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485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 据文献记载,远古时期天地相通、民神杂糅,人人皆可通过占卜祭祀沟通天神。五帝之一的颛顼“绝地天通”,把沟通神灵、祭祀天地的特权统归于专职巫师,其他人不能参与。这一变化A. 推动了早期国家的形成B. 成为了阶级分化的源头C. 导致了神权王权的分离D. 促成了专制统治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由“人人皆可通过占卜祭祀沟通天神”到“沟通神灵、祭祀天地的特权统归于专职巫师”可知,贵族垄断神权推动了早期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阶级分化的源头是生产力的发展,不是神权和祭祀的出现,B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促使王权与神权的结

2、合而非分离,C项错误;少数人控制神权的远古时期并未建立起专制统治,D项错误。2.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样在昔日“贵”的阶级之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昔日“贵”、“富”合一,现在“贵”、“富”出现了分离。这表明春秋后期A. 世卿世禄制被打破B. 商品经济发展C.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转变D. 新兴地主阶级蝇起【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子贡经商致富”“在昔日贵阶级之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富商的出现,即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C正确;世卿世禄制是古代的选官制度,材料未涉及,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

3、的影响,B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新兴地主阶级兴起于战国时期,时间不符,D排除。故选C。3. 春秋时期,争做霸主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 ,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即使到了战国,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 各国严格遵守传统礼乐制度B. 周天子的权威不断加强C. 兼并战争延续了周王室统治D. 天下一家观念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争做霸主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 ,即使到了战国,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可知,当时周天子对诸侯的影响力依然存在,这根源与天下一家观念根深蒂固。故

4、答案为D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排除A项;当时周天子权威不断削弱,而非不断加强,排除B项;兼并战争危及,而非延续了周王室统治,排除C项。4. 汉初,政府要求地方向朝廷举荐一名“力田”(努力耕作的农夫),将其列为地方选举的三种人才之一,并给予免除赋税和劳役的优待。这表明汉初A. 恢复生产成当务之急B. 土地兼并受到严格限制C. 人才选拔标准发生质变D. 儒学全面影响政府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初,政府要求地方向朝廷举荐一名力田(努力耕作的农夫),将其列为地方选举的三种人才之一,并给予免除赋税和劳役的优待。”可知,汉初政府优待努力耕作的农夫,借此示范和鼓励民众积极参加农业生产。

5、这说明恢复生产是汉初的当务之急。故答案为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土地兼并,排除B项;根据材料“将其列为地方选举的三种人才之一”可知汉初选拔人才的标准没有发生质变,排除C项;D项说法是在汉武帝之后,排除。5. 戎氏是原生活在西域少数民族,南朝时期开始进入中原。学者在对其家族墓志的研究中发现,第四代戎琼(卒于公元655年)的墓志,将其籍贯从“上游西域人”改为“恒州灵寿人”。这一改动可以说明。唐朝A. 宗法观念影响广泛B. 统治区域扩大C.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D. 北方人口南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唐代戎氏墓志的变化反映了戎氏由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变化,体现了其汉化历程,是民族融合的表现

6、,故C项正确;题干现象体现宗法观念,但不能反映其影响广泛,排除A项;题干不能体现唐代统治区域扩大,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唐代人口迁移趋势,排除D项。故选C6. 宋太宗说:“前代帝王昏弱,天下十分财赋未有一分入于王室”“朕今收拾天下遗利,以赡军国,以济穷困。若豪户猾民,望毫发之惠,不可得也。”宋太宗意在A. 反思唐藩镇割据的教训B. 消除“不抑兼并”的危害C. 强调经济上集权的重要D. 关心国家安定与百姓疾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述,宋太宗认为前代帝王时期天下的财赋,中央只占十分之一,其余都集中在地方,所以他要把地方的财赋集中到中央,以此来保障战争和维护社会稳定,这表明宋太宗强调经

