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板块练生命活动的调节1突触一般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肌肉或腺体细胞相接触B突触小体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突触后膜通常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D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有关解析:传出神经可支配肌肉或腺体,所以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肌肉或腺体细胞相接触,A正确;突触小体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B错误;突触后膜通常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C正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
2、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有关,D正确。答案:B2人体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如图表示排尿反射过程。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排尿活动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B若P处受损膀胱将无法排出尿液C人产生尿意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成人适时排尿体现神经分级调节解析:排尿活动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A正确;若P处受损,脊髓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控制,但是在脊髓的控制下,膀胱仍然可以排出尿液,B错误;大脑皮层属于人的高级中枢,存在感觉中枢等,因此人产生尿意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正确;成人
3、适时排尿体现了有意识的对排尿过程的控制,即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分级调节,D正确。答案:B3避蚊胺是良好的驱蚊剂,能有效地使昆虫失去对人类或动物发出特殊气味的感觉。科学家利用人体散发的气味分子、气味分子避蚊胺、避蚊胺分别刺激蚊子,三组实验均在触角上检测到了神经元电响应,且发现蚊子对避蚊胺的敏感性高于对气味分子的敏感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避蚊胺破坏了蚊子触角上的气味分子感受器细胞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不需要消耗能量C蚊子对气味分子和避蚊胺的敏感性差异可能与受体不同有关D避蚊胺可能通过破坏蚊子嗅觉受体来发挥驱蚊效果解析:避蚊胺能有效地使昆虫失去对人类或动物发出特殊气味的感觉,从三
4、组实验均在触角上检测到了神经元电响应来看,感受器细胞能产生兴奋,说明避蚊胺没有破坏蚊子触角上的气味分子感受器细胞,A错误;神经递质通过扩散作用到达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气味分子和避蚊胺可能与不同的受体结合,从而导致蚊子对两者的敏感性差异,C正确;避蚊胺可能通过破坏蚊子嗅觉受体来发挥驱蚊的效果,D正确。答案:A4肾上腺髓质能分泌肾上腺素。某些神经元也能分泌肾上腺素,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以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肾上腺素继续分泌,多数最终又被突触前膜摄取,并贮存在突触小泡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促进Na
5、内流B肾上腺素的分泌和摄取与膜的流动性有关C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只能参与体液调节D肾上腺素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肾上腺素属于负反馈调节解析:由题意可知,某些神经细胞能够分泌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调节,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此时,其能够促进Na内流;肾上腺素通过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的融合被分泌,并通过突触前膜被摄取,这两个过程均与膜的流动性有关;由题意可知,肾上腺素也可参与神经调节,神经细胞分泌到突触间隙中的肾上腺素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细胞持续分泌肾上腺素的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答案:C5一般情况下,病毒侵染机体后,机体细胞会释放致热性细胞因子,致使
6、“体温调定点”上升引起体温升高,利于机体快速清除病毒以维持机体的稳态。下列关于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致热性细胞因子能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体温调定点”B机体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产热增加C持续高温期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各种代谢活动下降D若患者出现脱水现象,则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解析: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A正确;甲状腺激素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产热增加,引起体温升高,B正确;持续高温期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错误;若患者出现脱水现象,则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D正确。答案:C6假性过敏是机体内稳态部分失调的结果,在临床上的
