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2 ,大小:180.50KB ,
资源ID:40461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0461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高考分类题库:2010年 考点5 现代文小阅读.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高考分类题库:2010年 考点5 现代文小阅读.doc

1、考点5 现代文小阅读一、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中国古代的天文李政道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

2、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有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

3、璇玑,琮,它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

4、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大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块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的精确性能达到0.013度。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确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1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

5、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C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D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命题立意】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标准答案】D。D项,“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属于无中生有,文中说“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方形象征大石块。A项,第一段中的“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

6、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第三段中的“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将二者整合即可。B项,见屈原“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C项,是对倒数第六段的综合。2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B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

7、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命题立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标准答案】B。A项,遗漏了信息:“竹管是不动的”。C项,“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错,是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D项,璇玑是商代的一种玉器,该项说的不是“设想”。 B项,相关信息见倒数第二第三段,我们略去次要信息,抓住关键信息,如方形大石块,长竹管,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

8、竹管上。“可能”“最初”在这里用词准确。3“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璧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B由于璧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C代表天的璧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D今天所能见到的璧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命题立意】依据文章进行判断和想象。【标准答案】C。A项,“璧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说法绝对;B项,璧和琮没有保留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只是礼器;D项,说法错误,由“竹管和外

9、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可知璧不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4作者根据哪两类证据推论出中国古人“天圆地圆”的观念?答:_【命题立意】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思维轨迹】这是湖北卷2010年高考变动最大的试题,科技文试题由五年来一贯的4道选择题,改为3道选择题加一道主观题。这是和新课标靠拢的一个信号。先带着问题寻找要点,然后归纳为两类,文字要简洁。本文前半部分是对屈原的天问中的推测,属于典籍;后半部分是研究璇玑的形状,属于文物。 【参考答案】典籍和文物。二、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谈 静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

10、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

11、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

12、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

13、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命题立意】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标准答案】C。A“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并不能说“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B将“感受”与“领略”两概念对等,原文“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D并非感受角度不同,而是“感受力的强弱不同”。2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答:_【命题立意】理清文章的

14、思路和结构。【思维轨迹】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思路1: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思路2:引题事例拓展反思。思路3:以“”为线索,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旨。思路4: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参考答案】(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3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答:_【命题立意】理解文章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思维轨迹】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15、 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句外意义(言外之意、深层含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分析句子的作用及表达效果,领悟句子蕴含的哲理,谈谈对关键句子的认识。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应注意的问题:不要人为地“拔高”;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参考答案】(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三、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中国

16、山水画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士大夫艺术家试图把山水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来赏,来游,他们要使自己的精神走入这图画里。王维有一句诗“枕上见千里”,谋求的就是这种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所以中国山水画论里就有一个“卧游”的术语。后来中国艺术中出现了园林和盆景,都是这种艺术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与具体实现。说到底,就是将无限大的自然山水缩小到人的感官所能够把握的状态,这也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的结合,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历代的山水画家都试图在自然山水与人之间寻找这种关系,并在这两者之间大做文章。总的来说,整个古典时期,在山水画的意境处理上,大多脱离不开“山水自然”加“渔樵隐士”的

17、基本构思和构图模式。中国山水画中的人往往是艺术家自我的化身,或者说是自然山水的灵魂与知音。“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山水中的“渔樵”并非真正的渔父樵人,而是一种精神载体。宗炳有一句话“山水以形媚道”,人只有到山水之中,从自然的千姿万态里才能领会“道”之真味,所以中国画里的山水本质上都在强调心中之山水。 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中国人倾向于家居生活,然而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与此发生矛盾。隐居山林、与鸟兽为伍是一个很不实际的幻想,那么就有了居室化的山水艺术,园林、盆景、山水画都可以看作这一思想的体现。有人讽刺明代的文人董其昌,说他是“山林富贵两不误”,实际上这是文人生活的一个极好概括。中国

18、另一特具代表意义的画科花鸟画,与山水画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魏晋)产生。花鸟作为审美对象在本质意义上与山水相同,属于主体之外的自然、客观外物。然而,花易凋零,鸟为活体,是主体难以把握掌控的东西,所以就有了花鸟画。 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由于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那么这种影响就更加深刻。丰子恺先生在从梅花说到艺术中引用了一句哲语:“人们不是为了悲哀而哭泣,乃为了哭泣而悲哀的。”在艺术上也有同样的情形,人们不是感到了自然的美而表现为绘画的,乃是表现了绘画之后才感到自然的美。换言之,“绘画不是模仿自然,自然是模仿绘画的”。中国的园林艺术是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 1下面对中国园林

19、艺术的特征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强调生活艺术化。 B强调心中之山水。C强调艺术模仿自然。 D强调主体之外的自然。【命题立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标准答案】B。根据“后来中国艺术中出现了园林和盆景,都是这种艺术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与具体实现”“中国画里的山水本质上都在强调心中之山水”“,那么就有了居室化的山水艺术,园林、盆景、山水画都可以看作这一思想的体现”“中国的园林艺术是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可以知道中国园林艺术强调的是心中之山水。2下面对文章引用丰子恺先生所引哲语的作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悲哀与哭泣的关系,强调哭泣比悲哀更加重要。B说明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

20、自然的模仿。C说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生活的反作用。D说明园林与绘画的关系,强调园林对绘画的仿效。【命题立意】考查对文本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标准答案】C。丰子恺先生所引用的哲语是对“将艺术生活化,那么这种影响就更加深刻”的形象化的诠释。A项只看到字面意思,而实际上“悲哀与哭泣”是对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形象的说法,故错。B项是“强调艺术对自然的模仿”,故错。D项,原文中说“中国的园林艺术是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而不是要“说明园林与绘画的关系”,故错。3联系上下文,解释“卧游”的内涵。答:_【命题立意】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思维轨迹】所谓重要词语