7、济上集权的重要性,从而以此来加强中央集权,C项符合题意;A项反思的目的是加强经济上的集权,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土地问题,且消除表述错误,B项排除;关心国家安定与百姓疾苦不是宋太宗的目的,D项错误。故选C。7. 南宋时期,在同级不同机构之间,官员互相兼职的现象日益普遍,导致事实上的机构精简;在中央政府与高层政区之间,出现一级“跨高层准政区”。这些措施A. 强化了专制集权统治B.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 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D.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官员之间互相兼职带来了事实上的机构精简,中央政府与高层政区之间出现一级“跨高层准政区”,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提高权力的集中,从而提高

8、行政效率,故选B;这些措施是有利于权力的集中,但并没有说明是全部集中到了君主手中,因此不能说是强化了专制集权统治,排除A;这些措施集中了权力,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并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C;题意没有涉及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D。故选B。8. 明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连结为乱。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材料表明当时A. 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B. 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C. 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D. 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朝时期厉行行海禁,这导致了沿海居民

9、生存困难,从而和倭寇勾结,在戚继光等人平倭后,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从而使沿海形势逐渐稳定,这种海禁政策的放松促成了倭患问题的解决,D项符合题意;东南沿海的私商不是倭寇主力,A项错误;明朝时期还有官方的对外贸易,B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失去表述错误,排除。故选D。9. 明清之际,徐光启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文化中心多元论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这凸显出明清文化A. 植根于农耕文明土壤中B. 承古萌新的特点C. 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D. 博大精深的气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实证研究”、“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文化中心多元论

10、”、“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等信息可知这些都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所不同,带有近代化的特色,故选C;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反映了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植根于农耕文明土壤中,排除A;顾炎武等人的思想与传统思想不同,是对传统思想的批判,不能体现“承古”,排除B;题意无法体现他们思想的博大精深,排除D。故选C。10. 清朝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滞,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这种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理学思想影响区域变化B. 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性C. 宗法观念存在地域差

11、别D. 受南北战乱影响的程度不同【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和华北地区出现的状况差异较大,这是因为经济政治的发展影响了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理学思想形成也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有关,A错误;C反映的是现象,不是原因,C错误;D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1. “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创立的一种寻求普遍知识的方法,他通过交谈,在问答中不断揭示对方自相矛盾之处,引发人的主动思考,使人逐步寻求正确答案。这体现了他A. 用理性去认识和解释世界B. 从人自身上寻找意义和价值C. 破除了人们对神学迷信D. 追求知识与巧言善辩的能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

12、料,苏格拉底用“产婆术”的办法,逐步引导人主动思考,解决自身思考的问题之处,从而逐步到寻求正确答案,这是一种运用人的思考和判断解决问题的理性精神,A项符合题意;材料是主张引导人思考,不是从人自身上寻找意义和价值,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其对神学的破除,C项错误;追求知识与巧言善辩的能力不符合材料引导人思考的信息,D项错误。故选A。12. 伯里克利曾连续32年当选将军,其中14年连选连任首席将军,掌握国家政权。他善于通过诱导式的演讲引导公民大会通过自己的政策建议。因此,同时代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评价雅典“表面上看实行的是民主政体,实际上是一个人统治的国家”。据此可知,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政治A. 本质上

13、是个人专制B. 体现了公民民主与精英政治相结合C. 运行机制严重失灵D. 已沦为政治家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答案】B【解析】【详解】伯里克利通过演讲引导公民大会通过自己的政策建议,并因此连续32年当选将军,其中14年连选连任首席将军等说明了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政治,公民民主与精英政治相结合的特点,B项正确;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A项错误;伯里克利通过选举掌握国家政权,通过演讲引导公民大会通过自己的政策建议,不能说明雅典政治运行机制失灵,更不能说明雅典民主政治是政治家争权夺利的工具,CD两项错误。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

14、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

15、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

16、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解析】【详解】(1)同:根据材料“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整个帝国人口约5 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可以得出“疆域辽阔和人口众多”;根据材料“不断成熟