7、症状类似过敏反应,如皮肤出现红肿、刺痛等症状,但缺乏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下列关于假性过敏的描述,正确的是()A假性过敏可能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不适应导致的B患者的血液中浆细胞数量显著增多C患者皮肤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减小D人体初次接受抗原就能诱发假性过敏解析:假性过敏反应可能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不适应导致的,A正确;由于假性过敏反应缺乏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所以浆细胞数量不会明显增多,B错误;患者出现了类似过敏反应,所以皮肤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C错误;假性过敏反应是机体内稳态部分失调的结果,不是受到外界过敏原刺激产生的,D错误。答案:A7HIV主要侵染人的T细胞,可导致人体患艾滋病。用一种受体(CD4
8、)修饰的人红细胞可作为HIV侵染的“陷阱细胞”,这为治疗艾滋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T细胞膜表面可能存在CD4B这种治疗机理是红细胞中有杀灭HIV的物质C艾滋病患者仍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DHIV可利用T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进行细胞呼吸解析:根据题意中用一种受体(CD4)修饰的人红细胞可作为HIV侵染的“陷阱细胞”,可知HIV侵染宿主细胞需要与细胞膜上的CD4识别,而HIV病毒主要侵染T淋巴细胞,所以可推测人体的T细胞膜表面可能存在CD4,A正确;由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所以HIV侵入该细胞内不能进行增殖,并不是红细胞中有杀灭HIV的物质,B错误;由于体液免
9、疫中也有T淋巴细胞的参与,而艾滋病患者体内的T淋巴细胞含量很少,所以艾滋病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也降低,C错误;HIV没有细胞结构,不能进行细胞呼吸,D错误。答案:A8雌激素与哺乳动物的繁殖行为密切相关,也会诱导胸腺细胞凋亡。雌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类似于甲状腺激素。在畜牧业生产中,常利用注射促性腺激素的方法促进动物的繁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注射促性腺激素可促进雌性动物排卵B长期注射促性腺激素会使动物的免疫力下降C卵巢细胞上具有促性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D幼年动物体内雌激素含量低而促性腺激素含量较高解析:注射促性腺激素可促进雌性动物性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生殖细胞的产生,表现为排卵增多,A正确;长期注射
10、促性腺激素会使动物的性激素增多,而雌激素会诱导胸腺细胞凋亡,进而导致T细胞数量减少,因此会表现出免疫力下降的现象,B正确;促性腺激素能作用于性器官,进而促进性激素的分泌,因此,卵巢细胞上具有促性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C正确;幼年动物体内性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因此,表现为雌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含量均较低,D错误。答案:D9尿崩症分两种:因抗利尿激素(ADH)的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CDI)和因肾脏对 ADH敏感性缺陷引起的肾性尿崩症(NDI)。临床上可通过禁水加压(禁止饮水10 h后补充ADH)实验进行确诊。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NDI患者体内ADH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BN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
11、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C禁水加压实验后,C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升高D禁水加压实验后,N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降低解析:NDI患者肾脏对ADH的敏感性减弱,抗利尿激素发挥作用弱,因而其体内的ADH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A正确;NDI患者抗利尿激素发挥作用弱,尿液中的水分大量丢失,因此尿液渗透压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B正确;禁水加压后,CDI患者缺乏的ADH得以补充,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渗透压升高,C正确;禁水加压补充ADH,由于NDI患者的ADH作用弱,水分流失不变,因此尿液渗透压不变,D错误。答案:D10接种灭活病毒疫苗会引发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
12、表示物质,AE表示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过程为体液免疫,细胞AE均能识别抗原B物质a的刺激促进了细胞C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Ca、b分别表示淋巴因子和抗体,两者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D接种后若感染该病毒,细胞D能产生大量抗体将病毒清除解析:E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细胞C(B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D(记忆细胞)和细胞E(浆细胞),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淋巴因子促进了细胞C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B正确;淋巴因子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细胞D为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D错误。答案:B11在探究植物激素对某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中,科学家检测到某一时期茎中生长素和乙烯两