21、即是文章最重要信息的载体。回答这一类的题目首先要找到词语所在的语句,具体分析其语境以及词语所在的上下文的内容,借助上下文的内容来分析概括重要词语的含义。由“那些士大夫艺术家试图把山水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来赏,来游,他们要使自己的精神走入这图画里”“谋求的就是这种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概括得出答案。【参考答案】中国文人通过山水艺术达到身处卧室而畅游大千世界的境界。【方法技巧】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具体如下:(1)比喻义分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找出本体、喻体是关键。(2)弄清反语、借代的

22、特点,借代要分析它借代什么,然后概括。(3)理解象征含义,需要通过对全篇仔细揣摩。(4)明确词语的潜在含义要注意联系上下文。4.根据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提问式标题。答:_【命题立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思维轨迹】做这一类的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其次要分析每一部分的内容,概括其要点;最后,要注意不同文体中议论抒情的语句的作用,这些有助于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第一段写士大夫艺术家即中国文人强调“卧游”,借助山水画来凸显心中之山水;第二段写中国文人借助居室化的山水艺术来满足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第三段写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综合得出答案。【参考答案】中国文人用什

23、么方式亲近自然(或“中国艺术如何表现自然”)【方法技巧】标题一般具有总括全文的作用,拟写标题要注意:(1)概括段意、层意。(2)理清叙事的顺序或感情的脉络或论证说理的逻辑或说明的顺序,然后准确地概括内容。(3)如是记叙文要搞清楚记叙了什么事,如是议论文要找到论点,如是说明文要搞清楚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在完成以上三项步骤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标题的内容。四、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书 画 装 裱书画装裱是伴随着书画创作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工艺。至迟在两晋时代,书画装裱进入初创时期,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还并不完善。南北朝时,书画装裱有了初步发展,产生了卷

24、轴这种装裱样式。唐代,以人物、山水、楼宇为题材的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很大发展,产生了挂轴和册页这两种新的装裱样式。五代历史非常短暂,但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由于画绢幅面的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就成为可能。一些作品成为屏风的装饰,而后人可能在屏风修理过程中,将其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和收藏。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宋代帝王十分喜好书画,在宫廷内设置翰林图书院,以奉绘事;同时又设立专门装裱书画的作坊,制定装裱书画的格式。此时,书画装裱工艺进入成熟阶段,装裱样式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著名的“宣和装”手卷。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

25、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不过,著名书画家米芾认为:绢比纸耐磨,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二者的相互摩擦容易导致书画磨损。因而,他主张以纸来托裱书画,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朝皇帝把仁智殿作为御用画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装裱的机构。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普天之下独逊吴中”的景象。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装裱样式更加完备,挂轴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

26、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在装裱理论方面,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加上装裱格调、工艺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清代出现的“京裱”与“苏裱”一起成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书画装裱能够更好地表现书画的艺术魅力,使书画得以长期保存,对繁荣传统文化发挥着独特作用。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1下列关于“书画装裱”的

27、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画装裱选材、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使书画装裱发展迟缓。B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使书画装裱材料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C书画创作的繁荣能促进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D统治者的重视促进了宋明两代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命题立意】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标准答案】A。原文说的是两晋时代是装裱技术的初创时期,“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还并不完善”,这里把“书画装裱选材、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与“书画装裱发展迟缓”联系起来,是强加因果。文中没有提到书画装裱发展缓慢,书画装裱选材、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不是书画装裱发展迟缓的原因。【方法技巧】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

28、文去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用纸托裱画作的装裱方式使得我国古代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B装潢志是我国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C地理气候的差异使我国不同的地区就有不同的装裱流派和风格。D“京裱”和“苏裱”两大流派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命题立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标准答案】B。原文有这样的句子,“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

29、期”“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由这两句组合可知。A项不符合原文,原文的相关语句是:“著名书画家米芾认为:绢比纸耐磨,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二者的相互摩擦容易导致书画磨损。因而,他主张以纸来托裱书画,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画家所处时代则是用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来装裱。用纸托裱画作的装裱方式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我国古代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无直接因果关系。C项与原文也不符,“不同的地区就有不同的装裱流派和风格”,对照倒数第三段可知,不全是由地理气候决定的,而是“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加上装裱格调、工艺的差

30、异”。D项不符合原文,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京裱和苏裱两大流派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这样的信息提示。“京裱”和“苏裱”两大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但不能说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方法技巧】(1)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2)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3)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4)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时期大型绘画因为画绢幅面扩大而只能装裱单幅作品。B讲求防燥与讲求防霉对书画装裱材料有着不尽相同的要求。C社会对“苏裱”的推崇使江南地区文人画在国

31、内独领风骚。D清代古朴庄重的“京裱”的出现能够使书画装裱成本下降。【命题立意】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标准答案】B。A项,五代时期大型绘画因为画绢幅面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成为可能,还能装裱多幅作品。C项,明代江南地区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D项,“使书画装裱成本下降”的推断不合情理,于文无据。故选B。【方法技巧】要紧扣阅读文本提供的信息去推断文内与文外信息,并且能够做到在阅读中有所发现,从阅读中再生信息,当然这一切必须基于合情合理。错误选项的设置:对原文中的说法变换叙述角度或表达的方式;对部分信息的片面理解或对整体材料中居于次要地位

32、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对原文中有关材料进行错误地引申与分析,然后推断出一种错误的发展趋势,等等。此类试题一般有一定难度,做题时首先要对文章总体内容及思想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把握,然后对试题中的要求及提供的选项仔细分析。五、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生的四种境界张世英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

33、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

34、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

35、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B.

