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最新考纲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思维导图考纲解读1.了解森林的生态效益及原始森林的分布。2.理解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其生态脆弱性。3.掌握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及保护的措施。微专题一森林的生态效益与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脆弱性一、森林资源的作用与现状1森林资源的作用与现状(1)重要作用: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图示说明如下:2森林分布3现状: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热带雨林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影响大气中的碳氧
2、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深度思考 热带雨林为什么被称为“地球之肺”?答案从图中可以看出,热带雨林可以调节全球碳氧平衡: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上千亿吨的二氧化碳,放出的氧气占全球总量的1/3,净化了空气,所以被称为“地球之肺”。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使土壤非常贫瘠。(2)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3西伯利亚平原:因为纬度高,气温低,多沼泽和冻土,土壤发育程度低,肥力低。4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红壤:
3、(1)水热条件较好,植物生长较旺盛,有机质大部分被植物吸收;(2)降水较多,淋溶作用较强,土壤多为酸性红壤,肥力不高;(3)地表起伏较大,加上人为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现象较严重,致使土壤肥力下降。考向森林的生态功能(2011北京文综)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大气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降低风速,吸附飘尘水文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土壤根系固持土
4、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生物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答案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解析本题通过表格形式给出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要求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应注意运用地理学科语言,并做到言简意赅。思维建模森林的生态效益可以笼统地概括为“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在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功能又有所差异,总结如下:地区生态功能湿润地区、山地丘陵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沿岸地区防止海风、海浪侵袭城市、交通道路两侧净化
5、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减弱噪声等热带雨林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 微专题二热带雨林的破坏与保护1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1)赤道穿过亚马孙河流域的中部,终年受赤道低气压的影响,高温多雨。(2)亚马孙河流域地势平坦宽广,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3)亚马孙河流域南、西、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由东北、东南海上吹来的湿热气流,汇集于内陆,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4)南美洲北宽南窄,略成倒三角形,亚马孙河流域位于南美大陆的最宽处。2. 雨林破坏的原因3雨林的保护措施(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2)加强
6、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与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考向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年份2009201
7、020112012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11.001.001.001.00草本植物11.181.201.21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11.091.101.121.11草本植物11.471.551.52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1.010.990.980.97草本植物11.211.291.421.58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生物量提高生物量降低植株密度改变植被分布改变A B C D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
8、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答案1.A2.D3.D解析第1题,分析表中数据不难发现,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虽然略有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大幅度上升,可见实验期间生物量是提高的,正确,错误;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虽然不变,但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在持续增加,因此植株密度在增加,正确;实验期间,植被类型及其分布不变,错误。故选A。第2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期间,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逐年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逐年上升。故
9、选D。第3题,实验期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不变、地上生物量增加较少、地下生物量在下降,说明灌木植物有萎缩的趋势;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在增加,说明草本植物有繁茂的趋势。故选D。4(2010浙江文综)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问题。据报道,近年来地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你认为主要有哪些负面影响?答案热带雨林被大面积砍伐;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加剧;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增加等。解析图中区域近年来“拓荒养牛”的非法牧场越来越多,对森林破坏严重,影响了热带雨林“地球之肺”的功能,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造成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同时由于森林破坏严重,水土
10、流失加剧。练出高分 基础落实练下图为“我国历史时期森林遭破坏地区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区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ABCD2图中e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有()沙尘暴泥石流水土流失台风A B C D答案1.A2.B解析第1题,a地区为东北的长白山地区,属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b地区为我国东南林区,以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c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植被稀少;d为雅鲁藏布江谷地林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在东北林区。第2题,森林破坏在不同地区造成的环境问题不尽相