13、种激素的含量与茎段生长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a、b两个时刻,生长素含量及作用效果相同B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C茎的伸长需要生长素和乙烯共同调节D两种激素的合成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解析:分析图示:a、b两个时刻的生长素含量相同,但a点时能促进植物茎段的生长,b点时植物茎段基本不生长,因此作用效果不同,A错误;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如图中的M值)时,会促进植物茎段中乙烯的合成,可见,茎的伸长需要生长素和乙烯共同调节,B、C正确;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
14、D正确。答案:A12植物在机械损伤或受到病虫侵害时,会表达一种防御蛋白蛋白P,一种植物激素茉莉酸对蛋白P基因表达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叶片机械损伤可以诱导蛋白P的表达和脱落酸(ABA)含量增加。科研人员推测,叶片受到机械损伤后内源茉莉酸增加,诱导ABA合成增加,ABA进而促进蛋白P的表达。为验证上述推测,在上述已知事实的基础上,以下实验证据链中不需要补充的是()A给叶片单独施加ABA,检测蛋白P含量B给叶片单独施加茉莉酸,检测ABA含量C机械损伤叶片后,检测损伤叶片的茉莉酸含量D给叶片同时施加ABA和茉莉酸,检测蛋白P含量解析:为验证上述推测,可以通过单独施加ABA,检测蛋白P含量或者机械
15、损伤叶片后,检测损伤叶片的茉莉酸含量或给叶片单独施加茉莉酸,检测ABA含量,A、B、C正确;同时施加ABA和茉莉酸,不能判断蛋白P增加与ABA增加、茉莉酸增加的因果关系,D错误。答案:D13多巴胺(DA)是一种与欣快和兴奋情绪有关的神经递质。人在高兴时,奖赏通路上的神经元会出现较多的兴奋性冲动,并释放一定量的DA。通常情况下,通过神经冲动释放的DA很快被转运蛋白(DAT)从突触间隙等量重吸收(过程如图)。可卡因是一种兴奋剂,也是一种毒品,会阻断DA重吸收的通路。过多DA的连续刺激会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一系列强烈而短暂的刺激峰值,引起大脑奖赏系统发出欣悦冲动,使人产生陶醉感,并出现强迫性的觅药行为
16、。(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等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2)据图分析,正常情况下DA作用前后细胞B膜内侧Na浓度的变化为_。吸食可卡因后,可导致突触间隙中过多的DA刺激突触后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会通过减少突触后膜上_的数量来适应这一变化,这会使中枢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要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就需要不断地吸食毒品,最终形成毒瘾。(3)研究发现DAT转运DA时需要Na和Cl的参与,在正常情况下,首先DA或Na随机与DAT上相应的位点结合,然后Cl才结合到自己的位点上,最后DAT把DA由胞外转运到胞内,而DA、可卡因和Na、Cl等离子中只有可卡因和Na
17、在DAT上的位点相同。据此推测可卡因抑制DA回收的作用机制可能是_。解析:(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反射是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等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2)题意显示,多巴胺(DA)是一种与欣快和兴奋情绪有关的神经递质,即多巴胺作用后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故图中的DA作用后会引起细胞B产生动作电位,会引起Na大量内流进入细胞B。因此,多巴胺作用前后细胞B膜内侧Na浓度会由低变高。吸食可卡因后,多巴胺(DA)会多次被重吸收,因此可导致突触间隙中过多的DA多次刺激突触后细胞,而中枢神经系统会通过减少突触后膜上DA受体的数量来适应这一变化,这样会使中枢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受
18、到影响,要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就需要不断地吸食毒品,最终形成毒瘾。(3)由于DA、可卡因和Na、Cl等离子中只有可卡因和Na在DAT上的位点相同。同时结合DAT转运DA的过程可推测可卡因抑制DA回收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可卡因通过和Na竞争在DAT上的结合位点而间接地抑制DA的转运,从而导致了DA在突触间隙的增多,进而引起发病。答案:(1)神经元反射(2)由低变高DA受体(3)可卡因通过和Na竞争在DAT上的结合位点而间接地抑制DA的转运14如图1是人体某种调节方式的示意图;图2为当人体受到感染时,免疫细胞会释放促炎因子来清除病原体。若促炎因子过量会导致正常组织损伤,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正常人体中会通过
19、“炎症反射”以防止促炎因子的过量产生,其部分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数字表示结构(为巨噬细胞),字母表示物质。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1中A细胞产生的C物质通过图示途径,最终作用于B细胞,体现激素调节具有_、_的特点。(2)若图1中A细胞是某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且功能正常,胰岛B细胞具体生活的内环境是_。在这位患者体内检测到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则该人_(填“能”或“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该疾病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属于_。(3)图1中若C物质是甲状腺激素,则直接作用于A细胞并促进其分泌的激素是_。(4)图2中促炎因子刺激神经元,使其产生兴奋,此时膜内外的电位分布为_。“炎症反