36、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命题立意】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标准答案】C。A项文中只说按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四个层次,而不能说“人生境界”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D项“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

37、段”的说法是错误的,“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方法技巧】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步步为营,逐步推进,锁定目标,找准关键点,然后加以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此判定它们的正误。具体可以这样做:(1)在通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找到题干在文中的关联部分。(2)以选项内容为依据找到具体的相关内容,最好是某一句话。(3)采用代入法或比较法,结合语境加以判断,找出不同之处。例如,这道题关于“人生境界”的整体论述主要存在于开头和结尾两段,我们首先锁定这两段。然后我们由选项出发从这两段中找相关句子。A项在第一段中可以找到相关句子“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

38、程度”,接着我们就要把选型内容与这个句子做比较,区别仅在与开头几个字,对整体意思的理解不造成影响。所以,基本判定此选项正确。B项的内容还是与第一句有关,把二者放在一起就可以找出二者的不同点,原句说的是以“高低程度”划分,而选项则是以“年龄”划分。由此判断B项错误。CD两项也由此推断。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D.“求知

39、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命题立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词语含义因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的基本理解能力,山东卷一直较为青睐,几乎连年考查。【标准答案】B。“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方法技巧】本题考查两个词语之间的概念关系。解答此题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选项相对照。对此,我们在做题过程中要找到相关概念的对应语句,注意联系上下文,把握住每一个字眼。如B项,我们要先找到同该选项有关的原文“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

40、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从这一句中我们抓住关于二者关系的字眼“几乎是同时发生”“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从这两处就可以判定“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 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的说法是错误的。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

41、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命题立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标准答案】B。A项“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C项“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D项“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而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方法技巧】回到原文,把握转述内容,做到逐一对应。对概念的把握要做到忠实原文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其因果、前后

42、逻辑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发现关键信息,总结规律,以不变应万变。例如A项中的“极力排斥”在文中找不到对应内容,同时“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一句点明了四种境界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没有“排斥”之说。同时我们就可以把这句话作为规律记下来。因为D项同样也可以适用这个规律。C项回到原文,能找到其矛盾之处“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同时,根据我们平时的做题总结,凡是在选项中出现否定,绝对化的词语像“不”“没有”“完全”“都”等词时都要特别注意,因为这种选项的错误率特别高。六、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题。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

43、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

44、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

45、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展,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取材于李政道的文章楔)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

46、的一项是( )A.人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是人类创造力的基础。B举李白、苏轼作品为例,表明体裁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人的共鸣。C.科学的深刻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成反比。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命题立意】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标准答案】D。文章末尾处提出了观点,只是说法换了一下。A项中所说内容不符合文意。原文只是强调了“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B项原文举李白和苏轼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不同时间的艺术作品同样能够唤醒人们的情感共鸣,具有普遍性。C项“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原文中的

47、这句话,揭示了科学深刻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的正比关系。2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答:_【命题立意】考查理解文意、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思维轨迹】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搞清楚这篇文章的文章结构。文章在结构上是明显的总分式结构,第一段是总说,二、三段说艺术的普遍性,四、五、六、七这四段说明科学的普遍性。而在说艺术的普遍性时,主要围绕感情来说的。在涉及科学的普遍性时,主要说它的适用范围的广泛。【参考答案】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原理的普遍性。七、2010年普通高

48、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

49、,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

50、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且由于政治言说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KS*5U.C#O%下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将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不过,即使是诗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

51、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1下列有关先秦“诗”与“歌”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的,而早期的歌是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D诗是先

52、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标准答案】D。D项中“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是不准确的,文章第五段“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A、B、C三项在文中都各有体现。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顶是( )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C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

53、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D“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标准答案】C。C项把歌和音乐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因为原文第二段“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这两者是一体的,另外借助音乐更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的是“诗”而不是“歌”。3请结合文本,简述“诗”在西周的作用。答:_【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综合能力。【思维轨迹】对本文的解答要把握住文章的内容要点,从全文入手,找出有关诗的作用的信息,整合作答。【参考答案】诗是西周礼乐政治活动的产物,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一方面可以补察时政,另一

54、方面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八、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作为促进社区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成员个人身心完善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志愿精神在日常生活层面的实际体现形式就是志愿行动。志愿精神的兴起,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式,体现了在不同层面上的功能。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社会运行层面上将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对于人的社会化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使社会成员接受基本的社会准则,塑造具有社会取向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潜在的服务社会的行动倾向

55、,这就是它的社会教化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起到将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进行凝聚和团结的作用,它提供了同一个场景和机遇,使他们共同参与到同一项活动中,甚至还会起到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作用,这就是它的社会整合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号召作用,而且这种召唤常常是以无声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其超越性的社会关怀又是使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无法抗拒的,从而会最终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这就是它的社会动员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以其实际的效应,广泛地宣传并大力地弘扬最具有普遍性的、作为最能够表达优秀文化成分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而且在越重大的社会事件中,这种特征就会表现得越鲜明,这就是它的社会导

56、向功能。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人的发展层面上也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体现了社会成员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现代化的物质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工具合理性的追求,然而,现代化进程的悖论特征之一就在于,对工具合理性的关注常常极大程度地抑制了价值合理性。因此,为了防止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畸形走势,强调价值合理性的意义就会显得极其重要。而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的意义之一就是体现出了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本身对于价值合理性所作的追求。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表达了社会成员对人本化取向生活的向往。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