17、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可以得出“都制定了统一的法律”;根据材料“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可以得出“都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根据材料“实施统一制度、法令”、“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可以得出“汉朝实行统一的制度和法令,罗马行省的权力较大”;根据材料“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可以得出“罗马为实现文字的统一,汉朝实现了文字的统一”;根据材料“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可以得出“罗马注重法律统治

18、,汉朝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根据材料“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可以得出“罗马对境内民族区别对待,汉朝对待百姓的态度是一种平等的态度。”(2)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需要从奠定中国疆域、民族认同、统一的价值观及治国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如表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演变时代故事梗概春秋时期故事原型为齐庄公袭莒,随征的杞梁战死,齐侯路遇杞梁妻,向她吊唁,杞梁妻不接受郊吊。两汉时期故事的中心从“悲歌”变为“崩

19、城”。隋唐时期故事时间移至秦朝,“崩城”变成“崩长城”,与秦始皇挂上了钩。宋元时期故事中的“札梁妻”改为“孟姜”,有关孟姜女的故事话本大量出现。明清时期故事演变为秦皇想娶她,她要求为夫造坟造庙和御祭,祭毕自杀,秦皇失意而归,各地兴起了孟姜女立庙运动,民间的孟姜女传说大量出现,得到文人学士的承认。据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看法: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说明:春秋时期孟姜女的原型故事反映了当时诸侯争霸的事实;两汉时期故事演变为孟姜女哭倒城墙,反映了天人感应思想,

20、儒家思想影响力的扩大;隋唐时期,故事时间推移到秦朝,并与秦始皇挂上了勾,反映了经历魏晋以来战乱的人民对暴政的控诉和反抗;宋元明清时期,话本和民间传说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孟姜女自杀的烈女行为和民间为孟姜的立庙运动反映了理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民间传说是特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春秋时期孟姜女的原型故事反映了当时“诸侯争霸”和封建剥削沉重的事实;两汉时期故事演变为孟姜女哭倒城墙,反映了“天人感应”思想,儒家思想影响力的扩大;隋唐时期,故事时间推移到秦朝,并与秦始皇挂上了勾,反映了经历魏晋以来战乱的人民对暴政的控诉和反抗;宋元

21、明清时期,话本和民间传说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孟姜女自杀的烈女行为和民间为孟姜的立庙运动反映了理学的发展。总之分析这一故事演变问题,需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来解答。15. 材料:在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的过程中,为确保地方稳定,鄂尔泰提出:“若不视有无过犯一概勒令改流,不论不足以服人,兼恐既无以善后。”对改土归流之土司,“虑其住居本地,有党羽相助为非,故远徒以杜其后患”。在改流之地行政设置与内地划一的同时,其他的管理体制也仿内地一并推行。在改流的同时必定会兼顾尚未改流地区的治理,保留土司的地区采取流土并治的措施。改土归流之后,都会辅之以“减免赋役,选用循良,善加抚恤,

22、疏浚江河,挑筑沟坝,垦辟荒芜”等善后措施。清政府重视善后,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土司地区的控制,从而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一体化。摘编自李世愉改土归流与国家治理(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朝改土归流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雍正朝改土归流措施的意义。【答案】(1)特点:切合当地实际改流具有灵活性;革除土司异地安插具有强制性;改流地区的体制与内地一体化具有统一性;流土并治具有不彻底性;重视善后具有渐进性。(2)意义:加强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确保了地方的稳定;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增强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国家的认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雍正朝改土归流的特点和意义,主要考查

23、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雍正朝改土归流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若不视有无过犯一概勒令改流,不论不足以服人,兼恐既无以善后”“虑其住居本地,有党羽相助为非,故远徒以杜其后患”“在改流之地行政设置与内地划一的同时,其他的管理体制也仿内地一并推行”“在改流的同时必定会兼顾尚未改流地区的治理,保留土司的地区采取流土并治的措施”“改土归流之后,都会辅之以减免赋役,选用循良,善加抚恤,疏浚江河,挑筑沟坝,垦辟荒芜等善后措施”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雍正朝改土归流措施的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清政府重视善后,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土司地区的控制,从而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一体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加强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增强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国家的认同等方面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