介绍转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研究和宣传”体现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二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一样
22、,排除。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 共50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匡亚明认为,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并为后代的儒学社会所继承、实践和继续 改造的礼,“是封建社会把等级森严的尊卑、贵贱、亲疏等政治的宗法的关系加以规范化的准 则与仪式”。孔礼富有一种“变化”的特性,所以它并不等同于维护奴隶制度的周礼。孔礼之 所以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被尊崇,是因为它拥有着多层次的丰富内涵,其中既有因 其“变化”的特性而不断“损益”的成分,又有真理性的恒久不变的部分,而这具有真理性的一 部分,才是其核心部分
23、和精华所在。摘编自王涛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 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 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 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
24、生的社会背景。(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答案】(1)思想内涵:礼仪形式;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知识、学问及社会的文明程度。(2)社会背景:礼乐传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活跃。(3)积极作用:强调仁爱,强调人的自我道德修养;倡导在处理社会伦理关系方面充分理解他人,有利于维护 社会的和谐稳定。【解析】【详解】(1)内涵:根据材料“是封建社会把等级森严的尊卑、贵贱、亲疏等政治的宗法的关系加以规范化的准 则与仪式”可归纳出礼仪形式、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也体现在知识、学问及社会的文明程度等方面。(2)背景:结合当时的政治、
25、经济、思想、阶级关系等方面变动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3)作用:结合孔子的主张进行分析即可,如强调仁爱,强调人的自我道德修养;倡导在处理社会伦理关系方面充分理解他人,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摘编自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材料二 朱子把儒家的伦理纲常提升为本体的“理”,又认为“理”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所以对个体来说认真地体认外在事物之理,把外在的理内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自
26、觉性才是修养的重要任务。陆九渊则强调道德修养在于对本心的涵养,而不在于向外考察。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摘编自宋明理学的兴起及其内部两种思路的异同材料三“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摘编自【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27、。(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道德修养的两种途径,并指出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3)有学者指出,明末儒学呈现了“继往开来”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说明这一特点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答案】(1)内容:天人感应,大一统理论;三纲五常。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2)途径:格物致知;本心体悟。表现:强化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3)继承传统儒家思想,提出了工商皆本等新思想。【解析】【详解】(1)内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董仲舒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天人感应、大一统
28、理论和三纲五常等。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2)途径:根据“对个体来说认真地体认外在事物之理,把外在的理内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才是修养的重要任务”得出格物致知;根据“陆九渊则强调道德修养在于对本心的涵养,而不在于向外考察”得出本心体悟。表现:根据“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得出强化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3)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黄宗羲的思想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但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工商皆本等新思想,体现了“继
29、往开来”的特点。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曾经“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曾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科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萌芽并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受到传统文化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关于儒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问题,学术界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持否定态度,说儒学对中国古代科技的作用不大,甚至成为阻碍科技发展的思想因素。另一种认为,儒学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作用较大,有促进的一面,也有不利的影响。摘编自范楚玉儒学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儒学与科技”提出一个具体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
30、: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看法:儒学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进步得益于多方面原因,儒学发展对古代科技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创新儒学,构建系统自然的阴阳五行观念。汉代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等医学著作以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病理变化和药物性能。医学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仁者爱人的理念,济世救民的精神追求。宋代的程朱理学吸取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强调思辨,建立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宋代儒学中的求理精神也包括了自然之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究也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综上可知,儒
31、学的发展推动科技进步,不应把儒学与科技发展对立。当今社会更应该弘扬儒学中积极 合理的部分,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发展,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协调,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解析】【详解】首先,结合材料“一种持否定态度,说儒学对中国古代科技的作用不大,甚至成为阻碍科技发展的思想因素。另一种认为,儒学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作用较大,有促进的一面,也有不利的影响”,围绕“儒学与科技”这一主题提出观点,例如儒学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其次,结合儒学在汉代、宋代的发展以及它们分别对各自朝代科技起到了推动作用的相关史实,对观点进行说明;最后进行总结概述,说明儒学与科技应协调,而不是对立。示例:看法:儒学的发
32、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进步得益于多方面原因,儒学发展对古代科技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创新儒学,构建系统自然的阴阳五行观念。汉代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等医学著作以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病理变化和药物性能。医学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仁者爱人的理念,济世救民的精神追求。宋代的程朱理学吸取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强调思辨,建立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宋代儒学中的求理精神也包括了自然之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究也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综上可知,儒学的发展推动科技进步,不应把儒学与科技发展对立。当今社会更应该
33、弘扬儒学中积极合理的部分,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发展,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协调,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两种异质文化在平等或不平等的条件下接触时,首先为人们所发现、所接受的是文化的最外层物质层次;进一步接触时,才逐渐认识到中间层次心物层次;最后方能深入到各自的核心层次心理层次。 摘编自安宇冲撞与融合一中国近代文化史论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急迫的救国救民历史任务的促逼下,中国人仓促地以采借西方文明的形式发起了近代化运动。只从根据于直觉、完全出于防御目的的被动姿态开始,经历了地主阶级科技近代化、资产阶级制度层次近代化、资产阶级“人”的近代化等阶
34、段。整个过程曲曲弯弯、峰回路转、迅速快捷但又浮皮潦草。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为 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做了准备,但终究没能使中国“化”向近代社会。摘编自汪林茂中国近代化历程纵横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鸦片战争至20世纪初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这一主题提炼材料主要论点,并提供相应论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产阶级“人”的近代化的含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进所体现出的特点。【答案】(1)论点:中西方文化在碰撞融合中推动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论据: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师夷长技;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学习西方制度。(2)“人”
35、的近代化:指的是资产阶级激进派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3)特点:由被动到主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変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解析】【详解】(1)论点:由材料“当两种异质文化在平等或不平等的条件下接触时最后方能深入到各自的核心层次心理层次”可归纳为中西方文化在碰撞融合中推动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论据:结合所学可从睁眼看世界、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史实进行举例说明。(2)“人”的近代化: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过程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分别是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思想文化层面,这刚好对应材料几个阶段的相关描述,故资产阶级“人”的近代化阶段指的是资产阶级激进派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3)特点:由材料“首先为人们所发现、所接受的是文化的最外层进一步接触时,才逐渐认识到中间层次最后方能深入到各自的核心层次”可知,其特点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材料“只从根据于直觉、完全出于防御目的的被动姿态开始,经历了地主阶级科技近代化、资产阶级制度层次近代化、资产阶级人的近代化等阶段”可知,其特点是由被动到主动、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変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