57、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而在表达志愿精神或参与志愿行动的过程中,过一种富有意义的集体生活,实现自己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善良愿望,可以充分地表现出其中内含的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社会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社会凝聚其成员的一种重要场域;从社会成员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则成为社会提升其成员素质的一个平台。正是在自愿参与公益事业或提供公共服务的实际行动中,社会成员实现了其精神境界的提升,完成了其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人生经验的丰富,甚至促进了其自身知识的扩展和技能的增强,而这一切的经历及其感受也

58、必将成为生命中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志愿行动所体现的功能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层面的一项是(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玉树抗震救灾行动中,全国各族人民心系灾区,目前已为灾区捐款45亿多元人民币。B“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快乐天使”们长期坚持照顾孤残儿童,实现了帮助他人的善良愿望,收获了快乐和幸福。C“一个也不能少”,希望工程志愿者们以他们的满腔热忱和无私行动,唤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失学儿童的真诚关爱。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区服务志愿者“一对一”定人到户帮助孤寡老人,弘扬了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命题立意】考查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并运用文章的内容分析判断。

59、本题考查没有停留在文章思路的把握和内容的归纳上,而是更进一步,考查运用文章的思想观点,分析评价具体事例,不仅考查归纳概括能力,还考查迁移运用、分析评价能力,考查角度新颖别致,独具特色。【标准答案】B。【方法技巧】本题在四个事例中选出一个与其他三个不一样的,只要结合文章的段落结构,就能很快得出志愿行动所体现功能的两个层面:一个是志愿精神对于社会层面的影响,一个是对于个人发展层面的影响。分析四个事例,只有B项是个人发展层面的,其他三项都是社会层面的,这样就很容易得出B选项。解答本题首先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并进而概括出内容要点,即志愿行动功能的两个层面,然后分析四个事例,一一做出评判,就可以得出

60、正确答案。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B志愿行动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C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的获得。D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命题立意】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标准答案】D。【方法技巧】本题要求根据原文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细节推断题”。第一步就是要定位原文,第二步就是要分辨种类,第三步要看这个选项符不符合文章大意的延伸。这些细节题中错误点的设置方法无外乎就是因果颠倒、无中生有、以偏概全、逻辑混乱等等。我们按上

61、述三步一一分析四个选项。A选项说“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我们马上定位到文章第三段的四个社会作用,这里明确表示志愿精神具有公益性;然后文章最后一段中“正是在自愿参与公益事业”同样也是说明“自愿、公益、参与”三个特性;最后,第一段有关人文精神的表述,也证明A项正确。B选项说“志愿行动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这一句话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一句就说了“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并且在后面也提到志愿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式”,所以B选项的表述正确。再看C选项“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的获得”,我们

62、可以定位到文章第五段前两句“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体现了社会成员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现代化的物质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工具合理性的追求”,于是“追求工具合理性”有助于“物质成就的获得”,所以C选项也正确。最后看D选项,“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向往”,我们立马就可以定位到文章的的倒数第二段的第二句“在现代化进程社会竞争状态加剧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表现得日益突出”,于是问题发现了:原文中“强竞争”是原因,“对高情感的向往”是结果,但是在D选项中,“强竞争”和“对高情感的向往”都成了结果,很显然这是“因果颠倒”了。3简要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

63、中,对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答:_【命题立意】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本题是今年的新题型,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思维轨迹】本题问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考生可以依照原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中关于“社会角度”和“社会成员角度”这两层意思来答影响即可,只是要变换一下思维的角度,把原文中有了志愿精神好的方面的反面写出来,即是这个题的答案。所以这道题尽管是新题型,但是难度不是很大。【参考答案】从人对社会的融入(社会角度)看,少了一种扩大交往面、凝聚交往对象的重要场域,对价值合理性社会意义的关注以及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都可能趋于淡化;从个人发展角度看,少了一个提升个人素质的

64、平台,一条让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人的发展进程中可能出现畸形走势。九、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一种独一无二的仪式,它集竞技、宗教庆祝、胜利游行、血腥表演为一体,是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 为罗马辩护的学者试图把竞技庆典中的血腥表演归结为古代民族中非常普遍的以活人献祭的宗教行为。然而,史料显示,罗马社会中使用人牲的现象比较罕见,通常只用牛羊献祭,只有在国家安全受到明显威胁时,出于迷信的原因,才象征性地处死少数异族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罗马人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反衬。公元

65、2世纪至5世纪罗马人与基督徒的论战也从反面证明了罗马人憎恶人牲的立场。在论战中,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以此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将对方钉上野蛮人的耻辱柱。 如果说罗马人的部分屠杀行为具有某种宗教色彩,那也是与军国主义捆绑在一起的。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公开处决战俘的确有向庇佑罗马的诸神感恩的意味,但这并不是主要方面。正如普拉斯所断言,“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而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来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国家强力的展示。但屠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罗马的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上至皇

66、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这些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为“有害之人”,换言之是罗马帝国的害虫。因此,他们的死在罗马观众心中激不起任何同情,按照塞内加的说法,屠杀他们只是出于“游戏和娱乐”的动机。正因为这样的屠杀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所以他们才毫不掩饰、甚至自豪地在雕刻和马赛克艺术中加以描绘。 虽然仁慈一直是罗马人崇尚的道德准则,罗马历史上却从来没有大规模的抵制血腥表演的运动。更令人惊讶的是,扮演社会良心角色的知识分子同样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这样的血腥表演。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庞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描淡写