20、射”的传出神经为_(用图中编号表示)。(5)图2中炎症反应时可能导致体温升高,下列能够增加机体散热的方式有_(多选)。A骨骼肌颤栗B立毛肌收缩C皮肤血管舒张D细胞代谢增强E汗腺分泌汗液(6)据图2分析,下列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的发病机理推断不合理的是_。A促炎因子含量过多B受病毒感染激活了NPBC促炎因子基因的转录过程加快DA物质数量过多解析:(1)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运输,微量高效性,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根据图1可知,A细胞产生的C物质通过体液运输,最后作用于B细胞,体现了激素调节的通过体液运输和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2)胰岛B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在这位患者体内
21、检测到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则该人患有自身免疫病,导致产生的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使得机体的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引起血糖浓度升高,因此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3)图1中若C物质是甲状腺激素,则A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直接作用于A细胞的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4)神经元产生兴奋时,钠离子内流,此时膜内外的电位分布为内正外负。识图分析可知,“炎症反射”的传出神经为图中的神经元。(5)体温升高时能够增加机体散热的方式为:毛细血管舒张,使血流量增加,促进散热;汗腺分泌汗液增加,促进散热。而骨骼肌颤栗、立毛肌收缩、细胞代谢增强是促进产热的方式。(6)根据题意可知,若促炎因子过
22、量会导致正常组织损伤,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A不符合题意;分析图2可知,受病毒感染激活了NPKB后会促进促炎因子的合成,导致其可能过量,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B不符合题意;分析图2可知,若促炎因子基因的转录过程加快,会促进促炎因子的合成过程,导致促炎因子过量,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C不符合题意;分析图2可知,A物质是巨噬细胞膜上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的受体,如果A物质过多,使得神经递质与A物质结合,抑制NPKB的活性,使得促炎因子的转录减慢,不会引起促炎因子含量过多,D符合题意。答案:(1)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两空顺序可颠倒)(2)组织液不能自身免疫病(3)促甲状腺激素(
23、4)内正外负(5)CE(6)D15为研究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切掉胚芽鞘尖端后,在切面一侧放置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测定各胚芽鞘弯曲生长的角度(如下图所示),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琼脂中生长素浓度(mg/L)00.050.100.150.200.250.300.35胚芽鞘弯曲的角度()0371215181510(1)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_。生长素在极性运输过程中通过_方式进出细胞。(2)根据上表实验结果分析,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_。(3)研究小组用某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胚芽鞘的弯曲角度为13,若要判断该生长素溶液的浓度范围,可以将其稍加稀
24、释后重复上述实验,请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_。解析:(1)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因此其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2)分析表中数据,在生长素浓度为0.050.25 mg/L的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胚芽鞘的弯曲角度加大,说明在该生长素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其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强;而在生长素浓度为0.250.35 mg/L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胚芽鞘弯曲角度减小,说明在该生长素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其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弱。因此该实验的结论是一定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其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
25、作用先增强后减弱。(3)根据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曲线分析,在最适浓度两侧,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作用可能相同,因此当胚芽鞘弯曲角度为13时,该生长素浓度可能较小,位于0.150.20 mg/L之间,也可能较大,位于0.300.35 mg/L之间。稍加稀释后,若原生长素浓度位于0.150.20 mg/L之间,则稀释后促进作用减弱,处理胚芽鞘后弯曲角度小于13;若原生长素浓度位于0.300.35 mg/L之间,则稀释后促进作用增强,处理胚芽鞘后弯曲角度大于13。答案:(1)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动运输(2)一定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先增强后减弱(3)若胚芽鞘弯曲角度小于13,则说明生长素溶液浓度在0.150.20 mg/L之间;若胚芽鞘弯曲角度大于13,则说明生长素溶液浓度在0.300.35 mg/L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