11、同。e地区为我国西南地区,这里山高谷深,地形复杂,若森林植被遭破坏,容易诱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水土流失。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34题。降雨量(mm)降雨强度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33弱1110.115541.34534.71541814很强290.532739.4710.82122519强280.31131.2510.4520.63.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
12、地坡耕地荒草地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4. 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A B C D答案3.D4.B解析第3题,从表中各种覆被下的泥沙量数据可直接得出答案。第4题,混交林地和荒草地多属于自然植被,油松幼林地多为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从表中数据看出,选项是正确的;坡耕地的径流量和泥沙量均大于其他覆被地,由此说明选项是错误的;从混交林地与油松幼林地的数据比较得出选项是正确的;从荒草地与油松幼林地的数据比较得出选项是错误的读“三江
13、平原湿地变化图”,回答56题。5三江平原湿地形成因素组合正确的是()气候冷湿地势低平,不利排水土壤存在冻土层,不利地表水下渗河流较多,降水较多植被稀少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A BC D6湿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开荒垦殖 B气候变化C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D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答案5.C6.A 解析第5题,沼泽地的形成主要从地表大量积水分析,从降水量、蒸发量、河流水、地形影响排水和地表水下渗等方面分析,故与关系不大。第6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耕地面积增加,湿地面积减小,所以是过度开垦导致湿地减小。7. 下列关于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B
14、该区雨林破坏的背景是当地人口素质低下C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是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唯一方式D巴西政府正式公布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答案A能力提升练下图示意19902010年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森林面积净变化(单位:百万公顷/年)。读图,完成89题。8图示世界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带来的影响()A二氧化碳减少 B全球降水增多C冰川体积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9导致亚洲森林面积净变化的原因最可信的是()A伐木与深加工 B开发矿产资源C从毁林到造林 D严禁砍伐森林答案8.D9.C解析第8题,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的功能,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读图可以看到,世界森林面积大
15、量减少,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全球气候变暖,A错、D对。全球变暖的结果会使冰川体积减小,有的地方降水增多、有的减少。第9题,读图可以看到,亚洲森林面积增加最多,选项中的伐木、开矿都会导致森林面积减小;人类需要林木资源,完全禁伐是不实际的,只有加强造林,从以前的毁林到现在的造林才可行。2013年4月10日,人民日报报道,巴西大片热带雨林被牛“吃掉”。下图为巴西帕拉州非法砍伐雨林后的牧场。据此回答1011题。10下列关于巴西大片热带雨林被牛“吃掉”的说法,正确的是()A巴西养牛业迅猛发展,间接推动了雨林的非法砍伐B热带雨林的森林是牛的食物来源C热带雨林生态稳固,破坏
16、后容易恢复D大力发展养牛业,增加收入,有利于当地可持续发展11沿海海拔低的国家十分关心热带雨林地区木材采伐量,原因是()A森林减少会使温室气体迅速增加,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B这些国家是木材的主要消费国,森林减少会使木材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C这些国家航运发达,木材砍伐多就能增加航运收入D森林减少会造成二氧化碳增加,使这些国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答案10.A11.A解析第10题,养牛业的发展,需要更多、更大的牧场,故促使了对雨林的砍伐破坏。从间接上可以认为是牛“吃掉”了这些雨林。第11题,题眼是设问中的“沿海海拔低的国家”。这些国家最担心的是海平面上升,导致低海拔国家被淹没。12读下列材
17、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图。材料二上图中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城市高度集中在气候湿热的东南部;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使人口、经济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中,城市化问题日渐严重,而广大内地及东北地区经济落后,如何搞好内地的开发,一直是该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M地区地形平坦,森林茂密,针对M地区,有的专家提出加快资源开发,有的专家提出应该加强环境保护。(1)为什么有的专家提出加快雨林资源开发?(2)为什么有的专家提出应加强雨林环境保护?(3)你认为该怎么办?答案(1)开发热带雨林有助于当地脱离贫困,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热带雨林面积广阔、环境容量大,许多经济活动对其影响小,森林破坏与二
18、氧化碳增多关系不大。(2)热带雨林的破坏会造成水土流失,气候恶化,水旱灾害频繁;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毁灭;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3)在开发的同时又能保护雨林环境不被破坏,在保护雨林的同时又能促进当地经济不断发展,在当前背景下,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13图1为“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图2为“银川平原年蒸发量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昔日银川水系发达,湖泊湿地资源丰富。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银川的湖泊湿地大幅度萎缩。通过扩湖整治和沟道水系连通等工程的实施,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乱垦乱牧、水体污染等问题。(1)读图1,说出贺兰山的
19、走向及其地理意义。(2)指出银川湿地的主要类型。简述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3)分析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银川湖泊湿地大幅度萎缩的主要原因。(4)请提出保护银川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答案(1)南北(东北西南)走向。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内蒙古与宁夏分界线,内外流域分界线);阻止了西北侧流沙的侵入;减轻了寒冷的冬季风对宁夏平原的冻害;夏季风的迎风坡,可增加降水量。(2)河流湿地、湖泊湿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3)自然原因: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河流泥沙淤积。人为原因:围湖造田;城市和交通建设用地等。(4)退耕(牧)还湿;防治湿地污染;
20、制定和实施保护湿地的法规;生产(农业、工业)、生活节约用水;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贺兰山基本为东北西南走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2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我国内外流域分界线,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也是内蒙古与宁夏的分界线,还分别对冬季风和夏季风带来影响。第(2)题,图1中标示出该区域有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降解污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第(3)题,由图2可知,该地区降水量远远小于蒸发量,又由材料可知该地乱垦乱牧、水体污染严重,故可能是因为人们围湖造田、城市工业等发展导致湿地面积萎缩,人类对植被的破坏还会导致河湖泥沙淤积湿地,使其面积萎缩。第(4)题,可以采取退耕(牧)还湿、防治污染、制定保护湿地的法规、提倡节约用水、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措施保护湿地。