67、地表示,这样的表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毫无乐趣可言。塞内加是竞技庆典最严厉的批评者。但他并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表演性的屠杀,只是反对以娱乐为唯一目的的屠杀。他认为残酷的集体处决是绝对正义的惩罚。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用,所以他强调,竞技庆典中的死亡一定要体现出勇敢的品质和道德的警戒效果。另外一些哲学家甚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选自李永毅、李永刚死亡盛宴:古罗马竞技庆典与帝国秩序,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竞技庆典”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B竞技庆典

68、本质上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而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C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D竞技庆典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命题立意】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标准答案】B。B信息在第三段:正如普拉斯所断言,“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而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A项相关信息在最后一段,“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庞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表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毫无乐趣可言”,可见,并不是“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C项相关信息在第三段,“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

69、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并没有说“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D 项相关信息在最后一段,“另外一些哲学家甚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注意只是一些哲学家认为。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基督徒和罗马人在祭祀活动中只用牛羊献祭,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B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血腥表演。C崇尚仁慈虽然一直是罗马人的道德准则,但是在古罗马文化中,它与欣赏娱乐性的血腥表演是并行不悖的。D罗马

70、知识分子担心,尽管血腥表演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但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会对道德产生腐蚀作用。【命题立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标准答案】C。A项相关信息在第二段,注意文中说的是“通常”。B项相关信息在第三段,“屠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并不是“为了展示国家强力”。 D 项相关信息在第四段,“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用”。只是塞内加个人的担心,他不能代表知识分子。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罗马人在祭祀中很少使用人牲,并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表现,这就表明罗马人已经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

71、。B罗马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把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当作娱乐节目,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则。C罗马社会通常只用牛羊献祭,而且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因此,很难将竞技庆典中的屠杀理解为一种宗教行为。D罗马知识分子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血腥表演,甚至对此称赞有加,可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良心。【命题立意】归纳推断内容要点。【标准答案】C。A.“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无中生有。B.“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则”错了,文章最后一段说“虽然仁慈一直是罗马人崇尚的道德准则”,且文中第三段中说的是“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为有害之人”。D.“可见他

72、们普遍缺乏社会良心”错了。文中说“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以此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可见他们还是有社会良心的。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在人体内,存在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

73、“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现在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是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l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

74、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成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

75、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摘编自2010年4月29日科技文摘报)1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

76、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异常。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命题立意】归纳内容要点。【标准答案】C。“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表述错误。文章中说“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可见生物学角度

77、的研究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不能说“解决了”。A.依据文章中“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等句意就可判断该项正确。B.在文章的第一段中有“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由此就可判断该项正确。D.依据文章中“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这句话,即可判断该项正确。【方法技巧】解答社科类文章阅读题目,可遵循下面思路:(1)浏览全文,整体感知做题前,先浏览全文,标

78、出段落、句子序号,大体上明晓各段意思,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解决如下问题: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每一段大体写什么;段与段之间关系怎样;文章整体写作思路怎样;标出各段重点词语、句子,以明白文章内容;标出起过渡作用的词语、句子,掌握文章写作思路。以此为下一步做题做准备。(2)审视题干,以枝寻踪这一步完成两项工作:第一,要审视题目的题干,弄清其要求,把握做题原则;第二,细读选择枝,提取重要信息,返回原文,以枝寻踪,找到对应的文本区间,这是关键的一步,一定要细心,无论题枝还是文本(材料)都要认真阅读、思考、比较。一言以蔽之,此步骤的关键是压缩阅读范围,为第三步推出答案做准备。(3)锁定句子,认真比较此步

79、骤在上一步基础上,继续缩小范围,找出题枝对应的句子,认真比较,找出区别点,以文本(材料)为依据,判断题枝的正误,推出答案。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其原因是体内的激素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常的水平。这种情况更严重的例子就是冬季抑郁症。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削弱。C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D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

80、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异常。【命题立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标准答案】D。D项中“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是两个不同的原因,所以题中用“就会”把二者联系起来,就不符合原文意思了。A.从文章第二段“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中可以判断该项正确。B.从文章第三段中“对有害菌我们也不

81、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来看,该项说法是成立的。C.从文章第四段中“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及对猪的实验表明,该项说法是正确的。3下列判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可以通过杀灭这

82、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命题立意】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标准答案】A。在文章第二段末尾说“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据此对照A项内容就可以知道文章并没有提到“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因此该项说法是错误的。【方法技巧】在高考社科文阅读题中,命题专家在设置题干时,往往以改变文本的表述形式和内容方式出题,暗设玄机,考生若熟知以下规律,就可拨云见日,识破玄机得出正确答案。

83、(1)无中生有。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并未涉及,也不能依据原文信息推断出来的答案。因此,考生做题时,要仔细对照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依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2)以偏概全(或以点代面)。即以部分代整体,以局部代全局或者以全局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以此作为干扰项,使考生做出错误判断。(3)因果混乱。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即把“因”当“果”或把“果”当“因”;二是强拉因果,即把非因果关系的两事物硬说成因果关系。(4)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因此,答题时要注意说明对象,可用红笔标出,做题时细心比照原文,看看选择枝所

84、说对象是否与原文一致。(5)已然与未然。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物(未然)说成既成事实(已然),或反之。(6)曲解原意。曲解原意指对词语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对于这类陷阱,要从整体上感知,在原文中准确寻找与选项对应的语句,分析语句含有的条件,提取有用信息,识破陷阱。(7)信息残缺。是指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使信息不全面,表述不准确。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误设题方式,认真阅读原文,准确把握是解题的关键。(8)偷换概念(混淆概念)。此指命题者在题项中故意将几个概念混淆或交换,混淆视听,设下陷阱。(9)

