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葛亮给我“武器”公元1996年,农历乙亥岁末,终于有人把我从小霸王游戏机的“赤色要塞”上“救”下来,那个人名叫诸葛亮。这位先生是乘着一部“五卷本三国演义连环画”来的。在第三卷的封面上,印有国画三顾茅庐。成长在一个长幼尊卑秩序严明的中国家庭,我忍不住提出了前10载人生中最为犀利的问题,“为啥这屋里一个年轻人躺着,三个大胡子老头儿站着?” “因为那个年轻人有知识。”我爸化繁为简道。从那以后,每天中午放学,我放下饭碗就倒在床上读这套连环画。10岁的我简直还没一块纸板厚,瘦弱得连一卷精装硬皮书也举不起,只能先左侧读,等胳膊压麻了,再把书搬向右侧。三国猛将无数,而我独爱诸葛亮。当我读到他单凭一张嘴就能
2、舌战群儒时,禁不住看了看自己牙签儿一样的小腿。此前,我从来都是看见男生们掐架跑得最快的人。当武夫是没戏了,这我知道。可我也琢磨着,院儿里最强壮的小宝有拳头,关羽有青龙偃月刀,而我或许能学着诸葛亮,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武器”。打造这“武器”用不着火烧水淬,一头扎进书架就行。从那时起,我几乎彻底告别了采蘑菇马里奥兄弟和会中国功夫的乌龟们(均为游戏人物),书成了我的新伙伴,我坐着读、躺着读、走着也读,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只要有知识,哪怕我瘦弱,都能获得别人的敬畏。“兵器”出库的那天很快来临。当班上最高最胖的男生试图扒掉另一位男生的裤子时,我脑中积攒的那些字儿啊词儿啊忽然聚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力量把
3、我从座位里轰起来,我伸手一指,断喝一声:“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接着,我用排比句历数“恃强凌弱”的三重错误性。连同我自己在内,教室里所有的同学都震惊了。“暴行”得以遏止,“正义”得以伸张。那一刻,我只想起了诸葛亮。我们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消瘦脸颊和头头是道。而“余震”则一直持续到学期末,在评语中,班主任给我加上了一条“有正义感”。其实那根本无关正义感,回想起来,我只是为了体验一把不用肌肉也能战胜别人的感觉。为了继续用语言达到“炮轰对手”的目的,我必须读更多的书,拥有更多的“弹药”。直到高一时,我读到了三国志。合上书页,我心中的“神人”诸葛亮坠落凡间。“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陈
4、寿笔下的偶像并非没有缺点,而是个正常人。我甚至有点儿懊丧,觉得被小说家骗了。更令我失望的是,“舌战群儒”这激励我“勇敢站起来”的桥段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那句曾让我得以秒杀小伙伴的“公等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也不存在。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什么?还有哪位作者曾经“骗”过我?当然,读书也并没有让我受到多少欢迎女生们更喜欢高大英俊的体育课代表和手握实权的班干部。看着别的男生把铅球丢到我两倍的距离,我会翻翻脑袋里的书架,再编织出一套“各有所长”的理论。这多多少少有点儿“阿Q”精神,毕竟,我偶尔也会感到孤独。可读书注定是一个人的道路。读研时我去了澳大利亚的一个偏僻小镇,呆在一个走5公里看不到人影的地方。我
5、感到孤独、迷茫。当我问自己“为什么要来这个只有鸟拉屎的地方继续读书?”时,凡人诸葛亮再一次帮了我。“无淡泊无以明志,无宁静无以致远。”我抱着他的名言再次审视周围的环境,很好,很安静,很适合读书。他“躬耕于南阳”,可以用下地干活来磨练意志。我所面对的所谓“孤苦”,其实也不算什么。每当遇到迷茫的朋友,我总拿诸葛亮的故事开导他们。他试图凭一己之力,逆历史潮流而动,这是一件根本无法实现的事。而在我看来,理想不是用来实现的,而是用来追求的。直到诸葛亮逝去50年后,有前汉军队进入蜀地,问及老百姓,他们还深深怀念着他。比起做事,他更是在做人。不过,我根本不想成为这位先生的“复刻版”。娶媳妇我还是想娶个漂亮的,即使他的媳妇再有才干。我也不会学他通宵达旦、事无巨细地工作,在我看来,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就是对别人的尊重。我更不想再做回那个手无缚鸡之力只会还嘴的文弱书生了。我学会在篮球场上冲锋,健身房里流汗,毕竟,我后来长成了1.8米多的大高个,这和偶像又“默契”了。不过,27岁时的诸葛亮已经是军师将军,而如今27岁的我还是个博士在读的普通青年。但这并不妨碍我相信,我和他,隔着近2000年的时空,也能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人生煮一壶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