85、答非所问。指题目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有依据,且与材料一致,却不是问题的答案,此陷阱往往被考生忽视。由于选项内容与原文相符,很容易误选,故考生选答案时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10)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意将“主要”与“次要”颠倒。(11)推理错误。主要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陷阱。十一、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

86、”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处,也有与今人不同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之间感受的差别越大

87、。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处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是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

88、,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它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它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解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

89、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

90、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标准答案】D。从文中第一段可以找到相关语句,筛选判断。A、B、C三项陈述都无误,题干中要求选择不属于“现象”的一项,D项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2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

91、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标准答案】D。A项在文中最后一段第一句话。B项在文中倒数第二段第二句话。C项在文中倒数第二段第三句话。D项在原文中最后一段第三句话,没有说影响不深的原因是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强加因果。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

92、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B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标准答案】B。A项在原文第四段中可以概括得到,C项在原文第五段可以得到,D项在原文最后一句话可以得到。B项在原文中第三段第三句话说“有

93、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选项中叙述太绝对。十二、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很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

94、,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真书(又叫做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形。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长久,真书至今仍在使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以专门写字并靠书法

95、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刻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唐代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祠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碑的拓本送给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祠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

96、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B. 在历史上,“书”与“金”、“石”、“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

97、有很重要的位置。C. 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命题立意】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要结合全文,依据选项内容找到相关信息,然后加以对照比较,判定对错。【标准答案】B。文中说“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只是说“书金石画”并称,而“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没说其他三者是否影响深远。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98、是( )A. 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B. 真书写得萦连就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命题立意】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类题,应先根据选项找到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加以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进

99、行判断,看表述是否一致。【标准答案】B。文中说“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而不是“汉隶笔法写章草”,并且特别点出了“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关系。C.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

100、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的“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命题立意】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标准答案】C。文中说“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说的是“重视”,而不是“推崇”。另“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说法有误。十三、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世纪中叶,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西方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现象,提出生态伦理观念,并积极倡导和开展环

101、境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态道德教育,则是近十年来的事,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道德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生态伦理以珍爱、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以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为评价标准。生态道德是指将生态伦理思想付诸实践的主体思想素质和精神评价机制。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的提出与构建是人类道德文明进步与完善的标志,是新时期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所谓“生态道德教育”,就是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选择,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

102、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系生态平衡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是继承、发展和超越传统道德教育之后的崭新教育范式。传统德育是一种以“知识性”为主导理念的模式。这种“知性论”德育的哲学取向是主客体二元分离和对立的人际观、自然观与心灵观,其关注点重在师生之间的理论知识型纽带关系,忽略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道德体验关系,其德育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是信奉外部道德规范知识传输的实践样态。而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态

103、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以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1. 下列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态道德教育要求人类以一种新视角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是一种适应现代人类生存需要的崭新的教育范式。B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它既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协调人与自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C. 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

104、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D. 生态道德教育是要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引导人们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命题立意】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标准答案】C。C项犯了偷换概念、曲解原文的错误。原文末尾处说,生态道德教育“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人类品性的新人”。而C项表述为“生态道德教育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在转述之中,将“生态伦理道德观念”偷换为“人类道德伦理观念”,致使曲解原文意思。【方法技巧】

105、文中重要词语的作用:(1)体现作者的立场观点(2)体现作品主题思想(3)反映文章的深层内容(4)对文章的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5)运用一定修辞手法,有言外之意(6)受上下文语意制约的临时含义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德育突破了传统德育的范围,主张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强调人的生态体验,重视培养人的生态意识。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C.从道德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是一致的。D.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

106、存状态。【命题立意】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标准答案】A。A项从原文中第三段第四句话“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得知正确。B项“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无此信息。C项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与本文教育理念不一致。D项文章第三段有关于“传统德育”和“生态德育”的表述,不能概括出题中的意思。传统德育的哲学取向是主客体二元分离和对立的人际观、自然观与心灵观,生态德育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虽然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

107、起步较晚,但是可以预见这门新兴学科一定会引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实际效益。B.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使之自觉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解决当前人类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C.提倡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逐渐削弱生态环保领域的强制性惩处力度,转换该领域执法机构的工作职能。D.生态道德观念是把人类道德理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意味着一个不珍爱自然、不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人,不是完美健全的人。【命题立意】考查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想象的能力。【标准答案】C。“削弱”一词欠妥,提倡生态道德教育,人们的自觉性提高了,监督部门的工作职能还是需要的,且C项的表述于文无据。【方法技

108、巧】在推断和想象时应特别注意推断常设的干扰点:(1) 无中生有,偏离条件(2) 强加因果,因果倒置(3) 不顾时间,超前肯定(4) 范围不清,失之偏颇(5) 偷换概念,偷梁换柱十四、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们在欣赏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时,会感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时有时无。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解释。西班牙科学家奥特洛和帕布罗斯认为,这只是视觉误差所致,因为我们在注视她的时候,眼睛会向大脑输送不同的信息。他们是以人的眼睛视物的生理学和光学原理为依据的,这与美国科学家利文斯通的依据一样。但是,他们的具体解释则与利文斯通大相径庭。他

109、们认为,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向大脑传递不同的感觉信息或图像时,有时一种图像会掩盖或覆盖另一种图像,因而有时会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时却看不到。他们让志愿者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欣赏蒙娜丽莎,并说出各自在不同位置和角度所看到的图像和蒙娜丽莎的笑容变化。在距离很远时,志愿者看到的图像很微小,也很难分清其面部表情。随着距离接近,画面变大,他们开始看到笑容,画像越大,笑容越容易看到。这表明中央视锥细胞与外围视杆细胞一样能向大脑传递笑容信息。这一解释与利文斯通的解释显然不同,因为利文斯通认为只有外围区的视杆细胞才能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然后,西班牙研究人员决定通过眼睛对光线明暗程度的感受,也就是视

110、锥细胞(感受强光和彩色)和视杆细胞(感受弱光和黑白)的特点来观察蒙娜丽莎的微笑。研究人员让志愿者注视白色屏幕30秒后观赏画像,再注视黑色屏幕30秒后观赏画像。志愿者的感受是,他们在注视白色屏幕后更容易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奥特洛和帕布罗斯认为,白屏减弱了视杆细胞的感光能力,才会让视锥细胞能够感知蒙娜丽莎的微笑。可见,视锥细胞能感知蒙娜丽莎的微笑,同时视杆细胞也可感觉到蒙娜丽莎的微笑。美国眼科专家康茨韦奇和泰勒通过研究发现,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之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也会决定人们看到的是笑容还是其他的表情。如果蒙娜丽莎的嘴角边的视觉干扰增加,如同电视屏幕中的雪花现象,就会让蒙娜丽莎看起来是在笑,但是在其

111、嘴角的影像干扰如果减小,蒙娜丽莎看起来似乎就比较悲伤。这说明,即使是科学的解释,也会有不同的结论。1.西班牙的奥特洛、帕布罗斯与美国的利文斯通对“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的解释有哪些相同之处?主要分歧是什么?答:_【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思维轨迹】文章第二段中第二句话说“他们是以人的眼睛视物的生理学和光学原理为依据的,这与美国科学家利文斯通的依据一样”。第三段西班牙学者认为“中央视锥细胞与外围视杆细胞一样能向大脑传递笑容信息”,利文斯通认为“只有外围区的视杆细胞才能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就得出标准答案。【参考答案】(1)相同之处:都以人的眼睛视物的

112、生理学和光学原理为依据。都认为视杆细胞能够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2)主要分歧:视锥细胞能否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2.根据文中表述,在哪几种情况下欣赏者更容易感觉到蒙娜丽莎在微笑?答:_【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思维轨迹】第三段中“随着距离接近,画面变大,他们开始看到笑容,画像越大,笑容越容易看到”。第四段中“他们在注视白色屏幕后更容易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第五段中“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之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也会决定人们看到的是笑容还是其他的表情”概括得到标准答案。【参考答案】(1)观赏距离接近,画面变大时;(2)先注视白色屏幕30秒,然后再欣赏画作;(3)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之

113、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增加。3.自然科学家为破解蒙娜丽莎微笑之谜做出的种种努力,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是否有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答:_【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的能力。【思维轨迹】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方面解读。能自圆其说,不必统一。【参考答案】(1)有意义,艺术与科学联姻,有助于科学地把握艺术规律,使审美活动理性化。(2)没意义,用自然科学方法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不是审美,无法解读作品意蕴。十五、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

114、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人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要

115、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

116、过某种变形的。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

117、”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了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的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命题立意】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标准答案】D。文章第一段中说:“事实上,任何文化都

118、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人一样”,其言外之意是,文化是不断发展的,这样的文化仍然是各民族纯粹的文化。【方法技巧】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这类题目,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仔细审题,明确要求。题目的筛选要求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找出理解正确的选项,一种是找出理解错误的选项。这里要提醒你的是,审题时,你应将“正确”与“不正确”或“错误”这些关键词语圈出,这一步骤既可避免因慌乱而写错答案,又为做完后的检查打下基础。(2)据文理解,辨析差异。一般而言,若是要求找出“正确

119、项”,也就意味着四个选项中的三个都是错误的。这样,你可以凭借对句子内容的大致了解,先仔细分析选项的区别,再到文中去找其相应的区域。若是要求找出“错误项”,也就意味着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错误的。这样,你可在大致了解选项的内容后,直接到文中去找其相应的区域。找到那些与原文语句内容相吻合的选项,剩下那一项不是文中没提及,就是与原文的信息有着本质差别,就是那个错误的选项。在将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进行比较的过程中,理解、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含信息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这就需要你辨别清楚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的表述是否有本质的不同,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3)回顾题干,判定答案。最后可再回顾题

120、目要求,结合上面对于选项的分析,确定答案选项。2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命题立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标准答案】C。文章第三

121、段开始就说:“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说明两种文化的交流中还可以选择其他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所以C项“只有才是唯一能够”有误。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是既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122、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命题立意】主要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标准答案】A。“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推断错误。从原文第一、二段可知,“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不可能也无益处”,但我们可以借助研究了解文化的流变,完成自由的文化对话。所以,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还是有必要的。【方法技巧】解答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题型时,应注意几下几点:(1)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合理想象和准确推断的前提。(2)要把握好想象和推断的角度,才有可能进行合理

123、的想象和准确的推断。(3)写人记事类作品中的想象和推断,一要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二要符合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三要是“环境”所允许的。否则就不大可能合乎要求。(4)要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如果是条件关系,就要能由条件推出结果;如果是因果关系,就要能由“前因”推出“后果”。(5)在进行推断时,在文中没有信息或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可联系相关知识,如果文中有足够的信息就一定要通过文中的信息进行推断。(6)在进行推断时要注意利用文中的隐含信息。总之,推断题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依据,要避免无中生有、范围失当、张冠李戴、逆推不合文意、强加因果、混淆已然和未然等。十六、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124、考试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枝蔓状城市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代城市,将既不会是奴隶社会的“城堡式”城市,也不会是封建社会的“城池式”城市,当然也会与现代工业社会高楼耸立的中心化城市相区别。在枝蔓状城市布局中,即便是眼下北京绞尽脑汁建造起来的多层环状结构也将大不适应。中心化城市的各种弊端,诸如交通堵塞、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空气浑浊、疾病易于传播、犯罪案件增多、居住环境恶化、管理难度增加和公众空间锐减等,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现代高科技可以自由地用虚拟空间、网络空间取代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因此,人们也就没有必要再拥挤在一个地域。于是自然而然就开始了从市区向市郊的转移

125、,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市区再也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而变成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的场所。又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信技术的发展,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被彻底打散。现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许多边缘城市,就属于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中心化城市逐渐演变为主城市和边缘城市。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它们更多的是经济、文化和教育上的紧密联系。城市的边缘化,就是城市由中心向四周的蔓延与扩展,扩展到与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既是城市又是乡村的地区。这里,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也走向郊区化、边缘化,生产规模、生产程序、劳动力市场和销售状况呈分散状。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铁道、地铁、高速

126、公路、航空路线等组成的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这种城市的边缘化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规模,比如今天的美国就已经形成大洛杉矶都市区以及波士顿劳伦斯洛厄尔、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等都市区。它们还会进一步向周边地区扩展,通过原料网、生产网、销售网、消费网、信息网和电脑网的连接而延伸到整个地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化城市。1.下列对于“枝蔓状城市”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代城市。B.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成为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场所的城市。C.彻底打散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利用各种网络相互连接的城市。D.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在经济、文化

127、和教育上联系紧密的城市。【命题立意】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标准答案】B。枝蔓状城市指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四周蔓延而成的城市体系;据第二段可知,工厂与生产基地只是迁向市郊,并非枝蔓状城市“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2.下列对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不再拥挤在市区。B.城市蔓延扩展到与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地区,这里既是城市又是乡村。C.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走向郊区化、边缘化,生产销售、劳动力市场呈分散状。D.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成为全球化城市。【命题立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标准答案】D。“

128、成为全球化城市”的是“大洛杉矶都市区以及波士顿劳伦斯洛厄尔、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等都市区”,而且“还会进一步”扩展,而不是所有的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都成为了全球化城市。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枝蔓状城市布局中,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的差别将趋于消失。B.铲除中心化城市的诸多弊端有待于城市的后现代演变。C.在枝蔓状城市中,人们受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的限制将越来越少。D.随着中心化城市的边缘化,生产地域化和劳动力低廉化将成为现实。【命题立意】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标准答案】C。A项,主城市和边缘城市有些方面差别缩小,有些方面差别不可能消失;B项,文中毫无依据,第二段只说这

129、些弊端“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被彻底打散”,并未说城市后现代演变就能铲除;D项,“劳动力低廉化”文中无据。十七、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

130、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

131、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

132、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命题立意】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标准答案】A。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在概念的内涵上设置选项

133、。A项是“原本”内涵的正确的表述。B项据原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可知,B项表达的是“原本”形成的传统的内涵。C项把“原本”的属性搞错了。C项的表述简化为“原本是过程”,据原文“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可知,“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的过程是“传统”的形成过程,而非指“原本是过程”。D项原文是“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是原本的丰富、更新和

134、壮大。D项的表述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命题立意】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标准答案】D。对于“原因、根据、证据”这样字眼的题干,特别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D选项中,新参照系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摩擦,二是抗拒摩擦。摩擦作用使传统更新,因而是“传统远离原

135、本”的原因;但是传统“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使得传统力图保持原本的最初本质特征,尽可能地不远离原本,所以“抗拒”不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故选择D项。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命题立意】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标准答案】D。A项中“唯一的”,原文表述为“特定的”,与原文不相符。B项原文是说“远离,

136、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所以消失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的消失,而不是 “原本的特征”丧失。C项“突变”概括错误。原文说“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因而传统内涵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的是“渐变”。十八、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不可无“我”钱谷融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

137、“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

138、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

139、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

140、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

141、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节)1.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

142、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命题立意】理解文章内容。【标准答案】AD。A项“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错,原文第段第一句话是“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D项“表示绝对的顺从”错,原文第段“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一句的意思是,不能表示绝对的顺从,与选项正好相反。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B. 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C. 一千个人眼

143、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D.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命题立意】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标准答案】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欣赏者在“非我”中有“我”,而非迷失了“我”。3. 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答:_【命题立意】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思维轨迹】段起始句是该段中心句,“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而“创作的辩证法”正是上文两段所谈到的“非我”与“我”的辩证关系,所以答该题一定要扣住关键词“非我

144、”与“我”;而命题者也善意在题干中点明了从“我”与“非我”的角度理解。如果不能扣住这两个关键词,该题答案就会漫无边际,很难得分。【参考答案】演员演岳飞像岳飞,演秦桧像秦桧,就是从“我”进入“非我”。演员在表演中使自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则是在“非我”中失去了“我”。(或答为:演岳飞、秦桧像岳飞、秦桧,却不使自己变成岳飞、秦桧,则是在“非我”中体现了“我”)4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答:_【命题立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思维轨迹】该题有一定难度,难在第段也有“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对于创作者来说”“对于欣赏者来说”等语句,这就会让阅读不精细的同学误认为此段就是答题区间。其实,本段主要谈的是“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而非“艺术活动”。真正的答题依据是四段,重要信息是每段的最后一句。当然,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筛选并整合有效信息,这也是比较难的一个地方。【参考答案】在创作中,只有渗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作品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才能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达到创作目的。所以,不可无“我”。在欣赏中,只有表现出个人的独立态度和鲜明个性,才能发现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否则会在欣赏中迷失自我。所以,不可无“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